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综合实验

合集下载

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气工程基础理论,掌握电路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等核心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电路、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等;3. 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电气图纸阅读与绘制、电路仿真与测试、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实践技能;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如CAD、Multisim等)进行电气工程设计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电气工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工程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 引导学生关注电气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结合高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预期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础:包括电路元件、基本电路定律、电路分析方法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 基本电路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电路分析方法: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

2. 电力电子技术:介绍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电路及其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电力电子器件: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 电路及其应用:整流电路、逆变电路、斩波电路等。

3. 电机与控制:涵盖电机原理、类型及控制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电机原理: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等;- 类型及控制方法: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电路。

4. 电气工程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电路设计、仿真与实验,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电路设计:简单电路设计、照明电路设计等;- 仿真与实验:Multisim软件仿真、实验室实践操作。

电气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报告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学院轮机工程学院班级电气1111姓名李杰学号 36姓名韩学建学号 35成绩指导老师肖龙海2014 年 12 月 25 日小组成员与分工:韩学建主要任务:二阶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二阶控制器的设计,二阶系统的数字仿真与调试,二阶系统的实物仿真与调试;二阶状态观测器的数字仿真与调试,二阶状态观测器的实物仿真与调试;李杰主要任务:四阶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四阶控制器的设计,四阶系统的数字仿真与调试,四阶系统的实物仿真与调试;四阶状态观测器的数字仿真与调试,四阶状态观测器的实物仿真与调试;前言倒立摆系统是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自然不稳定的系统,倒立摆是机器人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其被控系统本身又是一个绝对不稳定、高阶次、多变量、强耦合的非线性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对象对其进行研究;倒立摆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手段,为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构建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以用来检验某种控制理论或方法的典型方案,促进了控制系统新理论、新思想的发展;本报告通过设计二阶、四阶两种倒立摆控制器来加深对实际系统进行建模方法的了解和掌握随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熟悉倒立摆系统的组成及基本结构并利用MATLAB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利用学习的控制理论对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对系统进行实际控制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调节器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非常直观的了解控制器的控制作用;目录第一章设计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倒立摆系统的基本结构 (4)设计的目的 (4)设计的基本任务 (4)设计的要求 (4)设计的步骤 (5)第二章一级倒立摆建模及性能分析微分方程的推导 (5)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控能观性分析 (11)二阶的能观性、能控性分析 (13)四阶的能观性、能控性分析 (18)第三章倒立摆系统二阶控制器、状态观测器的设计与调试设计的要求 (22)极点配置 (22)控制器仿真设计与调试 (23)状态观测器仿真设计与调试 (28)第四章倒立摆系统四阶控制器、状态观测器的设计与调试设计的要求 (26)极点配置 (26)控制器仿真设计与调试 (27)状态观测器仿真设计与调试 (28)心得体会 (31)参考文献 (31)第一章设计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倒立摆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图倒立摆系统硬件框图图倒立摆系统工作原理框图倒立摆系统通过计算机、I/O卡、伺服系统、倒立摆本体和光电码盘反馈测量元件组成一个闭环系统;以直线一级倒立摆为例,其工作原理框图如图所示;图中光电码盘1由伺服电机自带,小车的位移可以根据该码盘的反馈通过换算获得,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对位移的差分得到;各个摆杆的角度由光电码盘2测量并直接反馈到I/O卡,而角速度信号可以通过对角度的差分得到;计算机从I/O卡实时读取数据,确定控制决策电机的输出力矩,并发给I/O卡;I/O卡经过电控箱内部电路产生相应的控制量,驱动电机转动,使小车按控制要求进行运动,以达到控制目的;实验过程中需要了解倒立摆装置基本结构;了解编码盘、行程开关等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行程开关、编码盘和电机基本测试;设计的目的本设计要求我们针对设计要求,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及实验室实测来的系统数据采用工程设计法进行一级直线倒立摆控制系统设计;绘制原理图,同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结果,分析数据,编写设计报告;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随动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及方法;设计的基本任务本课程设计的被控对象采用固高科技生产的GLIP2001一级直线倒立摆;通过设计与调试使学生能够:1熟悉倒立摆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结构;2掌握通过解析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及进行工作点附近线性化的方法;3掌握系统性能的计算机辅助分析;4掌握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5研究调节器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设计的要求1.熟悉倒立摆系统结构,熟悉倒立摆装置的基本使用方法;2.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工作点附近线性化;3.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频域性能、能控性与能观性;4.采用状态空间的极点配置法设计控制器,要求系统调节时间ts<=3s,阻尼比ξ>= and ξ<=1;实验步骤1.倒立摆系统基本结构分析2.对象的建模3..系统性能分析4.控制器设计与调试5.设计报告的撰写第二章一级倒立摆建模及性能分析系统建模可以分为两种:机理建模和实验建模;实验建模就是通过在研究对象上加上一系列的研究者事先确定的输入信号,激励研究对象并通过传感器检测其可观测的输出, 应用数学手段建立起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这里面包括输入信号的设计选取,输出信号的精确检测,数学算法的研究等等内容;机理建模就是在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基础上,通过物理、化学的知识和数学手段建立起系统内部的输入-状态关系;对于倒立摆系统,由于其本身是自不稳定的系统,实验建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忽略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后,倒立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运动的刚体系统,可以在惯性坐标系内应用经典力学理论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下面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直线型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推导在忽略了空气阻力和各种摩擦之后,可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抽象成小车和匀质杆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我们不妨做以下假设:M 小车质量m 摆杆质量b 小车摩擦系数l 摆杆转动轴心到杆质心的长度I 摆杆惯量 F 加在小车上的力x 小车位置φ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的夹角θ摆杆与垂直向下方向的夹角考虑到摆杆初始位置为竖直向下图是系统中小车和摆杆的受力分析图;其中,N 和P 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量;注意:在实际倒立摆系统中检测和执行装置的正负方向已经完全确定,因而矢量方向定义如图所示,图示方向为矢量正方向;分析小车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力,可以得到以下方程:①由摆杆水平方向的受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等式:②即:③把这个等式代入①式中,就得到系统的第一个运动方程④为了推出系统的第二个运动方程,对摆杆垂直方向上的合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方程:⑤⑥力矩平衡方程如下:⑦注意:此方程中力矩的方向,由于θ= π+φ,cosφ= -cosθ,sinφ= -sinθ,故等式前面有负号; 合并这两个方程,约去P 和N ,得到第二个运动方程:⑧设θ=π+φφ是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之间的夹角,假设φ与1单位是弧度相比很小,即φ<<1,则可以进行近似处理:用u 来代表被控对象的输入力F ,线性化后两个运动方程如下:⑨对式3-9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⑩注意:推导传递函数时假设初始条件为0;由于输出为角度φ,求解方程组的第一个方程,可以得到:⑾⑿如果令则有⒀把上式代入方程组的第二个方程,得到:⒁整理后得到传递函数:⒂其中,该系统状态空间方程为:⒃方程组对解代数方程,得到解如下:⒄整理后得到系统状态空间方程:⒅由9的第一个方程为对于质量均匀分布的摆杆有:于是可以得到:化简得到:⒆⒇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的系统状态空间方程:稳定性分析P=polyA;r=rootsP;ii=findrealr>0;n=lengthii;ifn>0disp'不稳定';elsedisp'稳定';end不稳定由此得到系统在未加控制器之前是发散的,不稳定的能控能观性分析A= 0 1 0 0;0 0 0 0;0 0 0 1;0 0 0;B= 0 1 0 3';C= 1 0 0 0;0 0 1 0;D= 0 0 ';>> n=4;Uc=ctrbA,B;Vo=obsvA,C;>> ifrankUc==nifrankVo==ndisp'系统状态即能控又能观'else disp'系统状态即能控,但不能观'endelse ifrankVo==ndisp'系统状态能观,但不能控'else disp'系统状态不能控,但也不能观' endend系统状态即能控又能观二阶的能观性、能控性分析>> A=0 1; 0;>> B=0 3';>> C=0 0 ;1 0;>> D=0;二阶能控性分析:>> M=ctrbA,BM =0 33 0>> rankMans =2说明系统是能控的二阶能观性分析:>> N=obsvA,CN =0 11 0>> rankNans =2说明系统是能观的四阶的能观性、能控性>> A=0 1 0 0; 0 0 0 0;0 0 0 1;0 0 0;;>> B=0 1 0 3';>> C= 1 0 0 0;0 0 1 0;>> D=0 0';四阶能控性分析:>> M=ctrbA,BM =0 0 00 0 00 00 0>> rankMans =4说明系统是能控的四阶能观性分析:>> N=obsvA,CN =0 0 00 0 00 0 00 0 00 0 0 00 0 00 0 0 00 0 0>> rankNans =4说明系统是能观的第三章倒立摆系统二阶控制器的设计设计的要求建立以X’’为输入,Φ与Φ’为状态变量,y为输出的模型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能控能观性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进行极点配置,是系统ξ>= ts<=3s极点配置取ξ=,Ts=;则Wn=,极点为±利用MATLAB进行计算:clear;T=input'T=';zeta=input'zeta=';Wn=4/Tzeta;A=0 1; 0;B=0;3;S1=-zetaWn-Wnsqrtzeta^2-1;S2=-zetaWn+Wnsqrtzeta^2-1;P=S1,S2;K=placeA,B,P则:K0=,K1=;控制器的仿真测试与调试图二阶系统结构图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摆杆偏移角度和角速度为状态变量的模型,K值为反馈矩阵,输出为角度的波形图仿真波形图:取 &= 极点为:Wn=则 K0= K1= 图仿真结果波形图有次图可得加入控制器之后系统可以稳定,可见控制器的设计是合理的硬件调试硬件调试结构图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摆杆偏移角度和角速度为状态变量的模型,加入Л模块纠正反馈角度符号通过调试K值,当K取的时候,可使仿真结果较稳定;从摆杆的角度可以看出,角度可以稳定下来,施加一干扰后,摆杆可以很快恢复稳定;状态观测器的仿真测试与调试图二阶状态观测器数字仿真图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摆杆偏移角度和角速度为状态变量的模型,K值为反馈矩阵,输出为角度的波形图仿真波形图:取 &= 极点为:Wn=则 K0= K1= 图仿真结果波形图反馈矩阵G的求法T=input'T=';zeta=input'zeta=';Wn=4/Tzeta;A=0 1; 0;B=0;3;C=1 0;S1=-zetaWn-Wnsqrtzeta^2-1;S2=-zetaWn+Wnsqrtzeta^2-1;P=S1,S2;OP=5P;G=placeA',C',OPG=实物调试由图可知,施加扰动后摆杆能很快恢复,符合系统要求;第四章倒立摆系统四阶控制器的设计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系统闭环极点,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并进行仿真、调试验证;极点配置取 &= T= Wn= 极点为:±;-20±利用MATLAB进行计算:T=input'T=';zeta=input'zeta=';Wn=4/Tzeta;A=0 1 0 0;0 0 0 0;0 0 0 1;0 0 0;B=0;1;0;3;S1=-zetaWn-Wnsqrtzeta^2-1;S2=-zetaWn+Wnsqrtzeta^2-1;P=,-20+,S1,S2;K=placeA,B,Pk0=,k1=,k2= ,k3=;则K=控制器的仿真测试与调试图四阶系统仿真结构图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摆杆角度、角速度、小车位移、加速度为状态变量,上半部分为位移输出,下半部分为角度输出仿真结果:位移:角度:实物调试:图硬件调试结构图将K1、K2、K3、K4合并后反馈作用系统,系统为单输入双输出四阶一级倒立摆状态空间极点配置实时控制结果平衡时上为位移,下位角度直线一级倒立摆状态空间极点配置实时控制结果施加干扰上为位移,下位角度状态观测器仿真设计与调试图四阶状态观测器数字仿真图四阶系统仿真结构图以小车加速度为输入,摆杆角度、角速度、小车位移、加速度为状态变量,上半部分为位移输出,下半部分为角度输出反馈矩阵G的求法T=input'T=';zeta=input'zeta=';Wn=4/Tzeta;A=0 1 0 0;0 0 0 0;0 0 0 1;0 0 0;B=0;1;0;3;C=1 0 0 0;0 0 1 0;S1=-zetaWn-Wnsqrtzeta^2-1;S2=-zetaWn+Wnsqrtzeta^2-1;P=,-10+,S1,S2;OP=3P;G=placeA',C',OP'G =实物调试反馈矩阵G和增益矩阵K分别调用matlab程序即可实物仿真与结果心得体会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MATLAB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倒立摆装置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了解了现代控制理论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倒立摆系统的性能等等,掌握了MATLAB、simulink的使用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资料,对所学知识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自己写主要参考文献:1.夏德玲、翁贻方,自动控制理论.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2.刘豹、唐万生,现代控制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3.李国勇、谢克明,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4.Googol Technology直线倒立摆系统GLIP系列安装与使用手册固高科技。

电气工程系实践教学设计(3篇)

电气工程系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气工程领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电气工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电气工程系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电气工程系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基础实践(1)电路实验:包括基本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基本实验技能和仪器使用方法。

(2)电机与变压器实验:使学生了解电机、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掌握电机、变压器的运行和维护方法。

(3)电气测量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气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提高电气测量能力。

2. 专业实践(1)电力系统实验:包括电力系统稳定实验、电力系统保护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运行规律、保护原理和调试方法。

(2)电气控制实验:包括继电保护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方法。

(3)电气设备实验:包括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实验、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实验等,使学生掌握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故障诊断方法。

3. 综合实践(1)毕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实践教学方式1. 实验室教学:建立完善的电气工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工程实训: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项目实训机会。

3.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综合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综合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综合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综合实验的内容、目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模拟与控制实验,加深了对电力系统基本原理和自动化技术的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一、引言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深对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综合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内容、目的、原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二、实验内容及目的1.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力系统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软件,建立电力系统的模型,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暂态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2)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实验:利用PLC编程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包括发电机电压、频率的调节,负载的自动分配等。

2.实验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如电路理论、电机原理等。

(2)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如稳定性、暂态稳定性等。

(3)熟悉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如PLC编程、传感器应用等。

(4)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1.电力系统模拟实验原理电力系统模拟实验主要通过模拟软件建立电力系统的模型,分析其性能指标。

模拟软件根据电力系统的电路原理和电机原理,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模拟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从而得出电力系统的性能数据。

2.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实验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实验主要利用PLC编程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具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等功能。

通过编写PLC程序,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电力系统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模拟实验,得到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暂态稳定性等性能数据。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电力系统的结构、参数等有关,合理的电力系统结构和参数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气工程实验课程大纲

电气工程实验课程大纲

电气工程实验课程大纲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验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电路基础实验、电子元器件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等方面。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 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和实验技巧;- 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和特性;- 了解电机和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

3. 教学内容和安排3.1 电路基础实验- 电路基本定律实验- 交直流电路实验- 电阻、电容、电感实验- 集成电路实验3.2 电子元器件实验- 二极管和三极管实验- 功率放大器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 信号处理电路实验3.3 电机与控制实验- 直流电机实验- 交流电机实验- 控制系统实验4. 实验要求- 学生需自行组队,并在每次实验前准备相关实验设备和材料;-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实验数据需准确记录,实验报告要求清晰、完整。

5. 考核方式- 实验记录和报告: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报告进行评分,要求准确、整洁;- 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操作技能进行评估;- 实验成果展示:学生需基于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成果并做相应解释。

6. 参考教材- 《电路分析基础》- 《电子元件与电路》- 《电机与控制》7. 学习资源- 实验室设备和仪器- 电子版课程资料和实验指导书- 相关学术期刊和在线论坛8. 教学团队- 主讲教师:XXX- 助教:XXX9. 注意事项- 学生在实验室中需遵守实验室纪律,保持实验室设备的安全和整洁;- 学生需提前预习实验内容,熟悉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需要自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本大纲仅为课程教学的参考指导,请学生们按照教学安排和要求认真学习和实施实验。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提升自己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气工程实验资料—完整版

电气工程实验资料—完整版

电气工程实验资料实验一:绘制电气主接线(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气主接线基本类型及其结构;2、熟悉电气主接线的基本绘制;3、熟悉实际电气主接线与电气主接线图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根据模型绘制10千伏(10KV)室内主接线图;2、根据模型绘制110千伏(110KV)室外主接线图;3、根据模型绘制300MW火电厂变电站主接线图;4、图形符号(见附录)(三)思考题1、主接线上的母联断路器的作用是什么??2、你所绘制的主接线图上哪些断路器是母联断路器?3、请说明其中一个母联断路器的工作过程?4、以你所绘制的主接线图,请说明其中一进线,一出线的工作过程。

附录:图形 名称隔离开关字母断 路 器 电压互感器 电 容 母 线导 线变 压 器保 险电 抗 器 QFTVTAC LWFT RNDKQS实验二:一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对称稳定情况下,简单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2.了解和掌握调节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参数的方法;3.分析、比较电力系统运行参数的数值变化的原因。

二、原理与说明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分析,除了包含许多理论概念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数值概念”。

是用于判断运行报表或监视控制系统测量值是否正确的参数依据。

因此,除了通过结合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此类“数值概念”外,实验也是一条很好的、更为直观、易于形成深刻记忆的手段之一。

实验用一次系统接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一次系统接线图本实验系统是一种物理模型。

原动机采用直流电动机来模拟,当然,它们的特性与大型原动机是不相似的。

原动机输出功率的大小,可通过给定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压来调节。

实验系统用标准小型三相同步发电机来模拟电力系统的同步发电机,虽然其参数不能与大型发电机相似,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参数的电力系统的发电机。

发电机的励磁系统可以用外加直流电源通过手动来调节,也可以切换到台上的微机励磁调节器来实现自动调节。

实验台的输电线路是用多个接成链型的电抗线圈来模拟,其电抗值满足相似条件。

电气工程学院课程随堂实验或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教案参考模板

电气工程学院课程随堂实验或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教案参考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气工程学院课程随堂实验或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课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课时安排:共学时,每学时分钟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实验实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 加深学生对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部分:实验实训基本知识(2学时)1. 实验实训的目的和意义2. 实验实训的安全操作规程第二部分:电气工程基础实验(4学时)1. 电路元件特性测试2. 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设计3. 信号与系统实验第三部分: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4学时)1. 常用控制算法实验2. 自动化控制设备及其应用3. 工业控制系统实验第四部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4学时)1. 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测试2. 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3. 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实验第五部分:电气工程综合实训(6学时)1. 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2.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 电气工程项目的管理与维护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2. 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实训素材;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注重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习惯,确保实验实训过程的安全。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30%):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报告质量进行评价;2. 实验实训报告(30%):评价学生对实验实训原理、过程和结果的掌握程度;3. 综合实训成果(40%):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训中的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实验器材1.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2. 实验器材:电路仿真软件、实验板、仪器仪表、电气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布置实验实训任务,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实验器材;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实验实训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 示范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4.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6.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实验实训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评。

电气工程施工实验记录内容

电气工程施工实验记录内容

电气工程施工实验记录内容实验项目: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日实验地点:XX大学电气工程实验室实验人员:小明、小红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了解电气设备的运行原理与保养方式,培养电气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内容:1.测量线路参数:测量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了解电路的基本特性。

2.安装电气设备:安装电气设备,包括断路器、控制面板、插座等,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

3.接线调试:根据电路图,接线调试各个设备,保证线路正常运行。

4.故障排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实验设备,确认各电气设备的数量与规格,清理工作台,保证实验环境整洁。

2.测量线路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线路的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记录数据。

3.安装电气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安装断路器、控制面板、插座等电气设备,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

4.接线调试:根据电路图,接线调试各个设备,保证线路正常运行。

5.故障排除:当线路出现故障时,根据故障现象和线路图,逐步排除故障,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实验结果:1.测量线路参数:线路的电压为220V,电流为5A,功率因数为0.8,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安装牢固,接线正确,符合规范要求。

3.接线调试:各个设备接线正确,线路正常运行,电气设备正常工作。

4.故障排除:在实验中出现线路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测量线路参数、安装电气设备、接线调试和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范,在接线时要仔细核对线路图,确保接线正确无误。

在故障排除时,要有耐心细致,逐步分析和寻找故障原因,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通过本次实验,我收获颇丰,对电气工程实践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更加熟练地应用电气知识,为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xxda学自动化学院综合实验报告题目: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学生姓名:xx学号:xx同组人员:xx指导教师:xx完成时间:2012.12.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直流电机闭环调速基本情况:1. 学生姓名:xx2. 学号:x3. 班级:0830902班4. 实验项目组长:xx5. 同组其他成员:序号姓名班级学号分工系数1 x 0830x oo4 0.342 xx 0x oo1 0.223 xxx 083x oo8 0.224 xxxx 083x oo89 0.226.具体分工:任务负责人尹辉王玉棣伍沁楠颜鸿运分析设计给出设计方案√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综合实验报告√√√√7.本人在项目组的作用描述:本次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于实现直流电机的闭环调速,我在本次实验的主要负责的是软件程序设计,也就是应用C语言进行编程,PID控制主要是要通过比例项、积分项、微分项三项的控制来实现调速功能。

编写了计时器T0产生PWM波、通过改变占空比实现;用T1记录脉冲来确定转速;在键盘输入上改变转速的额定值,观察实际转速,显示最终的实际数值。

最终确定了调解中的各项系数:Kp = 0.4,Ki = 0.02, Kd = 0.02。

二、实验内容(实验原理介绍):2.1 实验内容1) 基于51单片机PWM 输出控制直流电机转速;2) 可以实时显示电机转速,同时显示设定值以及给定值3) 可以通过按键设定直流电机转速,即实现加减速(转/秒,r/s );4) 可以调节P 、I 、D 参数,通过PID 调速使电机转速逐渐稳定;2.2 实验原理2.2.1系统框图2.2.2实验原理该系统是基于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控制系统,由51单片机产生PWM ,由驱动芯片L298N 驱动电机转动,再由红外对射传感器产生脉冲输入单片机,单片机经过PID 算法调节占空比实现对电机速度的控制和调节。

PWM 控制的基本原理:在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

冲量指窄脉冲的面积。

这里所说的效果基本相同,是指环节的输出响应波形基本相同。

低频段非常接近,仅在高频段略有差异。

由于PWM 调速系统的开关频率较高,仅靠电枢电感的滤波作用就可获得平稳的直流电流,低速特性好、稳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宽。

同样,由于开关频率高,快速响应特性好,动态抗干扰能力强,可以获得很宽的频带;开关器件只工作在单片机 转速测量PWM 驱动转速显示 按键接口 供电电源 直流电机 图一 转速控制器原理框图开关状态,因此主电路损耗小、装置效率高;直流电源采用不可控整流时,电网功率因数比相控整流器高。

数字PID 算法1、PID 控制系统组成2、 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PID 调节器是一种线性调节器,它将给定值r(t)与实际输出值c(t)的偏差的比例(P)、积分(I)、微分(D)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PID 调节器的微分方程:⎥⎦⎤⎢⎣⎡++=⎰t D I P dt t de T dt t e T t e K t u 0)()(1)()( 式中 )()()(t c t r t e -=PID 调节器的传输函数:⎥⎦⎤⎢⎣⎡++==S T S T K S E S U S D D I P 11)()()( 3模拟PID 控制规律的离散化 模拟形式离散化形式 )()()(t c t r t e -=)()()(n c n r n e -= dT t de )( Tn e n e )1()(-- ⎰t dt t e 0)( ∑∑===ni n i i e T T i e 00)()( 4、数字PID 控制器的差分方程[]000)()()()1()()()()(u n u n u n u u n e n e T T i e T T n e K n u D I P n i D I P +++=+⎭⎬⎫⎩⎨⎧--++=∑=式中 )()(n e K n u P P = 比例项 ∑==n i IP I i e T T K n u 0)()( 积分项 [])1()()(--=n e n e TT K n u D P D 微分项 5、 PID 调节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1)比例环节:即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调节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小偏差。

(2)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静差,提高系统的无差度。

积分作用的强弱取决于积分时间常数TI ,TI 越大,积分作用越弱,反之则越强。

(3)微分环节:能反应偏差信号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并能在偏差信号的值变得太大之前,在系统中引入一个有效的早期修正信号,从而加快系统的动作速度,减小调节时间。

三、实验结果分析(含程序、数据记录、控制算法及分析和实验总结等):3.1 程序流程图 开始LCD 速度显示、计数器0,计数器1,定时器0初始化给定值与实际值比较(PID 算法)按下按键?结束3.2源程序/*计时器T0用于产生PWM脉冲,同时T1用于计数器模式,记录脉冲的个数,确定转速*/#include<reg52.h>#include<stdio.h> //标准输入输出#include<intrins.h>//移位头函数#include <math.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define Data P0//数据端口#define THCon 0xfc#define TLCon 0x66 //初值1mssbit P1_0 = P1^0;sbit P1_1 = P1^1;sbit RS = P2^4; //Pin4 改P2^5sbit RW = P2^5; //Pin5 P2^6sbit E = P2^6; //Pin6 P2^7sbit key1 = P3^0; //键盘改sbit key2 = P3^1;char data TimeNum[]=" "; char data Test1[]=" "; char ge,shi,bai,ge1,shi1,bai1; //sbit test = P1^3;sbit PWM_C = P1^2 ; //pwm控制端P3^3int e = 0, e1 = 0, e2 = 0; //pid偏差float uk = 0, uk1 = 0.0, duk = 0.0; //pid输出值float Kp = 0.4,Ki = 0.02, Kd = 0.02 ; //pid控制系数int out;uint SpeedSet = 16;uint cnt = 0;uint num = 0; //脉冲计数Impluse = 0,uint PWM_Time = 50; //脉冲宽度/************************************ ******************************//* 函数声明*//************************************ ******************************/void PWMOut();/************************************ ******************************//* 微秒延时函数*//************************************ ******************************/void DelayUs(unsigned char us)//delay us {unsigned char uscnt;uscnt=us>>1; /*12MHz频率*/ while(--uscnt);}/************************************ ******************************//* 毫秒函数声明*//************************************ ******************************/void DelayMs(unsigned char ms){while(--ms){DelayUs(250);DelayUs(250);DelayUs(250);DelayUs(250);}}/************************************ ******************************//* 写入命令函数*//******************************************************************/void WriteCommand(unsigned char c){DelayMs(5);//操作前短暂延时,保证信号稳定E=0;RS=0;RW=0;_nop_();E=1;Data=c;E=0;}/************************************ ******************************//* 写入数据函数*//************************************ ******************************/void WriteData(unsigned char c){DelayMs(5); //操作前短暂延时,保证信号稳定E=0;RS=1;RW=0;_nop_();E=1;Data=c;E=0;RS=0;}/************************************ ******************************//* 写入字节函数*//************************************ ******************************/void ShowChar(unsigned char pos,unsigned char c){unsigned char p;if (pos>=0x10)p=pos+0xb0; //是第二行则命令代码高4位为0xcelsep=pos+0x80; //是第二行则命令代码高4位为0x8WriteCommand (p);//写命令WriteData (c); //写数据}/************************************ ******************************//* 写入字符串函数*//************************************ ******************************/void ShowString (unsigned char line,char *ptr){unsigned char l,i;l=line<<4;for (i=0;i<16;i++)ShowChar (l++,*(ptr+i));//循环显示16个字符}/************************************ ******************************//* 初始化函数*//************************************ ******************************/void init(){TMOD = 0x51;TH0 = THCon;TL0 = TLCon;TH1 = 0;TL1 = 0;//EA = 1;ET0 = 1;TR0 = 1;//开始计时器0ET1 = 1;TR1 = 1;//开始计数器1EA = 1;e = 0;e1 = 0;e2 = 0;}void InitLcd(){DelayMs(15);WriteCommand(0x38); //display modeWriteCommand(0x38); //display modeWriteCommand(0x38); //display modeWriteCommand(0x06); //显示光标移动位置WriteCommand(0x0c); //显示开及光标设置WriteCommand(0x01); //显示清屏DelayMs(15);sprintf(Test1,"set speed:"); //打印输出第一行信息ShowString(0,Test1);sprintf(TimeNum,"current:");//打印输出第二行信息ShowString(1,TimeNum);}void keyscan(){if(!key1){ //按下相应的按键,数码管显示相应的码值DelayMs(5);if(!key1){SpeedSet++;// P1_0=~P1_0;// num++;}}}void AnalysisData(char numa) {ge = numa%10;shi = numa/10%10;bai = numa/100%10;}void AnalysisCu(char numa){ge1 = numa%10;shi1 = numa/10%10;bai1 = numa/100%10;}void PIDControl(){e = SpeedSet*4 - num;duk = ( Kp*(e-e1) + Ki*e + Kd*(e-2*e1+e2)); //kp*(error1-error2) + ki*error1 + kd*(error1-2*error2+error3) uk = uk1 + duk;out = (int)uk;//if(out > 100){out = 100;}else if(out < 0){out = 0;}uk1 = uk;e2 = e1;e1 = e;PWM_Time = out; // out}void Delay(uchar k){uint i = 0,j = 0;for(i = k;i > 0;i--){for(j = 50; j > 0; j--);}}void PWMOut(){if(cnt < PWM_Time){PWM_C = 1;}else{PWM_C = 0;if(cnt >= 100){cnt = 0;}}}/************************************ ******************************//* 主函数*//************************************ ******************************/void main(void){init();InitLcd(); //初始化LCDDelayMs(15); //延时保证信号稳定P1_0 = 1;//sprintf(Test1," set speed:" ); //打印输出第一行信息//ShowString(0,Test1);////sprintf(TimeNum,"current:");//打印输出第二行信息//ShowString(1,TimeNum);while(1){keyscan();AnalysisData(SpeedSet);WriteCommand(0x80+0x0c);WriteData(0x30+bai);WriteData(0x30+shi);WriteData(0x30+ge);DelayMs(200);AnalysisCu(num/4);WriteCommand(0x80+0x49);WriteData(0x30+bai1);WriteData(0x30+shi1);WriteData(0x30+ge1);DelayMs(200);PWMOut();}}/************************************ ******************************/void exter0() interrupt 0 using 1{// Impluse++;// P1_0 = ~P1_0;}void timer0() interrupt 1{// static unsigned char Bit = 0;static unsigned int time = 0;TH0 = THCon;TL0 = TLCon;cnt++; //pid脉冲周期time++; //转速测量周期PWMOut();if(time >= 100){time = 0;num = (TH1*256+TL1);//4个脉冲,转一圈Impluse/4P1_1 = ~P1_1;TH1 = 0;TL1 = 0;//Impluse = 0;PIDControl();}}3.3硬件原理图3.4实验心得本次综合实验是在课外时间完成,复习了很多东西,自动控制原理,程序编写等,在PID的控制中,根据组长的分配任务,前期了解了一些程序编写中应该设计的控制量,基本上还是基于单片机上的程序,难度有点大,很多东西需要尹辉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