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析要(机制)

合集下载

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

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

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发表时间:2018-08-09T14:48:54.2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作者:张洪华孟丹[导读] 了解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现“标本兼治”,符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原则。

辽宁省军区锦州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方法抽选我所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0例糖尿病患者经中医病机分析,实施辨证分型治疗,其中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3.3%。

结论了解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现“标本兼治”,符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了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病;病因;病机;治疗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又称消瘅、肺消、消中,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1]。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消渴”这一病名。

现抽选我所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抽选我所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59~72岁,平均年龄(67.5±2.3)岁。

2病因病机糖尿病的中医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2.1素体阴虚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①先天不足。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②后天损耗过度。

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2]。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么回事(一)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么回事(一)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怎么回事(一)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它是由身体无法正常将血液中的糖转化为能量所导致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糖尿病的定义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异常或者胰岛素作用受损。

2. 主要特征是持续性高血糖和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

3.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二、糖尿病的病因1. 1型糖尿病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的,常在年轻人中发病。

2. 2型糖尿病主要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常在中老年人中发病。

三、糖尿病的发病机制1. 1型糖尿病中,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2. 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受到抑制。

四、糖尿病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2.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高糖、高脂肪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3. 肥胖和缺乏运动: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五、糖尿病的并发症1.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与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 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可引发神经病变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3. 视力问题:糖尿病可诱发眼睛疾病,如视网膜病变。

4. 肾脏疾病:糖尿病是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5. 足部病变: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足部溃疡和感染。

总结: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或作用受损引起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作用障碍两种类型。

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它也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和规律监测血糖。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

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血糖,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损所致。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深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有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许多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糖尿病,而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则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两个方面。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需求。

糖尿病的发病还可能涉及到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且多元。

深入研究和理解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

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引发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的存在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约占所有糖尿病类型的510。

患者的胰腺产生的胰岛素量很少或几乎没有,因此需要依赖外部的胰岛素注射来维持生命。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患病风险较高。

这表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或者调节血糖的其他机制。

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是决定糖尿病发生的唯一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结构的改变包括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的普及,这些都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缺乏睡眠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污染也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

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不均衡主要表现为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的普及,这些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受损。

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压力过大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异常。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或者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都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的作用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

糖尿病的病因与分析方法

糖尿病的病因与分析方法

糖尿病的病因与分析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糖尿病的病因,并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因分析方法。

一、糖尿病的病因1. 遗传因素糖尿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一些人可能天生容易患上糖尿病。

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了糖尿病的人,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将会增加。

有些糖尿病的类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成人型糖尿病、儿童期糖尿病等。

2.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的饮酒、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内的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进而引起血糖值异常升高。

3. 胰腺疾病胰腺是合成胰岛素的主要器官,如果胰腺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

例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

4. 其他疾病一些疾病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如肝病、肾脏疾病、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身体内的血糖代谢,从而引发糖尿病。

二、病因分析方法1. 疫学调查法疫学调查法是通过样本调查的方式,来了解疾病的发病率、病因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对于研究糖尿病的病因,疫学调查法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对大量的受试者进行调查,得出比较准确的数据。

2. 遗传学研究法遗传学研究法是通过对遗传物质进行分析,来了解糖尿病的遗传基础及其遗传规律的一种方法。

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发生发展有关的遗传标记。

3. 生物化学研究法生物化学研究法是通过对生物分子的化学变化来了解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的一种方法。

对于研究糖尿病,生物化学研究法主要侧重于对血糖、胰岛素、葡萄糖转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

4. 动物实验法动物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实验条件,通过对实验动物的观察和检测,来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对于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动物实验法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来寻找可能的病因和潜在的治疗方法。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时间:地点:主讲人:参加人员签到: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着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

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

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

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

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困扰全球人群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提出解析,并从预防及治疗处给出相应建议。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糖尿病发病主要由胰岛素缺乏引起,胰岛素缺乏会导致血糖升高,称为高血糖症。

这是因为当胰岛素数量减少时,肝脏和肌肉组织无法使血糖水平解除,从而引起血糖高升。

同时,胰岛素缺乏还对胰岛素的受体的敏感性也会减弱,进一步加剧血糖升高的情况,加重病情。

二、糖尿病病因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遗传因素自身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而是由于人体抗胰岛素性胰岛素受阻增加而导致血糖升高。

2. 生活习惯:持续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体内脂肪堆积,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同时也会降低血糖的敏感性,进而引发糖尿病发作。

3. 胎儿发育不良:母亲在怀孕期间因不良生活习惯或受环境污染等故无法充分营养孩子发育,使机体内部发育欠佳,影响其对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动力作用学不健全,从而使血糖过高。

三、糖尿病预防1. 改善生活习惯:定期运动、控制饮食,尤其要摄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均衡营养,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脂、糖类及盐的摄入,睡眠充足。

2.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血糖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预防体内胰岛素的扭曲,从而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3. 积极治疗:如发现自身有糖尿病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有效的药物,通过多方治疗,在经血糖专家监督下积极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消除并发症几率。

四、糖尿病治疗1. 药物疗法:目前常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降糖药,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医生的意见安排用药。

2.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精准地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定期的检查,以确定血糖水平情况,并根据血糖水平情况加以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血糖升高,实现健康目标。

3. 遵医嘱定期复查: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低血糖这类并发症时,患者都不要轻易自行调整治疗,而应及时就医,配合专业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定期复查也可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载时光:地点:主讲人:介入人员签到:糖尿病的有关常识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庞杂,今朝尚未完整解释,传统学说以为与以下身分有关:1.遗传身分环球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讨标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明显差别,前者较后者凌驾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身分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是以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身分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2.精力身分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力身分在糖尿病产生.成长中的感化,以为陪同着精力的重要.情感的冲动及各类应激状况,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排泄,如发展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肥胖身分今朝以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本研讨材料标明:跟着年纪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削减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转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削减,由占体重的47%削减到36%,而脂肪由20%增长到36%,此系老年人,特殊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4.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控制,养分多余,使原已潜在有功效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累赘过重,而诱发糖尿病.如今国表里亦形成了“生涯越充裕,身材越饱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5.沾染少小型糖尿病与病毒沾染有明显关系,沾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6.怀胎有关专家发明怀胎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怀胎易使遗传身分转弱诱发糖尿病.7.基因身分今朝科学以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毁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毁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管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照样情形身分.病毒沾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二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懂得,重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形,还可能消失的症状有疲惫.皮肤搔痒.出汗平常.目力隐约.肢体发麻等.1.多食.多饮.多尿.瘦削:这是糖尿病罕有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示,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其实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因为病情轻重或发病方法的不合,不合的人还会消失一些其它的症状.2.疲惫无力:因为血糖不克不及进入细胞,细胞缺少能量所致.据陈述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出瘦削的人数.3.皮肤感到平常:感到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到平常,如蚁走感,麻痹,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4.性功效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体系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激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淡.月经掉调等性功效障碍.5.轻易沾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效,乃至抵抗力降低,轻易消失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体系的各类炎症,且治疗艰苦.6.目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归并症,以至消失目力减退.黑朦.掉明等.糖尿病症状表示在很多方面,一般都可以或许在生涯中有所表现,假如人们可以或许仔细不雅察自身的变更,那么可以实时发明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产生的早期接收专业的治疗有助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施展出较好的感化,由此可见控制准确的糖尿病症状表示平常有须要.三.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由长期的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高粘.内排泄掉调,特殊是高胰岛素血症,尤其是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引起,涉及规模广,种类较多,罕有的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晕厥.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精神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糖尿病引起的多种沾染,个中,又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最为罕有. 具体地说,影响糖尿病患者身材.工作.生涯和寿命的糖尿病并发症重要有:1.沾染: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况,有利于细菌在体内发展滋生,同时也克制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才能,使病人的抗沾染才能降低.罕有的有泌尿道沾染.呼吸道沾染.皮肤沾染等.2.酮症酸中毒:它多产生于胰岛素依附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止或消失应豪情形时.糖尿病病人胰岛素轻微缺少,脂肪分化加快,生成大量脂肪酸.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氧化,个中央代谢产品酮体在血中的浓度明显升高,而肝外组织对酮体的应用大大削减,导致高酮体血症和尿酮体.因为酮体是酸性物资,致使体内产生代谢性酸中毒.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罕有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重要逝世因之一.4.心脏病变:糖尿病人产生冠芥蒂的机遇长短糖尿病病人的2~3倍,罕有的有心脏扩展.心力弱竭.心律掉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5.精神病变:在高血糖状况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临床表示为四肢自觉性痛苦悲伤.麻痹感.感到减退.个体患者消失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效杂乱则表示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6.眼部病变:假如糖尿病病程超出10年,大部分病人汇合其实不合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罕有的病变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7.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精神病变,下肢供血缺少及细菌沾染,常会引起足部痛苦悲伤.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四.糖尿病的诊断1. 随机血浆葡萄糖程度≥11.1mmol/L;或2. 空肚血浆血糖程度≥7.0mmol/L;或3.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中,2小时葡萄糖程度≥11.1mmol/L.五.糖尿病的治疗1.治疗原则治疗糖尿病[1],饮食疗法是基本,活动疗法是手腕,药物疗法是症结,心理疗法是统帅,自我病情监测是包管.前边三者是在不合机制.不合环节上互相协同调节血糖的.2.治疗原则今朝糖尿病仍是难以根治(治愈)的疾病,治疗原则是控制血糖程度延缓并发症的产生.3.治疗目标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就是把血糖降下来,从而阻拦掉明.尿毒症.精神病变.血汗管病变.糖尿病足及其他固执性沾染等并发症的形成和成长.对于糖尿病儿童来讲,要尽量进步儿童的生涯质量,使糖尿病儿童能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涯和健康成长.4.治疗办法平日患者得病后很存眷打针吃药,却很少有人存眷饮食.活动.自我病情监测等分解治疗计划.其实,糖尿病教导.自我监测.饮食.活动是糖尿病治疗中最重要的,只有在这些分解治疗下,树立糖尿病人的健康生涯方法,合营药物治疗才干获得更好的疗效.当当代界治疗糖尿病的办法,起首推重现代分解疗法,即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由五项根本措施构成的分解治疗计划,包含糖尿病教导.饮食控制.体育锤炼.药物治疗和自我血糖监测五项内容,被形象地称为五驾马车分解治疗.这“五驾马车”,如能调和驾御,适应自如,糖尿病人可望如同健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析要张芬玲【关键词】 糖尿病;病因;治疗;析要 糖尿病,是由于尿中含糖发甜而得名,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是由于人体的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的。

胰岛素是由人体胰岛中β2细胞所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当胰岛β2细胞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破坏或损害,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出现了体内胰岛素的绝对不足。

糖尿病是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表现。

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或其他类型的急性代谢紊乱,常见的并发症和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其并发症累及人体各器官,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的发病关于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直到目前仍未完全清楚。

胰岛病变致胰岛素分泌缺乏,循环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机体,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致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是糖尿病发生的基础环节。

其致病因素有遗传及环境两个方面。

无论Ⅰ型、Ⅱ型糖尿病均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是发病的前提,启动发病则是环境因素。

111 遗传因素 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性。

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家属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家属高4~10倍。

患病率高达25%。

对挛生子的研究,发现如双生中一人在50岁以后出现糖尿病,另一人在几年内发生糖尿病的达90%以上,其中大多数病人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如双生中一人在40岁以前出现糖尿病,另一人也发生糖尿病的接近50%,其中大多数病人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说明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目前倾向于“多因子―多基因”遗传理论,即染色体上多个突变基因。

11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诱发糖尿病。

①病毒感染,目前已发现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心肌炎病毒等可致实验动物胰岛感染;B细胞广泛破坏,造成糖尿病;②自身免疫;临床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及重症肌无力等;提示本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也证实,本型病人血中胰岛细胞抗体阳性率(85%)显著高于正常人(5%);细胞免疫方面,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率(50%~60%)也显著高于正大;从病理角度也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常显示免疫性胰岛炎改变;③周围胰岛素抵抗因素在Ⅱ型糖尿病人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临床上发现肥胖者对葡萄糖耐受量比一般人差。

40岁以上糖尿病多发生在肥胖之后。

此外,还有胰岛素拮抗菌素激素分泌过高,如各种应激、感染、手术、外伤、精神刺激、妊娠等致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分泌增高,均对胰岛素有抑制作用。

总之,糖尿病的发生是复杂的,感染、缺少体力劳动、多次妊娠、肥胖、精神刺激等可能是糖尿病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 作者单位:452370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胰高血糖素等拮抗胰岛素生理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邻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制激素)功能调节失常,在导致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机理有重要影响。

2 西医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基本方法211 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仍是首要的任务。

严格控制血糖不仅能显著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而且能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无特殊情况的Ⅱ型糖尿病患者要求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Hb A1c降低6.5%以下。

常用的药物为①磺脲类,如格列奇特、格列吡嗪;②双胍类,如二甲双胍;③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④胰岛素。

212 严格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Ⅱ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病,约40%的Ⅱ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与合并高血压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满意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及心血管病事件降低50%~60%。

在目前的高血压治疗中,我们提倡小剂量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提高降压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最合理的联合方案如下:①利尿剂和ACE I或ARB;②钙拮抗剂和ACE I或ARB;③β受体阻滞剂和双氢吡啶钙拮抗剂;④β受体阻滞剂和α1受体阻滞剂;⑤利尿剂和β1受体阻滞剂。

213 纠正血脂紊乱 Ⅱ型糖尿病血脂紊乱最常见的模式是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合理的饮食与适当的运动是治疗代谢异常的基础,在调整生活方式,即行为干预之后,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紊乱的药物主要有两类:①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即他汀类;②纤维酸衍生物,又称贝特类。

前者是降低LDL-C的首选,后者是降低TG的首选。

214 抗血小板治疗 Ⅱ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血栓形成。

最常用的药物是①阿司匹林;②抵克力得或氯吡格雷,后者作用更强;③双密达莫;④西洛他唑。

阿司匹林可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环氧酶阻断血栓烷的合成,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作为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215 减肥 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肥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使血压、血脂水平降低。

减肥疗法中的主要措施是节制饮食和运动疗法。

216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冠心病的关键危险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性。

其治疗首先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

其次是采用药物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①噻唑烷二酮类,目前临床应用的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②二甲双胍;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④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本格列醇等;⑤FF A释放抑制剂。

这些药物皆具有降糖、降压、调脂、升高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作用。

217 针对炎症反应的治疗 针对炎症反应的治疗已经开展起来,将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218 综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关键 Ⅱ型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治疗方法、治疗技术的进步,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到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血管并发症成为其主要死因,Ⅱ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危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

Ⅱ型糖尿病除高血糖外,还聚集了重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即代谢综合症的各种成分,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等,并可存在吸烟等其他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出现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时,其危险性更大。

将Ⅱ型糖尿病炎性标志物增加为心血管病的非传统因素,炎性反应在Ⅱ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Ⅱ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及发病年龄明显提早的病理基础。

超越单纯控制血糖,早期综合干预多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及延缓心血管病的发生。

早期干预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病的发生,降低其死亡率非常重要。

香格里拉中小学生龋病调查研究和美萱【关键词】 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率 为了解本地区学生患龋齿情况以及口腔卫生保健现状,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制定地方卫生保健网络及口腔专业技术人员及口腔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和进行龋齿早期防治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降低龋患率、龋均值,提高充填率,减少危及青少年健康的危险因素。

笔者在2005年9~11月间对香格里拉城区小学生进行龋病专题调查并对2005、2006年中专生新入学学生进行健康体检监测中,对4030名中、小学生的口腔健康进行调查、监测,对龋病的发生率和充填情况、错颌畸形等进行了分析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资料来源 本资料取材于2005年9~11月笔者在香格里拉城区进行的小学生口腔健康检查表和2004、2005年民族中专新入学学生体检表,全部检查均在被调查人群所在班的教室中进行。

调查对象为中专1所、小学4所,共4030名学生,其中男生2004名,女生2026名,年龄6~18岁。

小学生3230名,中学生800名。

112 调查方法 全部普查检查工作由笔者一人完成。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版《口腔内科学》中有关的检查方法和器械在室内自然光线下进行。

检查内容主要为龋患人数、龋患牙数(包括未充填和已充填的已龋坏牙、因龋缺失牙)、充填人数、错颌畸形等一系列有口腔问题的情况进行填表统计,并将全部调查的4030名学生分为小学段、中学段2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龋齿包括已充填的和因龋齿而拔除的牙,龋患率包括乳、恒牙及混合牙列。

2 结果4030名中、小学生龋患率、充填率、龋均等调查结果见表1,表中均为被调查人群各年龄段的平均龋患数。

不同年龄组龋患率、充填率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6~14岁与15~18岁2个年龄组龋患率男女不同性别相比分别为(χ2=1159,P >0105;χ2=1135,P>0)。

05小学段年龄组男女性别之间龋患率、充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5)。

中学段年龄组男女性别之间龋患率、充填率、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龋患率(χ2=2412,P<0101)。

因充填率在各年龄段均非常低,在此未作统计学处理。

表1 4030名中、小学生龋患率、充填率、龋均值的调查结果(例,%)年龄组受检人数患龋人数(%)充填牙数(%)龋齿数(龋均值) 6~14岁(小学段)男1652976(59109)44(1132)3472(3155)女1578872(55125)16(0186)3020(3146)合计32301848(57121)60(1111)6492(3151) 16~18岁(中学段)男352159(44160)10(3103)329(2107)女448279(62105)11(1145)754(2171)合计800438(54157)21(1145)1083(2147)3 结论本次香县城区中小学生调查、监测的龋患率为55123%,与本地区无纵向的相关资料作比较。

不同年龄段患龋率、充填率、龋均分别是小学段6~14岁为57125%、1111%、3155。

中学段15~18岁为5417%、51193%、2147。

中学男生患龋率4416%、充填率3103%、龋均值2107。

女生患龋率62105%、 作者单位:674400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民专门诊部口腔科充填率1145%、龋均值2171。

中小学相比龋患率(χ2=1159, P>0105),小学生男女相比龋患率(χ2=1135,P>0105),以上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中学段不同性别组龋患率(χ22= 2412,P<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结果高于江门市(40111%)[1]、日照市14188%[2],台州市37141%[3],重庆市南岸区别不同情况14160%[4]接近于1995~1996年卫生部组织调查全国11个省、市调查140712人的患龋情况结果15~18岁患龋率52143%、551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