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品味鉴赏上阕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品味鉴赏下阕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六、熟读成诵七、小结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受: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

具体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沁园春长沙教案合集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合集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朗读、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学会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诗词的结构和韵律;(3)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3)诗词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2)简介《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意思;(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增强记忆力。

5. 诗词创作:(1)教授诗词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或人物为题材的诗词;3. 深入了解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3. 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重点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运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1.毛泽东生平简介。

2.《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介绍。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讨论法:探讨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1.介绍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3.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意象教学目标:1.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分析。

2.诗歌中意象的识别与分析。

3.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1.分析法:解析诗歌结构。

2.识别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3.讲授法: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步骤: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3.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诗歌结构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识别能力。

3.评估学生对意象在诗歌中表达作用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修辞教学目标: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分析。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3.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分析法:解析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法: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讲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诗歌语言特点的掌握程度。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象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第4句原文: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明确: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பைடு நூலகம்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教师小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2.自主—合作学习法。
补充内容
补充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活动单:1.检查预习,温故知新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4.领悟主旨,背诵课文
5.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教师导入:凡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更有坚韧不拔之志。周恩来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孙中山曾胸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鲁迅先生也曾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一代伟人毛泽东更立下了“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他的词《沁园春·长沙》,就正表现了他“改造中国”的豪迈之气,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2.齐读(读出感情)
3.翻译诗歌(小组代表)
第1句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明确: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第2—3句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5—6句原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明确: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第7—8句原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第9句原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活动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赏析上阕,问题讨论:
1.第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2.“看”领起了哪几句?
3.“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4.“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怅”?
(3)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课题:沁园春·长沙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计划课时
2
实用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品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词的介绍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4)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设问句)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活动一:检查预习,温故知新
1.公布各组预习检测
操作程序:小组长课前批改后,上课时在班级汇报。
2.检查预习内容是否正确
操作程序:请个别同学将预习内容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
3.文学常识检查
操作程序:请各小组学生代表介绍作家作品、本诗歌常识及背景等,教师适当补充。
(1)简介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