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生态系统修复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任务。

那么,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呢?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的技术。

在生态系统修复中,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是通过植物的吸收、转化和固定作用来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例如,一些植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积累在植物体内,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

例如,在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可以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石油,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动物修复主要是通过动物的活动来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在湿地修复中,可以引入一些水鸟和鱼类,它们的觅食和栖息活动有助于改善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置换、客土法、土壤深耕翻耕等。

土壤置换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走,换上未受污染的土壤。

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严重、面积较小的区域,但成本较高。

客土法是在受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一层未受污染的土壤,以减少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深耕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污染物的挥发和降解。

此外,物理修复技术还包括河道疏浚、水体曝气等。

河道疏浚可以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污染物,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生态功能。

水体曝气则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化学钝化是向土壤中添加钝化剂,如石灰、磷酸盐等,使重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丰富的食物以及各种生态服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森林砍伐等,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关键技术。

一、生态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是了解生态系统现状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

它能够快速、高效地监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水体质量等生态参数,为生态系统的评估和管理提供宏观的数据支持。

2、地面监测网络包括气象站、水文站、土壤监测点等,能够提供更详细、精确的局部生态数据。

例如,通过安装在森林中的气象站,可以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小气候特征。

3、生物监测通过对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生长状况等的监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例如,对濒危物种的监测可以反映出其栖息地的生态质量。

二、生态修复技术1、植被恢复技术在受损的土地上重新种植适宜的植物,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种植,有助于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同时,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如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

2、土壤改良技术受损生态系统的土壤往往存在肥力下降、结构破坏等问题。

通过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酸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等方法,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3、水体修复技术对于受到污染的水体,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物理方法如清淤、换水等;化学方法如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污染物;生物方法如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和降解污染物。

4、生态廊道建设生态廊道是连接破碎化生态系统的重要通道,有助于物种的迁移和基因交流。

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城市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受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相对健康和稳定的状态。

那么,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呢?一、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垃圾填埋等活动常常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和破坏。

土壤修复技术旨在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置换、深耕翻土等。

土壤置换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用干净的土壤进行替换;深耕翻土则是通过翻动土壤层,将表层的污染物深埋,减少其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

例如,通过添加氧化剂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添加沉淀剂可以使重金属离子沉淀。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例如,某些植物具有超积累重金属的能力,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到体内,然后通过收割植物来去除重金属。

二、水体修复技术城市中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池塘等,往往受到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因素的影响,水质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水体修复技术旨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理修复技术包括截污、清淤、引水冲污等。

截污是阻止污水进入水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清淤是清除水体底部的淤泥,减少污染物的积累;引水冲污则是引入干净的水来稀释和冲刷污染水体。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例如,添加絮凝剂可以使悬浮颗粒物沉淀,添加除藻剂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

生态环境修复的新技术有哪些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为了保护和修复我们的生态环境,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为生态环境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和转化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例如,在土壤修复中,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农药等,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生长繁殖,逐渐增加在土壤中的数量,提高修复效率。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细菌和藻类能够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还有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改善水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修复过程相对较慢等。

二、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来吸收、转化、降解或固定污染物的技术。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运输到地上部分,然后通过代谢过程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者将其固定在植物组织中。

例如,一些超积累植物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镉、铅、汞等,并将其积累在体内。

这些植物在生长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收割的方式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去除。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增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美化环境等优点,但也存在修复周期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限等不足之处。

三、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是一种用于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污染土壤中设置抽提井,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将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抽取到地面上进行处理。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案例分析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案例分析

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人们开始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手段恢复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技术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生态修复的一些常用技术和成功案例。

一、生态修复技术1. 植物生态修复植物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欧堤草、百喜草等耐盐碱植物提高土壤的质地,并扩大阻尼作用,防止土壤侵蚀。

此外,适当选择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减少土壤污染。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对于破坏严重的自然环境,如沙漠化、土地沙化等有帮助,也在城市绿化中有广泛应用。

2. 水体生态修复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保护水生生物和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利用湿地植物来净化水质,如利用芦苇、黑麦草等湿地植物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

此外,还可以使用生态滤池和生物滤池等结构来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3. 断层生态修复断层生态修复指矿区或工业区等破坏性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大面积失去植被覆盖的地表,通过重新引入植被、改善土壤和水质等手段来恢复生态系统稳定。

这种修复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改良等技术,重建起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性。

二、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分析1. 电厂炉渣固化填埋地修复案例某电厂炉渣固化填埋地周边土壤酸度过高,植被覆盖严重缺失。

通过引入忍冬等耐酸性植物,修复了土壤的酸碱度,减少了土壤侵蚀。

同时,利用石混凝土墙进行垂直绿化,加强防风、防尘功能。

经过几年的修复,该填埋地周边植被恢复良好,土壤质量明显改善。

2. 沿海湿地恢复案例某沿海湿地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

在修复过程中,采用了以红树林为主体的植物配置,结合生物工程技术修复沿海湿地生态系统。

通过种植红树林和湿地植物,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沙漠化现象,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沿海城市提供了重要的防护屏障。

环境学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学中的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学中的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在环境学领域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加剧,使得环境学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学科。

而在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环境问题带来了希望。

一、什么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通常是指利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破坏或损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或修复的一种生态学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催化剂、酸雨、水污染、温室气体等环境问题,以及在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众多环境问题。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1.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就是在已破坏的环境中种植树木和其他适宜的植物,以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此种技术的优点在于有助于维护土地的生态完整性、提高土地肥力和绿化水平。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广泛大量地采用植被恢复技术,以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水体修复水体修复是指借助人工修建水生态系统,逐渐替代原本造成了破坏的人工结构,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目前常见的水体修复方法有湿地修复、人工构建水生态系统、生态补偿、生物过滤等。

(如海河治理)3.土壤修复土壤修复是指通过使用科学技术、生物学手段、物理处理等方法,借助人工的方法,对已受破坏或污染的土地进行恢复,使土壤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生态修复技术对于土壤修复的技术主要包括采用生物植被修复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等。

三、生态修复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环境学家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而且可以为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修复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从根源上解决了破坏环境后的无数问题,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

例如,种植绿化植物可以提高空气质量,使空气中的氧气增加,更好地吸收人体代谢废气。

2.推动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什么是生态修复有哪些主要方法和技术

什么是生态修复有哪些主要方法和技术

什么是生态修复有哪些主要方法和技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修复?又有哪些主要的方法和技术呢?生态修复,简单来说,就是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和恢复,使其重新具备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恢复到接近其原本的自然状态。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还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和水、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

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类型。

首先是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供栖息地等。

对于受损的生态区域,可以通过人工种植适宜的植物来进行植被恢复。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

例如,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种植耐旱的植物,如仙人掌、梭梭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杨树、柳树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种子直播、种苗移栽、植被扦插等方法进行种植。

其次是土壤修复技术。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受到污染或破坏后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方法如客土法,就是将无污染的土壤覆盖在受污染的土壤上;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转化污染物,比如种植能够吸收重金属的植物来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水生态修复技术也是重要的一环。

对于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体,可以采用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净化等方法进行修复。

生态浮床是在水面上设置漂浮的种植床,种植水生植物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人工湿地则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净化水质;水生植物净化则是直接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来改善水体质量。

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服务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 技术服务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服务措施
生态修复工程是指对受到破坏或者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工程活动。

在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服务措施来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这些技术服务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修复,对于受到污染或者侵蚀的土壤,可以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手段来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

2.植被恢复,通过人工引种、天然更新、植物迁地等手段来恢复受损的植被,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3.水体修复,对于受到污染或者过度开发的水体,可以采取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4.栖息地恢复,针对受到破坏的动植物栖息地,可以采取栖息地重建、保护区建设、迁地保护等措施来恢复和改善栖息地的质量
和数量,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5.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保护、生
态环境监测等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维护生
态平衡和稳定性。

除了以上技术服务措施外,生态修复工程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
因素、政策法规的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实施生
态修复工程时,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措施,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董哲仁,刘蒨,曾向辉1 概述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

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

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

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

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

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

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

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

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

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

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

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

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

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

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此外,运行管理时没有污泥膨胀和污泥回流问题,且耐冲击负荷。

主要工艺方法有生物廊道、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等。

生物膜法对于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

日本、韩国等都有对江河大水体修复的工程实例。

2.2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生态治污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包括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冶炼等各类废水,后又推广应用为雨水处理。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

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

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床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长,通过对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系统中去除。

湿地对氮的去除是将废水中的无机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可以直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用于植物蛋白质等有机氮的合成,同样通过对植物的收割而将它们从废水和湿地中去除。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积累和填料床的物理化学等几方面的共同协调作用完成的。

由于这种处理系统的出水质量好,适合于处理饮用水源,或结合景观设计,种植观赏植物改善风景区的水质状况。

其造价及运行费远低于常规处理技术。

英、美、日、韩等国都已建成一批规模不等的人工湿地。

2.3 土地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水处理技术。

它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某种程度对水的净化的目的。

土地处理系统可分为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处理等几种形式。

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对于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有机氯和氨氮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德、法、荷兰等国均有成功的经验。

3 国外工程实例3.1 日本坂川古崎净化场位于日本江户川支流坂川古崎净化场,是采用生物-生态方法对河道大水体进行修复的典型工程,从1993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8年的运行历史,观测结果表明,河道的微污染水体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江户川是日本东京都和千叶县附近的主要河流,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水源,从河道中引出70m3/s的流量为城市、农业、工业供水。

其中城市供水占60%。

靠江户川下游的金町、古崎和栗山三个水厂要为630万人供水。

坂川是江户川的一条支流,在金町等三个水厂上游附近汇入江户川。

由于坂川河道治理不力,大量生活污水排入坂川,致使水质恶化,BOD等指标严重超标,同时浮游植物繁殖迅速。

坂川水质恶化,直接对金町等三个水厂构成威胁,居民对饮用水味道不佳多有怨言。

为治理坂川,采取工程设施将坂川改道,先流入古崎净化场。

经过古崎净化场后,坂川的污染减少了60-70%,处理过的河水流入称为松户川的新开人工渠道,然后注入江户川。

图1 古崎净化场地下廊道图中:1—输水道;2—通气管;3—进水输水渠;4—整流水渠;5—整流墙;6—扩散曝气管;7—卵石;8—排水渠;9—管道;10—江户川河;11—河漫滩;12—堤防。

古崎净化场是一座利用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的水净化场。

其原理是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水体进行净化。

古崎净化场建在江户川的河滩地下,充分节省了土地,是地下廊道式的治污设施(图1)。

水净化场结构十分简单,主体结构是高4.5m,长28m的地下矩形廊道,内部放置直径15-40cm不等的卵石。

用水泵将河水泵入栅形进水口,经导水结构后水流均匀平顺流入甬道。

另外有若干进气管将空气通入廊道内。

净化作用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1〕接触沉淀作用:污水经过卵石与卵石间的间隙,水中的漂浮物触到卵石即沉淀;2〕吸附作用:由于污染物自身的电子性质,或由于卵石表面生物膜的微生物群产生的黏性产生吸附作用;3〕氧化分解作用:卵石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

生物膜的微生物把污染物作为食物吞噬,然后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表1列出了几项污染主要指标,其中BOD反映有机物的含量。

SS反映浮游于水中的固体物,造成水体浑浊。

由于该地区的市镇下水设施落后,造成粪便及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是产生氨的主要原因。

2-MIB反映水中蓝藻类物质,蓝藻类异常繁殖是造成水体腐臭的主要原因。

由表1可以看出,通过净化场后,水质明显提高,效果十分显著。

表1 水质变化情况BODmg/l SSmg/l 氨mg/l 2-MIBμg/l处理前23 24 7.6 0.55处理后 5.7 9.1 2.2 0.22坂川的河水经改道注入古崎净化场后,清洁的水流入新开的人工渠道-松户川。

其设计理念颇有新意,它一改传统设计形式,不采用混凝土或砌石衬砌的直线渠道,而以微弯曲的河道形态,岸坡间有大小卵石,植有繁茂的芦苇和其他植物,适于鲫鱼、鱂鱼等鱼类生长,两岸种植树木,适于鸟类栖息。

设计者认为这种环境不但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与自然相融合的休闲环境,而且对水体也能起进一步的净化作用。

松户川注入江户川后,大大缓解了江户川的环境压力。

在江户川和坂川的控制部位,设置了水量及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通过光缆传输到古崎净化场的操作室,特别是一旦发生水质事故可及时发现处理。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3.2 日本渡良濑蓄水池的人工湿地渡良濑蓄水池位于日本栃木县,是一座人工挖掘的平原水库,总库容2640万m3,水面面积4.5km2 ,水深6.5m左右。

这座蓄水池平时为茨城县等六县市64万人口供水,日供水量21.6万m3。

蓄水池周围是渡良濑川的滞洪区,汛期时洪水由溢流堤流入蓄水池,此时蓄水池用于调洪,提供调洪库容1000万m3。

由于近年来上游用水造成生活污水以及含氮、磷的水流入,致使渡良濑蓄水池出现霉臭等水质问题。

为保护蓄水池的水质,自1993年起在蓄水池一侧滞洪洼地上建人工湿地,这是一座设有人工设施的芦苇荡。

将蓄水池的水引到芦苇荡,通过吸附、沉淀及吸收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浮游植物,达到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净化过程循环进行,确保蓄水池水质洁净。

这种净化方式类似医学对病人血液体外透析处理。

芦苇具有十分好的净化功能,污染物与其茎部接触产生沉淀作用,芦苇的根部与茎部可吸收某些污染物。

另外,附着在茎部上的微生物可对污染物产生吸附分解作用。

图2 渡良濑蓄水池人工湿地平面图图中:1—渡良濑蓄水池;2—蓄水池泵站;3—橡胶坝;4—旁通水渠;5—地下水渠;6—连接渠;7—调节渠;8—取水泵站;9—进水渠;10—荻草荡;11—芦苇荡净化设施;12—出水渠;13—集水池;14—芦苇荡泵站;15—北闸。

人工湿地的平面布置见图2。

在蓄水池出水口建高3.5m、宽40m的充气式橡胶坝,用以控制出水口。

水流经引水渠到达设于地下的泵站。

其所以设于地下,是为满足景观的要求。

泵站安装单机流量为1.25m3/s的两台水泵,水体加压后流入箱形涵洞,再流入芦苇荡。

芦苇荡占地20hm2,最大净化水体能力为2.5m3/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