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糖尿病生物化学机制解读

糖尿病生物化学机制解读

糖尿病生物化学机制解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而研究生物化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提供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角度出发,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疾病。

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作用于体内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然而,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减弱,相对胰岛素不足。

这一过程与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如炎症反应的激活、脂肪组织介导的代谢紊乱等。

二、葡萄糖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葡萄糖代谢异常,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和胰岛功能受损。

这与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葡萄糖产生等多种生物化学过程相关。

在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细胞凋亡等。

此外,葡萄糖在细胞内进入糖酵解途径后可产生ATP,进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三、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在糖尿病患者中常常高表达,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紊乱。

另外,氧化应激与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累积有关,使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

四、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生物化学异常之一。

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组织对脂肪酸代谢的调节失常,导致游离脂肪酸的过度释放和脂肪堆积,进而促进糖代谢异常发生。

另外,脂肪组织本身也能产生一系列的脂肪因子,如瘦素、肌联素等,与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

结语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和代谢调控。

通过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生物化学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病理过程,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两个方面。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摄入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或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作用减弱,血糖无法正常被调节,从而出现高血糖的症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当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糖高脂饮食、少运动等,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逐渐受损,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能力。

2. 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这可能是由于遗传、内分泌紊乱、肥胖等因素,导致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性。

3. 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抑制肝脏中糖原分解,减少血糖的生成。

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岛素功能异常或胰岛素受体敏感性降低,导致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加剧了血糖的升高。

4.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即细胞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但胰岛素的作用减弱。

这可能与患者体内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或响应通路受损有关。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

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的异常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预测研究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预测研究

糖尿病发病机制及预测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努力,但目前的治疗方法仍然没有完全治愈糖尿病,预测研究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入手,探讨其预测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1. 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当机体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降低或胰岛素不足时,就会导致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血糖,从而导致高血糖。

2. 细胞自身免疫糖尿病也有可能是由于身体自身对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出现了胰岛细胞自体抗体。

这些自身抗体会导致身体攻击和杀死胰岛β细胞,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胰岛细胞的异常分泌胰岛素,破坏胰岛β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或导致胰岛素敏感性或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

二、糖尿病预测研究糖尿病预测研究旨在建立各种模型或算法,通过临床检测和生物标志物来预测个体在未来数年内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种预测方法类似于癌症风险评估,可以在疾病发作之前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生物标志物预测生物标志物预测是利用血液、尿液及组织样本等的生化分析,来寻找糖尿病风险预测的确切生物标志物。

例如,研究者发现,某些血液中的蛋白质和代谢物可以被用作判断糖尿病风险的标志物。

2. 机器学习预测机器学习是一种能够提取模式和知识的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分析。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病历,发现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同时也可以对每个人进行糖尿病风险评估。

3. 互作网络预测互作网络预测是利用计算生物学、网络科学和系统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通过构建互作网络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这种方法能够找到糖尿病发生的嵌套层次和复杂性,帮助挖掘异常基因和代谢途径等。

三、结论随着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糖尿病预测研究成为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糖尿病发病机制解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解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解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

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第一部分:遗传因素与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个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家族中有遗传聚集性,亲属患病风险较高。

糖尿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糖尿病的易感性有着紧密联系。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某些遗传变异还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受损,促进糖尿病的发展。

第二部分: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环境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

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锻炼、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遭受某些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的影响,也可能对胰岛素分泌和细胞功能造成损害,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第三部分: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胰岛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高血糖会对胰岛细胞产生损伤,从而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发展。

第四部分: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异常或减退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

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被自身免疫功能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受限,血糖无法控制。

此外,胰岛素的释放受到其他调节因子的影响,如激素、神经传导等,当这些调节因子失调时,也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异常。

第五部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建议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以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遗传因素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基因筛查等方法,早期发现糖尿病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浅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有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家族史阳性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增加。

此外,基因突变或缺陷也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病。

例如,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会导致2型糖尿病。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1.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导致血糖升高。

在1型糖尿病中,由于胰岛素产生细胞被自身免疫攻击破坏,导致胰岛素不足。

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凋亡、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胰岛素减敏等有关。

胰岛素分泌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素抗性。

胰岛素抗性是指细胞对于胰岛素的作用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胰岛素不能有效作用于靶细胞,进而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抗性的发生与肥胖、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四、其他因素1.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胰岛素抗性、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

2.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慢性炎症可导致胰岛素抗性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也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障碍、肥胖、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全面的治疗方案。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困扰全球人群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因提出解析,并从预防及治疗处给出相应建议。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糖尿病发病主要由胰岛素缺乏引起,胰岛素缺乏会导致血糖升高,称为高血糖症。

这是因为当胰岛素数量减少时,肝脏和肌肉组织无法使血糖水平解除,从而引起血糖高升。

同时,胰岛素缺乏还对胰岛素的受体的敏感性也会减弱,进一步加剧血糖升高的情况,加重病情。

二、糖尿病病因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遗传因素自身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而是由于人体抗胰岛素性胰岛素受阻增加而导致血糖升高。

2. 生活习惯:持续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体内脂肪堆积,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同时也会降低血糖的敏感性,进而引发糖尿病发作。

3. 胎儿发育不良:母亲在怀孕期间因不良生活习惯或受环境污染等故无法充分营养孩子发育,使机体内部发育欠佳,影响其对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动力作用学不健全,从而使血糖过高。

三、糖尿病预防1. 改善生活习惯:定期运动、控制饮食,尤其要摄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均衡营养,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脂、糖类及盐的摄入,睡眠充足。

2.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维生素C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血糖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预防体内胰岛素的扭曲,从而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3. 积极治疗:如发现自身有糖尿病症状,应及时就医,配合有效的药物,通过多方治疗,在经血糖专家监督下积极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消除并发症几率。

四、糖尿病治疗1. 药物疗法:目前常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降糖药,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医生的意见安排用药。

2.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精准地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定期的检查,以确定血糖水平情况,并根据血糖水平情况加以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血糖升高,实现健康目标。

3. 遵医嘱定期复查: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低血糖这类并发症时,患者都不要轻易自行调整治疗,而应及时就医,配合专业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定期复查也可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血糖异常升高的一类疾病。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我们将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抑制因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 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人体内的胰岛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体内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在正常状态下,胰岛β细胞能够根据体内的血糖水平合理地分泌胰岛素,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但由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胰岛β细胞可能出现分泌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分泌过多,进而导致制约胰岛素作用的各种问题。

2.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而导致胰岛素对细胞的作用降低的一种状态。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受体数量和/或功能改变、胰岛素后信号传导路径异常等多种原因所致。

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降低,胰岛β细胞为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而不断分泌胰岛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最终引发糖尿病。

3. 胰岛素抑制因子除了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另一个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因素是胰岛素抑制因子。

胰岛素抑制因子是一种分泌在体内的因子,它能够抑制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胰岛素抑制因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过多地分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失去作用,使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其中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抑制因子等多个因素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开展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探究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本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xx年xx月xx日•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及预防目录01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

糖尿病的分类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引起,多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肥胖人群。

由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引起,血糖升高,可能对胎儿和母体产生不良影响。

包括一系列遗传、内分泌、感染等引起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状由于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导致患者排尿增多,同时感到口渴和多饮。

多尿、口渴、多饮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机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供能,导致体重减轻。

体重减轻高血糖和代谢紊乱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能量,引起疲劳感。

疲劳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等。

其他症状02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易感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等途径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易感基因的存在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糖尿病的易感性,如HNF1A、HNF4A等基因变异与T2D有关。

基因变异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和超重肥胖和超重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腹型肥胖。

肥胖和超重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糖尿病的环境因素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会导致葡萄糖在体内堆积,进而引起高血糖。

胰岛素抵抗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以维持血糖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病原因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

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

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 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 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 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休克蛋白(HSP)等。

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

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

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

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

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

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

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

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

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疫反应。

伴有HLA-DR3的1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桥本甲状腺炎等),并以女性多见,起病年龄较大。

而伴有HLA-DR4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内分泌疾病几乎无关,以男性多见,起病年龄较轻。

有报告745例1~19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LA分型显示:HLA-DR3患者较HLA-DR4患者起病时病情较轻,酮尿轻,随后部分缓解的倾向大。

2.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

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若两个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样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病毒抗体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遗传易感因素的差异。

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报告出生后3个月内用牛奶或牛奶制品配方喂养的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引起不少关注。

研究认为牛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如牛血清白蛋白,已在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牛血清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与胰岛B细胞溶解物中的分子量69000蛋白质发生沉淀。

抗体的产生被认为是由于婴幼儿肠道通透性允许蛋白质进入循环,被当成外来抗原诱导体液免疫产生。

⑸胰岛B细胞69000蛋白质交叉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最终导致B细胞破坏。

另2种蛋白为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亦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也有推测应用较高热量配方的牛奶喂养婴儿可在幼年期引起胰岛素分泌升高和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增强。

但也有认为牛奶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不明确,有关牛奶蛋白作为1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仍有较大的争论,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3.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

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 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

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

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

罕见的情况是:特异性B细胞毒物质跨过自身免疫导致B细胞大量受损。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反复的B细胞损伤在遗传易感的个体中诱发继发性抗B细胞自身免疫;如此自身免疫亦可能在无环境因素的参与下而自发发生。

B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可能来自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或NO对B细胞的破坏。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

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二)发病机制现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是由细胞免疫介导。

有作者提出其发病模式:任何来自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营养、病毒、化学物质、IL-1等)将导致B细胞抗原的释放或病毒抗原表达于B细胞或与B细胞抗原具有相似性,上述抗原可能被位于胰岛内的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摄取,加工为致敏抗原肽,进一步活化抗原提呈细胞,结果产生和分泌大量细胞因子(IL-1和TNF等),此外,拥有受体的特异性识别致敏抗原肽的T辅助细胞(CD8 淋巴细胞)出现在胰岛,并诱导一系列淋巴因子基因的表达,其中之一如TNF,将反馈刺激抗原提呈细胞增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亚类分子、IL-l和TNF的表达。

另外,巨噬细胞谱系(在胰岛内)外的其他细胞亦导致细胞因子释放。

由TNF和干扰素(IFN)强化的IL-1通过诱导胰岛内自由基的产生而对B细胞呈现细胞毒作用。

随着B细胞的损害(变性)加重,更多的致敏性抗原被提呈到免疫系统,出现恶性循环,呈现自我诱导和自限性的形式。

胰岛产生的IL-1可诱导自由基的产生明显增加(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另外,IL-1、干扰素-γ(INF-γ)及TNF-α等还诱导B细胞诱生型一氧化氮(NO)合成酶合成,致NO大量产生(NO衍生的过氧亚硝酸对B细胞亦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加之人体胰岛B细胞有最低的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因而B细胞选择性地对氧自由基的破坏作用特别敏感。

氧自由基损伤B 细胞DNA,活化多聚核糖体合成酶,以修复损伤的DNA,此过程加速NAD的耗尽,最后B细胞死亡。

另外,自由基对细胞膜脂质、细胞内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亦具有很大的损伤作用。

此外,在上述过程中,淋巴因子和自由基亦招致CIM4 T淋巴细胞趋向损害部位并活化之,同时巨噬细胞亦提呈病毒抗原或受损B细胞的自身抗原予CD4 淋巴细胞,活化的CD4 细胞进一步活化B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体和抗B细胞的自身抗体,亦促进B细胞的破坏。

现已基本明确l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选择性破坏所致。

已证实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及其病程中,体内可检测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和胰岛素瘤相关蛋白抗体等。

1.胰岛细胞抗体Bottazzo等于1974年首先描写了1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抗胰岛细胞抗原的抗体,并可用免疫荧光进行检测,此法除微小的修改外,一直沿用至今,近来亦可通过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对此类抗体进行检查。

临床研究报告:一般普通非糖尿病人群ICA阳性率小于3%,而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ICA阳性率为60%~90%。

ICA分为胰岛细胞质抗体和胰岛细胞表面抗体。

但胰岛细胞表面抗体的检查很少应用在临床,因临床很难获得新鲜的胰岛或胰岛素瘤细胞标本,而胰岛细胞质抗体检查比较简单并已标准化,因而在临床广泛使用。

胰岛细胞抗体的阳性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降低,80%~90%的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细胞质抗体在起病2年后消失;10%~15%的患者持续存在超过3年。

在相似病程情况下,抗体阳性者常伴:①甲状腺和胃的自身抗体;②其他自身免疫内分泌病;③有强烈的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家族史;④女性多见;⑤与HLA-DR3/B8强烈相关。

但也有报告1型糖尿病起病后3年62%患者体内ICA阳性者,未发现上述的差异。

ICA在临床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ICA的检出与随后临床1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性增加相关,高滴度(如>80JDF单位)的预报价值明显高于低滴度(如<20JDF单位),ICA持续阳性者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过性阳性者。

前瞻性研究报告:ICAs滴度在4~9JDF单位和大于20JDF单位的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5年内分别约5%和35%需使用胰岛素治疗,而10年内依赖胰岛素者达60%~79%,ICA持续高滴度阳性在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有较好的预报价值。

但临床研究亦发现少数高滴度ICAs者,胰岛B 细胞功能可持续数年保持稳定,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

现已有小范围临床报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烟酰胺可明显预防或延缓高滴度ICA阳性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进展为临床显性1型糖尿病,大范围临床研究正在进行。

另外,临床亦可见在相当比例(10%~20%)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检出ICA,此类患者最终有80%~85%在若干年后需要胰岛素治疗,而ICA阴性的患者仅有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