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杏园唐墓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相关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偃师杏园晚唐墓出土铁牛铁猪研究

偃师杏园晚唐墓出土铁牛铁猪研究

偃师杏园晚唐墓出土铁牛铁猪研究Abstract:It is popular to bury tomb-quelling monsters and human figurines in the burials of the Tang Dynasty; however,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se monster and human figurines were replaced by iron oxen and pigs, which is concentratedly reflected in eight burial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t Xingyuan Village in Yanshi County. As evil-suppressing objects, the iron oxen and pigs buried in the burials were not only protecting the occupants but also bless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their descendants: this idea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which was also shown in the D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As the time went by, this funeral custom diffused from the Luoyang area into the Xi'an area and continued down to the Five-Dynasties Period and Song Dynasty, and diversified into the Luoyang Type and Xi'an-Chengdu Type.Key words:Burials of the Tang Dynasty at Xingyuan in Yanshi; Iron Oxen; Iron Pigs; Evil-suppressing Objects摘 要:唐墓中随葬镇墓兽、镇墓俑是普遍现象,但晚唐时期却被铁牛铁猪所取代,这一情况集中反映在偃师杏园的八座晚唐墓中。

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洛阳西南偏南的偃师市(旧称伊阙)位于中国历史古迹保护区之一的伊洛平原上,是天津莲花山、湖南岳阳楼和江西庐山三大名胜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商朝故城的所在地。

在偃师城墙内,有一片面积为800余亩的杏林园地,兼有3000余栩栩如生的唐代家族墓地,被誉为作为唐代家族墓地中最大的一处。

2.研究意义在唐代社会中,家族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唐代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载体。

各千家族,在唐代社会中都有其所独具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家族制度等表现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呈现出丰富的唐代民俗文化、经济活动、社会风貌、族谱史料等重要价值。

探究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的文化背景、制度和价值等,对于研究唐代家族文化、家族类型、唐代墓制、社会文化、墓志铭的构成方式和文化含义、各类题材墓志铭表现手法的演变等都具有独特的学术、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挖掘唐代社会和文化形态、更好地展示我国墓志铭文化底蕴和贡献等方面将有重要启示。

3.研究目的通过对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相关文献、墓志铭和墓葬结构特征的考证和分析,探究唐代家族文化的特征和墓志铭表现的构成方式和文化含义,揭示唐代墓葬文化和唐代社会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变化趋势,还原唐代社会和文化面貌。

4.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对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文化遗存的考察和整理;(2)对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墓志铭的收集、鉴定、整理和分析;(3)通过对已发现的墓志铭结构、表现手法等特征的综合分析,探究唐代墓志铭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含义;(4)通过外部文化交流、社会体制变迁、地理环境和人口等方面的考察,探究唐代社会和文化演进的影响因素;(5)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还原唐代墓葬文化和唐代社会文化面貌。

5.预期研究成果(1)整理偃师杏园唐代家族墓地相关文献资料和墓志铭的收集、鉴定和整理;(2)探究唐代家族文化特征和唐代墓志铭表现的构成方式和文化含义;(3)揭示唐代墓葬文化和唐代社会文化的演进历程和变化趋势;(4)还原唐代社会和文化的面貌,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提供学术支持和参考资料。

对汝州洪山庙遗址男根崇拜纹饰的新认识

对汝州洪山庙遗址男根崇拜纹饰的新认识

对汝州洪山庙遗址男根崇拜纹饰的新认识发布时间:2022-10-11T07:17:27.508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6月11期作者:楚天佑[导读] 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瓮棺陶缸纹饰,无论是男根纹、动物纹,还是以抽象形式表现的各种纹饰等,楚天佑(南京市税务局江苏南京 210002)摘要: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瓮棺陶缸纹饰,无论是男根纹、动物纹,还是以抽象形式表现的各种纹饰等,大都具有以男根崇拜为主的生殖崇拜含义。

其中的男根射精纹表明,生活在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阎村类型的人们,不仅已经认识到了男根的生育功能,而且已经认识到了男根、女阴、射精、精液与人类生育之间的必然关系,特别是已经认识到了男性精液的种子作用,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因此,应将陶祖、石祖等男根崇拜物以及男根纹饰列为史前文明的重要物证,并将男根崇拜的产生、发展和时间的早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洪山庙遗址;陶缸;男根图;男根崇拜;种子洪山庙遗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洪山庙村,属仰韶文化类型。

1989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出土136具瓮棺和一些大口陶缸,在瓮棺和陶缸上发现了一些浮雕和彩绘的男性生殖器图案。

自1989年发掘以来,该遗址出土的男根纹饰受到了学术界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纷纷研究撰文,论述男根纹饰的含义。

归纳起来,考古发掘者及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三:一是男性生殖崇拜说。

以袁广阔为主的考古发掘工作者认为,这些纹饰属于男性生殖器崇拜图像,具有男性生殖崇拜的意义[1]。

二是生殖巫术说。

吴汝祚、朱乃诚认为W39号瓮棺陶缸上的男性人像图案及泥塑男根是祈求生殖巫术的法器或用具[2]。

三是男女合体崇拜说。

赵春青认为洪山庙共出土3幅男根图,和彩图加塑男性生殖器纹饰,突出男女合体这一主题,可命之为“男女合体图”,是男女合体崇拜的明证[3]。

对于这些观点,生殖崇拜说,笔者深表赞同;生殖巫术说,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但证据不足;男女合体崇拜说,笔者认为比较牵强,难以成立,并不赞同。

偃师杏园唐墓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相关问题讨论

偃师杏园唐墓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相关问题讨论

偃师杏园唐墓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及相关问题讨论——考古系10222018 游富祥1983年,在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配合当地基建,前后里历经10年,共发掘69座唐墓,出土墓志46方,其中上刻十二生肖图像的墓志有6方,墓主人分别是盛唐时期李嗣本与李延祯,中唐时期李景由与郑琇夫妇,晚唐时期卢夫人与李杼,①详见下表:这些墓志上刻划的十二生肖的文化涵义是否与现代我们所熟悉十二生肖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它们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的文化意义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又是从哪里起源的?笔者对此比较感兴趣,为此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虽然不能将上述问题都完美的解答,不过笔者意在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得了解,并不妄想能够彻底得解决上述问题。

接下来笔者将把上述问题综合成若干部分来论述。

一,十二生肖朔源十二生肖,古曰十二时、十二神、十二兽或十二属,常与十二地支相配和使用,合而谓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十二生肖实物资料的时代是北朝。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十二生肖的产生远早于此。

我们暂不把神话传说考虑在内,单单是可信的文献记载就可以早到东汉时期。

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十二属》记载:十二辰各有所属,其说始于《论衡》。

《物事篇》言其十一,所缺惟龙,而《言毒篇》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

“辰为龙,巳为蛇”二语,合之今说,已无参差,而统谓之曰禽。

《论衡》①为东汉王充(公元27—97年)穷三十年之力写成,成书在东汉早期。

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分为五十八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是现存最早完整记载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配属的文献,其《物事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

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

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自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隋唐时期荥阳郑氏家族洞林房考述——以墓志为中心

隋唐时期荥阳郑氏家族洞林房考述——以墓志为中心

隋唐时期荥阳郑⽒家族洞林房考述——以墓志为中⼼隋唐时期荥阳郑⽒家族洞林房考述——以墓志为中⼼邢学敏摘要:墓志是研究家族房⽀的珍贵⽽翔实的资料。

隋唐时期,郑⽒洞林房⼗分显赫,但因⽆⼈作相,不见载于《宰相世系表》,因⽽⽆法窥见该房⽀发展的全貌。

利⽤出⼟墓志,辅以正史与⽂集,我们考证出了洞林房较为清晰的⼈物世系,并得以了解到该房⽀的仕宦、婚姻特点与归葬状况。

关键词:隋唐荥阳郑⽒婚宦墓志荥阳郑⽒与崔、卢、李、王同被列为⼭东著名的五⼤“郡姓”,是魏晋隋唐时期⼀直维持强盛的⼗姓⼗三家⼠族之⼀①。

随着⼦孙的不断繁衍,到五胡⼗六国时期,荥阳郑⽒逐渐分化为北祖晔、中祖恬、南祖简三⽀。

北祖晔⼜发展为⽩驎、⼩⽩、洞林、叔夜、连⼭、幼麟六房。

其中,洞林房在西魏、北周时期最为繁盛,到隋唐时期,该房与连⼭、幼麟两房⼀样,虽“颇显”,但因“⽆⼈作相,故不见于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②。

所幸的是,通过对出⼟墓志的疏理与连缀,辅以正史与⽂集,我们考证出洞林房后裔若⼲,并得以窥见该房的仕宦、婚姻特点与归葬状况。

⼀、世系⼈物考述洞林房在北朝时期以郑孝穆、郑译最为著名。

已知⼊唐房⽀主要为郑孝穆之⼦郑诚、郑译和郑诠的后代,郑诚⼦善果、郑译⼦元璹在隋及唐初显赫⼀时。

1. 郑诚⽀郑善果为隋及唐初名⾂,《旧唐书》卷62、《新唐书》卷100有专传。

善果年九岁,以⽗死王事,诏令袭爵。

隋开皇初(581年),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

⼤业中,累转鲁郡太守。

再迁⼤理卿。

后突厥围炀帝于雁门,以守御功拜右光禄⼤夫。

从幸江都,宇⽂化及弑炀帝,署善果为户部尚书,随化及⾄辽城。

淮安王神通围化及,善果守御督战,为流⽮所中,被送往京师。

⾼祖遇善果甚厚,拜太⼦左庶⼦,检校内史侍郎,封荥阳郡公。

善果在东宫,数进忠⾔,多所匡谏。

未⼏,检校⼤理卿,兼户部尚书,正⾝奉法,甚有善绩。

寻坐事免。

及⼭东平,持节为招抚⼤使,坐选举不平除名。

后历礼部、刑部⼆尚书。

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

72 Tales 考古物语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人形镇墓兽高47厘米、长34厘米、宽30厘米护佑与威慑镇墓兽的演变文图、何娟2007年7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 巩义芝田镇益家窝村北岭根发掘了一 座纪年唐墓。

墓为斜坡墓道中型土洞墓。

墓中出土一砖质墓志,可惜近半漫[患不清, 墓主的官职、夫人姓氏及葬年尚在,墓主为吴 兴郡司户参军(从七品下),夫人为弘农郡华阴县杨氏,天宝五载(746年)窖于"仁□原”。

墓中出土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70余件(套),其中两件粉彩镇墓兽形体高大,装饰华美,是 中原地区唐墓中不可多见的精品。

尤为重要的 是,墓主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两件镇墓兽及其他器物均可作为郑州地区唐墓的标准断代器。

其一为狮首镇墓兽,头顶两弯角,弯角中 部有两副角,副角下有节,两角根部镶嵌一宝珠,脑后齿戟高竖,须发如板,前有两小耳,双翼呈半月板状,板须及翼均刻划沟槽以示毛羽, 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 孔高台座上。

兽长眉横挑,双眼暴突,上颌宽大,张着血盆大口,撩牙出露。

镇慕兽原饰粉彩, 现多脱落。

另一件为人首镇墓兽,“国”字脸,大耳 狂张,横向耳棱二道,头顶长舌状弯角,脑后双齿戟,肩生半月板状翼没有刻槽,前肢光滑, 蹄足,无尾,挺胸蹲坐于椭圆形中空穿孔高台座上。

兽白脸,耳内涂橘红彩,脑后、角涂黑彩,戟涂铁锈红彩,翼上云纹多不显,胸、腹部、 前腿、后背、台座饰彩同狮首镇墓兽,唯腹中粉红色条纹中增添了橘黄色月牙纹。

镇墓兽蹙73狮首镇墓兽及线描,高76.4厘米人首镇墓兽及线描,高82.4厘米眉,瞪眼,小方鼻,八字须,抿嘴,颌下一撮短须,虽无前者狂野,却无比威严。

祖明与抱轴镇泵兽,顾名思义是镇泵的野兽,置身粟内,保护墓主不受鬼魅邪佞的侵扰。

从这点来说,镇墓兽似乎也属于厌胜一类的物件。

厌胜术自汉代被人们应用,因实用性强而广泛流行,《史记索隐》•说文》«后汉书H书》等对此多有记载,所用厌胜之物质地或木或陶,或金或石,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从门神到桃符,从刀剑到铁牌,不一而论。

洛阳偃师唐夏侯敏墓发掘简报

洛阳偃师唐夏侯敏墓发掘简报

2013年1月,偃师市文物旅游局等单位配合中德印刷材料厂建设项目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厂区中部清理出一座具有明确纪年的唐代中期墓葬,编号M1。

该墓位于洛阳市偃师市首阳山镇邢沟村西约600米(图1),由于前期盗扰严重,保存状况较差,墓内随葬品极少,但出土了1合墓志。

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1坐北朝南,为平面呈刀形带有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200°。

(图2)墓道位于甬道之南,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式,东、西两壁自上而下略微内收,横剖面呈倒梯形。

上口宽1.06米,底部呈斜坡状,长4.83米,宽0.87米。

墓道坡度25°,坡长1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6.5米。

墓道内填花土,保存基本完整。

甬道呈过洞式,位于墓道以北,平面为长方形,长1.08米,宽0.73米,东西两壁较直,底与墓室底平,顶部坍塌,淤土填实,高度不详。

甬道与墓道之间有一封门,现已坍塌无存。

墓室位于甬道北端,平面大致呈长方形,略向西北拐折,直壁,平底,顶部略弧,南北长约3.02米、东西宽约2.35米,由于顶部坍塌,高度不详,墓室底部至地表高度为6.5米左右。

葬具及人骨均无存。

二、出土器物由于该墓曾遭盗扰,故出土器物极少,且摆放杂乱。

仅存陶罐2件和墓志1合。

其中塔式罐出土于盗洞内,另一件陶罐出土于墓室,墓志出土于墓室与甬道衔接处。

塔式罐1件。

标本M1:2,罐身已经修复,盖缺失。

泥质红陶,小口,圆唇,矮颈,圆肩,上腹部外鼓,下腹部斜收,平底,器形瘦□偃师市文物保护服务中心洛阳偃师唐夏侯敏墓发掘简报图1M1位置示意图长。

器座边缘处除有一小块残缺外,整个器座还较为完整,呈上端封顶的束腰喇叭状圈足。

口径9.6厘米,最大腹径20.4厘米,通高40.2厘米,其中底座高13.1厘米。

(图3-1,图4)陶罐1件。

标本M1:3,圆唇,圆肩,短颈,深腹,平底,器表有明显的凹凸弦纹,且通体饰有白陶衣。

口径10厘米,最大腹径14.6厘米,底径7.3厘米,高17.6厘米。

试论唐墓出土的铁牛铁猪

试论唐墓出土的铁牛铁猪

种类,还有一些随葬海螺、海蚌等。 这些墓葬中出土铁牛铁猪各一件的有
六座,出土铁牛一件、铁猪两件的一座, 出土铁牛铁猪各两件的一座,仅出土铁牛 一件的两座。铁牛铁猪制作均比较粗糙, 还有一些因锈蚀面目不清。除三门峡王迈 墓出土的两件形制相同的铁牛、铁猪为卧
姿外叫其他均为站立状,且形制相近。 铁牛头有两角,短柱状腿,垂尾,长1540、高10-30厘米。铁猪体圆胖,短尾, 长20-35、高15-25厘米。
博物馆研究2019年第3期(总第147期)
•潴与文物•
试论唐墓出土的铁牛铁猪
杜坯
DOI: 10.13368/j. cnki .mure.2019.03.015 铁牛、铁猪作为随葬品励代至元代
的部分墓葬中见有出土,一般认为其即为 葬书《大汉原陵秘葬经》“明器神煞”部 分的“金牛铁猪” o之前已有学者对其出 土情况及性质等问题进行过讨论巴很多 都提到随葬铁牛铁猪的记录最早见载于 《大唐新语》,但并未就此深究。本文拟 在前人基础上将《大唐新语》中所载的随 葬铁牛铁猪的丧葬之法与出土铁牛铁猪唐 墓的考古资料进行对比,并对文献记载中 此法创始人僧泓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初步梳 理,最后对铁牛铁猪的性质与形象的选择 进行了探讨。
邙山南麓洪积扇区域。由于山洪淤漫, 一般唐墓墓口之上都有2米「3米厚的淤积 土” 171,故此七座墓葬唐时的深度应在7 米一8米;墓室四壁未见明显为下阔而上 敛者,七座墓顶为拱顶;装饰情况限于资 料不足无法考证。
随葬品方面,一是不置砖瓦(烧 制)、黄金、朱丹、雄黄、矶石、毛羽, 除薛丹墓出有金丝、李税墓出有朱砂石块 外,其他墓中均未出现;二是置铁牛铁猪 及玉器,晚唐墓葬中流行的滑石器一般认 为是当玉器来摆放使用的,故出有玉器及 滑石器的共有六座。
对比可见,考古资料(详见附表一) 与“僧泓之说”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虽然 其中必然带有中晚唐时期中原地区中小型 墓葬的共通之处,但其在墓葬形制及随葬 品方面的相似性足以推定此类墓葬的营造 用物是受到了同一理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偃师杏园唐墓墓志之十二生肖纹饰及相关问题讨论——考古系10222018 游富祥1983年,在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配合当地基建,前后里历经10年,共发掘69座唐墓,出土墓志46方,其中上刻十二生肖图像的墓志有6方,墓主人分别是盛唐时期李嗣本与李延祯,中唐时期李景由与郑琇夫妇,晚唐时期卢夫人与李杼,①详见下表:这些墓志上刻划的十二生肖的文化涵义是否与现代我们所熟悉十二生肖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它们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的文化意义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又是从哪里起源的?笔者对此比较感兴趣,为此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虽然不能将上述问题都完美的解答,不过笔者意在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得了解,并不妄想能够彻底得解决上述问题。

接下来笔者将把上述问题综合成若干部分来论述。

一,十二生肖朔源十二生肖,古曰十二时、十二神、十二兽或十二属,常与十二地支相配和使用,合而谓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十二生肖实物资料的时代是北朝。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十二生肖的产生远早于此。

我们暂不把神话传说考虑在内,单单是可信的文献记载就可以早到东汉时期。

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十二属》记载:十二辰各有所属,其说始于《论衡》。

《物事篇》言其十一,所缺惟龙,而《言毒篇》有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

“辰为龙,巳为蛇”二语,合之今说,已无参差,而统谓之曰禽。

《论衡》①为东汉王充(公元27—97年)穷三十年之力写成,成书在东汉早期。

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分为五十八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是现存最早完整记载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配属的文献,其《物事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

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

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自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

……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

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

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蛇也,申候也。

火胜金,蛇何不食猕猴?这段文字罗列了十二生肖中的十一中,惟缺辰龙,正与梁氏所言一致。

而《论衡·言毒篇》同样也有相应的记载: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

龙有毒,蛇有螫,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

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

与王充大约同时的赵晔写有《吴越春秋》②一书,其中《阖闾内传第四》有云: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比王充晚约百年的蔡邕,在其《月令问答》一书中亦有类似的说法:凡十二辰之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

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猪而已。

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

由此可以推断,最迟到东汉,与现今所传完全相同的十二生肖全部出现,且分别与十二地支对应,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

后世晋人葛洪著《抱朴子·登涉》亦涉及此类话题,南朝人沈炯作十二属诗③,始有十二属之称。

《南齐书·五行志》、《周书》、《北史·宇文护传》内皆有按人物生岁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而十二生肖作为一种文化,应该在此之前早已产生。

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时代,前人也做过论述。

清人赵翼就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后汉。

不过这一观点所论及时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已不足信。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十二座战国末至秦朝初年的墓葬,在编号11的秦墓中清理出大批的秦代竹简,其中有两种选择时日吉凶的《日书》,分为甲种、乙种,甲种166支简,存12000余字;乙种257支简,存6000余字。

其中《日书·甲种·盗者篇》④记载有:盗者:子,鼠也。

……丑,牛也。

……寅,虎也。

……卯,兔也。

……辰,……巳,虫也。

……午,鹿也。

……未,马也。

……申,環(猿)也。

……酉,水也。

……戌,老羊也。

……亥,豕也。

11号墓埋葬的年代定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7年),《日书》的成书年代理应比埋葬年代还要早,在时间上比较王充的《论衡》提早约三百年。

与今十二生肖比较:辰,未写生肖;午,为鹿;未,为马;戌,为老羊;巳,为虫,与蛇相近;申,环也,环繁体通猿,与猴近;酉,水也,“水”古音与“雉”相近,同属“脂”部,而“雉”意为野鸡。

而在1986年4月,甘肃省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也出土甲、乙两种《日书》竹简,①(汉)王充:《论衡》,《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③沈炯,公元502年—560年,字礼明,一做初明,南朝梁陈间文学家,吴兴武康人。

有诗文二十卷,多多散佚。

今录其《十二属诗》如下:“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有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④《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盗者》,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甲种73支简,乙种380支简①。

其中《日书·甲·亡盗章》也是一篇用十二地支配以十二禽为破解盗案提供线索依据的书面文字:子,鼠矣。

以亡,盗者中人取之……丑,牛矣。

以亡,其盗从北方……寅,虎矣。

以亡,盗从东方入……卯,兔矣。

以亡,盗从东方入……辰,虫矣。

以亡,盗者从东方入……巳,鸡矣。

以亡,盗者中人矣……午,马矣。

盗从南方入……未,羊。

盗者从南方……申,猴矣。

盗从西方尔……酉,鸡矣。

盗从西方入……戌,犬尔。

在责薪类蔡中……亥,豕矣。

盗者中人矣尔……这段所记十二禽与十二地支配套情况基本与汉代相同,仅辰、巳二时所对应之动物有别。

该批秦简就其内容和所记年代分析,成书当在战国末年至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之间,较之云梦睡虎地秦简又提前近三十年。

因二者均在十二禽名称以及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上与东汉及东汉以后之十二禽略存差异,且彼此又有地区性的差异,从而表明这一时期应当是十二生肖初步形成、逐步完善的的阶段。

至东汉才定于一尊,成为现今的样子。

然而,在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对于十二生肖还有更早的蛛丝马迹的记载,如《诗经·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之句,“午”与“马”对应;《左传·僖公五年》载有“丙之晨,龙尾伏辰”,“龙”与“辰”对应;又《左传》载有庆虎、庆虎两人,都为春秋时陈国执政大夫,在《左传》中一共出现三次,且都是一同出现,有“二庆”之称,两人若是兄弟辈,则取名以“虎、寅”为偶,可见“虎”与“寅”有对应关系。

可惜的是这些记载比较零散,又语焉不详,难以论断,比较秦简与《论衡》的记载则难以令人信服。

更不论某些学者意图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在甲骨文、金文中寻找十二生肖的雏形,牵强的认为十二生肖在甲骨文、金文中与十二地支颇为相似,进而推测十二地支是十二生肖的象形文字。

笔者虽然对古文字学涉猎不深,不过此类论点未免有点异想天开,实是让人难以信服。

所以笔者认为比较可靠的十二生肖的起源时代以现今的材料只可追溯到战国。

下面即是十二生肖到底是起源于何地?受何启发而创造的?关于这一点中外学者都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

比较早的有清代学者赵翼,他在《陔余丛考·十二相属起于后汉》②中说:后汉时其说甚行,更推之汉以前未有言及者,窃意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款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入中国尔。

从上文论述来看,赵氏说的依据是不正确的,那么他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错的。

然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达茂联合旗发现了表现十二生肖的岩画③。

这幅岩画自鼠至猪按顺序依次排列成一个椭圆形环带。

据发现者说动物的图像都很清楚,且认为这幅岩画是战国至汉代的作品。

这样一来,赵氏的源于北俗的说法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要做进一步的论证,恐怕还得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或者是对于岩画的时代有更精①《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年2期。

②(清)赵翼:《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

③盖山林:《12生肖岩画》,《盖山林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确认识。

1929年,郭沫若先生《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①一文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且是从观察天象而来:十二肖像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疑中央亚细亚古民族之稍落者,如月氏、康居之类仿十二宫象之意而为之,故向四周传播也。

其入中国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子巳之交替实证明此史实之指路碑,惜自秦汉以后,古器物中干支少见,未能有确切之论断耳。

《释干支》着力寻找中国十二辰同巴比伦十二星座的相关点,其中不乏臆测、牵强之处,研究者多持异议,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发现,这一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不过天文学史研究者郑文光先生则认为把十二生肖的来源归为巴比伦,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但郭老的十二支从观察天象而来,却是颇有见地的。

郑文光先生在其《中国天文学源流》②一书中肯定郭沫若先生认为十二支是从观察天象诞生的思路。

并进一步论述十二生肖来自十二支,有天上众星命名为证:虽然正式的文字记载始于王充的《论衡〃物事》,但是我以为,十二生肖的思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是早已有之。

不过有人认为,十二支来自十二生肖;我的意见正相反:十二生肖来自十二支。

午为马,有天上众星命名为证。

前面的辰为龙,也是如此:辰位的角宿一和大角这两颗亮星,正是象征着东宫苍龙这条龙的两角,因而得名。

寅为虎,前述寅位众星属轩辕,形象十分象一只蹲踞的猛兽的头部,希腊以之为狮子座;我国不产狮,以之肖虎。

当然十二生肖不能完全从星象中找出根源,恐怕只有一部分符合,另一部分是拼凑上去的——这也不完全是题外话。

此外道家学说也也认为十二禽起自星象学。

据道家一些经典著作,如《五行大义》③卷五论三十六禽一篇记载:“其十二属并是斗星之气,散而为人之命,系于斗星,是故用以为属。

”《春秋运斗枢》曰:“枢星散为龙马,旋星散为鸡、兔、鼠,阖阴散为羊、牛,遥光散为猿猴,此等皆上应天星,下属年命也。

”这种观点很明显缺乏论据,且论据都比较苍白,臆测的成分比较大,不过也不失为一种见解。

然而多数学者赞同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说,即上古人对于十二辰或十二月的崇拜,以十二兽作为十二辰或十二月的神。

对于十二月或十二辰的崇拜可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楚帛书》中得到证明。

《楚帛书》载有十二月的名称,各名分别配有相应的神祗图。

据李学勤先生论证,此书十二月名与《尔雅·释天》所载月名相同④。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则推定《尔雅·释天》与《楚帛书》的月名本来就是中国各地自古以来信仰的诸神⑤。

对于《楚帛书》所绘十二个神祗的意义,商承祚先生认为他们分属四季,与周代的四神不无攸关。

四季中每个季节三个月,其中第一个月为孟,此季节的主神亦为孟,第二个月(仲)和第三个月(季)则是两个从属神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