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学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中医辨证讲课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学二、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辨证的常见疾病和辨证要点。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中医辨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医辨证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 介绍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
二、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1. 解释中医辨证的定义,阐述其内涵。
2. 分析中医辨证的特点,如宏观性、动态性、个体性等。
三、中医辨证的原则1. 详细讲解中医辨证的原则,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等。
2. 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医辨证原则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辨证的方法1. 介绍中医辨证的方法,如望、闻、问、切等。
2. 通过具体病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辨证。
第二课时一、常见疾病辨证1. 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2. 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疾病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中医辨证思维训练1.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分析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 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疾病,找出辨证要点。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辨证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医辨证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常见疾病辨证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辨证学》2. 多媒体课件3. 临床病例资料4. 相关参考书籍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2. 中医辨证的基本概念:15分钟3. 中医辨证的原则:20分钟4. 中医辨证的方法:2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1. 常见疾病辨证:30分钟2. 中医辨证思维训练: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10分钟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三篇)

2024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门名为《中医诊断学》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诊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让我对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中医诊断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应用技巧等方面都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以下是我对于这门课程的体会和总结。
首先,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医诊断学中,这种整体观念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不能仅仅关注一个症状或一个部位,而是要综合考虑整个人体的状况。
例如,一个人如果出现了脘腹胀痛的症状,中医不仅会关注脘腹的状况,还会结合舌脉、脉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其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形、神态、舌象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言辞、声音、呼吸等来获取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诊和脉诊等手段来获取信息。
学习这些方法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学习需要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而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实际的病例诊断来加深对四诊法的理解和应用。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还深入了解了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
例如,中医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还注重辨证论治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要将病情、病机、脏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病症。
此外,中医还强调辨证与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即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病症,但辨证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辨证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辨证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A. 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B.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C. 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D. 中医辨证学与西医辨证学的比较研究答案:D2. 关于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辨证以病机为中心,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因B. 辨证工作只需从病人的症状入手即可C. 辨证应该以饮食调养为基础D. 辨证要全面准确,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答案:D3.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诊B. 闻诊C. 切诊D. 问诊答案:B4.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学的分类?A. 典型病证辨析B. 中医养生辨证C. 中医体质辨证D. 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答案:B5. 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其中之一?A. 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确立B. 剖研体证学说的形成C. 中医辨证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D.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答案:C二、判断题1. 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只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
A. 对B. 错答案:B2. 中医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机和病因。
A. 对B. 错答案:A3.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是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
A. 对B. 错答案:A4. 中医辨证学的分类包括典型病证辨析、中医体质辨证和中医四诊合参辨证等。
A. 对B. 错答案:A5. 辨证论治理论的创立是中医辨证学的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A. 对B. 错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辨证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答:中医辨证学研究内容包括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的分类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医辨证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等。
主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症表现来进行辨证。
这些方法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以达到全面准确的辨证目的。
中医药校本课程

中医药校本课程
中医药校本课程是指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立的本科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基础学科、临床医学、中医学理论、中药学、中医药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1. 基础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所需的基础知识。
2. 临床医学:包括中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理论,诊疗疾病的能力。
3. 中医学理论:涵盖中医基本理论,如中医诊断学、中医辨证学、中医经典理论等,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中药学: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制药学等,培养学生对中药药材、中药配方、制剂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中医药实践:包括中医临床实习、药学实习等,提供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中医药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这些课程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科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常识根据中医理论,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或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或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或者说,广义的证包括了证候、证素、证名。
症状+体征=证候。
根据证候循病因、12经络而推演出证素。
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证名。
证素是辨证诊断不能再分的诊断单元。
证候:始因等、寒热、汗出、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头身不适感、睡眠情志声音、咳痰喘、饮食口味、大便、小便、经带精液等、出血、神志面色等、头面五官体征、颈胸腹部体征、形体肌肤体征、舌象、脉象等、血尿粪检测。
病位证素20项:心神(脑)、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子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肌肤、经络、筋骨[关节]。
五官专科病位9项: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耳,鼻,咽(喉),齿(龈);病性证素33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痰、饮、水停、虫积、食积、毒、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虚、阴虚、亡阴、阳虚、亡阳、精(髓)亏、津(液)伤、阳浮、阳亢、动(内)风、动血;待定或暂作特殊者9项:气逆、喜、怒、忧思、悲、惊恐,燥屎、结石、毒。
证素组成的规范证名:心神类证、心病类证、肺病类证、脾胃肠病类证、肝胆病类证、肾系病类证、脏腑兼证、形体病类证、其他类证。
常见证诊断标准:痰蒙心神证、心脉痰阻证、肺阴虚证、痰热壅肺证、脾阳虚证、胃寒证、肠道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肾虚水泛证、膀胱湿热证、胞宫痰湿证、精室瘀浊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阳亢证、风寒束表证、少阳病证、肌肤热毒证、风痰阻络证、筋骨寒湿证、气血两燔证、阳气亡脱证。
气血津液证候的虚证:气虚、血虚、精(髓)亏、津液亏虚、气脱、血脱、气陷、气不固。
气血津液证候的实证:气滞、血瘀、湿、水、饮、痰、气逆、气闭、血寒、血热等。
气与血、气血与津液之间在临床上的证名: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水停、津气亏虚等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肢体困 重,苔白薄腻。
23
整理ppt
(四)湿邪遏表证
【临床表现】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胸闷, 口不渴,肢体困重或酸痛,周身倦怠,舌 苔薄白腻或滑,脉濡或缓。
24
整理ppt
【证候分析】
湿邪遏表属外湿,亦称伤湿。 湿郁遏肌腠,阻滞经络——头胀,肢体困重,
总论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 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不 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
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 疾病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质、临床 症状和体征、演变规律及预后等。
7
整理ppt
第一章 八纲辨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 阴 表
32
整理ppt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毒气、乖戾之气、疠气等, 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具有严重传染 性的证候。
28
整理ppt
(六)热邪犯表证
【概 念】 热邪犯表证又称表热证,是指 风热病邪侵袭卫表的证候。
【病 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邪气郁而 化热。
【辨证要点】 发热较重恶寒轻,咽喉痒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
29
整理ppt
(六)热邪犯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面红,头痛,口干微渴, 咽喉痒或痛,或有汗。舌边尖红,脉象浮数。
微恶寒热。 湿邪缠绵,困遏清阳——困重、闷胀、酸楚、
腻浊。
25
整理ppt
(五)燥邪伤表证
【概 念】 燥邪伤表证多见于外界气候干 燥,燥邪外袭,侵犯肺卫所表现的全身干 燥的证候。
【病 因】 秋令干燥或居北方干旱少雨之 处。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皮肤、口、鼻、咽 干燥。
26
整理ppt
(五)燥邪伤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口唇、鼻窍、咽喉 干燥失润,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舌 苔干燥,口渴欲饮。或见干咳少痰,痰粘 难咯,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象浮等。
27
整理ppt
【证候分析】
“燥胜则干。” 燥邪为病,最易耗损津液,故其主要病理 表现为皮肤、官窍干燥的特征。 且燥从上受,最易伤肺,临床常兼见肺系 症状。
(三)暑邪伤表证
【证候分析】 暑邪伤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恶热,汗多而口渴,
尿黄。 暑病多汗,气随汗泄——疲乏而脉濡数。 暑挟湿邪,湿犯上焦——苔白或黄。
21
整理ppt
【证候鉴别】
伤暑既暑邪伤表证,此证严重者谓中暑,属 里证。
22
整理ppt
(四)湿邪遏表证
【概 念】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 于肌腠的证候。
(自学)
4
整理ppt
总论
症——病人自身感觉到的异常变化及医生通 过四诊获得的异常体征,
即“症”包括症状与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 外在表象。
5
整理ppt
总论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 正关系。
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的本质。
6
整理ppt
12
整理ppt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 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 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 正,皆是也。”
13
整理ppt
【临床表现】
寒热 —— 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19
整理ppt
(三)暑邪伤表证
【概 念】 暑邪伤表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 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证候。
【病 因】 炎夏之季,烈日曝晒或高温环 境中劳作。
【辨证要点】 夏季恶寒发热,汗出,疲乏, 苔薄,脉濡数。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薄白或黄,脉象濡数。
20
整理ppt
浅 寒 虚
阳——归纳疾病类别 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
热——疾病性质 实——邪正斗争的盛衰
8
整理体表 六腑 经络 三阳经 皮肤
里
脏腑 五脏 脏腑 三阴经 筋骨
10
整理ppt
【临床表现】
表
病位 皮毛、肌腠、经络
里
脏腑、骨髓
11
整理ppt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 的证候。
中医辨证学
1
整理ppt
绪论
以八纲辨证为纲,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 及三焦辨证为目,
2
整理ppt
总论
第一章 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八纲辨证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 质难》中。
3
整理ppt
总论
2.六经辨证 3.脏腑辨证 4.温病辨证
第二章 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30
整理ppt
【证候分析】
热邪犯表,卫气被郁——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发热重而恶寒轻。 风热灼伤津液,上炎于咽喉——口干微渴,
咽喉痒痛。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热邪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在表之征。
31
整理ppt
(六)热邪犯表证
一般以热轻而火重,温邪与火热同性,温为 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16
整理ppt
(一)风邪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塞流 涕,微咳,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风邪袭表,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发热恶风,
汗出; 风邪上受——头痛 肺气失宣——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
17
整理ppt
(二)寒邪束表证=表寒证
【概 念】 寒邪束表证又称表寒证,多因 感受阴寒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寒邪所 出现的证候。
【病 因】 衣单感寒,冒雨涉水,贪凉饮 冷。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 紧。
18
整理ppt
(二)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 微咳,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 寒邪郁于经脉——头痛,身痛; 肺失宣降——鼻塞微咳; 寒袭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道拘急——脉浮紧。
喷嚏,微有咳嗽。
14
整理ppt
发病特点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3.病程短 4.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的特点。
15
整理ppt
(一)风邪袭表证
【概 念】
风邪袭表证主要是因感受外界风邪所 产生的证候。
【病 因】 起居不慎,汗出当风。 【辨证要点】 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
脉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