《隆中对》习题及答案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五篇范例)第一篇:隆中对阅读及答案《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 课《隆中对》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23. * 隆中对一、累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遂诣亮()()屏人()度德量力()猖蹶()()挟天子()殆()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2.解说以下加点词语。
(1)隆中对 ________________(2)莫之许 ________________(3)可就见 ________________ ( 4)屈驾顾之________________(5)因屏人 ________________ ( 6)遂用猖蹶________________(7)挟天子 ________________ ( 8)利尽南海________________3.以下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B.欲信大义于天下C.故不错意也D.自董卓已来4.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于是与亮情好日密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C.箪食壶浆D.山行六七里5.《隆中对》节选自我国一部纪传体分国史《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 (朝代) ________ 家________(人名)。
本书记录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三国的历史。
6.以下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气周瑜B.三顾茅庐C.三打白骨精 D .桃园三结义7.写出三个包括“善”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好汉并起,跨州连郡者不计其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时节,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
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良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行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可以守,此殆天因此资将军,将军岂存心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

隆中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隆中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对话,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时期?A. 三国时期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2.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哪些战略建议?A. 攻占荆州B. 夺取益州C. 联合孙权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A. 天下大乱B. 天气变化C. 社会动荡D. 政治变革答案:C二、填空题4.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________”策略,是希望刘备能够利用地理优势,稳固发展。
答案:北抗曹操,东和孙权5.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刘备若想成就大业,必须先“________”。
答案:取得民心三、简答题6. 简述“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策略的意义。
答案: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和睦关系,在南方安抚当地的夷人和越人,以此来巩固蜀汉的边疆安全,减少外部的敌对势力,为刘备的长远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论述题7. 论述“隆中对”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发展蓝图,这不仅为刘备后来的行动提供了指导,也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规划,使得刘备能够在三国乱世中稳固发展,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一对话体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思考题8. 结合“隆中对”的内容,谈谈你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认识。
答案:(此题开放性较强,考生可以根据对“隆中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例如,可以从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地理优势的利用、对人心的把握、对外交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完】。
《隆中对》练习(含答案

隆中对一、基础识记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2、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通,音,.义(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通,音,.义3、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4、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自董卓已来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故患有所不辟也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高可二黍许.C 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5、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隆中对练习 及答案

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2.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 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 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3.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司马光 主编的《 》一 书。(2分) 《资治通鉴》
(四)【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礻韦、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 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六)5.句子翻译。(3分)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6.填空(3分)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 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 兵力\人才 优势;分析孙 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 民心 优势;分析刘 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 物产 优势,也指出 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 大计。
《隆中对》测试(含答案).

《隆中对》一、填空(7分)1.《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是晋代代著名史学家陈寿。
(人名)2.“凡三往,乃见”所指的历史典故是三顾茅庐;“然操遂能克绍”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官渡之战;与“南抚夷越”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七擒孟获。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9分)①谓为信然..:确实这样②自董卓已.来:通“以”③乃.见:才④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⑤因.屏人曰:于是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⑦存恤..:爱抚、爱惜⑧情好日.密:一天天的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⑩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用壶盛着⑾然操遂.能克绍:最终,终于⑿志犹.未已:仍然,还⒀犹.鱼之有水也:好像⒁枉驾..顾之:屈尊⒂将军岂.愿见之乎:是否⒃遂用.猖蹶..:因此失败⒄抑.亦人谋也:而且三、解释句中加点词,并举出一个含有这个词的例句(10分)1.贤能为.之用被士卒多为用者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跨有荆益如果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士必怒若无兴德之言3.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后遂无问津者遂许先帝以驱驰遂用猖蹶四、解释加点词语,并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组成成语(4分)1.孤不度.德量力度:估计审时度势审己度人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亲自身临其境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五、翻译下列句子(30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提并论,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件事的。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是才智薄弱,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3.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最终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当。
4.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和他争胜。
5.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等两则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隆中对》等两则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隆中对》等两则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篇二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陈寿《隆中对》)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9.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句1分,2分)20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1分)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答出一个即可,1分)。
《隆中对》课后题及答案

《隆中对》课后题及答案
《隆中对》课后题及答案
一、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注意划线字的读音和意思。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隆中对
班级:座号:姓名:
(完成本作业用时:40分钟)
一、基础优梳理
1.一词多义:
(1)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
(2)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3)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信用)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然谓为信然(……的样子)然志犹未已(可是)
(5)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任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翻译句子: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2)省略句:君与俱来。
您和他一起来吧。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二、探究新视点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前三段,完成1-4题。
1.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
在整部三国故事中,有一人与诸葛亮齐名,他是庞统,人称凤雏(凤雏先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3.针对诸葛亮的自比,当时的人们有何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为下文徐庶的推荐做铺垫。
4.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雄心有抱负,坚持不懈,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三、延伸提能力
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
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刘备惋惜不已。
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
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
”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立即吩咐备马。
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
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
刘奋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
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
”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
关羽、张飞都不高兴。
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
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
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如此敬贤,而你却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
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
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外等侯,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
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
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访,都没有遇到。
”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
”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
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
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用1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刘玄德三顾茅庐(“草庐”写成“茅庐”也对)。
2.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试简析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②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③张飞:莽撞或鲁莽、直爽。
3.《隆中对》一文中与本文加粗部分“诸葛亮一番议论”的内容是哪些?
“自董卓已来……汉室可兴矣。
”
4.文中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
”试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①为二顾未见孔明埋下伏笔。
②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5.读了全文,请你任选角度,就刘备或诸葛亮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
选点要小巧,观点要正确,比如:我敬佩诸葛亮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但我更欣赏他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