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

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

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

2

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

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生物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因此着重收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予以介绍:

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简介

ESB水体修复技术(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的一种水体修复技术。ESB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还可以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结合起来,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娱乐设施,创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优美环境。

ESB水体修复技术思路是,消除争氧物质,稳定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快速培植优势好氧微生物,打造生态基础,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定向培养、建立起人工生态,通过人工生态向自然生态演替,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ESB水体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提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体环境资源现状及业主要求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ESB水体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ESB-生态清淤技术(微生物降低内源污染)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微生物能分解河床底质中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并转化为菌体,促使底泥硝化(减少底泥体积,稳定底泥物理、化学性质,阻隔减少内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脱氮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分解氨氮,分解后的硝态氮被植物吸收,使部分氮退出水体循环,进而能净化水质。

2、ESB-生物膜对水体的净化作用

生物膜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等提供附着生长条件的设施。它是在固定支架上设置生物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生物在此生长,由于其固着生长而不易被大型水生动物和鱼类吞食,使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可强化河湖水体的净化能力。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生物膜其反应过程是:

①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

②在生物膜内部扩散,

③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

④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处理的机理是使工程菌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填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污泥,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被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使微污染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总量,使水体得到净化,在污水及微污染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应用。

生物膜技术目前市场上用的最多是广州阿科蔓生态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252329450.html,/)的阿科蔓?生态基;主要工程业绩有武汉塔子湖、广州大金钟湖、深圳荔枝湖等。

3、ESB-浮岛的净化作用

“浮岛”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着泥碳层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本工程的浮岛是一种象筏子的人工浮体,在上边栽培一些芦苇之类的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人工浮岛的水质净化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降解、吸收水中的COD、氮、磷等。

专家普遍认为植物的遮蔽效果在抑制浮游植物繁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它的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人工浮岛植物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6个:

①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

②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

③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

④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捕食、产卵繁殖、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

⑤去除悬浮性物质。

⑥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生长,平衡水温。

4、ESB-人工湿地(岸边涉水植物种植)

河流沿岸水生植物带(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要素有以下8个:

a植物根茎等表面生物膜对有机物,特别是对藻类的吸附去除;

b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

c昆虫的摄饵、羽化等;

d鱼类的摄饵、捕食;

e防止已沉淀的悬浮性物质再次上浮;

f日光的遮蔽效果;

g在污泥表面的除磷脱氮;

h保护河岸作用。

岸边种植的植物

岸边种植的茭白岸边种植的香蒲

扎根水下的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错落生长

荇菜睡莲

5、ESB-水生植物操控技术

控制去污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的生长范围。同时有利于对该植物物种的管理,避免造成生态灾难,扩散到相邻水域。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证明,一些所谓的害草是可以进行环境利用的。

被完全控制在网箱中的凤眼莲

6、ESB-水生植物净化景观化应用

水生植物技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植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在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城市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

根据水面的大小不同布置植物网箱,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并留出维护行船的通道。

水面景观综合岸线景观和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形成水面画卷;植物以防污抗污、具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接合植物季节生长特点;其中水面浮水植物以睡莲、风眼莲为主,岸边挺水植物以芦苇、香蒲、茭白、荷花等,配合四季常青植物美华景观。既有水景绿化的作用,也起到净化水质、保护鱼类生长环境、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7、ESB-水生动物净化水体

水体中投放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底栖动物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鲫、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课题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它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

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链。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8、ESB-新生态链建立恢复

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群落为原生动物提供场所,原生动物以微生物为食,消耗水中有机物总量完成养分传递。提高河流生产力,建立水体中的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类(含原生动物)→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甲壳类等)→滤食性鱼类。

食物链的建立是在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它标志河流生态的恢复,水体生产力的提高,水域环境改善。

自然生物链示意图

9、ESB-生态护堤技术(绿化混凝土)

绿化混凝土是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恢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及其制品。即能长草、长花的混凝土,或称混凝土草坪。绿化混凝土是一种较理想的近自然河川防护工程材料,实现了河川安全防护与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内已经有10余个省市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技术,累计设计、施工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江苏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等重点工程。

10、ESB-复氧技术

机械增氧:微孔曝气机、水下射流机、水景喷泉等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复氧及造流。复氧曝气和水体造流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提高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污染有机质的分解。

生态增氧剂;选用无残留、无二次污染,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增氧产品。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 2.菌根 3.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 4.反硝化作用 5.硫化作用 6.氨化作用 7.共生 8.微生物生态学 9.根际微生物: 10.根圈效应: 11.根土比: 12.氨化作用: 13.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 14.正常菌群(normal microflora): 15.条件致病菌(oppotunist pathogen): 16.拮抗(antagonism): 17.寄生(parasitism): 18.富营养化9eutrophication): 19.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20.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21.TOD: 22.DO: 23.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s) 二、填空题 1、从,,,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和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和。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嗜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

,和。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型:,, ,和。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应包括,, 和。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和。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和。 10、汞的微生物转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总大肠菌群中不包括()。 A、克雷伯氏菌 B、肠杆菌 C、埃希氏菌 D、芽孢杆菌 2、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 A、纤维素 B、木质素 C、半纤维素 D、淀粉 3、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A、氨 B、氧 C、N2 D、N2O 4、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A、氨 B、氧 C、N2 C、N2O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 A、恒浊连续培养 B、恒化连续培养 C、恒浊分批培养 D、恒化分批培养 6、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 A、假单胞菌 B、根瘤菌 C、蓝细菌 D、自生固氮菌 7、许多霉菌在农副产品上生长时易于产生霉菌毒素,下列中哪些条件最适于产生霉菌毒素?() A、高温高湿 B、高温 C、蓝细菌 D、自生固氮菌 8、适用于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 A、嗜热微生物 B、嗜冷微生物 C、嗜酸微生物 D、嗜压微生物 9、超嗜热细菌主要是()。 A、古生菌 B、真细菌 C、真菌 D、霉菌 10、酸矿水的形成是微生物对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转化的结合,下列哪种循环与酸矿水形成有关?() A、S循环 B、N循环 C、磷循环 D、硅循环

河道景观湖治理技术

一、湖泊河道治理解决方案 湖泊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湖泊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湖泊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

水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水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下面小编整理了水环境污染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水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XX区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形若“盆碟”。位于汉江、府河和涢河的下游,湖泊星罗棋布,水道沟渠纵横。1957年围垦前吞吐府河、涢河下泻山洪和长江、汉水顶托倒灌之水。每年洪水泛滥时,除吴家山、柏泉等少数丘陵、岗地狭长地带,其余一片汪洋泽国。围垦后,垸内形成东湖和西湖两个湖泊群,因而得名东西湖。经过水系改造,境内形成主要沟港73条,总长400余公里,大小湖泊62个,总面积为平方公里。由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需要,主要沟港封闭8条,湖泊仅存28个,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1195亩),岸线长度约160,310米,100亩以上湖泊24个,100亩以下湖泊4个。河湖泊蓄水总量约为4590万立方(以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围垦建设,XX区湖泊功能由原有的蓄调洪水的生态服务彻底让给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人们生产生活需求,逐渐转向景观服务、对人口密集区的生态调节和生态支撑功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水环境保护工作,2015年投资亿元启动东部片污水收集系统项目,2015年12月,该项目基本建成,吴家山、金银湖、金银潭地区日产近10万吨生活污水有了“归宿”,将全部进入污水收集管,流

向汉西污水处理厂处理;2015年我区投资建设的金银湖湿地公园,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启动投资亿元,全面升级改造金银湖地区的水环境,通过堵外源、削内源、连七湖、引江水、建湿地、造景观等六大措施,构建具有自我循环功能、完整健康湖泊生态系统,重塑金银湖水体生命力。区委书记晏蒲柳称:“水是我区的最大优势及,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效的提升东西湖的湖泊水质!” 今年,我们根据区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关于开展2015年环保世纪活动的通知》(东环组【2015】1号)文件精神,围绕“让湖泊休养生息”这个主题,对我区主要湖泊水环境状况、污染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区主要湖泊水环境状况和改善措施的建议,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我区主要湖泊水环境状况 XX区临江倚河,水道沟渠交织,湖泊水塘棋布,曾经优于水,如今却忧于水。2015年7月份,我区环境质量监测络对东大湖、墨水湖等28个湖泊共30个点位进行了监测,共获有效数据647个。全区28个湖泊(磨海因已干涸,无法采样),全部未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ⅲ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和石油类。在监测的28个湖泊中,水质为ⅳ类的有1个,占%;水质为ⅴ类的有10个,占%;水质为劣ⅴ类的有16个,占%。与2015年同期相比,

(完整word版)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土壤生物工程是一项建立在可靠的土壤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工程,即采用存活植物及其他辅助材料来构筑各类边坡(山地斜坡、江河湖库堤岸、海岸坡岸等)结构,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境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利用植物稳定边坡的方法自古就有,近20年来又在欧美风靡一时,成为边坡稳定、侵蚀控制和生境修复的重要工程手段。 土壤生物工程的生态修复作用与效果,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现代土壤生物工程要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实际的植物和土壤系统作出周密的考察和设计,利用植物对土壤结构的强化,对表层土壤颗粒运动的限制,以及对边坡生态系统的改善等作用,不仅能够稳定边坡和控制水土流失,还能确保边坡植被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生态系统演替有序和景观优美。同传统的工程技术相比,土壤生物工程的技术、生态、经济和美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土壤生物工程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工程技术,在工程实际中通常是两者联合使用、相互完善。 土壤生物工程的原理 与其他工程不同,土壤生物工程采用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结构的主体元素,把它们按一定的方式、方向和排列插扦、种植或掩埋在边坡的不同位置;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加固和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和实现生态修复。 众多研究表明:植物能降低土壤空隙的压力,吸收土壤水分;同时植物根系能提高土壤的剪切力,增强土体的黏附力,从而使土壤结构趋于坚固和稳定。边坡植物可以截留降雨,延滞径流,调节土壤湿度,减少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拦截、蒸发蒸腾和存储等方式来促进土壤水循环,促进土壤发育和表层活土的形成,调节近地面温度和湿度以促进植物生长,提供并改善多种生境,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要求使用大量的可以迅速生长新根的木本植物,最常用的木本灌木和乔木是:柳、杨类、山茱萸类、或其他当地物种。除了要求迅速生根之外,用于河道坡岸的植物,特别是在水位线附近的植物还必须有良好的耐水性能。土壤生物工程的种植技术比较简单,主要有3种形式: (1)单枝扦插:直接扦插能够成活并生长根系的乔灌木枝干(如柳枝条等)。其工程特点为工作量小,成本低,有广泛的适应性,经常与柴笼和灌丛垫联合使用。 (2)捆栽:也叫柴笼,将枝条捆扎成一束,通常按等高线水平浅埋入岸坡高水位以上的位置。其工程特点为施工简单,造型容易,多用于坡度较缓的边坡水土流失控制。柴笼生长成型后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3)层栽:也称灌丛垫,植物枝条的结构是交互成层或成排形状,枝条组成篱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8.简述物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的增加和去除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生态过程;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1.1工程概述 (3) 1.2项目目标 (3)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4) 第二章项目背景 (5) 2.1地理区位 (5) 2.2项目定位 (5)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6)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7)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7)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9)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10)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2)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2) 4.2技术简介 (12) 第五章设计方案 (26) 5.1设计思路 (26) 5.2技术路线 (26) 5.3总体设计 (27) 5.4工程措施 (29) 5.5水质检测 (38)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40)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1)

第八章应急预案 (43) 8.1应急响应机制 (43)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3)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3) 8.4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43) 8.5 应急响应小组 (44)

第一章综述 1.1工程概述 1.2项目目标 本方案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本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亲水景观,对横一港进行原位生态净化,逐步恢复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构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被污染的水体恢复并保持长期的清澈、洁净。 具体目标如下: (1)2015年6月15日之前工程完工; (2)在现有实际条件,无暴雨排涝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示范河道验收,其标准参见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河道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建有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专人管理专人养护;河道沿线无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无晴天出水现象;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0.8m及以上,目测表观水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同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水生动、植物存活率达90%及以上。 表1-1 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质目标值 1.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改善河道硬质河床、种植沉水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高效曝气和人工生态浮床等措施构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逐步使水体能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2)系统开放性原则 水体的生态修复设计要将相关边界因素很好的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有序、有趣的线型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河道。

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一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 价》 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同时,本项目

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906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732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80%。?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

生态修复总结

生态修复总结 一、概述 1生态学及生态修复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当前生态学主要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部分组成。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酶学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技术再造,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2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修复所需要修复的是关键种(key species)、功能群(functional group)和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三个类型,而生态修复所需要的是植物、微生物和原生动物。 进行生态修复首先要进行诊断(Diagnose),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诊断,判断生态系统的破坏状况,然后构建和修复生态系统结构(Build and restoration),最后调整和强化生态功能,提高稳定性和自净能力(Repairing、strengthening、improving)。 生态修复的原则: 1地理学原则:要考虑生态修复地域性差异 2生态学原则: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 3系统学原则:整体和单一相互连接 4社会经济学原则 5美学原则 环境问题生态学根源主要包括:代谢失衡(metabolic imbalance)、系统无序(system disorder)、管理失调(managerial dissonance)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生态修复部分主要介绍了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技术、生态浮床技术以及人工湿地等。 在富营养浅水湖泊生态中,主要探讨了三种修复思路。第一种是进行杀藻除藻。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进行杀藻除藻,虽然可以快速杀除藻类,但是化学药剂的投加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第二种是进行营养盐的控制。可以通过截污对外源营养盐及污染进行控制,通过清淤

河道治理技术方案

正本(公开招标)杭州市江干区城市管理综合监管中心十号河和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项目 (招标编号:JGCG2015-GK-15) 技术文件(标项二) 横一港(绿城丽江公寓-和睦港)生态治理工程 投标人名称:某某和某某联合体(加盖公章) 投标人地址:杭州, 北京市朝阳区邮编:310018 ,100025 投标联系人: 电话: 启封时间: 在2015年4月24日9时30分前不得启封

总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设计方案(标项二)………………………………………….(1-44)第二部分施工方案(标项二)…………………………………………….(45-126)第三部分拟投入本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人员方案(标项二)…………...(127-152)第四部分水生态培育稳定期养护管理方案(标项二)…………………...(153-159)第五部分售后服务方案、机构等情况(标项二)………………………….(160-176)第六部分质量保证措施和检测、工期承诺及其它优惠和承诺情况(标项二)…............................................................................................................(177-192)第七部分加★条款(含技术和商务)响应表(标项二)…………………..(193-194)第八部分投标人需要说明的其他文件和说明(标项二)………………...(195-199)

第一部分 项目设计方案(标项二)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1.1工程概述 (1) 1.2项目目标 (2)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3) 第二章项目背景 (4) 2.1地理区位 (4) 2.2项目定位 (4)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5)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6)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6)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8)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9)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1)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1) 4.2技术简介 (11) 第五章设计方案 (25) 5.1设计思路 (25) 5.2技术路线 (25) 5.3总体设计 (26) 5.4工程措施 (28) 5.5水质检测 (37)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39)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0) 第八章应急预案 (42) 8.1应急响应机制 (42)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2)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2)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 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纵观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 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 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办法。如杭州西湖自钱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出发,这种办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主要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达到“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 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 2 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 3、底泥疏浚 在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4、化学絮凝处理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化学絮凝处理技术的快速和高效也显示其一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化学絮凝处理的效果容易受水体环境变化的影响,且必须顾及化学药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这种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作为临时应急措施使用。 5、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模板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方案

6、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典型案例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经过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调查, 揭示中国中东部地区基本的生态环境现状, 为面上调查提供具体实例; 2.以典型案例说明中东部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 揭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 3.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调查, 为保护这些区域提供基础数据; 4.经过对国家重大项目所涉及区域的调查为国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服务。 二、典型案例选择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区域上具有典型性。如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2.典型性原则 在生态问题上具有典型性, 能够反映中东部地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 3、代表性原则

在造成生态问题的成因上具有代表性, 所采取的对策具有现时价值, 对指导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三、典型案例调查要求 1.总体要求 能够利用现有资料, 配以必要的遥感技术,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高度概括典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变化趋势, 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角度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后果。 典型区报告力求简短, 事实清楚, 分析有力, 尽量用数据、图表反映存在的问题, 所提建议要反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精神实质。 2.调查内容要求 (1) 典型区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2) 典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历史演变 (3) 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论述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4)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5) 对策

四、典型案例设置 根据上述典型案例选择原则, 本次调查暂设置35个重点典型案例, 其中跨省的重点典型案例共14个。各省( 市)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典型案例的调查范围。 典型森林区 1、东北天然林生态调查? 2、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生态调查 典型湖泊湿地区 3、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4、天津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5、江汉平原湖泊生态调查 6、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生态调查 7、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生态调查 8、长江中游三峡库区生态调查? 9、千岛湖及周边地区生态调查 典型生态退化区 10、北京及周边风沙区生态调查? 11、赣南生态环境变迁调查 12、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查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任务 (1) 三、项目规模 (1) 四、设计依据 (1) 五、设计原则 (2) 第二章技术分析 (2) 一、物理法 (2) 二、化学法 (4)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4) 四、最终技术方案 (8) 第三章方案设计 (8) 一、设计水量 (8) 二、设计水质特征 (9) 三、治理目标 (9) 四、实施阶段 (9) 五、实施路线 (9) 六、方案设计 (10) 第四章投资运营费用估算及维护 (16) 一、投资估算 (16) 二、运营费用 (17) 三、系统维护 (18)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 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行治理规划和设计。 二、项目任务 本项目涉及35000m3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污染物消减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去除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 三、项目规模 本项目设计规模35000立方,河道长约700m,河宽25m,平均水深约1.95m。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水体进行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 四、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案

6、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典型案例调查方案 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1.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调查,揭示我国中东部地区基本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面上调查提供具体实例; 2.以典型案例说明中东部地区存在的生态问题,揭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成因; 3.对中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进行调查,为保护这些区域提供基础数据; 4.通过对国家重大项目所涉及区域的调查为国家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服务。 二、典型案例选择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区域上具有典型性。如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2.典型性原则 在生态问题上具有典型性,能够反映中东部地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 3、代表性原则 在造成生态问题的成因上具有代表性,所采取的对策具有现时价值,对指导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三、典型案例调查要求 1.总体要求 能够利用现有资料,配以必要的遥感技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高度概括典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变化趋势,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角度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后果。 典型区报告力求简短,事实清楚,分析有力,尽量用数据、图表反映存在的问题,所提建议要反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精神实质。 2.调查内容要求 (1) 典型区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2) 典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历史演变 (3) 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论述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4)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5) 对策 四、典型案例设置 根据上述典型案例选择原则,本次调查暂设置35个重点典型案例,其中跨省的重点典型案例共14个。各省(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典型案例的调查范围。 典型森林区 1、东北天然林生态调查? 2、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生态调查 典型湖泊湿地区 3、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4、天津湿地生态环境调查 5、江汉平原湖泊生态调查 6、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生态调查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