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

接 利 用 配 子体 进 行 选择 . 高有 利 基 因 型的 人 选频 率 , 提 节省 了传
统 的 自交 系选 育 方法 中最 少 需要 5 6个 分 离 世代 .大 大缩 短 自 交 系选 育 年 限 14 9 9年 C ae 先 提 出 了单倍 体 诱 导 选 系 的方 h 首 S
中 图 分类 号 : 1 S 3 5
文 献 标识 码 : A
1. 6/js. 0 — 9 72 1 . .1 03 9jsn1 7 0 0 .0 1 30 9 9 . 0 0
文 章 编 号:0 7 o o(0 1 3 0 3— 3 1 o - 9 72 1) —0 8 0 0
Ha o d Br e i g Te h l g fM a z pl i e d n c no o y o i e
Al 单 交 种 4 A1 单 交 种 5 四 l ) 6 4 H WC 四 14P 4 V 4 /H C 杂交 杂交
乳 糊 粉 层 和 胚 芽 部 位 均 不 显 色( 标 记 ) 则 是 由 花 粉 污 染 所 至 , 无 ,
如 图 l所 示 。
圈 1 So k t 6杂 交诱 导 单 倍 体 的 工 作 流 程 c
育 成 自交 系 。 规 玉米 自交 系 选 育需 要 7 8代 , 常 ~ 杂交 诱 导 单 倍 体 生 殖法 选 系 只需 要 2代 。 当我 们 创 造单 倍 体 的 时候 , 种 者 指定 育 唯 一母 本 植 物创 造 单倍 体 子 粒 去 和一 个 含 有 目标 性 状 的 父本 杂 交 。这 个 杂 交产 生 的穗 包 含 一个 混合 的 子 粒 , 既有 常规 的 子 粒 , 又 有 单 倍 体 子粒 , 是 通 过手 收 获 的 . 倍 体子 粒 是 通 过外 观 选 穗 单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品种选育显得尤为重要。

玉米品种选育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环节,而其中遗传多样性分析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

什么是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手段。

通过对同种物种个体进行基因分析和测序,可以研究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的分布特征。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各种生物种群的进化历程和生态适应机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玉米品种选育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玉米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基因型分布规律,为育种者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研发出更加优质高产、适应环境更广泛的新品种。

对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新型技术,如基于SNP、SSR和RAPD等技术的多样性分析有助于区分不同设施样本,并估计育种家育种程序中克隆选择,通过分析配合基因型和表现型组成的高密度遗传地图以及基因组数据,对某一特定品种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为玉米育种提供更为精确、准确的数据信息。

同时,对于玉米遗传多样性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其遗传机理提供帮助,为筛选优良品质、适应性强、抗逆能力高的玉米品种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遗传多样性分析对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资源。

在进行玉米遗传多样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物种的自然遗传资本,同时也应该探索新的玉米品种选育途径和技术手段,为全球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结论总之,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玉米品种选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学家通过对玉米遗传数据的分析,为玉米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遗传信息,从而推动了玉米育种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分析

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分析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增加,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意义、方法和技术、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意义1. 提高产量:通过选育新品种,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稳定性,从而满足人们对玉米产品的需求。

2. 抗逆性增强:新品种的选育可以使玉米对抗逆境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等。

3. 提高品质:通过新品种选育,可以改善玉米的口感、营养成分和食用价值,使其更符合人们的需求。

以上意义表明了玉米新品种选育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遗传学方法:包括杂交育种、突变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

杂交育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过选择优良的亲本组合,进行人工控制的杂交,获得优良的后代。

2. 生物技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玉米的遗传基因,使其具有抗病虫害、适应不同环境等特性。

3. 培育方法:通过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性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制定出适合新品种生长发育需求的栽培技术。

以上方法和技术为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使得新品种育种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玉米的栽培技术分析1. 土壤选择:玉米生长的土壤适宜性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等,一般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和PH值适宜的土壤。

2. 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得玉米植株之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得到良好的保障,提高产量和品质。

3. 施肥技术:玉米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因此在不同生长阶段要进行适时的施肥,包括基肥、追肥等。

4. 病虫害防治:玉米的主要病虫害有玉米褐条病、玉米穗腐病、玉米螟等,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比如选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合理使用农药等。

5. 灌溉技术:玉米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条件,因此在生长季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保证植株的水分需求。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

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一、引言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至少4000年前的墨西哥,如今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

玉米的种质资源丰富,包括不同形态、不同颜色、不同营养成分的玉米品种。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玉米育种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中,遗传研究对于玉米育种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玉米育种与遗传研究的历史概述在玉米品种育种的历史上,遗传学研究在20世纪才逐渐兴起。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应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中。

在玉米育种研究的实践中,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从遗传资源挖掘到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技术体系。

三、玉米遗传资源的挖掘玉米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最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遗传资源。

在玉米遗传资源挖掘中,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进行遗传资源分组,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资料。

四、玉米育种遗传改良方法(一)陆地玉米育种改良方法陆地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是指通过自交、杂交、选择、混合、转移、创新等基本育种技术手段,通过不断的选择和组合遗传基因,筛选并创新出更为优良的种质资源。

其中,玉米杂交育种是玉米育种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水稻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水稻玉米育种改良方法是指将水稻与玉米进行杂交,随后进行基因筛选,创新出更为强健、耐旱、效率更高等优秀性状的品种。

这种新品种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将会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资源消耗。

五、玉米遗传工程研究玉米遗传工程的研究是通过将玉米的基因改变,达到提高产量、改良农产品质量等目的。

这种工程具有高效、可控、可预测、可持续等优点。

玉米遗传工程的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品种改良,开辟出新的玉米品种育种途径。

六、遗传研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案例(一)地下室瘤菌素耐受性玉米品种选育地下室瘤菌素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的除草剂,但同时也会带来玉米的毒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采用遗传遗传工程方法,改变玉米的基因表达方式和膜通透性,最终创新出一种地下室瘤菌素耐受性高的玉米品种。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8篇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8篇

鲜食玉米育种概况及新品种选育方法8篇第1篇示例:鲜食玉米是一种受到广泛喜爱的农作物,不仅味道甜美爽口,而且富含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玉米育种的目标,科研人员们一直在不懈努力,探索新的育种方法,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鲜食玉米育种的概况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介绍:首先是优质优产型鲜食玉米的培育,主要包括选择性育种、杂交育种、组合育种等方法,通过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培育出耐病虫、高产量、高品质的新品种。

其次是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遗传法、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基因工程优化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选育出具有抗逆性、优异品质、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新品种。

在鲜食玉米育种的整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们需要深入研究玉米的遗传规律、生长发育过程、抗病虫性等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环境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育种工作。

要不断引入新的育种方法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育种效率,加快品种选育的进程。

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目标设定,确定要培育的新品种的特性和用途,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味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育种目标。

其次是材料选择,通过采集、筛选和评价玉米种质资源,选取具有理想性状的作为亲本,为后续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再次是育种方法选择,根据培育目标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如选择性育种、后代选择等方法,保证后代的遗传稳定和优良特性的显现。

最后是选育评价,通过大田试验、生理生化分析、质量检测等手段对新品种进行评价,验证其适应性和品质表现,最终确定是否投放市场。

鲜食玉米育种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信在科技的支持下,未来会有更多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幸福。

第2篇示例:鲜食玉米是一种受到人们青睐的高营养、美味可口的蔬菜作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

在当今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进行鲜食玉米育种,培育更具品质和产量的新品种,成为了当前农业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

玉米育种学

玉米育种学

六个专题1、玉米育种的遗传学理论2、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历史及进展3、玉米育种种质及资源概况4、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方法5、玉米群体轮回选择理论与方法6、特用玉米的研究与进展绪论(一)玉米种子行业近年走势1.终端产品价格上涨:2005 年—2011 年,玉米期货价1200 元/吨→2400 元/吨,年均涨幅~15%原因:(1)饲料用玉米需求增长迅速。

2011 年中国饲料用玉米1.24 亿吨,较2010 年增长10%;(2)玉米正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以玉米淀粉为的原料新兴制糖工业未来将占甜味市场的50%;(3)乙醇生产消化大增。

美国2011 年乙醇生产商将消耗50.5 亿蒲式耳玉米(1蒲式耳玉米=35.238升=56磅,约25.40公斤),首次超过家畜和家禽饲养用量。

2.种子新品增产明显3.亩均用种量不断减少4.玉米种子种费比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玉米种子在种植总成本中占比约5-6%。

(二)玉米种子行业未来几年预计走势:预计杂交玉米种子价格保持持续上升态势,未来5 年增速~8%。

理由一:未来5 年将保持高价玉米格局;种子费用占比维持低水平;种子本身生产成本增加。

理由二:种植面积扩大。

玉米挤占豆类种植,面积扩大,但总体空间有限。

预计2014 年后维持在5 亿亩。

2011/2012 ,4.95 亿亩(3300 万公顷),较2010/2011 提高750 万亩。

按照年均8%的涨幅推算(2012 年为10%),2016 年我国杂交玉米种子市场的估计值243 亿元左右。

玉米概述(1)育种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最早提出异花授粉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方法、种子工业遗传研究的模式作物(二倍体、十对染色体)。

(2)功能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及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的主要载体。

(3)连锁群的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物信息学等。

(4)玉米是对育种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贡献最多的生物之一。

玉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第一大作物(产量和面积)名称蛋白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A 维B 维B2 维E 硒铁钙赖氨酸玉米8.7g 6.4g 100ug17mg 0.38mg0.13mg 1.59mg 3.52ug 3.2mg34mg296mg稻米7.4g 0.7g 0.11mg 0.05mg - 2.32ug 2.3mg 13mg- --小麦 11.2g 2.1g - 0.28mg 0.08mg - 3.1ug 2.5mg 20mg-- 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含量(每100克)育种的本质-----聚集更多的优良变异。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

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
wa l sr t dc mp e e sv l ihicu igt es lcin a da pia ino r igv re is si u tae o r h n ieywhc ld n h ee t n p l t ff m n a it , l n o c o a e c m p e e sv a ite n y rd re ig o b e — l ea dc e to f e m pa m a i t e o r h n iev reisa dh b i 。b e dn fi r d i n r ain o r ls b sc h — n n g o ya d s e il s ieb e d n .Th r g e so r e igt c n lg e eo m e to i sa d r n p ca emaz r e ig u ep o r s fb e dn e h oo yd v lp n fam n b e d n t o r ic se . Th re ig o y rd r e ig me h d we e ds u s d e b e dn fh b i 。g r ls in v t n a d ib e e mp a m n o ai n n r d— o l e lcin h v a e i p ra ta h e e n n t e p s it e r . Th u g sin r i see to a em d m o tn c iv me t i h a tf y y a s n f e s g e to s we e
ma et eeo i re ig i Heln j n rvn e uh a ne sfig tersac n d d v lp maz b edn n o e i gi g p o ic :S c sitn i n h eerh o o a y

玉米育种玉米育种

玉米育种玉米育种
试验结果
获得多个抗逆性强的玉 米新品种,在干旱、低 温等逆境条件下表现突 出,比对照品种增产 20%以上
案例三: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育
选育目标
适合机械化种植、抗倒伏、耐密植
选育方法
利用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导入目标性状,结合分子育种技 术和田间试验进行选择
试验结果
获得适合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具有抗倒伏、耐密植等特点,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选育
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对玉米进行选育,通过选择大穗、多粒等优良性状,逐渐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
现代育种
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育种技术不断涌现,如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为玉米 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玉米育种的目标与意义
改善品质
选育优质专用品种,如高油、高 淀粉、高蛋白等,满足食品加工 、饲料等不同需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玉米基因型进行 快速、准确鉴定,提高育种效率,但 成本较高。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对玉米基因 进行精确编辑,提高育种效率,但需 关注脱靶效应和基因漂移等问题。
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与机遇
1 多性状聚合育种
通过聚合多个优良性状基因,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 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
类型
地方品种、选育品种、遗传材料、野生近缘种等。
特点
遗传多样性丰富,适应性广泛,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和基因资源。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收集
通过普查、征集、引种等方式,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 玉米种质资源。
保存
建立种质资源库或种质圃,采用低温保存、组织培养等方法 ,确保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育种的策略
1 认识玉米育种的专门性
玉米的天然异花授粉习性与遗传基础的杂合性,以及因此产生的利用自交系间F,代的杂种优势的育种程序,形成了玉米育种的专门性。

(1)育种过程较长。

它包含分离筛选自交系和组配鉴定杂交种两个步骤。

要使众多杂合的基因位点,通过自交分离和选择获得大多数有利基因位点达到纯合或差不多纯合的自交系,通常需要6~8代。

要对杂交种的生产力和适应性作出较为准确的鉴定,一般需要3~4年。

(2)从大量材料中分离筛选。

几乎没有例外,任何一个成功的玉米育种家和研究所,差不多上从丰富的原始材料或种质库中分离大量的自交系,又组配大量的杂交组合进行试验,最后只选出个不优异的杂交种投入生产利用。

因为优异的自交系和突出的杂交组合出现的机率都极低。

当l个位点杂合时,自交后代出现显性纯合和隐性纯合的频率为1/4,当n个位点时,自交后代出现全部位点基因纯合个体的频率为(1/4)n,位点越多,自交后代出现全部位点基因纯合的个体越低。

假设显性基因为有利基因,隐性基因为不利基因。

当等位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或显、隐性基因紧密连锁,以致隐性基因不可能被淘汰掉,因此专
门难筛选出大多数位点差不多上显性纯合的优异自交系。

国内外选育自交系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现在用于配制大量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只是20多个,美国也是如此,能大量利用的亲本自交系也只是40个,它们差不多上从数量庞大的穗行中筛选出来的,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大约要进行7000份新系的筛选,安排15000份杂交组合的鉴定,约在250个不同地点种植450000个小区,通过所有这些试验,在正常年景每年可提出7~10个商品杂交种。

由此可见,玉米育种的巨大工作量。

尽管对这些优良亲本自交系的当选机率难以作出精确统计,但粗略可能,大约只是万分之儿。

杂交种的情况也差不多,每个玉米育种家和研究所,每年配出数百个或上千个组合,而最后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杂交种却寥寥无几。

这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大多数杂交组合要紧反映了亲本系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缺乏或具有专门低的专门配合力效应,只有极少的组合同时具有高-般配合力和高专门配合力效应,即在加性效应基础上加上了上位性和显性效应,才能表现专门高的生产力和适应性。

概括地讲,利用丰富的种质资源,分离大量的自交系,配制大量的杂合组合,经认真地鉴定筛选,育成少数优异的自交系和强优势的杂交种,是国内外玉米育种共同的经验,希望从少数材料中筛选出优异
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是不现实的。

当育成优良的杂交种后,必须建立商品种子生产体系,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玉米育种后续性的研究课题。

不解决这一问题,育种成果将束之高阁,形同废品。

必须从生产技术、生产基地、经营治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因地制宜地建立玉米种子生产体系,稳定生产出高纯度、高产量、低成本的亲本自交系种子和商品杂交种子,才能扩大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延长杂交种的使用年限。

针对上述特点,玉米育种家在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形成育种的策略,用以指导育种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育种目标的考虑
每一个育种家在开展育种工作时,都要提出自己的育种目标,作为选择鉴定的依据和预期的育种结果。

那个地点不打算列举具体的育种目标以及各种目标性状的指标,而只提出制订育种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
高产和优质总是育种家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因为产品的用途不同,或受经济进展水平的限制,对高产和优质两大性状要求不是等同的。

我国的大田玉米,大部分作为粮食和饲料,小部分作为工业原料,现在仍
以高产为育种的第一目标,对品质的要求则放在次要地位。

而一些专门用途的玉米,例如各类甜玉米和高淀粉玉米,对品质的要求则比较严格,但对产量的要求也不容忽视,高产与优质是并重的。

因为只有两者兼备的品种,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能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意。

其他许多目标性状差不多上从属于前两类性状的,有些性状是获得高产和优质的条件,有些性状是它们的限制因索。

例如株型这一综合性状,可使玉米品种的植株和群体具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和较高的光合效率,是保证和获得高产和优质的条件,因此不能忽略对株型的选择。

但必须了解,株型是和种植密度相联系的,而种植密度又是和光照条件和土壤肥力相联系的,某种株型的品种是否获得高产,必受种植地区的生态条件,耕作制度的阻碍。

从那个角度讲,株型也是一种适应性性状,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理想株型”,确实是紧凑株型,实际上“理想株型”是不存在的,只有“适合株型”,即对某一生态和栽培条件下适合的株型,除松散株型之外,其余的叫、间株型(正常株型)、半紧凑株型和紧凑株型差不多上能够因地制宜选用的。

那个地点,为了便于叙述,我把所有限制产量和品质的性状统称为稳产性状。

例如抗倒折性、抗病虫害性、抗寒性、抗旱性、耐高温性、
耐荫蔽性以及适应性(对环境反应不敏感)等,上列性状在一定条件下都会阻碍产量和品质。

例如,优良品种常因倒伏而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适应性不强的高产品种,常因种植地区和年份不同而使产量变化悬殊,不能稳定增产。

可见,这些育种目标性状是相互制约的。

除高产、优质之外,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和较强的适应性,才是一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种,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利用。

单纯追求高产或优质性状,忽略其他性状的配合,都会导致育种的失败。

还应提到的是,玉米育种是以利用杂种优势为主,是从选育自交系开始,以选育并利用单交种为要紧目的,因此,应重视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

尽管,农艺性状好的自交系不一定具有高配合力。

然而农艺性状差、生产力低的自交系,即使配合力高,由于生殖和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在商品化生产上是难以同意的。

因此选育自交系时,显然应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和专门配合力作为育种目标,给予同等的重视,才有可能育成强优势的杂交种,而且便于生殖制种,用于商品化生产。

3 对选用育种原始材料的考虑
原始材料是育种的种质基础,丰富的原始材料显然对育种是必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