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20至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

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用诗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2)天苍苍,野茫茫,____________。(北朝民歌《敕勒歌》)

(3)“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____________》) (7)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

(8)《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澄.清(chéng) 酝酿.(niàng) 粗犷.(guǎng ) 着.落( zháo)

B.静谧.( mì) 窠.巢( kē ) 烘.托(hōng) 应和.(hé )

C.吝啬.(sè) 嘹.亮(liáo ) 贮.蓄(zhù) 莅.临(wèi )

D.高邈.( miǎo) 花苞.(bāo ) 淅.沥( xī )屋檐.(yán)

3.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高居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②这部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③影片体现的英雄情怀、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带给我们许多启示。④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下列加点的四个词语,有一个不是名词,选项是()

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A.雨B.水花C.上D.会

5.下刚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三、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

6.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鉴的-句宣传语是( )

A.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

B.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C.汉字——带领我们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

D.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

7.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一幅你熟悉的花脸(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 )

①互留地址②介绍课文《花脸》③介绍面具知识

④与对方打招呼⑤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

A.③①②⑤④B.④③⑤②①

C.③①④②⑤D.④②⑤①③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解释加点字或词语。

(1)杨花落尽子规

..啼(______)(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

9.很多诗首句写景点明季节,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起句“秋”点明季节,“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是时节。

10.请你根据“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一段李白当时的心理活动。11.这两首诗都写了很多地名,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A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朱自清《春》)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B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

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12.《春》中“春雨”的特点是;《雨的四季》中“春雨”的特点是。

13.请判断下列语句景色描写的感官角度。

A.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B.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14.朗读要讲究技巧,比如重音、停连等。“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请你谈谈为什么要重读“发亮”、“逼你的眼”?

15.杜甫《春夜喜雨》中描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B两句,你认为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句诗意?说说你的理由。

1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中一词“烘托”,字典里有以下三种意义,你认为本句中是哪一种意义?并说明理由。

A.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B.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C.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选项:理由: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各题。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甚或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亮,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可贵的

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吗?

⑥然而好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睛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不过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我”在巴山的遭遇。

18.下列两句都是写春雨,却又很相似。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请赏析。

A.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19.仿造示例提问题并且解答。

示例: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问题:“穿过”改成“经过”,好不好?

赏析:不好,①“穿过”一词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在雨丝中行走的轻快与惬意,②同时与上句的“像一把梭子”这个比喻更加贴切,并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④“经过”一词过于平淡,没有以上的表达效果。

句子: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

问题: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

20.请你联系文章谈谈,诗人和“我”对巴山夜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1.雨,是生活中最寻常的。忧伤的时候,下雨,是漫天愁绪飞;温馨的时候,下雨,是万物欣悦……请你写一段你的雨,你的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感官角度,一个比喻或拟人的修辞,80字左右。

六、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朝花夕拾》,完成各题。

(甲)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

A 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 A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丙)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 B 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22.甲文中老师是我小时候读书塾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乙文中老师是我日本仙台求学的老师——________;丙文中横线上____________,是我投身于为国为民道路中精神上的老师。

2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24.有人说“__________”第一次见“我”时说话很冷漠,不热情,于是就修改了文章。请结合短文分析哪一种写法好?

25.《小引》中有一段话:“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鲁迅在往事中寻找美好的东西宽慰自己,鼓励自己。请你结合《朝花夕拾》谈谈,“我”青少年时期不同阶段的三位老师给我怎样的影响和帮助。

七、作文

26.题目:这事,真带劲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一年之计在于春风吹草低见牛羊吹面不寒杨柳风落花时节又逢君海日生残夜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万条垂下绿丝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析】

【详解】

“计”“藤”“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D

【解析】

【详解】

A.有误,着.(zhuó);

B.有误,烘.(hè);

C.有误,莅.(lì)。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④句“由于《流浪地球》的热映,使中国科幻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新时代”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故答案为D。

4.D

【解析】

【详解】

“会”在这里是助动词的用法,属于动词,不是名词。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A项错误,改为:“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B项错误,改为:“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

的期盼;C项正确;D项错误,改为: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的节日是七夕节。

6.B

7.B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宣传语的掌握。

A.不涉及面具;

C.这则宣传语的重点是汉字,不是面具;

D.不涉及世界文化。

故选B。

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结合语境来安排说话的顺序,这里给的场景是向陌生的外国友人介绍,从打招呼开始,然后从面具介绍到其它的知识,应先介绍《花脸》再谈到关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最后互留地址。

故选B。

8.(1)指布谷鸟,即“杜鹃”(2)出发

9.暮春

10.示例:我在一片月色下眺望远方的明月,为挚友你的前程忧虑,希望明月能把我为你忧愁的心带给你,一直陪着你直到夜郎的西面。

11.地名可以用来代指人,“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这两首诗中的地名都交代了人物前进的路线,还能体现作者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体现了对友人被贬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中的五个地名体现了诗人心中不忍离乡又行将离乡的怅惘心境。

【解析】

8.本题考查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要结合课下注释,注意平时积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杜鹃啼鸣之时”,“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夜发清溪向三峡”的意思是“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发”的意思是“出发”。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需要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

“杨花”指柳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杨花落尽”寓意着春天即将过去,即暮春时节。

10.这道题考查的是诗词翻译和人物心理补白,注意使用第一人称,结合具体情境来作答。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要表达出自己对友人的担忧和美好祝愿。

11.这道题考查的是诗歌中地名的用法,诗歌中的地名不仅可以用来指地,也可以用来代指人,要注意区分。“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了五个地名,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点睛: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12.(1)细密、轻盈、绵长;②清新,纯净,娇媚。

13.(1)视觉(2)嗅觉。

14.这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叶儿、小草儿的特点,写出了景物给人的强烈感受,需要再朗读时重点强调,所以要重读。

15.我觉得B更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B选项写出了小草复苏的样子,体现了春雨滋润万物这一点。

16.C

【解析】

1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筛选文章相关信息。“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了春雨的绵长,“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写出了春雨的清新;“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写出了春雨的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写出了春雨的纯净。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官,常考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可知,这句话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从“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可知,这句话是从嗅觉的角度描写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音的理解。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发亮”“逼你的眼”强调了雨后景物的清新,突出其光泽,需要重读。

15.这道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要写出诗句的大意和强调的重点,并结合两句话选出更合适的答案。A句强调的重点是“无声”,B句强调的重点是“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明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它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目的就是“润物”。B句最能体现这一句诗意。

16.这道题考查词义辨析和表现手法。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这里的“烘托”是指通过灯光的特点来显示夜的特点,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故选C。

17.写了我在巴山夜读,和我在巴山住的茅屋漏雨,瓦匠修茅屋未竣工时我被雨淋的事情。18.示例:我认为B写得好。这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亮的特点;并将细雨比作一层薄烟,写出了细雨朦胧的状态。

19.示例:(1)把“横”改成“站”好不好?(2)不好,因为“横”字更传神的写出朝云的惬意、灵动,与下文“构成绝好画面”相呼应,而“站”一次稍显死板,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诗人对巴山夜雨是欣赏、喜爱的情感,而作者对巴山夜雨从没有好恶之情,到被雨淋了之后不觉得巴山夜雨可爱。

21.秋天的雨水裹挟着果实的香气,浇在脸上凉丝丝的,闭上眼,好像身处富饶的农场,身畔尽是累累硕果。

【解析】

17.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从“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可以概括出“我”的遭遇。

18.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作答时选择任意一句,言之有理即可。如:A句写得好。“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和光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9.此题考查字词的赏析。首先要对赏析的字词进行简单的释义,并将该字词放回到原句中分析,最后分析出所要传达的情感。设计问题时可以从“化”“横”“断”等字为突破口,分析其是否能被近义词所替代,体会其妙处。如:“断”改为“住”好不好?“断”字形象地写出了朝云的气势,“住”表达不出这层意思。

20.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如果是名家之作,还可联系写作背景来揣摩。《夜雨寄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巴山夜雨的喜爱。从“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可以总结出“我”对巴山夜雨的态度。

2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时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突出雨的灵动、可爱。可以从触觉角度,写雨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还可以从听觉角度,写听雨时的轻松与惬意。

22.藤野先生范爱农

23.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通过他说的话和“怒色”生动形象地写出寿镜吾先生对这个问题拒绝回答的样子,塑造了寿镜吾先生严厉、方正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24.示例:原文的写法更好,藤野先生是一位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的老师,原文的写法更能体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修改稿语气很热情但是和这里要突出的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不符合。25.寿镜吾先生方正、博学,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藤野先生在鲁迅留学时对鲁迅一视同仁,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还教授了鲁迅不少医学上的知识,鼓励关怀鲁迅,也是在那段时间,鲁迅对于救国救民的思想有了巨大转变;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使得鲁迅对旧民主革命逐步失望,但是范爱农的革命精神鼓舞了鲁迅,是鲁迅投身于为国为民道路中精神上的老师。

【解析】

22.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乙文出自《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我”在仙台的医学老师是藤野先生。从“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为国为民道路中精神上的老师”可知,丙文中横线上应该填“范爱农”。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不知道”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不高兴”“怒色”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寿镜吾先生的严肃,他非常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传统教育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2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的日本知识分子,他治学严谨,待人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原文个性化的语言符合人物特点,修改后显得有些突兀,与人物性格特点不符。

25.名著阅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对其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也十分理解和尊重,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鲁迅先生通过他揭露并批判落后的时代,希望以此鼓励进步青年,范爱农在精神上影响了鲁迅。

26.这事,真带劲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都会由衷发出“这事,真带劲”的感慨。确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容易产生愉悦,从而激发出最大的积极性。

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人的一生实际上做着两件事——喜欢做的和应当做的。做喜欢做的事,当然会感觉“带劲”;做应当做的事就不一定如此了。做应当做的事,可能让人“带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这样。因为应当做的是事,很大程度上是生计所迫或职责所系,与自己喜欢的事能重合最好,但基本不会那么幸运。

对于应当做的事,不能因为不那么“带劲”而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或者撒手不管了。如果这样,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对事业不负责。

所以,还是要讲一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应当做的事”转化为“喜欢做的事”,由些许无奈变为“带劲”。这应当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而从另一方面看,即使是喜欢做的事也会发生转化,由“带劲”变为无奈和负担。如你喜欢舞蹈并如愿进入专业舞团,可谓“带劲”至极。但过练功、排练却是艰苦和乏味的,渐渐就不再“带劲”了。这时,就更多地需要用责任和义务来维系了。

可见,“这事,真带劲”还无法涵盖所有的做事过程,还要依靠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带劲”进行到底,又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解析】

【分析】

【详解】

作文题“这事,真带劲”,没有设置选材和立意表达的限制,让考生有话可说。“带劲”这一生活化的语言,既可以指引起兴趣、来劲,也可以理解为有力量、有劲头,能够唤醒考生日常生活的积累,回忆经历过的挑战、尝试、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苦中有乐的奋斗历程等,所以选材范围相当广泛。同时这个标题可引发考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表面的愉悦,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该题包容性强,能满足不同层次考生的表达需求。作文还侧重考查考生通过记事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了对真实、具体、典型的“这事”的叙写,才会有“真带劲”的由衷感慨。作文没有对文体做出明确限制,理论上什么文体都可以写。但从实际命题来看,适合写记叙文,虽然题目中有“真带劲”这样抒情性的表达,但是情感或者议论的阐发势必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若只是泛泛地诉说一些空洞的想法,文章是没有什么特色的,自然也难以打动人。当然,在总体写记叙文的框架下,叙述的过程中需要适当作一些抒情、议论,来展现“带劲”这一主题。

【点睛】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