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1)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的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1)地貌大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①中国的西部沙漠成因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和山脉的阻隔作用,青藏高原将同纬度的西风分为南北两支,从周边绕了过去,而我国的原生沙漠都在盆地里面,蒸发大,降水少。

②美国西部沙漠有两个成因,一个是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温带沙漠气候,一个是内陆的背风坡现象,温带沙漠气候就是常年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加上附近的加州寒流,降温减湿,更加减少了降水。

美国西海岸有纵贯南北的落基山脉,主脉平均海拔5000米,太平洋水汽在西面的迎风破抬升的过程中,已经有过一次降雨,因此在翻过山后,水汽含量大大减少,而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温度增加,变成焚风,所经之处,又干又热。

另外美国西部地区海拔较高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地表水都流到低处去了。

③中国沙漠偏北的原因之前已经提到,是地形原因,青藏高原的抬升,阻隔了干燥的西风,向南的一支吹到印度,向北的一支吹到蒙古,形成戈壁。

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的合围下,新疆内陆形成盆地,由于远离海洋,季风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加上蒸发大,形成荒漠。

藏北高原的荒漠是由于低温和少雨共同形成的,类似于苔原。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岭南地区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岭南地区
第八讲 岭南地区:粤、桂、琼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第二节. 岭南地区的城市 第三节. 岭南民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岭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方,地貌基本特征是山地丘陵众多,占全区陆地 总面积的80%,平原和盆地面积一般不大。山地多由花岗岩、红砂岩构成,易 风化成丹霞地貌,西部和北部为岩溶地貌。岭南地区海岸线长而曲折,岛屿 众多,以广东鉴江为界,以西为海拔不高的台地丘陵迫近海岸形成的台地海 岸,以东属于陆上山地直逼海岸而形成的山地海岸。 岭南地区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不明显,受季 风、台风影响较大,降水丰沛,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岩石经风化后形成深厚 的红色风化壳,在此基础上土壤发育成砖红壤,呈强酸性反映。 一、广东 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北部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2/3,中部 为河网密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约占陆地面积的1/3。 全省山地主要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最北部是著名的南岭(由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 成,又称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几省交界处, 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元朝时,将广东路辖区划归江西行省管辖,广西路及雷州半岛、海南岛 划归湖广行省管辖,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元代中原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 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越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连接地区 多在广东路范围内;沿湘水上溯,经全州、灵渠、桂林则进入西江支流漓水, 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原广南西路的范围。 明朝控制两广后,又将岭南两广与江西、湖广分开。 二、广西 简称桂,又称“八桂大地”,因广西自古盛产肉桂,历代文人常以八桂 咏喻广西。八桂原指八株桂树,八树成林,一言其大,一言其茂盛。最早以 八桂称广西的是《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南朝梁朝诗人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有诗句:“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到 唐代,以八桂言桂州的不少,如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有“苍苍森八桂,兹地在 湘南”的诗句。由于文人以八桂称广西,故唐代以后,八桂成为广西的专称。 广西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缘地带(其中大桂山和云开大山是两广的分 界),使广西成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称“广西盆地”。山地丘陵 占全区总面积的2/3,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1%。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红色字体为本次我考过的所有题目)省简称:河北。

河南。

贵州。

1、中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里,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

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当;广义的中原,范围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政区上来说,则是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

2、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经历过多次位置的转移,主要呈现出先以黄河为轴线的东西向移动的趋势,后为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3、从政区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省、市、自治区。

4、元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

5、古今地名对照:建业:今名古名今名古名今名古名西安长安广州番禺武昌夏口南京金陵、建康、江宁昆明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长沙潭州大理阳苴咩城重庆渝州、巴州、楚州、江州南宁邕州桂林桂州荆州江陵南昌洪州贵阳顺元城开封汴梁北京大都6、“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7、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失。

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8、岭南自两宋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9、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11、“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12、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政府那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至此,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领地。

13、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

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

时人不禁感叹:“西南门户大开!”14、一般来说,我国是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的。

15、清代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在政治上相当活跃的地区,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与该地紧密相连,例如:南明抗清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

16、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17、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三个郡:南海、桂林、象郡。

19、通常来说,人们以湖北宜昌作为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20、历史时期,陕西通四川的交通线主要有:褒斜道、谠洛道、陈仓道、子午道、金牛道。

21、历史时期,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商山-武关道、南襄隘道、义阳三关、巢肥故道、京杭大运河等。

(有两条道要通过襄阳。

那两条)22、古蜀文明最初发源于川南和滇东北一带,后逐步向川西成都平原推进,最终形成为以三星堆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辉煌文明。

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

名词解释1、京杭大运河元代时期,中国修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全长三千多里,可分为下列各部分: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运粮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的御河(即卫河);从临清至东平路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的会通河;从须城的安山到济州,接泗水入黄河的济州河;从黄河到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从镇江经苏州、嘉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

元代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和现代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2、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指从山西省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南、河北省的八个主要通道: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

山西的河流皆外流河,尤其有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而出的峡谷。

古代从山西境内穿越太行山而出的交通道路多利用山脊的隘口,于是形成这八个主要通道,成为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军事冲突和文化交流的要冲。

3、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是古代重要的区域概念。

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

长江自湖广黄州府广济县、黄梅县流入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南岸为江西九江府属楚地,自宿松以东皆为吴地。

吴楚两国交界,且有南北通道相连,东西头尾相接,故历史上巢湖、芜湖与江西北部一带皆谓之“吴头楚尾”。

4.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

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5、坝子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坝子的形态和成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1)盆地坝,。

(2)河谷坝,。

(3)山麓坝6.都江堰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1、略述我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原则:国都的迁移不仅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内外形势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是否有利于建都。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的选择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都城要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用度;其次,都城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者不居中,但是要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便于政令四达,制内御外;第三,都城往往挑选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保持其不被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当然,历史上任何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的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

所以,都城的选址往往反映一个时期的总形势。

反之,都城位置的优劣,也会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能否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简述“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两句谚语的更替原因。

随着人口南迁,农业技术革新,农业开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两宋时期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该地区也成为中国的粮食基地。

故南宋谚语有云:“苏湖熟,天下足。

”不过,随着元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使其摆脱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基地的角色,而转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因此,明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粮食基地的地位逐渐被两湖地区取代。

因此明清时期则说“湖广熟,天下足”了。

3、总结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变迁特点。

第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转移的过程。

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发展演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第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第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作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第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前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第五,中国历史上多次北方对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规律,构成流域型城镇分布体系。

4、试述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与西南社会的关系。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1)地貌形态的多样化。

西南地区分布着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5种类型地貌。

概括起来说,以众多的山地和盆地是其两大重要特征。

西南地区的盆地数量极多,但除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外,都散布在广大的山地之中,显得破碎而狭小。

(2)垂直景观分布明显。

西南地区在地势上形成了不同的单元,其总体趋势是以青藏高原为顶点,海拔由西往其它方向不断下降,跨越我国地势划分的所有四个阶梯,呈现立体分布上的多样性。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造就的西南社会文化形态:(1)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多样的、丰富的自然地貌。

(2)造就了经济生产类型的多样性。

(3)造就了多民族广泛分布形态。

(4)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共生。

5、简析历史地名“江东”置换为“江南”的原因。

今皖南东部至江苏太湖周围,古有“江东”之称,是由于从巢肥通道南下渡江的这段长江是近乎南北走向,依渡口方位而言,渡江东去,故称“江东”,而不称江南。

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以后,经过历代不断整修,水路交通条件渐渐优于巢肥通道。

特别是隋大运河修成,江淮间以水运联系为主,巢肥通道降为一般的交通线。

渡江地点东移至扬州、镇江之间,那段长江主航道是东西方向的,所以苏南~太湖地区不再称“江东”而习惯以“江南”称之。

“江东”一词常见于先秦、秦汉史籍,“江南”一词多见于唐宋以后书籍,东、南二字之替换,表明不同时期江淮间南北通道主干线的转移。

6、试析昆明作为云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从云南与内地联系来看,云南政治中心城市从大理向昆明的转移,最终完成于公元十三世纪。

这是两地的区位优势更迭的结果。

云南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长江中下游)以及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南北联系——东西联系)有关。

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云南昆明与我国中心地带的联系要比大理更为近捷方便。

从云南本省及境外交通来看,昆明位于联系滇东、滇西和滇南的中心位置,处于省内外交通的咽喉地带。

三迤的交通往来与物资交流,位置最为适中,交通又很便利的地点就是昆明。

从中原到滇西、滇南乃至到交趾、缅甸等地,昆明都是必经之地。

这奠定了云南省境内外交通路线的基础。

从城市发展所需的地理条件来看,昆明市区所在的滇池地区是云南境内面积较大的盆地,在此建立的城市,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昆明处于富饶的滇中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一般来说,在云南省内,湖盆区多是人口集中、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地区;广阔的滇池水域是促进昆明城市发展的又一因素,便利的水上运输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承担联系呈贡、海口、晋宁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