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送高闲序》为蓄有道一段,亦以利害必明无遗锱珠,情炎于中、利欲斗进,为胜于一死生,皆不类儒者。
窃计文畅辈亦只是抽丰诗僧,不然必心轻之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介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简介笔记5篇《朝野类要》介绍宋朝的各种典章制度、习俗用语的由来与变迁类笔记,五卷,南宋赵升编纂。
赵升,字向晨,文昌(今属海南省)人。
生卒年均不详,宋理宗端平末(1236))尚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赵升生平唯一的最直接的史料,就是赵升本人的《朝野类要序》:“仆自幼入京都,观公朝仪刑政事名理,及闻夫缙绅间众所称谓,皆蒙然无所知识。
求之于书,甚为简略,或无载记,后历闻诸师友老先生指诲。
岁月浸久,虽曰强记,终不如弱文。
遂寄之毫楮,姑目曰朝野类要。
逮今岁自九江归舍,而旧所记述,间为鼠蠹之余,弃之可惜。
又以好事者来需,第须别录。
既病且懒,遂移书札之费,增而锓之于木。
不独有以应酬,亦足以广四方之见闻。
惟其宫禁内职,不复纪录。
非曰缺文,实不敢也,观者当察焉。
端平重九、文昌赵升向辰识于双桂书院”。
端平是宋理宗年号,丙申是公元1235年,可见作者最早死于1235年重阳节之后。
宋代公牍文字和士大夫的一些习用词语,有许多是我们不懂的,如“上庠”、“补混”“捧恩香例”、“进拟”等,以及“诏书”、“制书”、“手诏”、“御札”的区别,“白麻”、“堂剳”、“白剳子”等含义,这部书是可以当作辞典来查阅的。
所以近代以来,已为学者们所重视。
80年代出版的最大的汉语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引述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宋史卷》中有关制度史的词条,几乎就是《朝野类要》的现代语译。
此外,《宋史》点校本的校勘记,也广泛利用了《朝野类要》。
《朝野类要》所解释的词条,也被各个领域的学者和文人所重视。
比如,“新闻”一词的出处、依靠妻族而得官的“裙带官”、形容长篇奏疏的“万言书”、防止官僚间结党营私的“禁谒”,以及“脚色”、“爵禄”“清要”等,不断被反复引用。
以上都显示出《朝野类要》在研究传统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古代文化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出书也引起国外学者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代日本出版的《中国法制大辞典》就收录了许多《朝野类要》的条目。
古代文学笔记

古代文学笔记第一章汉赋汉赋是两汉400多年最盛行的文体第一节赋的起源和特点一、汉赋的起源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1)赋的形式:铺采摛(展开)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2)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大赋),或抒发作者情感(抒情二、汉赋的渊源及其兴盛的原因1、渊源(1)汉赋直接从楚辞中发展而来(2)《诗经》对汉赋也有影响(3)荀子(最早以赋命名作品)及宋玉的赋体作品的影响(P163)《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4)也受战国散文的影响《战国策》宏大的结构、夸张的描写、说客的辩辞、铺排的手法、带讽喻的笔法等2、兴盛的原因(1)文学本身的发展继承性(渊源)(2)文体的特点,兼有诗与文的优点,容量大,又有讽喻的功能,可作上书之用,广受文人喜欢。
(3)当时鼎盛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太平盛世,游学风气浓厚。
歌舞升平,歌功颂德;盛中含衰,需“既美且刺”、“劝百讽一”。
(大赋的内容)(4)帝王的爱好和提倡(文艺政策)起了鼓励刺激作用(梁孝王、汉武帝)★文艺政策:以赋取士。
(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5)小学的发达。
当时的经学、训诂之学大盛,许多辞赋家又是小学家。
如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大家。
汉赋那种连篇累牍、夸艳斗靡,如同“字林”的文体与小学之发达有很大关系。
三、汉赋的发展与分类汉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一)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1、骚体赋:指模仿楚辞而写成的一种赋,与楚辞十分相似,在形式上全用楚辞体句式,带“兮”字语句,有讯辞,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香草美人式”比喻,内容侧重抒情,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2、代表作家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
并形成了“七体”。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学林》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
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
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
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
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
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
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
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东轩笔录》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
北宋魏泰撰。
魏泰,字道辅,襄阳人。
出身世族。
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
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
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
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
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
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
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
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笔记5篇《玉壶清话》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又称《玉壶野史》,十卷,北宋文莹撰。
《玉壶清话》是文莹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作于荆州的又一部野史笔记,内容、体例与两年前所撰《湘山野录》、《续录》相仿。
本书前八卷近一百六十条,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逸事、市井见闻等;而第九卷《李先主传》、第十卷《江南遗事》,则详细记录了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累世之隆替”、“圣贤治乱之迹”,是研究五代史和北宋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谈诗论文之语,清曹溶则冠以“玉壶诗话”辑入《学海类编》,显现它的诗话价值。
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后,逐渐散阙,仅得前五卷流传,天一阁范钦等人抄访得后五卷,遂合成十卷刊行。
《玉壶清话》现通行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本》;称《玉壶野史》则有《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
今有:《玉壶清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玉壶清话》大象出版社“宋代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鸡肋篇》宋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三卷。
北宋末年庄绰撰。
庄绰字季裕,约宋钦宗靖康年(1126)前后在世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说是太原人(历史上太原也曾有清源之称),误。
生卒年均不祥,约北宋末前后在世。
状貌清癯,人目为“细腰宫院子。
”北宋末年,历摄襄阳尉、原州通判等。
宋室南渡后,历任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最高官职是“朝奉大夫知鄂州、筠州”。
庄绰学有渊源,是一个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天文学家、医药学家,对针灸尤有研究。
著有《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皆已散佚;今尚存世的有《膏肓腧穴灸法》二卷和《鸡肋篇》。
庄绰博物洽闻,又喜游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见闻广博,《鸡肋篇》中记载了大量全国各地民俗、物产、饮食和医药知识,对我们认识宋代社会以及生产生活状况有一定帮助,如记载“皂荚”的制作过程:“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定州丝绸织花的独特方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考察《蒹葭》《秋水》《上山采蘼芜》《项羽本纪》《短歌行》《白马篇》《归田园居》《山居秋暝》《蜀道难》《新婚别》《张中丞传后叙》《长恨歌》《无题》《浪淘沙》《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声声慢》《水龙吟》《西厢记》一般了解《采薇》《有所思》《使至塞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阁夜》《送李愿归盘谷序》《过华清宫》《金铜仙人辞汉歌》《八声甘州》《祭石曼卿文》《戏答元珍》《九月十六日夜》《聊斋》《红楼梦》等TIPS:1.建议同学们可以在第一遍复习时将自己的心得,或是资料上缺少的部分,自己补充在资料旁边,以形成一份“属于你自己的”复习资料。
2.某些较短的诗歌篇目,以及课文上可以直接用来复习的名篇赏析,我都一一附在文中,目的是帮助同学们减少麻烦,特别是复习后期,可以脱离书本,只拿资料进行复习。
名词解释1 《诗经》(考察篇目《蒹葭》,《采薇》)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在先秦时代总称“诗”或“诗三百”。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从此被尊为《诗经》。
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四行为主,隔行用韵。
2 风雅颂(04)风:是各诸侯国采集而成,大多是风土歌谣。
(160)雅:主要是周王朝贵族作品,歌颂其祖先功绩,展周民族史诗。
(105)颂:统治阶级祭祀祖先,天地的乐歌,是祈福,歌功颂德的作品。
(40)3 赋比兴前人从《诗经》中归纳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记赡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间,各诸侯国的史实。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且善于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国语》(了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以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论为主,记事简略。
内容上主要表现“重民”、“尚礼”、“崇德”等思想,风格朴素平实。
6 《战国策》(了解)是一部国别史,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文笔恣肆,善于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事理,它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7 《论语》(02 06)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篇。
《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仁”和“礼”。
其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是《论语》主要风格特点。
8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书,它那出人意外的构思,诡异恢弘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它开辟了散文艺术的新境界,促进了文学自身的新飞跃。
9 诸子十家(了解)儒,道,法,墨,名,农,杂,阴阳,纵横,小说家,各家均以散文著述,陈说主张。
10 楚辞(00)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作的诗歌,是经《诗经》以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
11 《九歌》(03)(看看即可,无须背诵)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采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共11首。
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2 《九章》(看看即可,无须背诵)是9篇诗歌的总题,即《情诵》《惜往日》《抽思》《思夫人》《涉江》《怀沙》《哀邹》《橘颂》《悲目风》。
除《橘颂》外,各篇均为屈原一生生活片段的写照,表现诗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
13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结合诗人大半生的斗争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品格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诗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遇挫折的苦闷与哀怨。
14 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专事制定乐谱,搜集民歌等,魏晋以后,人们又将乐府机构所创作,采集的诗歌统称为:乐府,即乐府诗。
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15 《古诗十九首》(04)(了解)梁代萧统收入《文选》中的十九首诗,作者不详,但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它吸收了乐府诗的技巧,融汇了《诗经》《楚辞》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7 《汉书》(看看即可,无须背诵)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代班固所作,起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止。
《汉书》思想内容上封建正统观点比较浓厚,进步性不及《史记》。
但在一些传记中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罪恶,仍有可取。
18骈文骈赋(04)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受到诗歌讲究对偶,声律,辞藻风气的影响,趋向骈化,出现骈赋。
骈赋是魏晋以后形成的新文体,南北朝是其全盛时期,句式以四六字为主,但有杂言,讲究对偶和声韵。
20 志人与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或记录人物逸闻琐事,或记录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性格方面初具小说的雏形。
志人小说以南朝宋代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成就最大,而志怪小说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
21 建安七子(看看)指汉献帝建宏年间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刘桢等)的合称,作品内容积极向上,诗风慷慨激扬,对于五言诗,抒情小赋及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现实动乱和民生疾苦。
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23 竹林七贤(看看即可,无须背诵)指魏晋间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竹林七贤”。
24 《文心雕龙》(06)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杰出的巨著,南朝刘勰撰,上下编各25编。
它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六朝以前数千年的创作经验,而且在文学史观,文学理论,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既能吸收前人成果,能加以提炼升华,对我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25 《世说新语》(04)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南朝宋刘义庆撰,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淡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
26 南朝乐府民歌(看看即可,无须背诵)大部分收集在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里,主要为吴歌和?曲两类,以情歌为主。
27 北朝乐府民歌(看看即可,无须背诵)大多是北魏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多表现北国辽阔自然景色的壮美,也有反映战乱和百姓痛苦的作品。
28 晚唐小品文(看看即可,无须背诵)对篇幅短小的杂记散文的通称(其形式短小灵活,语言尖锐犀利,针砭时弊),形成一种后人喜爱的独特风格。
29 唐人传奇(了解)指唐代由文人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结构,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比六朝有较大的发展。
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30古文运动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散文改革运动。
(思想上主张文道合一,文体上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单行散句,反对六朝以来的追求形式华美的文风。
)古文运动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
31 边塞诗派(03)盛唐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
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32 “新乐府”诗人群体(了解)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
这批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等人。
他们提倡儒家诗教观念,诗歌内容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易懂。
33 山水田园诗派(了解)山水派与田园派都源于六朝。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指王孟诗派,包括王维,孟浩然等人,多为五言诗。
诗歌中经常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隐逸山林的情怀和闲适自然的情趣。
34 三吏三别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
35 奇崛险怪派(看看即可,无须背诵)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开创的流派。
其诗以匪夷所思的想象和夸张怪诞的变形,塑造雄奇的意境,开创了新的诗风。
36 新乐府运动(00)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造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7 韩愈诗派(看看即可,无须背诵)以韩愈,孟郊为首的一个中唐诗歌流派。
该诗派着重于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作开拓。
诗风怪奇,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奇趣。
38 婉约词派宋代词创作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
该词派注重格律。
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表达方式含蓄蕴藉,风格委婉清丽。
39 豪放词派由北宋苏轼开创,此后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该派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手法,敢于突破格律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41 前七子(04)(了解)明代文学院派,针对当时虚饰的文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复古运动。
他们是李梦阳,何景明,徐桢柳,康海,王元思,边贡,王廷相,称“前七子”。
42 后七子(看看即可,无须背诵)继承前七子主张,强调从形式上模拟古人,一时声势颇大,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子,称为“后七子”。
43公安派(06)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因代表人物袁氏三兄弟(宏道,中道,宗道)为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提倡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依傍古人”。
所写作品散文较为突出,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
(如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句子: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44 明清传奇(05)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曲的进一步发展。
结构大体与南戏相同,但兼用一些北曲,曲调更为丰富,汤显祖,孔尚伍是最杰出的传奇戏曲作家。
45话本与拟话本(02)始自宋代,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的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
(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
)46 北宋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领导并完成的第二次古文运动,是对中唐古文运动的继承,最终确定了散体文的正宗地位,而终结了骈体文在六朝以来的优势,它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7 易安体(了解)李清照的词,艺术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婉约多姿,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也称“易安体”,对后代词家影响深远。
48 江西诗派(05)宋代黄庭坚提倡以杜甫为宗,且以“点石成金”之说,为宋人设计了摆脱前人压力,积极借鉴,推陈出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