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艺电影的哲学反思
看电影学哲学

看电影学哲学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电影常常通过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来探讨这个问题。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安迪的坚韧和善良,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正可以被改变,以及人们是否本质上是善良的。
电影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道德问题。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电影往往通过展示人物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例如,《黑暗骑士》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角蝙蝠侠和反派小丑之间的道德冲突,引发观众对正义、道德和个人选择的思考。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以及道德是否是绝对的。
电影也可以让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存在哲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电影常常通过探索人类的存在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例如,《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楚门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生活的故事,引发观众对现实和虚幻、自由和束缚的思考。
我们可以思考我们的存在是真实还是虚假,以及我们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人性、道德、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说,看电影是一种学习和思考哲学的方式。
无论是欣赏一部经典的黑白老片,还是观看一部新近上映的科幻大片,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得思考的启示,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
所以,让我们抓住机会,用电影来学习和思考哲学问题吧!。
娱乐化的哲学思考

娱乐化的哲学思考
一、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
“以阶级斗争为纲”
1)
精神美感的极端;
2
3
4
5
凡此种种,其结果都导向“过度娱乐化”,都有悖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片面认识观赏性,盲目追求观赏性
1)不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人对同一作品的观赏效应是不同的
2)不同时代背景和语境下观赏同一作品的观赏效应也是不同的
3)在同一时代但在不同观赏环境下观赏同一作品的观赏效应亦是不同的
因此观赏性这一接受美学范畴的概念,虽然与创作美学范畴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一定联系,但主要是决定于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与作品发生关系时的时空条件的一种综合效应。
生产自身的消费对象。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如果盲目地把观赏性推给创作美学范畴去解决,那创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良莠不齐的观赏环境和鉴赏修养不高的观众,为了生存,势必就只能放弃引领而一味地迎合,这样做就势必强化了
激文化上不自觉、不自信的创作者生产品位更低俗的作品。
于是,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就陷
“过度娱乐化”何能止住?。
心灵之旅思考生命意义的哲学电影观后影评

心灵之旅思考生命意义的哲学电影观后影评电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引发人们深思和反思人生的意义。
心灵之旅,就是这样一部哲学电影,它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入的思考,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从电影的故事情节、哲学元素和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段:电影简介】心灵之旅是一部由导演X执导,于20XX年上映的哲学电影。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X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精神层面的冒险。
基于此,电影通过描绘心智的奇幻旅程,以及主人公在旅程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的思考。
【第二段:故事情节与哲学元素】心灵之旅的故事情节紧凑而扣人心弦。
主人公X是一个普通人,他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家。
然而,在他追逐梦想的过程中,X遭遇了一次次挫折和困难。
就在X感到迷茫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导师Y,Y带领他进入了他内心深处的意识世界。
在心灵之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哲学元素。
比如,存在主义的思想被巧妙地融入了电影中。
X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惑,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
在意识世界中,他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对话和思考,这种内省和深入思考的场景展示了哲学的思辨性质。
【第三段: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心灵之旅通过主人公X的旅程,引发观众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困扰于工作、金钱和社会压力等问题,很少有时间来思考生命的真谛。
电影中的X通过心灵之旅,跳出了日常的琐碎与束缚,更加关注和揣摩内心的渴望和追寻。
观后影片,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命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定义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思考让我更加渴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追寻内心真正的梦想。
【第四段:个人感悟与启示】看完心灵之旅,我也深深地感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和渴望。
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我们应该勇敢地去探索和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
浅析“综艺电影”现象

作者: 陈昊姝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78-7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0期
主题词: “综艺电影” 电视节目 真人秀
摘要:2015年电影市场春节档的竞争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有八部影片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在红红火火的贺岁阵营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特殊的电影,它有大批的观众追捧,也有大量的争议伴随,它有票房有人气,也有批评一片,说:"任性无底线,圈钱缺诚意。
"这就是电视综艺节目的衍生电影,简称"综艺电影"。
本文试分析部分"综艺电影"成功的原因,并对此类影片的发展提出建议。
这部电影的哲学思考如何体现

这部电影的哲学思考如何体现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还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当我们深入探究一部电影时,会发现其中的哲学元素犹如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智慧之光,引导我们对人生、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反思。
以某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为例,它所展现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对人性的探讨。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面临一系列艰难抉择时,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选择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
人性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主人公可能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无私和勇敢,但在另一些情境下又会显露出自私和怯懦。
这种对人性多面性的描绘,让我们意识到人在不同环境和压力下的行为并非完全由个人意志决定,而是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其次,电影对于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呈现也引人深思。
故事中的角色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仿佛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
然而,在这看似既定的轨道上,他们又不断地试图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去改变命运。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自由意志存在与否的思考:我们究竟是命运的傀儡,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决心和行动挣脱命运的枷锁?如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我们的奋斗和努力又有何意义?但如果我们拥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又如何解释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意外和挫折?再者,该电影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的困境。
比如,当主人公为了实现一个看似正义的目标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时,我们作为观众会陷入两难的思考。
这让我们反思道德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如何判断一个行为的对错。
是应该坚守绝对的道德准则,哪怕因此导致不良的后果?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以实现更大的善?从社会层面来看,电影也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
它可能描绘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另一些人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一点点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种不公平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改变和消除?此外,电影对于时间和记忆的表现也蕴含着哲学意味。
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常常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思想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元素传达着哲学思想,引发人们对生活、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选取几部知名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并思考这些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黑镜》《黑镜》是一部由查理·布鲁克创作的科幻电视剧,以科技为背景,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乏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探讨。
比如在某些剧集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了人类对于真实与虚拟的无法分辨,引发了对于自我认知、真实世界的探讨。
《发条橙》《发条橙》是一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
影片中通过对主人公亚历克斯的道德沦陷、自由意志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善恶之间的平衡。
作为自由意志与道德伦理的经典之作,影片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观念、自由意志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一部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阿甘坚韧不拔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了众多象征主义手法,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阿甘通过自己的善良与坚持,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态度、命运与努力的讨论和思考。
《盗梦空间》《盗梦空间》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梦境入侵的故事。
影片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展示了人类对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认知。
在梦境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幻想与欲望,但也会陷入自己创造的困境中。
影片提出了关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心灵、梦境和真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影视作品中,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对故事情节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生活、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身生活,认识世界与自我,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观后感的思辨与立意

电影观后感的思辨与立意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经常带给我们强烈的触动和耐人寻味的思考。
观看一部电影后,我们常常会被其所传达的情感、主题和现实问题所触动,思考着其中蕴含的思辨与立意。
正是这种思辨与立意,使得电影观后感成为了我们与影片之间的重要桥梁。
在我的观影经历中,有几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辨与立意。
首先,我想谈谈《穿越时空的少女》这部电影。
该片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富有奇幻色彩的世界,讲述了一段跨越时间的爱情故事。
观影之后,我陷入了关于时间与命运的思考。
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悠久与阿雪之间短暂但刻骨铭心的爱情,引发了我对命运的探讨。
影片中主人公为了改变命运,毅然选择穿越时空,展现了对抗命运的勇气和决心。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和改变命运呢?这些问题使我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充满了思考和反思。
另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是《大卫·戈尔的一生》。
该片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的一生,展现了他在音乐道路上的坚持和奋斗。
观影之后,我沉浸在对艺术与梦想的思辨之中。
影片中的大卫·戈尔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战争的愤怒,传递了对人类纯真和美好的追求。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艺术在社会中的力量和意义。
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唤起我们对美和正义的追求。
同时,影片也警示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追求内心的声音,不受外界的干扰。
此外,《海上钢琴师》也是一个极具思辨与立意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位钢琴家的冒险之旅,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观影之后,我对奋斗和独立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追求音乐梦想。
这使我明白到,只有秉持独立思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中战胜自己并实现内心的渴望。
同时,《海上钢琴师》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功利,要活出自己的真实和独立。
电影观后感的思辨与立意是我们与电影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对电影中所传达的情感、主题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
影评如何从电影中学习人生哲理

影评如何从电影中学习人生哲理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还能够成为我们人生的导师,让我们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哲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影评来挖掘和学习这些隐藏在电影背后的智慧呢?首先,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和敏锐的心态去观看电影。
在观影过程中,不要仅仅被精彩的剧情和炫酷的特效所吸引,而是要深入思考影片所展现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主题。
比如,在观看《阿甘正传》时,我们不能只看到阿甘那传奇的经历,更要思考他那种坚持不懈、单纯善良的品质是如何影响他的人生,以及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其次,影评要注重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通过剖析这些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安迪在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智慧,让人深思:在逆境中,我们是选择沉沦还是奋起反抗?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有希望,就永远不要放弃对自由和美好的追求。
再者,对于电影情节的解读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节是电影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情节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
比如在《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跨越阶层的爱情故事,在令人感动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爱情的真谛以及在面对生死考验时,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同时,电影的背景设定和社会环境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方面。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会对人物和故事产生深刻的影响。
《活着》这部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福贵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时代的沧桑巨变对个人命运的冲击,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在撰写影评时,要将电影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电影中的人生哲理并非只存在于银幕之中,而是能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和指导作用。
比如,从《当幸福来敲门》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主人公在面对失业、家庭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这种精神可以鼓舞我们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关于综艺电影的哲学反思》课程名称哲学导论姓名陈靖卿学号1400217021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任课教师张世远开课时间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评阅日期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关于综艺电影的哲学反思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1400217021陈靖卿指导老师:张世远【摘要】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综艺电影,顾名思义,是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为综艺节目的副产品,以其投资少,制作周期短,高回报的现象级表现轰炸了中国电影圈。
本文将就这种现象进行探讨,究其原因分析综艺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利弊以及我们作为观众或者电影人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关键词】综艺电影;两种态度;多元化一、有一种电影叫“综艺”1.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2014年对于中国电影是意义非凡的一年,2014年中国电影继续高速增长,观影人次达8.3亿,全年创造票房296亿元,虽然离300亿还有“一步之遥”,但这个数字已经比2013年增加了36%,为最近四年最高;2014年全球票房达到375亿美元,美国占27%的市场份额,中国占13%,比2012年提升5%,排在第三位的日本比中国电影市场低8%,中国无疑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4年由电影所带动的整体电影产业规模超过687亿元,直接和间接消费约436亿元,间接提供不少于50万个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贡献日益提升;电影票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有40%的观众是通过网络各种票务平台选座购票,影院排长队的景象将难得一见;不仅如此,全年新增影院1015家,每天差不多有3家影院开业;16部票房3亿以上的国产片中11部主打爱情或喜剧,观影主力军也发生变化,90后已超越80后,两大群体联手贡献了总票房的92%。
2.现象级的表现之综艺电影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套用电影小时代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著名导演冯小刚被誉为娱乐圈“小钢炮”,向来敢怒敢言,在业内一直以敢说真话著称。
日前,冯小刚在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的录制现场点评选手表现时,又将“炮口”对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产生的畸形现象——综艺电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过分营销忽视本体——“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此话一出,引发现场观众一片哗然。
通常一部热门的综艺节目持续的热度会多达半年之久,综艺电影作为综艺节目的衍生品,以其制作周期短、圈钱快,让综艺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最近的热门话题。
综艺电影的拍摄周期都非常短,大都花一周左右来拍摄,后期制作一两个月就上映。
这对于一心向往电影成就的电影工作者是不公平的,名导大片往往都得策划好几年,让他们心里咋想?这些作品即使不是圈钱,也是想挣快钱。
对这类电影比较大的争议就是其制作周期太短,故有些还将其称为“粉丝经济催生的畸形儿”。
2014年春节档,明星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同名大电影以近7亿元的票房震惊电影圈,虽然被很多业内人士批为“根本不是电影”,但不妨碍嗅到商机的同类电视综艺节目继续奔上大银幕。
除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原班人马加盟的大电影,以及王岳伦带来第一季星爸萌娃拍摄的《爸爸的假期》将于羊年春节档上映,1月30日,《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率先亮相。
映首日,《奔跑吧!兄弟》就以34.04%的全国排片率力压《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成为当日的排片冠军。
截止影片下映,《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已经揽获四亿票房。
3.其实不是电影如果从电影的广义含义来看,但凡是采用幕布投射影像的片子,都是电影。
这是电影被发明之初时的定义,然而,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国内圈子,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早已将电影的定义归于一个相对狭义的范围,那就是故事片。
《奔跑吧!兄弟》电影版拍摄都只用一周时间,而且成本都相当低廉,拍摄成本仅几百万元,却期望利用节目人气,用最低的成本揽获最大的收益。
这种大银幕作品,无需考虑故事是否精彩,是否有艺术价值,只一心依托电视节目来忽悠粉丝买票观看,目标性极为明确,是纯粹的商业行为。
这种相当于把免费收看的电视节目搬到电影院播放还能大卖的综艺电影,的确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特产”。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特产”1.为什么中国人爱拍综艺电影对于相较电影大片动辄拍摄一年半载、小片也要花费数月的周期看,在时间几乎等同于金钱的当下电影圈,综艺节目拍摄大电影占足先天优势。
拍摄周期短,来钱快,以《爸爸去哪儿》和《跑男》为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2013年12月27日结束,电影于2014年1月31日公映,前后间隔一个月。
《跑男》接档速度更快,节目1月16日收官,电影版1月30日上映,前后仅隔半月。
综艺节目拍成电影在中国也并非总能大卖,只是《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的商业成功太过“扎眼”。
在这之前,《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我们约会吧》都翻拍过电影,但几乎都成了炮灰。
但“跑男”和“爸爸”的成功,还是让更多综艺节目蠢蠢欲动,想捞“综艺电影热”一杯羹。
总而言之,电视人将综艺节目推向大银幕,除赚快钱,最大的诉求是提高节目影响力,从而提升电视台品牌;而对于电影人来讲,估计就是赚钱了。
2.韩国人为什么不拍综艺电影在中国收视率红火的两档代表性综艺节目皆脱胎于韩国原版,虽然同样观众基础都很好,但中国版的《跑男》却“更进一步”,短时间捣鼓出一部衍生电影,让收视率与电影票房挂了钩。
既然把“电视节目”拉到电影院在中国是赚钱买卖,为什么原创地的韩国人没有想到这招呢?韩国的电影人还是遵从电影的操作手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韩国一年制作的电影有几十部,相对已经饱和,而且影院每周都有大量优秀作品上映,烂电影根本没有竞争力。
(1)国电影观众面临的选择比中国多太多简单对比一下,中韩1月21日到1月30日10日之内上映影片情况,韩国上映新片42部,如果算上所有在映旧片,这一时间段韩国上映电影总数为600部。
中国同一时段上映14部新片,颇具竞争力的新老旧片有8部。
从时光网能查阅到的信息,这一时间段全北京在映影片数量为55部,其他城市只少不多,全国估算怎么也不会超过100部。
简单地讲,韩,综艺节目要进电影院面临竞争之激烈难以想象。
(2)巨大数量的综艺粉丝其实韩国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火热并非近几年才开始,早在2005年前后,《Xman》和《情书》就已拥有了大批的中国粉丝。
但十年过去了,《Xman》《情书》早已更新换代成如今《跑男》和《无限挑战》等各种类型多样的真人秀节目,但始终没有一档综艺节目被搬上大银幕。
这种大电影在韩国是没有太大市场的,这种电影依靠的都是粉丝效应,而在韩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成功的粉丝电影。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可以说巨大数量的综艺粉丝造就了《跑男》等综艺电影的成功。
三、理性看待综艺电影1.两种态度(1)电影人的心情:毁灭艺术中国的电影水准距离好莱坞有多远不言而喻,甚至邻邦俄罗斯、印度、韩国的电影水准都在中国之上。
过去,这些差距的形成大都被归列为中国落后的生产力、不会讲故事的传统弱点,以及各种电影技术的不足。
但是现在,中国不缺钱,投资商甚至发展到开始投资好莱坞电影的地步,比如投资《变形金刚4》《第七子:降魔之战》等。
同时,中国电影人讲故事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并有实力请到好莱坞特效团队来打造各种效果。
看上去,形势大好,蒸蒸日上。
然而,电视真人秀节目频频被搬上大银幕的现象,却使人看到了畸形状态,虽然忽悠了不少票房,但这一以纯粹捞钱为目的的旁门左道的存在,却大大制约了中国真正的电影业的发展,伤害了许多认真做电影的业内人士。
有电影人曾呼吁将这些综艺节目留在电视上,否则,“一旦这种没诚意、没剧本、靠节目人气来圈钱的货色大量占据本就拥挤的电影档期,挤走真正的电影,那么,中国还会剩下多少认真拍电影的人?都去搞歪点子圈钱了!”2.快乐没有高下之分相对于电影人的态度,作为观影的主体。
中国电影观众又对综艺电影作何看法。
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院线大量排片,场内座无虚席,满场笑声。
诚然中国观众对于综艺电影的评价也是喜忧参半,甚至有些观众声称绝不去影院看低级综艺,但是何时快乐也有高下之分了?电影院提供的只是一个娱乐的场所,电影向我们观众输出的是影片。
我并不认为快乐有高下之分。
“综艺电影希望传递的是能在一年这个最特别的时间,让家人更懂得去分享爱,这就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综艺导演说的不无道理。
电影诚然电影观众的年龄层有所不同,但是能够在一个90分钟的时间为我们持续输出笑料的不是只有小品或者相声。
如果综艺电影需要管,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小品的拼接版,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和现世关怀。
几段小品一拼凑,却能赚到高票房,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管理部门应该禁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综艺电影或许我们可以把归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当然这只是一种戏称。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还是苏珊大妈的折中理论,都告诉我们理性折中的看待问题。
电影的春节档作为电影排片的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一个黄金时期,可以说春节去电影观影满足了中国人的社交需求。
春节期间,你甚至会去电影院重复观看同一部电影,这并不是这部电影拍得有多经典,但是这契合了中国人春节期间的社交需要。
相亲,交友,和老朋友叙旧这些元素成了春节假期的主旋律之一,而作为观影的主力军恰恰又是以年轻一代为主,这就促生了这一怪异的现象。
3.更多的可能性不管前路如何,综艺电影的热潮至少短时间内还不会消退。
羊年的大年初一,《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两部综艺电影依然如约而至,综艺电影的热潮也不会立马褪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投资人会前赴后继的扑向综艺电影这一块大蛋糕。
大家习惯于拿蜘蛛侠等娱乐性质的主流电影去和艺术片作比较,这样其实是不对的,没有可比性;综艺电影的大卖,说明普通观众希望有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市场上出现,而《跑男》其实正是电影与大众的娱乐生活做对接。
中国电影的未来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说白了电影只是大众娱乐的一种呈现方式。
有讨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综艺电影不应该被谴责,电影未必要以艺术性为唯一的维度。
综艺电影并没有影响全局的能力,并不足以成为搅动池水的鲶鱼。
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本身就是多元的,我更希望未来电影院可以成为我们的客厅,成为合家欢乐的场所,在这个层面上我相信综艺电影的出现时有意义的。
我们不能否认未来会无数的可能性,能为大家提供更多元的视听享受才是未来电影发展的方向。
不管我们用如何恶毒的语言来抨击综艺电影,但是它确实成功了,票房大卖,赚的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