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态系统的干扰与退化解析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恢复

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综合体,它对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的干扰原因、影响和恢复措施,旨在提高我们对生态系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一、生态系统的干扰原因1. 城市化和工业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活动的扩大,生态系统面临着空气、水质污染以及土地开发和破坏等问题。

2. 生物入侵:许多外来物种的引入,如外来植物和动物的入侵,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破坏其天然平衡。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扰动,破坏了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干扰影响1. 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了各种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或迁移,从而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干扰使得食物链和物种间相互作用受到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

3. 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其提供的生态服务减少,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气候调节等功能。

三、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1. 保护和恢复栖息地:重要的生态系统应得到保护,受损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恢复工作,恢复适宜的栖息环境。

2. 控制外来物种:加强边境检查和物种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减轻生态系统的破坏。

3.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4. 气候变化适应措施:采取减排措施和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5. 国际合作与政策法规:加强国际间的环境合作,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推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的合作与发展。

总结: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是维护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应对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应对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应对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系统犹如一个复杂而精巧的大网,维系着万物的生存与繁衍。

然而,近年来,生态系统的功能却面临着逐渐退化的严峻挑战,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驱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呈爆炸式上升。

为了满足粮食供应,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开垦为农田,这不仅直接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还导致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城市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压缩了生态空间。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地逐渐沙化;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土地塌陷、水源污染;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则会引发土壤盐碱化,降低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飓风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节律,使得许多物种难以适应,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是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一个因素。

一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的制约,迅速繁殖扩散,挤占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

面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等,逐步恢复其功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

推动绿色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原因深入分析

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原因深入分析

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原因深入分析摘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复杂的生命体系,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功能衰退的威胁。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引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下,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其功能逐渐衰退。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原因,对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一、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来建设房屋和工厂,农田扩大导致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这些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污染物排放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污水排放进水体,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水质恶化。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导致酸雨的形成,破坏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影响了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和积累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衰退。

三、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又一重要原因。

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外来物种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这些外来物种常常没有天敌,可以快速繁殖并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这种生物入侵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其功能。

四、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全球性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和气候模式的改变,这对于一些生态系统来说是致命的。

许多动植物物种的适应能力有限,无法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因此它们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这些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策建议:为了解决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可以被采用:1. 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保护并合理利用森林、湿地和其他自然资源。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优秀课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优秀课件

影响度 协和作用
对生物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对其他干扰的影响,如干旱和火、害虫和风暴等
❖ 2)离散性和周期性 洪涝灾害(频率高、危害小) 地震(周期长、危害大)
❖ 3)干扰的相对性:不仅取决于干扰本身,还取决 于客体,即干扰对象(如暴风)
❖4)异源性和相关性 干扰源多样,但往往具有相 关性 如干旱和火灾
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干扰与生态系 统的退化优秀课 件
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
1.1 干扰及其特性 1.2 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1.3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1.4 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1 干扰及其特性
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发 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干扰决定的。 干扰在大多数情况下阻碍植物群落演替的进展,甚 至使植物群落逆反到早期的演替阶段,只是在少数 的情况下,干扰有助于生态系统的进展。
多数因子为突发的,作用的效应具有滞后性,导致难以区分内源和外援 干扰。可看作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端点。
❖ 3)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破坏性干扰:多数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结构的破 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功能的退化,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影响, 如各种地质、气候灾害、森林采伐和长期的过度放牧等掠夺性经营。
从生态因子角度的定义
❖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 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 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 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 发生改变。
❖ 扰动:偏重于过程 ❖ 胁迫:倾向于结果
二、干扰的特性
干扰体:干扰强度、作用频率、干扰范围和作用时间等干扰 特性在某一时间过程的综合称作干扰体。
害的过程,这种作用能直接或间接的为新的有机体定居提供机会。干 扰是一种突发事件,对个体或者群体产生破坏或毁灭性作用。 (Sousa,1984) 4)一种与其种群本身性质和原因无关,能够立即引起种群反应的敏感变 化,并且在景观水平上突然改变资源量的因素。(Bazzaz,1983) 5)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 发生的自然现象。(Rykiel,1985) 6)干扰是生命系统(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 结构、动态和景观格局的基本塑造力,它不但影响生命系统本身,也 改变了生命系统所处的环境系统。(彭少麟,1996)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

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两大类,早期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工业革命以来,人为干扰在生态退化中起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1)自然因素生态系统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它们的生存和生命活动均与栖息地的土质、温度、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鼠虫害、冰川、冰雹、洪水、干旱、海啸、寒流、暴雨、飓风等这些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均会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存空间、土壤肥力,造成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

例如,气候干旱,使生态系统内水源枯竭,土层疏松而干燥,土壤肥力不够,植物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相应的动物种类与数量也明显减少,系统生产力下降;此外,由于干旱,地表松散,产生了大量沙粒和粉尘,最终形成了风沙气候。

秘鲁的海面,每隔六至七年就发生一次海洋变异现象。

水温升高,来自寒流系的鱼类大量死亡;鱼类的死亡使以鱼为食的海鸟无法生存。

仅1965年发生的死鱼事件,就使1 200多万只海鸟饿死。

海鸟的大量死亡,导致鸟粪锐减,农田减产,良好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寒流是罪魁祸首。

实用文档草原鼠害可以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黄河源区鼠类以高原鼠兔和高原田鼠为主,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

鼠类不仅啃食草根,造成植物死亡;而且挖穴掘洞,破坏土壤。

一只成年鼠兔日食青草70g,全年食草量达20-30ks。

高原鼠兔严重区有效洞穴可达2100个/k m2。

鼠害不仅引起草场植被的退化演替,而且掘出的大量沙土在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下,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2)人为干扰尽管自然灾害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巨大,损失惨重,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频繁而连续的,而且危害只涉及灾害发生的地区,影响范围不是很广。

而人为干扰在加速生态系统的退化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千百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人类以不同的方式愈来愈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

论述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与恢复途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许多方面,而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许多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以及恢复途径。

一、退化原因1.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森林砍伐、建筑、工业生产、农业、畜牧业等。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环境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和水资源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适应力,并影响种群数量和分布。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如大面积洪灾、干旱、风暴和地质灾害等。

这些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群落,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恢复途径1.减少人类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减少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生态旅游、公园建设、环保宣传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其平衡。

2.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损失往往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力度,特别是那些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

3.加强科学研究与管理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

研究成果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并预测未来的走向。

同时,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从源头上制止事态的恶化。

总结: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来恢复生态平衡,我们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并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共存。

我们每个人都应参与到生态恢复工作中来,这样人类才能永久生存下去。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对策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对策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与对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命网络,为无数的生物提供着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然而,如今生态系统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问题,这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

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呈指数级增长。

为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这种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不仅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还导致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也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

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陡坡地的开垦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不合理的水利工程等,都会改变水的自然循环,影响河流、湖泊等水域的生态功能,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退化。

环境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又一“罪魁祸首”。

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进入到土壤、水体和大气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毒害生物,还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累积,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

气候变化也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涝、飓风等,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

许多生物因为无法适应气候变化而灭绝或迁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

生态系统退化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退化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退化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或内部因素影响下,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或改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崩溃。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方面,包括物种数量减少、植被退化、土壤侵蚀、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污染加剧和人类活动干扰。

1.物种数量减少生态系统退化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物种数量的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环境变化、栖息地丧失、捕食者增加等原因,某些物种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甚至灭绝。

这种物种数量的减少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

2.植被退化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退化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植被退化的原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土地利用变化等。

当植被受到破坏时,土壤侵蚀会加剧,水资源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3.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重力、风力或水力的作用下被剥离和流失的现象。

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水资源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4.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短缺往往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水资源短缺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污染等原因导致的。

当水资源短缺时,植被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包括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海平面上升等。

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影响物种的分布和数量、改变植被类型等,从而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6.污染加剧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7.人类活动干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例如,过度开发和城市化会破坏栖息地和植被;农业活动会改变土壤和水资源的状况;狩猎和捕鱼会破坏物种的数量和分布等。

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干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所形成的废 石堆废弃地; 随着矿物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即开采坑形式 的废弃地; 由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的排放而形成的尾 矿渣废弃地; 开采石料而形成 的采石矿废弃地。

• •
6. 垃圾堆放场 7. 污染的水域。
15
13
四、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1. 2. 3. 4. 裸地(barren):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 森林采伐迹地(logging slash); 弃耕地(abandoned till, sidcard cultivated); 荒漠化弃地(desert);
14
1. 采矿废弃地(mine derelict);
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内源干扰主要包括树木的
倾倒、机械摩擦、种间竞争和生物相克作用等。 外源干扰的动因源于系统外部。强烈的火灾、 风暴、沙暴、霜冰、洪水、雪压、干旱和人为 砍伐、放牧等等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外源干扰。
5
1.1.2 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
破坏性干扰:多数干扰-----导致生态系统正常结构的破 坏、生态失调和功能退化,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 增益性干扰:干扰并不总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 适度的干扰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稳定性。
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及生产 力下降,故又称为“受损或受害”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10
二、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1、突发性受损
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例:泥石 流、火山爆发、海啸等。
2、跃变式受损

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 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 一种形式。如森林被慢慢砍伐后,山地的裸化、 石漠化等。
8
1.2 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
1)干扰生态学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 2)学科任务有二:
干扰类型 生物个体 种群 系统变化 群落 系统退化 机理 方式
(1) 任务一:
干扰时间 干扰强度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为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干扰与退化
第一节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退化 第三节 脆弱生态系统
1
第一节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1.1 干扰的定义: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
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
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 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人类经营利用森林,如
合理采伐、修枝、人工更新和低产、低效林份改造等一 些人为干扰,就可以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衍、提高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
6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积极)
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如对自然林的
改造可以促进系统向顶级群落的演替。
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
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定环 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如调节种群的密度、
改变小生境等。
7
7
干扰状况常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主要项目 1、分布 2、频度 3、重发间隔 4、周转期限 5、预测性 6、面积或大 小 7、强度值 8、严重程度 9、协同效应 定 义 空间分布,包括与地理的、地形的、环境的以及群落梯度的关系 在一个时间段内事件发生的平均次数 频度的倒数,两次扰动之间的平均时间 将整个研究区域扰动一遍所需的平均时间 重发间隔方差的反函数 被扰动的面积。该面积可以表示为每次事件的面积,每个时间段 中的面积,每个时间段,每次干扰类型的总面积,通常以总有效 面积的百分数给出。 每次每单位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对火因素来说,每个时间段、 每单位面积所释放的热量) 对有机体、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被移走植物的基面积) 其他扰动对该事件的效应(如干旱会提高火的作用强度,昆虫损 害会提高植物对风暴的敏感性)

干扰的类型
按干扰动因——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按干扰来源——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
按干扰性质——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
2
1.1.1 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来自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干扰作用, 包括大气干扰、地质干扰和生物干扰等等。
如火灾、冰雹、洪水冲积、雪压、异常的霜冻、 酸雨、地震、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侵袭和干旱 等等。 人为干扰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 形成的干扰体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的各种 影响。
9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退化
一、生态系统受损的表现特征

生态系统受损定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 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 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 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

12
三、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物种多样性的下降
1)组成和结构发生退 化,系统成分与其结 构的改变,是系统受 损的外在表现;
2、系统结构简单化
3、食物网破裂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 8、系统稳定性降低。
2)功能受损和生态学 过程的弱化,引起系 统自我维持能力减弱 与不稳定。功能衰退 才是受损的本质。
11
3、渐变式受损

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 损。例如: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
生态系统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
式。如农村山林的砍伐集中于每年的秋冬季节,逐 年增加砍量超过树木的生长量时引起山林的受损。
5、复合式受损
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 损形式。
3
A、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
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2. 污染 3. 采集 4. 采樵


5. 狩猎和捕捞
6. 新的形式——旅游、探险等.
B、人为干扰的特点 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性、放大性。
4
1.2 内源干扰和外源干扰
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