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改革开放30周年20大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1月14日,县委在梅堰公社八一大队等5个生产队建立“六定奖赔责任制”、“五定一奖赔生产责任制”试点,此举揭开了我市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3年秋,全县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交通事业跨越式发展
1980年2月12日,吴江至同里段公路竣工通车,这是我市第一条县建公路,也是第一条农村公共汽车线路通车。

此后,全市的公路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到2007年底,全市已建城镇道路537.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9.9公里,市镇以上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8公里。

随着苏嘉杭、沪苏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同周边大城市形成1小时都市圈,所有镇村开车2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30分钟左右可达市区,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8月,吴江市新汽车客运站投入使用,进一步优化了吴江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3.费孝通教授26访江村
1981年10月1日—4日,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教授对庙港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

这是他继1936年、1957年二访江村以后的第三次访问江村。

自三访后,费孝通教授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乡调研,一共访问了26次。

他的许多学术思想,如发展乡镇工业、小城镇建设、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等都与之相关,这些学术思想和理论对吴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乡镇集体企业蓬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吴江在社队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从围绕农业办工业,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一围绕三就地”,到提出乡镇工业要上质量、上技术、上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高”;从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五湖四海”,到转向“五洲四洋”,吴江的乡镇集体企业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乡镇工业产值就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半壁江山”,成为发展“苏南模式”的典型。

5.通信事业飞速发展
1982年1月6日,全国第一套农村电话WTX05—02型60路微波通讯机在吴江至盛泽间开通。

1983年10月,盛泽邮电支局1000门自动电话交转机开通使用,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千门自动电话支局。

1996年5月28日,吴江市邮电局开通CHINANET-JS信息通道,标志着吴江已由电话时代迈向了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2007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2.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2.02万户,互联网用户12.12万户。

6.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1984年12月10日,经省、市研究,同意恢复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校址设在松陵镇。

该校创建于1922年,为当年吴江县内最高学府。

2003年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南京邮电大学吴江职业技术学院。

吴江师范学校、吴江电大、成教中心并入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建成后成为吴江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吴江的国民教育体系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7.东方丝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
1986年10月11日东方丝绸市场在盛泽成立。

2003年东方丝绸市场以218亿元的综合销售额,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第二位和全国综合交易市场第四位。

2007年11月24日,“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是我国丝绸化纤产业首次出台自己的指数体系。

2007年市场商品交易额达到538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布市”。

目前,东方丝绸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8.江泽民同志三次来吴江考察
1991年7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太浦河节制闸泄洪情况,并高度赞扬吴江人民顾大局开闸泄洪,为太湖流域抗洪救灾作贡献的高尚精神。

199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吴江视察,视察了中国永鼎电缆集团、中国鹰翔集团,对吴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表示满意。

2005年
4月8日,卸任后的江泽民同志再度到吴江视察。

江泽民同志先后三次来吴江考察。

9.撤县设市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完善
1992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吴江撤县正式设市。

1994年3月,全市完成撤乡建镇,共设立23个镇。

2000年7月12日,撤消八坼镇、坛丘镇;2001年10月,撤消屯村镇、莘塔镇、青云镇;2003年12月,进一步将全市18个镇合并为10个镇。

2006年,芦墟、黎里合并为汾湖镇。

至此,吴江下辖9镇2区,行政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10.设立经济开发区
1992年7月3日,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同年11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江苏省吴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13个省级开发区之一。

2006年10月11日,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吴江市汾湖镇举行揭牌仪式。

两大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使我市四大经济片区的功能分布更加明显,为吴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11.吴江电视台成立《吴江报》复刊
1993年10月8日,吴江电视台正式开播。

目前,该台已开设吴江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生活频道、影视剧频道、电影资讯频道等四个频道。

1995年1月16日,《吴江报》复刊。

2003年9月26日,吴江日报加盟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至2008年,已发展为四开加长版,全页彩色印刷,每周出版六期,每期24版的吴江主流纸质媒体。

12.友好城市不断增多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吴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吴江对外交往活动也不断增多。

1993年以来分别与法国布尔昆·雅里昂市、澳大利亚达博市、日本千叶市、韩国华城郡、南非莫哈林市、日本内滩町等6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

同时,吴江同国内12个省(市)的21个市(区)结成友好城市。

吴江已成为全国县级市中与国内外签约友好城市较多的城市之一。

13.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
1997年9月29日,吴江市第一只股票、全省首家民营上市企业———“永鼎光缆”A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继“永鼎光缆”后,2000年5月28日,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丝绸股份”上市;2003年8月22日,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3500万股A股“亨通光电”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2007年4月18日,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新民科技”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资本市场的“吴江板块”初步构建。

14.城乡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1997年4月10日,全市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2004年12月6日,全市“土地换保障”养老证首发仪式举行。

这标志着自1982年以来所有失地农民到达“退休”年龄后,均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目前,全市城镇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发放率均超过97%,基本建成创业有门道、就业有渠道、生病有医保、失地有保障、贫困有补助、养老有保险的“六有”体系。

15.同里退思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8年6月11日,同里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清单。

同年12月17日,同里镇退思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增补名单。

2000年11月2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同里退思园被正式认定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条件标准,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2年同里荣获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16.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启动民资、加快企业改制的“三资(制)”工作思路,并出台“低门槛引进、低成本扩张”的措施,拉开了全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序幕。

2003年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吴江考察时说:(吴江)发展民营经济起步早、力度大、速度快、效益好,是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到2007年末,累计注册私营企业1.6万家,
注册资本362亿元,销售收入1216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26家,国家级民营企业集团13家,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

17.百强县评比进入前十强
改革开放以来,吴江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1991年,我国首次开展百强县(市)评比,吴江位居第20位;2000年,全国第四次百强县(市)评比,吴江名列第14位;2002年,吴江第一次成功普级第10名;2006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吴江位居第9,牢牢站稳全国百强县的第一方阵。

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列居第二位,并荣获2008年《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榜第43位。

18.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2002年10月21日,市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所有机关审批事项都可以在中心一站式办理完成。

这是吴江市委、市政府为提高机关效能,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项实事。

吴江市行政服务中心,以“阳光式操作、保姆式服务”,赢得了众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盛誉。

2004年开始市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2007年10月30日,“中国吴江”政府信息网开通,电子政务全面推广使用。

“中国吴江”政府信息网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县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19.吴江城市精神确立
2007年5月,通过向全国征集,并经过多轮座谈、研讨,以及网络、信函投票,最后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吴风越韵,精诚致远”被最终确定为吴江城市精神。

20.东太湖综合整治开发工程正式启动
200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批准,正式全面启动了东太湖吴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工程。

同时经过协商,吴江市与驻吴江部队关于东太湖部队农场土地置换初步达成协议,这也标志着吴江城市建设经过30年的发展,正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