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合集下载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

发现生命的意义释迦牟尼的启示录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个永恒的课题上,佛教始终给予世人深刻的启示。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通过其教化和生平经历,呈现了一幅关于人生意义的宏大画卷。

对于想要探索生命真谛的人来说,他的启示录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首先,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的。

他教导人们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这种觉悟使人们能够超越对现实的执着,从而摆脱困扰和痛苦。

生命犹如流水,只有在接受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后,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

其次,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人们的痛苦源于不满足和贪欲,只有通过放下欲望,远离物质的追逐,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鼓励人们以利他为己任,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正是因为这种无私的追求,释迦牟尼成为了世人所尊敬和追随的榜样。

此外,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觉悟,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他强调内观(vipassana)的重要性,即对自身思想、感受和意识的觉知。

通过这种内省的修行,人们能够洞察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真相。

这种觉悟超越了传统的世俗观念,使人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最后,释迦牟尼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追求智慧和慈悲,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智慧是指通过洞察和思考,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和无常性。

慈悲则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通过这种智慧和慈悲的结合,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目的。

释迦牟尼自己通过以身作则,展现了慈悲智慧的崇高境界,成为了无数追随者心中的慈父和智者。

总结而言,释迦牟尼的启示是一部生命的指南,它教导人们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时要超越自我,放下执着,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喜悦,通过正确的觉悟和修行,超越世俗的观念,追求智慧和慈悲。

这些启示不仅深刻影响了佛教徒,也为所有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和信仰。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

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找到真正的幸福——释迦牟尼的教导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通常被人们称为佛陀(Buddha),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的教导以修行和智慧为核心,旨在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佛陀留下的经典和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幸福的教诲。

本文将从平静的内心、内在的善和慈悲、以及克服无明之苦这三个方面,探讨释迦牟尼的教导如何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

一、平静的内心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平复内心的浮躁和困扰,以达到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人们常常因为欲望和嗔恨而陷入痛苦之中。

解脱这种痛苦的关键在于培养内心的平静。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禅修和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

禅修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超脱杂念,使内心沉淀下来。

通过观察呼吸或其他物体,我们可以学会专注和宁静。

当我们培养出一颗平静的内心时,烦恼和纷乱的思绪就会逐渐消散,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问题,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从而经历深层次的幸福。

二、内在的善和慈悲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追求内在的善和慈悲,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性和慈悲心,只需要通过修行来唤醒和发展。

佛陀教导我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践内在的善。

修身指的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操守、有良知的人。

齐家指的是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以温暖、尊重和爱来构筑幸福家庭。

治国和平天下则强调社会公义和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同时,释迦牟尼还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慈悲心不仅使他人受益,也能使我们自己感到幸福。

通过关怀和付出,我们能够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获得内在的喜悦和满足。

三、克服无明之苦释迦牟尼教导我们通过克服无明之苦,实现真正的幸福。

所谓无明,即是迷惑和无知。

佛陀认为,人们之所以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是因为被无明所蒙蔽,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为了克服无明之苦,佛陀教导我们通过智慧来洞察万象。

他鼓励我们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智慧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

佛家教导的真理 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习一下

佛家教导的真理 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习一下

和尚吃肉吗?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法师:请讲!来访: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法师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问他:您是开车来的吗?来访:是的。

法师: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是不是都要系。

来访者:喔,我明白了!孩子怎么教?一位信从问法师: 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您影印过文件吗?信众:影印过。

法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

后有人答道:改原稿)法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五百元买汽车...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来好不好?佛友: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法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佛友: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法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佛友 (惊呀地): 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法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点,就想得到很多!佛友:...心灵篮球一位研究生来拜访寂静法师,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法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青年:是的,打过!法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法师: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青年:那样多没意思。

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法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

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青年:按理应该。

可心灵怎么锻炼呢?法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社会的不公是我们常常面对的现象,许多人在面对困境时感到无助和沮丧。

然而,佛陀释迦牟尼的智慧教诲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不公的宝贵指导。

在他的教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含义深远的原则和方法,帮助我们以更智慧和平和的方式处理社会不公。

一、正念和觉知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培养正念和觉知的能力是应对社会不公的基础。

正念是指在当下保持专注和意识,而觉知是指实时感知和观察我们身心和外界的现象。

通过训练正念和觉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公问题。

二、舍弃固有观念佛陀强调通过观察和反思我们固有的观念和信念,我们能够认识到其在社会不公中的作用。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舍弃执着于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意识到我们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抛弃固有的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不公。

三、慈悲心和同情心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和同情心来面对社会不公。

慈悲心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关爱,同情心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受和理解他们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培养这样的心态,我们能够以更善良和宽容的态度面对不公,并积极地采取行动来帮助改善他人的处境。

四、智慧和内观智慧是佛陀教导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必须培养的重要品质。

通过内观和深思熟虑,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不公的原因和根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智慧之道。

智慧帮助我们超越个人利益,考虑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公问题。

五、行善积德佛陀教导我们通过行善和积德来应对不公。

行善积德是指利他的正面行为,通过关爱和帮助他人,我们能够缓解他们的痛苦和不公。

佛陀鼓励我们通过慷慨、尊重和支持他人来创造一个更和谐和公正的社会。

六、平等和公正释迦牟尼的教诲强调平等和公正在面对不公时的重要性。

佛陀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不论种族、性别、社会地位或财富。

平等和公正是构建一个公正和包容社会的基础,通过尊重和实践平等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不公。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一个令父母亲了解,必须提升自己行为标准的方法,是比较这两种行为:儿子说话无礼,接着父母亲打他。何者比较无
比丘说:所以,当儿子生气无礼,父母亲则以更生气与更无礼来回应。很显然,子女们不会服气。
在此,有儿子的言语暴力,父母亲则以更暴力的身体暴力来解决它。那些大喊‘不要再喊!’的人,或那些在自己店外的墙上,大贴‘禁止招贴’纸条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人不懂得自己的心,也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他们对别人的行为洞察秋毫,但对自己的行为则瞎了眼而看不见。
这是无明的自然结果,我们都有这种错。然而,智者们致力于克服它,以培育对全世界的正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以暴力来教育子女的父母,肯定是在教导子女说,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子女们自己为人父母时,他们也会打他们的子女,这是鼓吹战争者的方法。
佛说如何教育子女
某居士问:孩子们做错事,例如讲话无礼时,为了教育而打他们是否算是恶业?
比丘问:假设你的儿子对你讲话不礼貌,然后你打他,接着他不再不礼貌了。为什么他不再不礼貌了?
居士答:因为他已经明白那是不好的。
比丘说:不。只是因为他害怕。(居士微笑)
比丘问:如果暴力能够带来智慧,那就是说,佛陀倒不如就每天给所有的比丘三顿痛打,使得他们全部成为阿罗汉。对不对?(居士点头)
你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忆念舍利弗尊者的谦逊。然后,请你的儿子,原谅你弄到他生气。
由于我慢,父母几乎不可能这么做:只有非常稀有且具备智慧的父母,才有勇气向子女们道歉。
但是,如果你道歉,你儿子的心就会变得柔软,不会由于我慢而保护自己的无礼。反之,他会坦诚地说出原因,而且几乎肯定地也会向你道歉。
在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上都不需要继续讨论。俗语说:‘说得最少,好得最快。’如果不过份的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旧态度。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当我们去寺院里奉拜的时候,都会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

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

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

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

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

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

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

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

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

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

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

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

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

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

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

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

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

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

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

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

释迦牟尼佛对儿子罗睺罗的一段精彩教诲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

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

”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

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

”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

”佛说:“对。

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

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

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

”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

”佛陀说:“对。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

”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

”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

”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勇猛精进。

后来佛陀都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朋友你看后有什么感觉?不妨自己琢磨琢磨,还是痛改前非吧,没啥改不掉的;还是努力去做一个好人吧。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人生充满了变数,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与抉择。

然而,有一位伟大的智者,他的智慧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众多人的生活,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益。

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命运。

1. 静心观察内在释迦牟尼认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要从内心开始。

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往往源于内心的困扰与焦虑。

他教导我们通过静心观察内在,洞悉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与情感。

只有通过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在,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与抉择,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2. 放下执着与欲望牵挂过去的遗憾、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物质的追求,这些都是束缚我们命运的桎梏。

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放下执着与欲望,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当我们从欲望的纠缠中解脱出来,才能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看待人生,更好地掌握命运。

3. 接纳生活的变化释迦牟尼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变化,接纳这个事实是我们掌握命运的关键。

不必抗拒变化,而是要学会适应变化,甚至与之共舞。

他教导我们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平衡与稳定。

4. 培养正念正念即是对当下的专注与意识。

释迦牟尼强调培养正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觉知当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奇迹。

培养正念让我们更加理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进而主动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5. 实践智慧的教诲释迦牟尼的智慧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他鼓励我们将智慧的教诲付诸实践。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亲身体验智慧的力量,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只有将智慧化为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结语释迦牟尼的智慧指引着我们掌控自己的命运。

通过静心观察内在,放下执着与欲望,接纳生活的变化,培养正念以及实践智慧的教诲,我们可以学会驾驭生活的舵,带领自己走向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未来。

释迦牟尼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命运,更能引领我们走向智慧与慈悲的境地,从而影响他人,造福众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编者按在佛教中,父亲的恩德是不言而喻的,经典中也有很多的描述。

而作为世间出世间的导师佛陀,他是和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呢?然教法师通过多个小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佛陀作为人父慈悲和智慧的一面。

今天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的情形。

佛不以世间功名利禄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不以孩子显耀门庭为培养目的,而是以孩子解脱困惑、远离烦恼为培养方向。

佛陀教导孩子,没有功利心,没有希求回报,完全为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捆绑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说佛陀是父亲的楷模。

度子出家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罗睺罗。

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佛陀度罗睺罗的因果本末。

讲的是,佛陀了知世间恩爱是轮回苦本,要目犍连进城探亲,最关键是希望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道:“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

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

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

母之与子,各不相知。

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

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罗汉,如我今也。

’”
但是耶输陀罗不肯,还把罗睺罗关闭高楼深阁内。

目犍连无
奈用神通飞上高楼面见耶输陀罗。

目犍连用种种善巧方便劝说,耶输陀罗拒不让步。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又派王后,就是耶输陀罗的婆婆劝之,犹不听从。

最后,佛陀运用神通化入空中,点醒耶输陀罗前世誓言因缘,才令她顿息母子之情,与子离别,送子修道。

教导改过巴利圣典《庵婆蘖林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

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比较淘气,学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到过佛陀父亲的训诫。

此经针对其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以“洗脚水”为喻跟他说明谎话之肮脏,强调诚实的重要性。

后来对小沙弥解说事物无常的本性,记载于《相应部》第二品。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毕。

佛问:“这些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


佛说:“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清净的,洗了足就很脏!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

你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
佛陀从来没有这么声严厉色的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来,
佛陀又再问他道:“这个盆可以用来盛饭洗米洗菜吗?”
罗睺罗:“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因为盆里不净,上面有垢秽粘着,所以不能装东西吃.”
佛说:“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虽然出家做了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满身充斥不实的垢秽,圣洁,光明的智慧,大道的资粮怎么装进你的心中?”
佛陀说后,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盆子就滚滚的转起来,罗睺罗很害怕的样子,
佛陀就问他道:'罗睺罗!你怕把这盆子踢坏了吗?'
罗睺罗:“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陀:“罗睺罗!你就和这个盆一样,不会得到大家尊敬和爱护。

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自甘堕落,自取下贱。

这个结果将使谁都不爱护你、珍视你,就是到了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你会处在迷中更增迷!”
罗睺罗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容身,他发誓以后要一定改变自己的心,行!我们绝对不能自甘堕落!精心爱护佛教有按受戒早晚分尊卑的规定。

如果先受戒者有需要,后受戒的应该把一切用品给先受戒者。

一次,当罗睺罗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作客的比丘住,又由于沙弥不可以和比丘共住,那个比丘便将罗睺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安住在里面了。

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罗睺罗痴痴地站在门外。

忽然阴云密布,落起滂沱大雨来,罗睺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

虽然空气不好,也只得坐在那里,他此刻感到无比的恐慌。

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游到厕所里来了。

热带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厉害的,罗睺罗一点都没有注意,这时候他的生命真比风中的残烛还更危险。

佛陀在静坐中忽然想起罗睺罗,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罗睺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

佛陀问罗睺罗为什么要坐在厕所里,罗睺罗把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后来佛陀修改戒律,规定特殊情况,沙弥可以和比丘同住两宿。

还有一次,小罗睺罗跟随僧团去王舍城乞食。

一个流氓将沙子仍在了他的钵里,还用木棒打了他的头。

委屈可想而知!这时,舍利弗对他说:“佛陀告诫我们,在荣誉的时候不要使自己的心高举;在受辱的时候,也不能心生嗔恨。

罗睺罗,这个世间没有比忍辱的人更勇敢的人了。

任何力量也战胜不了忍辱。


小罗睺罗平静地到河边,用净水洗净了身上的血污。

佛陀事后知道了这件事,鼓励赞叹了罗睺罗。

因人施教有一次,有比丘问佛说:“世尊常常诃斥提婆达多,为什么就不诃斥罗睺罗呢?”还有恶比丘也趁机说:“是呀!世尊妒忌提婆达多,
所以常常恼他;罗睺罗是世尊的儿子,所以就包容他,不诃斥他。

”有其他比丘听到了,就来告诉世尊。

佛说:“提婆达多这个人呀!他就像一只劣马似的。

要调伏这样的劣马,应该用威力来调伏他,所以就要诃斥他。

这罗睺罗呢,他像很聪明有智慧的象一样,只要和他好好讲,用良好的言语同他说,就可以导致令他往正路上走了。

”呵护道心罗睺罗跟随舍利佛出家之后,还算安心。

但后来罗睺罗听到佛陀说一比丘的罪报因缘,因恐惧又起退心,想舍道还家。

佛陀又用种种善巧方便,因势利导使得罗睺罗坚固道心,勇锐修行。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汝今畏罪还家,求离苦者,是事不然,何以故?譬如二人,乏食饥饿,忽遇主人,为设种种肥浓美味,其人饥饿,贪食过饱,然此二人,一者有智,一者愚痴。

有智之人,自知食过,身体沉重,频伸欠呿,即诣明医,请除苦患。

良医即赐,摩檀提药,令其服之,吐宿食已,令近暖火,禁节消息,得免祸患,终保年寿。

其无智者,不知食过,谓是鬼魅,杀生祠祭,欲求济命。

腹中宿食,遂成生风,绞切心痛,因是死亡。

生地狱中。

”佛告罗睺罗:“汝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愚痴人也。

汝先有善根因缘,遭值我时,如彼明医能济苦患而得不死。

汝今何为舍明入闇。

”罗睺白言:“世尊,诸佛智慧犹如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智慧。


佛告罗睺:“如天雨滴,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

从小微起,终成大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自利利人,名为大士。

如我今也。

”罗睺罗等。

闻佛说已,心开意解。

佛陀通过譬喻告诉儿子应当如何智慧抉择,令罗睺罗等心开意解,乐意修行。

教导证果罗睺罗十八岁那年,他升起执着色相的不善念,认为他跟父亲一样英俊。

佛陀知道后,向他宣说《大教化罗睺罗经》,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世尊在上午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钵入舍卫城化食。

罗睺逻尊者也是穿好衣服,拿着大衣和钵,在后面跟随世尊。

这时候,世尊回望罗睺逻尊者,然后对他说:“罗睺逻,对于各种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低等的、高等的、远处的、近处的色,都应以正慧如实视之为没有‘我拥有色’、‘我是色’、‘色是一个实有我’这回事。

”。

罗睺罗听后,不再放逸,精进思维佛的教导,后来罗睺罗努力精进修习出入息,听了《小罗睺罗经》后,证得了阿罗汉果,被称为密行第一。

结语作为孩子一定不要指望祖业,作为佛弟子一定不要投机取巧。

“为佛亲子尚实践,哪有一人能侥幸”。

罗睺罗是佛的儿子,他所注重的就是实实在在去修行。

以认识一位大师就万事大吉的事情,在佛教不存在;
以吃点东西或加持一下就功德圆满的事情,在佛教也不存在。

只有如说修行才可以避免自欺欺人。

同世间所有的父亲一样,佛陀爱着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但又不同于世间所有的父亲。

因为佛并没有将世间的财富留给他,因为佛知道,世间的名闻利养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烦恼;佛将出世间的宝藏交给了罗睺罗,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离苦得乐,解脱自在。

希望佛陀的大慈大悲能给世间的父亲们一点启示。

特别推荐:参照南怀瑾老师的设计所制作的佛医养生打坐垫编辑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