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A. 西周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2.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答案】D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封建社会?A. 夏朝的建立B. 商朝的建立C. 战国时期的变法D. 秦朝的建立【答案】C4. 下列哪个皇帝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A5. 下列哪个战争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A. 淝水之战B. 巨鹿之战C. 楚汉战争D. 官渡之战【答案】C二、填空题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由______建立的。
【答案】嬴政2.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
【答案】郡国3. 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是______。
【答案】刘邦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筑万里长城,推行法治,强化国家机器等。
2. 请简要介绍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答案】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太学,选拔人才,推广儒学,统一思想;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征服南越、东胡、朝鲜等,拓展疆域。
四、论述题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
【答案】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
楚汉之争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是奠定了汉朝统治的基础,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是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经验教训,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在位皇帝、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范围)3)、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影响。
?4)、“倭寇”是指什么?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5)、戚继光主抗倭概况?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6)、、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6)什么时候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材料解析题: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 “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
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东西更著风云景,喜启新航慰郑和。
”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C. 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 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2. 假如你是跟随郑和远洋航行的一位士兵,你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形是()A. 出发的船队规模浩大,人员众多B. 船只上满载着丝绸等物品,只用于送礼C. 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D. 开辟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3. 2018年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由“大运河的开通、唐都长安城、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等内容整合的单元主题可概括为()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2.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4000多家店铺。
请你判断失火的地点应该是长安城中的()A.宫城B.皇城C.坊D.市3.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
唐诗题材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不同侧面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
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D.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
……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5.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6.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人物主要事迹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7.观察下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科举制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D.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8.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赫店中心校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教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基本情况分析:㈠班级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唐朝的开国皇帝?A. 李世民B. 李渊C. 李隆基D. 李治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出现的是?A. 指南针B. 火药C. 印刷术D. 造纸术3.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哪场战役?A. 官渡之战B. 淝水之战C. 巨鹿之战D. 长平之战4. 以下哪个朝代不属于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A. 后梁B. 后周C. 前蜀D. 南唐5. 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A. 长安B. 洛阳C. 开封D. 杭州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
(√/×)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
(√/×)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
(√/×)4. 宋朝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5.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是农民出身。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开始于____朝。
2. “三国演义”中的“三足鼎立”指的是魏、蜀、____。
3. 北宋时期,中国的首都迁移到了____。
4.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____。
5. 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他的船队被称为“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2. 请简述唐朝的“贞观之治”。
3.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4. 请简述明朝的“靖难之役”。
5. 请简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如果你是唐朝的皇帝,你会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2. 如果你生活在宋朝,你会如何参与到海外贸易中?3. 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你会如何应对倭寇的侵扰?4. 如果你生活在清朝,你会如何处理与外国的关系?5. 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会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科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继秦汉之后,中国再次大一统的辉煌时期是()A.商周时期B.西晋时期C.隋唐时期D.北宋时期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完成南水北调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南方的控制3、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A.永济渠B.江南河C.邗沟D.通济渠4、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作为一名朝廷重要官员,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从长安去洛阳乘船,经大运河到江南余杭体察民情B.上朝时,见以魏征向太宗皇帝进谏C.和太宗皇帝一齐讨论科举制度的事宜D.经常诵读苏东坡写的词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
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主人公的台词汇()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7、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柳公权B.吴道子C.阎立本D.颜真卿8、西藏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早在唐朝时期,就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使节情景的名画是()A.《洛神赋图》B.《女史箴图》C.《天王送子图》D.《步辇图》9、下列人物被后世奉为“画圣”的是()A.顾恺之B.阎立本C. 吴道子D.展子虔10、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A有最大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B位于河西走廊C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 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震惊世界11、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再加以创新,呈现出盛世特色。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A。
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
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C。
励精图治,注重节俭D。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李林甫为相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A。
玄奘西行。
B。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
唐蕃和亲。
D。
郑成功收复台湾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A。
玄奘。
B。
鉴真。
C。
刘邦。
D。
李时珍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
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8.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隋文帝所为(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D.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李林甫为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
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A.玄奘西行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C.唐蕃和亲D.郑成功收复台湾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
……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A.玄奘B.鉴真C.刘邦D.李时珍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与此盟约无关..的是(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9.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
”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A.西汉B.唐朝C.北宋D.南宋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B.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行省制度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12.有西方学者曾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北宋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 A.造纸术 B.火药C.活字印刷术D.指南针13.右图为我国古代群众在“瓦舍”中听书的场景,“瓦舍”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14.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画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15.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见右图)的设计,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新的光辉,另一方面也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工程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B.我们今天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清朝修建的C.隋朝大运河开凿于隋文帝时D.故宫修建于明朝,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16.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分别是( )A.宣政院、伊犁将军B.澎湖巡检司、乌里雅苏台将军C.宣政院、驻藏大臣D.澎湖巡检司、驻藏大臣1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18.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9.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
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C.“统一国家的建立”D.“盛世潜伏危机”20.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B.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C.抗击外国侵略成绩卓著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8分,第24题12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4分)朝代发展概况①设置进士科唐朝进士、明经最重要;②、武举出现宋朝重③;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朝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④(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2分)(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中国的科举制?(6分)2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
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朝廷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2分)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探究二经济篇(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就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列举唐朝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发展。
(4分)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
”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4分)探究四感悟篇(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2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结合下列有关隋朝至清朝时期对外关系的两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1)主题命名: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分别为这两组图片命名一个合适的主题。
(4分)(2)人物追踪:请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4分)①六次东渡: 。
②七次下西洋: 。
③明代抗倭: 。
④收复台湾: 。
(3)国家识记:第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与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友好关系?第二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反抗哪个国家的外来侵略的历史?(4分)(4)情感提升:①结合第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打算如何做一名国际交往的杰出使者。
(2分)②结合第二组图片,说一说你的感想。
(4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前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
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
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1)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个洲?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多久?(4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5分)材料三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宋元延续了发达的对外贸易,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3)以史实说明我国汉朝时便是“海洋强国”。
清朝时,中国“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其中教训深刻”。
请你说出一条深刻的教训。
(3分)期末测评一、选择题1.D2.A ①魏征生活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并且是当时的直谏名臣。
②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
③玄奘西游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
④任李林甫为相是唐玄宗时期的事情。
3.B4.C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反映了中印之间的交流,B项的目的是抵御匈奴进攻,D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均不符合题意。
5.A6.C 隋朝开国皇帝为杨坚,唐朝开国君主为李渊,宋朝开国之君为赵匡胤,明朝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故以“赵”为百家姓之首最早可能出现在宋朝。
7.D 南宋与金之间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8.B9.B 宋代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