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生物法治理河道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河道的治理及生态修复

浅谈河道的治理及生态修复

浅谈河道的治理及生态修复摘要:近些年,城市的建设、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程度的破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和修复已迫在眉睫,虽然河道的生态治理在很多城市已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每年也有大量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但实际的治理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本文对河道的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意义,以及改造和治理的方法给予初步的论述,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人工湿地;生态修复1引言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工业的飞速发展,近些年,河道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河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问题已得到政府的重视。

大量含有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的污水不断排入河道,致使水质变坏,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渔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鱼塘、水库、湖泊等鱼大量死亡的新闻在各媒体上屡见不鲜,被破坏的水质严重制约工农业的发展,也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加速水生动植物的死亡、生态的退化,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河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势在必行,已成为各地区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2河道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意义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速度的加快造成了水质的污染,河道在城市中的过水面积正在日益减小,生态平衡被严重打破。

传统的河道治理方法通常采用人工裁弯取直、护坡硬化的方法,不能有效改善水环境,河道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恢复。

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河道污染治理的方法探究发现,在河道生态恢复工作中,仅进行护坡硬化、清理淤泥、裁弯取直等简单工作,不能实现河道生态恢复的目标,必须进行水体自洁功能的恢复,切实实现水体净化、改善环境和美化景观的目的。

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水环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河道的生态恢复需要满足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

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是解决水环境问题和提高水质的关键。

在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改变周围的自然环境,但对于河道的保护和修复却常常被忽视,导致水环境逐渐恶化。

一、河道治理的重要性河道治理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技术手段,对河道进行整治、改造和保护,从而达到保护和提高水质的目的。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保护生态环境河道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的污染和建设改变了其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生物灭绝、生态失衡等问题。

通过河道治理,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护水中的生物多样性。

2、保障人类生活河道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广泛应用于饮水、农业灌溉、生产制造等方面。

河道治理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提高水质,改善周边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二、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1、河道治理方案的设计河道治理方案的设计是河道治理步骤中最重要的一步。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河道的综合治理结构,以保证治理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

河道治理方案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河道的水力学、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需要考虑河道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问题。

2、修建生态恢复工程河道生态的修复主要是通过河岸的修建和河床的改建来实现。

对于起伏较大的河床,可以通过修建堤坝来降低水流速度,避免流速过快对水体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通过植被的种植和生态岸线的修建,可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护水体环境。

3、减少人为活动对河道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厂排放、生活污水、农业化肥等,这些污染物质的排放带来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发展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需要切实减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从而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三、结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提高水体的生态环境。

同时,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也需要持续推进和改进。

生物生态技术在治理黑臭河道中的应用

生物生态技术在治理黑臭河道中的应用

生物生态技术在治理黑臭河道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河道开始出现“黑臭河道”现象,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黑臭河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有机物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进而引起水体腐败和恶臭。

为了治理黑臭河道,传统的工程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生物生态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一、生物生态技术的原理生物生态技术是指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调节和改善环境质量,从而达到治理目的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工程方法相比,生物生态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其主要原理如下:1.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利用多种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2. 利用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利用植物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从而减少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3. 利用水生生物净化水体:利用水生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分解,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二、生物生态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1. 水生植物修复法水生植物修复法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生长能力,在水体中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法的优点是成本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体质量。

2. 微生物修复法微生物修复法是利用多种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微生物修复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水体质量。

但是微生物修复法需要长时间的运行,需要对水体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和调控,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3. 生态滤池法生态滤池法是利用生态滤池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分解,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态滤池由多个生态单元组成,每个生态单元中包含有水生植物、微生物和过滤材料等,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结合水文、水利工程学及生态学知识,从生态和国土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各项水利工程技术手段,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的一种新型水利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介绍生态水利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其在河道治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够为我国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生态水利原理和方法1. 生态水利的原理生态水利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利用水利工程技术手段,在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水利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原理:倡导在水资源利用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生态平衡,促进各项效益的协调发展。

(2)生态优先原则:在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中,要首先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尊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实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水利的方法主要包括生态补偿、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1)生态补偿: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补偿,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实现生态系统的由损失向盈利的转变。

(2)水土保持: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防止水资源的过度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和改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3)生态恢复:通过湿地修复、水生植被建设等工程手段,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受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4)水资源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和改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在河道修复中,生态水利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生态防护工程:通过生态护岸、湿地过滤带等工程措施,建立自然防护屏障,减缓河道侵蚀和冲刷,保护和改善河岸生态环境。

(3)生态岸线设计:通过合理设计河道岸线和保护岸坡,促进河道水体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

浅谈河道生态治理1. 河道治理的现状河道岸坡的整治工程在城市河道建设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保护堤防与岸线的安全,二是控制河势变化,加强河道纵深冲刷以扩大泄洪能力,同时也增添河道两岸的自然景观。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等。

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

由于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而且现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中也未对护岸的生态学功能提出要求,因此河道的护岸结构上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

形式上也大多为重力式(直立式)。

渠道化的河岸和灰色的水泥与周围的景观极不协调,而且与生态觉醒后现代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需求不一致。

同时,渠道化结构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很难生存下去,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

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各种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无法生存,严重破坏水生态系统。

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也因为不透水材料的阻隔而分割成两个部分,河道因此失去了其生态廊道作用。

防洪与生态需求现已成为河道整治中的主要矛盾。

建设生态护岸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可以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景观和资源要求,在创造良好生境条件的同时,建设具有一定抗洪强度的河流护岸工程。

2. 河道生态治理理念的形成及发展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生态河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河道系统中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造和谐的自然景观"为前提,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系统、土壤系统以及生物系统三者相互涵养的近自然状态。

河道生态治理内容

河道生态治理内容

河道生态治理内容
河道生态治理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一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河道清淤: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污染物,恢复河道的自然流动和排水功能。

生态护岸:通过采用自然材料和生态技术,例如植被覆盖、土壤稳定和自然斜坡等,建立生态友好的河岸结构,增强河岸的抗洪能力和生态功能。

水质改善:通过控制污染源、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等方式,改善河道水质,使其达到生态恢复的标准。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水生生物、湿地植物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功能。

生态补水: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增加河道的水量,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监管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和管理机制,对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河道生态治理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时,需要综合考虑河道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同时,需要重视生态治理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断调整和完善治理方案,确保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得以长期保持。

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河道生态治理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河道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综合施策、全民参与,共同推进河道生态治理的进程,为建设美丽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利管理理念和技术。

在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不可或缺的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第一,植被与河道生态修复。

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通过植被的选择,种植和管理来实现河道生态的修复。

同时,植被还可以增强河道岸线的稳定性,防止因为河道的冲蚀和岸线塌陷等问题而引发的滑坡和灾害。

例如,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生态水利实施了的一项“岸坡”工程,通过种植不同类型的防护植物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道自净能力,防止火灾等自然灾害。

第二,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不仅能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还能够防止洪水的产生和减缓洪水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中,湿地的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通过湿地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增加河道的自净能力和降低排污量;同时,湿地还能够增加河道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泥沙调控与河道生态保持平衡。

泥沙调控是指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控河道的泥沙运动以达到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

在河道治理中,泥沙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适当地调控河道泥沙的流动,可以保护河道生态,防止河道冲蚀和岸线塌陷,同时也可以保持河流的水质、水温和水量稳定,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

第四,防护与安全。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还能够通过防护措施和安全措施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治理方法中,经常采用混凝土加固河床和堤坝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在生态水利管理中,除了加固河床和堤坝,还可以通过植被的种植来加固河岸和防止洪水的侵蚀,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生态水利管理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湿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河道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通过泥沙调控和防护措施,可以保持河道生态平衡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应推广生态水利管理理念,加强技术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应对河道治理中的挑战和问题。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浅析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浅析

复技术的前景 治理 ; 态修 复 ; 术 生 技
1概 述
2 . 3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河道是包 括河 堤 、 床 、 、 河 护坡 水体 和生物等 的复杂生态 系统 , 去除传统整治河道铺设在河床上的硬质材料 , 恢复河床 自然泥 恢复河床的多孔质化 , 建设生态河床 , 为水生生物重建栖息 既是 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 的通道 , 又是生态 、 、 景观 休闲和旅 游的重 沙状态 ; 要场所 。随着人 口及社会经济 的迅速发展 , 道的生态 环境状况越 地环境。以生物 防护稳定河床 、 河 改善河床生态环境 的方法符合人与 来 越差 , 给河道景观和居 民身体健康带 来了严重危害 , 日 正 益成 为 自然和谐相处 的科学发展观 ,增强了河道生态的 自然修复功能 , 有
管理 科 学
・5 ・ l 1
河道治理 中的生态修 复技术浅析
黄志金
( 上海宏波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 司, 上海 20 3 ) 0 2 2
摘 要: 简要 分 析 了我 国 河道 的 现 状 , 阐述 了河 道 生 态修 复 的 涵 义 。针 对 河道 的 治理 , 绍 了几 种 生 态修 复技 术 , 望 了 河道 生 态修 介 展
效地 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 , 改善 了河道生态环境 , 为人 们提供 良好 目前 , 河道形状 “ 直线化 ” “ 面化 ” 、平 严重 , 原本属 于河 道的“ 曲 的亲水环境。 折蜿蜒” 的形状和“ 深潭” “ ” 和 浅滩 等许多生物赖 以维持生存 的自然 24生态护坡修复技术 . 特征消失。 水污染严重 , 水环境恶化 , 各种原 因使河道的纳污能力远 传统 的河道整治方法往往忽视生态 , 把护坡建成直立式或用钢 远超过了其 自净能力 , 水环境质量大多在 V类或 以下水平 。河道生 筋混凝土覆盖护坡 , 从而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 复河道的生 态系统严 重破 坏 , 致使河 道局部变成单纯性过水 , 河道所在 区域 的 态环境 出发 , 有条件 的护坡都应种植 草坪或灌木 , 草坪和灌木 可有 局部生态系统瘫痪 。多数河道出于防洪安全的需要 , 两岸 的堤 防都 效增强护坡 的稳定性 、 防止水土流失 , 为此可在坡 面植草或灌木 。 同 运用生态工程 的技术与方法 , 充分发挥护坡植被 的缓 冲功能 , 恢 修建得笔直高大, 且水面单调划一、 水流速度慢 、 水环境质量恶劣等 时 , 造成 了河道景观的严重不足 。总之 , 河道 现状 面临的根本 问题就是 复和重建退化 的护坡生态系统 , 保护和提 高生物多样性 。 生态 环境问题 , 只有从生态 的角度修 复和重建生态系统 , 才能为供 25 气 生 态 净化 .曝 水、 水环境、 水生态 、 水景观等其他功能奠定基础㈣ 。 曝气 生态净化系统以水 生生物为主体 ,辅 以适 当地 人工曝气 , 目 , 道污染 的治理技术 中 , 前 在河 生态修复( c o c e o - 建立人工模拟 生态处理系统 , Eo g a R s r lil ta 以高效降解水体 中的污染负荷 , 改善 t n 技术通过强化 自然界 自身 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 , i ) o 是实现 或净化水质 , 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 的工艺 。河道 曝气 生态 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途径 。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 、 净化 系统 中的氧气 主要来源有人工 曝气 复氧 、 技 大气 复氧 、 生生 物 水 术, 通过河道水 污染控制 、 水量 和水流态 的调节 , 河道河底和岸坡 的 通过光合作用传输部分氧气三种途径 。 在采用曝气生态净化系统的 形态结构 的生态改造 , 复河 道生物多样性 , 恢 重建河道生态 系统 的 黑臭河道 内形成 了一种有多种微生 物和水生动物共存 的复杂生 态 结构 和功 能, 之达 到良性的 自然生态平衡1 该技术是一项清洁环 系统 , 使 3 1 。 有细 菌、 真菌 、 霉菌 、 藻类 、 原生 动物 、 生动物 、 后 地栖 动物和生 水动物等 。通过物理吸附、 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 以及 各类微 境的低投 资、 高效率 、 便于运行 、 发展潜力较大 的技术。 2 河 道 生 态 修 复技 术 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 的协 同作用去除污染 物 ,并形成食 物 我国在河道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起 步较 晚 , 尚处于学 链 , 到 去 除污 染 物 的 目的 。 达 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阶段 , 大规模推广河道生态修复工作 26 工湿 地 处 理 技 术 .人 尚不成熟 , 以预测 , 国在 未来 几年 内必将兴起河道 生态修复 但可 我 人 工湿地植物根系 的输氧作用 及传递特性使 人工湿地 生态系 的研究和应用 推广热潮 。 目前 , 国内外河道修复的技术主要有 : 河道 统呈 现连续 的好氧 、 缺氧 、 氧状 态。在此 过程 中 ,0 厌 6 %以上的总氮 形态修复技术 、 生态河堤修复技术 、 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 生态护坡修 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被去除 。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依靠 复技术和生态水体 修复技术等 。 微生物 的氨化 、 硝化 、 反硝化等作用 完成 。湿地植 物 吸收约 8 ~ % 21 。形态修复技术 1 %的总氮作为 自身的营养成分 ,用 于合成植 物蛋 白等有机 氮 , 6 进 天然河道是蜿蜒弯 曲、 不规则 的 , 在传统的河道整治 中, 了便 而通过植 物的收割而去除。 为 于进行规划建设或满足现代航运需求 , 多蜿蜒 曲折 的河道被裁弯 许 人工湿地利用 自然生态系统 中物理 、 化学和生物 的三重作用实 取直。自 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降低河水流速, 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 现对污水 的净化 ,这种技术 已经成为提 高大型水体水 质的有效方 渗透和两岸植物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 被水泥和钢筋混 法 。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 能力 , 中的不溶性有 废水 凝土加固了的河岸阻止了水体的自 然交换, 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 机物通过沉淀、 过滤作用 , 很快地被截 留并被微生物利用 ; 废水 中可 增 加。 同时, 河道形态 的直线化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 , 水生鱼 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根系 的吸附 、 吸收及代谢 降解等 过程被分解去 类也失去 了栖息地 , 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河 道整 治的工程 除 。 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 , 湿地 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长 , 通过对 中, 应尊重河道 的天然形态 , 避免直线 和折线型 的河道设计 , 通过保 填料 的定期 更换 及对植物 的收割而将新 生的有机体从 湿地生态 系 持河道 的蜿蜒性来保护河道形态 的多样性 。 统 中去除 。 22生态河 堤修复技术 . 2 . 7生物膜处理技术 河 堤具有廊道 、 缓冲带和植被护岸等 功能 , 不仅可为 防洪 安全 生物膜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材料 ( 如卵石 )合 成材 料( 、 如纤维 ) 为 提供可靠保 障 , 同时还是一道人水相亲的风景线 。 因此 , 不仅要高度 载体 , 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 , 生物膜表面积大 , 可为微生 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 作用 。利用生 重视加 固堤 防工作 , 而且要 同步实施河堤 的生态修复工 作 , 河堤 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 , 把 进而改变水环境生态链 结构 建成防洪和生态兼顾 的绿色坚固长廊。通过河堤建设 , 使河堤符合 物膜 自净原理在河道内铺设 一些 卵石 , 对于受有机物及氨氮 防洪标准 ; 通过实施河道沿线景观综合整治工程 , 使河道实现水清 、 的单一性 。生物膜技术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 景美的 目标 , 成为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河道生态景观区。 轻度污染 的水体有明显的效果。 采用生物膜处理技术对受污染河水 与其他工程措施 相 比有许多优点 : 1污 染物就地处 理 , () 河 堤的生态修复 主要是把河堤 由过去的人工混凝土 建筑改造成 为 进行修 复 , 对周 围环境 干扰少 ;2 费用低廉 ;3无 二次污染 , 留 () () 遗 水体 和土体 、 和生物相互涵养 , 水体 适合生物生长 的河堤 , 使生态修 操作简便 , () 4 1 。 复后的河堤具有适合 生物 生存 和繁衍 、 提高水体 自 净能力 、 调节水 问题少 ;4 修复时间短[ 28生物珊修复技术 . 量和滞洪补枯等功能 , 修复生态河堤 已成为 国内外河堤修复的发展 生物栅是按照生态学原理 、 根据水质强化净化 【 下转 1 0页 ) 5 趋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生物法治理河道技术
发表时间:2019-06-24T15:22:35.53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10月上作者:杨建
[导读] 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国内河道治理方法和国际上采用的方法。

(阜宁县通榆河河道堤防管理处,江苏阜宁 224400)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国内河道治理方法和国际上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生物法;水环境
对江河湖泊水体进行修复治理,成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的要求。

我国在河道治理方面起步非常晚,但还是取得一定的效果。

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中主要有氮、磷等无机营养元素和有机物污染这两个方面。

治理污染河流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目前的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不论是已经使用的还是实验阶段的一般可分成化学、物理和生物三个类别的方法。

本文着重介绍生物类别的方法。

一、当前国内河道治理方法概述
(一)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技术
生态湿地本身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时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共同作用下,缓慢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

由于该技术生态湿地需求面积特别大,净化效率缓慢且低,占地面积大,技术建设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导致其实现尤为困难。

(二)人工与天然填料接触净化技术
水流从天然材料之间流过时会被过滤吸附,在其表面生长生物膜加快对有机物氧化分解;还有利用纤维状、绳状等人工塑料材料,作接触性氧化填料,来净化河湖污染水体。

该技术占地面积小,使用周期短,基本也不会有几次污染,但是有区域性以及净化不够彻底。

(三)降气增氧技术
在水中放置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升水中的溶解氧比值,为水体中提供充足的氧气便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该技术通常只能作为河道治理的辅助而并非主要措施。

(四)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技术
为了减少污水处理厂规模和输水管道投资,尤其是对近郊区较为分散的入河污水,利用分散生物处理技术方法最为合适,在入河前就可以让水源污水就已经经过处理。

二、国际上采用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其中包括机械除藻、疏挖底泥、调水和引水冲淤等。

疏浚污染底泥就是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理干净,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而净化水质。

调水的目的在于使用水利设施(如泵站、闸门)的调控将污染河道上游的清洁水源引入来净化下游污染河道水质。

此类方法只能缓解污染度而并非真正的净化水质。

(二)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混凝沉淀、加入石灰脱氮、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等方法。

该工艺对SS、浊度、TP 、CODCr(采用重铬酸钾[K2Cr2O7]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即重铬酸盐指数,下同。

)去除效果较好,对重金属、TN等同样有可观的去除效果,且药剂用量非常少。

该方法由于极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不推荐广泛使用。

(三)生态生物方法
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其通过培育的植物或接种、培养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对水中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转移功能,从而让水体得到净化的方法,在实施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净化效果好、低耗能或根本不会耗能、实施成本低廉等优点。

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不会在水体中投放药剂,绝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还能够与绿化环境和景观改善连接起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生物方法包括有生物膜法、河道曝气复氧、土地处理法、生物修复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1、河道曝气法
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

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能够加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国外许多的河流都会使用移动式曝气方式。

该工艺具有见效快、机动灵活、安全可靠、设备简单、投资省、适应性广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操作便利等优点,极为适合于微污染源水和城市景观河道的治理。

固定充氧曝气的缺点,就是每个曝气点的覆盖面积小,尤其对基本不流动、相对封闭的水体,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移动式就避免了两者所有缺点。

2、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将微生物群体粘附于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在与污水接触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为养料然后同化有机物,而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

目前国外往往在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上采用排水沟的接触氧化法、砾石间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和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这些方法中运用最多的是两种接触氧化法。

能够把一种非纺织性物质涂在沸石上去除河中的氨氮等无机营养元素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功效,这个方法运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不但花费少,而且净化能力好,所以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者其他水体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分解为CO2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系统化的工程技术。

在污染水体治理上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两类:
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直接投放通过筛选培养的各种微生物菌种,国内曾报导使用过美国CBS菌来治理河道污染的试验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曾把光合细菌包埋入固定的河道中,用来处理的污染水体水样,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高达90%以上。

另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入微生物促生剂,促进水体现有微生物种群的繁殖。

投入的促生剂在增加水体溶解氧、消除水体黑臭有着明显而且迅速的作用。

在促生剂的作用下,使得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快速生长,使污染水体的CODCr、BODs两项污染指标快速下降,水体含氧量明显增加,从而消除水体黑臭。

生物检测结果指明,投放药剂后将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自然选择,生物由低向高等自然选择,生物的平衡以及多样不会受到破坏。

4、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历史悠久的水处理技术。

它是把土地作为处理的基本设施,利用植物根系、土壤的吸附过滤及自我调控功能和净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上对水体净化的效果。

国外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在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氨氮和有机氯等有非常好的清理效果。

5、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个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来净化水体污染的。

比如利用湿地中的芦苇、浮萍等在一定的水域内净化水体。

对于城市周围不具备开发规划的这样的地域来说,芦苇和采用简单的处理装置的相互结合,能够小规模建成对污染度较轻的河流的处理系统。

不过部分生活污水的排入会有害虫、臭气和景观破坏等问题,所以综合考虑后才可以进行处理。

总之,国外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提醒我们要主动的吸取国外河道治理的技术以及经验。

在河道治理这一项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中,环境治理工作者主动的钻研出更加好的河道处理的新技术。

上述的方法都是最无可奈何的处理方式,而治理好河道必须从源头开始做好保护工作,提倡清洁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等。

作者简介:杨建(1976-),男,江苏响水人,本科文化,工程师,从事工作:水利工程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