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的区分

合集下载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的重要性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是一个人综合发展的基石,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

拥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的人通常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首先,综合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但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才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拥有综合知识的人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更好地解决实际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我们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培养了我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能力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特别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并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此外,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而是要求人们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拥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的人更容易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职位要求,也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是区分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

此外,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也有重要的作用。

拥有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满足。

同时,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也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我们能够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寻求更优秀的解决方案,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个有着全面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总之,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提高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提高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

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商管理类⼈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商管理类⼈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通⽤5篇) ⼯商管理是研究⼯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般⽅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为管理两个⽅⾯。

下⾯是⼩编整理的⼯商管理类⼈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通⽤5篇),欢迎⼤家阅读。

⼯商管理类⼈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篇1 【摘要】⽂章利⽤系统理论原理,结合国内外对⼯商管理类⼈才的需求状况,提出了我国⼯商管理类⼈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

【关键词】知识结构;能⼒与素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商管理类的⼈才的需求越来越⾼,怎样提⾼⼈才的素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利⽤系统理论原理,结合国内外对⼯商管理类⼈才的需求状况,探讨并总结了我国⼯商管理类⼈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

⼀、知识结构 (⼀)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基本层次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层次的关系是博且专,博专相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博⽽不滥,专⽽不死,相互依存,层次分明,渐进发展。

(⼆)核⼼性:⾦字塔知识结构的核⼼知识就是⼤学⽣所选择的主导学科。

具体指某⼀学科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以⼯商管理专业为例,其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然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产管理类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课程。

核⼼课程好⽐“根据地”,学好核⼼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作实际中的问题。

核⼼知识以外的外围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

外围知识好⽐“游击区”,围绕核⼼知识有⽅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知识⾯。

(三)综合性:⾦字塔型知识结构作为⼀个整体,使各门知识(⾃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间紧密联系、相互作⽤,成为复杂的知识综合体。

纵向知识是科学技术深⼊发展的表现,反映知识的连续性。

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知识比能力更重要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诚然,不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发展,知识与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知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

首先,请允许我对辩题中的词语进行阐述。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在哲学认识领域中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而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表现出来的素质。

我们认为知识比能力更重要理由有一、当今社会我们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从发展中谈,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又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换言之,可以说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世界经合组织(OECD)也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A、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主要是指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B、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C、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D、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从世界经合组织的年度报告第三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是涵盖技能和能力的,由此论证我方观点: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二、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一个流动、动态的混合体,随着刺激和学习随时改变、更新,它包括经验、价值观、情景信息和专业洞察力。

同时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

例如我们去幼儿园见习,看似是培养我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在这里请大家回顾世界经合组织中关于知识的第三条内容,我们的教育见习培养我们对学前教育的技能和能力,实际上还是关于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此观点是正确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

(1)教学过程即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观点是错误的。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主要体现在: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4、(2012下,2014上)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此观点错误。

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

5、复习上学习之母”体现的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此观点是正确的。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谈话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法。

此观点错误。

此观点混淆了讲授法和“注入式”、问答法和“启发式”的含义。

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区别和联系?日期:2004-03-03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知识是各种各样的,如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人际交往知识、管理知识等等,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以致于人们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我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基础,没有知识我们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经验:教育是个好老师,但经验也是个好老师.你既要接受教育,又要积累经验,否则就没有办法做到最好技能是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

如学习绘画、打字、开车、电焊、修理等等。

农民进城就业既需要知识也需要技能,学习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如果没有驾驶的知识、不懂得车辆的结构和性能,驾驶技能的掌握就会受到限制。

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掌握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

由此可见知识与技能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知识与技能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他们获得的途径不同,知识可以从书本上来,可以靠灌输来获得;而技能只有通过实践和反复联系才能获得,通过反复联系可以使局部动作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

一般的学校教育不能代替技能的训练,因此,在从事一种新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他们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知识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要把知识变成生产力必须依靠技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用人单位更需要掌握了一定技能的人,仅有知识而缺乏技能所谓“高分低能”的人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述能力与素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能力,员工能力发挥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对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何谓能力:“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去认识和探索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

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称为才能”。

能力就如同能量,有能量不一定就能转化成动力,也会产生破坏力。

员工能力如何有效发挥,如何与企业文化适应、如何与团队融入,这些才是员工能力转化为才能,成为动力而不是阻力的关键因素。

能力的概念、种类、结构和能力的测量

能力的概念、种类、结构和能力的测量

能力的概念、种类、结构和能力的测量一、能力的概念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人所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的心里特征。

能力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联系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能力与知识、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平时称一般能力为智力(intelligence)。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变现出来的能力。

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例如,滑稽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

•一般能力和他叔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方面,一班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模仿能力(imitative ability)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创造力(creative ability)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知识比能力重要辩论赛_精选

知识比能力重要辩论赛_精选

知识比能力重要辩论赛_精选
正方观点:
知识比能力重要,因为:
1. 知识相对稳定和持久: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取,一旦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知识,就可以长期受益。

而能力可能会因为环境、身体等因素受到限制,不如知识具有持久性。

2.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

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难以发挥。

无论是学术领域、职业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缺乏知识都会对能力造成限制。

3. 知识使人具备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拥有广泛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和舆论的判断,仅靠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

反方观点:
能力比知识重要,因为:
1. 能力可以创造知识:知识是从能力中产生的,只有通过能力的实践和应用,才能发现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

能力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本身只是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2. 能力是应对变化的关键: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社会和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旧有的知识可能会迅速过时。

而具备较
强能力的人更能适应变化,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3. 能力能够带来实际成果:知识只是潜在的能力,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对于应用型的工作和实践,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能否有效地应用知识并取得实际成果。

知识和能力都具有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只有通过能力的实践和应用,才能发现新知识、适应变化,并取得实际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知识、能力与运用能力罗少茜[1],龚亚夫[2]1.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100875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摘要】清晰具体的语言能力目标是语言教学和评价的基础,而界定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及其相关概念则是制定能力目标的前提。

通过对Chomsky,Hymes,Canale和Swain,Widdowson,E11is,Bachman以及Skehan等数位西方语言学者关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和能力表现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主要涵义及其演变,并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

作者综合各家对于知识、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行为表现的相关看法,提出了一个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过程的模式,旨在帮助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选择恰当的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外语教学;知识一能力;运用能力;能力表现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究竟何为语言运用能力,它与语言能力、交际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国外外语教学界对此论述颇多。

但是,因为英语中knowledge,competence,ability,performance等四个词都有“能力”的意思,在阅读文献时容易将这些概念混淆。

究竟这些词语的确切概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阐释?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I.国外语言教学界如何界定这些概念并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知识、能力到运用能力形成的过程?一、国外语言教学界的讨论从词典的定义来看,美国《韦伯斯特词典》(2003),对于competence有如下解释:competence【is】the knowledge that enables a person to speak and understand a language.《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等,1998,中译本)关于competence的解释是: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中)指一个人语言语法的内化知识,指人能够理解并说出句子,包括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

在这本辞典中,关于performance的定义是:语言运用正语言行为],(转换生成语法中)指人对语言的实际使用。

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competence)不同于他用这种知识来组成句子和了解句子的方式(语言运用)。

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看出:knowledge与competence的概念是互释的。

《牛津语言学词典》(2000)对该词的解释是:能力,Chomsky在六十年代提出的术语,(转换生成语法中)指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语言知识(competence,Chomsky’s term in the 1960s for a speaker-bear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as represented by a generative grammar.)。

(一)Chomsky的“知识一能力”观语言学界及应用语言学界讨论语言能力大都基于Chomsky(1965)关于“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或译为“语言行为表现”(performance)的概念。

根据Chomsky的理论,所谓语言能力或知识是指“说话人或听话人关于语言的知识”;而语言运用/语言行为表现则是“在具体情景下语言的实际使用”。

但Chomsky当时提出competence与performance的概念时,是从第一语言的角度,在哲学与心理学的层面上来界定competence与performance的,并未直接涉及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正如Widdowson(1989)所说,Chomsky并不想涉及语言运用层面。

对于Chomsky来说,competence就是语法知识,是在语言层次之下,深存于大脑中的一种状态,不涉及实际交际语言活动。

虽然Chomsky(1980:59)后来也提出了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以及恰当使用一种语言的能力的说法。

但他最初关于knowledge/competence的论述仍然为后人广泛引用,成为经典。

(二)Hymes的“知识一能力”观Hymes(1971a)所谈的competence,已经不局限于抽象的语言能力,他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语言的应用。

我们从Cazden(1967)和Hymes(1971,引自Huxley和In—gram,1971:26)就能力和行为的讨论中可以看出,Hymes认为:在能力的概念之下,必须包含文体知识规则以及社会互动原则等等”。

[-8X93[-10~Hymes(1971:10)的一句名言是:没有运用规则,语法规则是没有用的。

他(1971)同时提出应区分knowledge,competence和ability for use。

在他看来,competence基于两个方面,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知识和运用能力正[(tacit)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use]。

运用的能力包括非认知的因素,如情感因素、自我定位(self-identity)等等。

也就是说,能力包含了知识与技能以及其他在特定情景下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如Widdowson(1989)所说的,对于Chomsky来说,能力是知识,而对于Hymes来说,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运用。

Hymes在两个方面扩展了Chomsky关于competence的概念,一是包括了语言的其他方面,如得体性等;二是提出了语言运用的概念。

(三)Canale和Swain的“知识一能力”观Canale和Swain(1980)在Hymes 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能力的论述,补充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内涵,并增加了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他们(1980)提出交际能力由三个方面构成: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Canale(1983)又将社会语言能力分解为两个方面,即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competence)和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他们的交际能力既包括有关语言的知识,又包括功能的知识、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策略的知识,并能在交际活动之中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在《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等,1998,中译本)中对于交际能力就有如下解释:a.有关语言的语法与词汇的知识;b.说话规则的知识C.知道如何运用及对不同类型语言行为作出反应,如请求、抱歉、感谢和邀请d.知道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

他们关于交际能力构成的论述也成为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

(四)其他学者的“知识一能力”观其他学者如Bachmah(1990),Bachman与Palmer(1996),Skehan(1998),Johnson(2001)等所论述的competence,ability for use,performance都是对Hymes和Canale与Swain交际能力意义的补充与扩展。

Bachman(1990)明确说明,他或多或少将知识与能力作为同义词使用,用以指假设在语言使用者头脑中的一种存在体。

同时他也说明,他使用的competence 的概念与Hymes的概念是相同的,而不局限于Chomsky所指的语法知识。

实际上,他又扩展了关于能力的论述。

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他(1990)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知识或能力,以及能在有情景的交际语言使用时得体地运用能力的本事。

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有三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私心理厂生理的作用过程。

这个模式比前人的更为复杂,每一项能力又由若干微观的能力组成,但主要是两大类:组构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Johnson(2001)在论述不同层次的知识分类时指出:competence这个用法是语言学家用来指知识与技能的。

E16]其他的著名学者如Ellis(1994:13)也把知识与能力作为同一概念。

Ellis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描述学习者第二语言的潜在知识(underlying knowledge)的特点,即描述与解释他们的能力(competence)。

由此可见,在国外语言学界,competence的概念应是由Chomsky提出,并用以区分performance的。

后人又不断增补、修订并将这些概念加以扩展和重新分类。

但是,大多数学者仍然沿用Chomsky的概念,knowledge和competence两个词的涵义往往相通并可以互换,两者作为概念存在着明显的互含关系。

概言之:大多数西方应用语言学家使用knowledge的概念,通常涵盖了汉语中“能力”的概念,或英语中“competence”的意思,也包含了“知识”。

(五)知识与能力的区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西方学者的knowledge或competence包含了汉语中的知识与能力,但对于知识与能力两者的特点仍然加以区分。

如Anderson(1976,1980,1983,Johnson2001)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是有意识地掌握的事实和概念等,是“知道应该如何做”;而程序性知识则相当于汉语中的“能力”,是“会做”,这种知识并不一定是有意识掌握的。

Johnson(2001)认为:语言教师都知道,有语言陈述性知识,亦即知道语法的规则,与能够说出这种语言完全是两回事。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知道大量有关英语的知识,却连说出一句话都很困难。

同时,Johnson(2001:104—5)还认为,要将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必须通过“自动化”(automization)与“重构”(restructuring)过程。

“自动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生、“自动化”过程也是学习者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把“知道应该如何做”变为“会做”。

(六)能力与运用能力一些西方学者如Hymes(1971)和Skehan(引自Cook和Seidlhofer,1995)亦主张将“能力”与“运用能力”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