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部电影的哲学思考
《当幸福来敲门》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当幸福来敲门》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影片,通过讲述主人公克里斯·加纳的奋斗故事,向观众传递了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影片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生活的困境与希望,引发观众对人生、幸福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影片以克里斯·加纳的经历为主线,他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却因为生活的不顺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他失去了工作和住所,不得不和儿子克里斯托夫一起过着流浪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克里斯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气,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电影中的哲学思考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影片通过克里斯的经历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人,却因为社会的不公而陷入困境。
影片通过这一点,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反思社会是否真的公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其次,影片通过克里斯的奋斗故事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在困境中,克里斯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证明了人生的可能性。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给予了观众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此外,影片还通过父子关系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困境中,克里斯和儿子之间的互动和支持成为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走出了困境。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家庭的重要性。
影片的励志力量不仅体现在克里斯的奋斗故事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经历展现出来。
例如,克里斯在困境中遇到的一位高中老师,她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帮助了克里斯。
这种互相帮助和鼓励的精神,激励着观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综上所述,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向观众传递了哲学的思考与励志的力量。
电影中深刻的人生哲理

电影中深刻的人生哲理电影一直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能让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把人带到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道路上。
在这些电影中,有很多深刻人性的描绘和哲学的思考,既能让观众感动,又能让观众思考生命的真谛。
以下是我从一些电影中学到的人生哲学思考。
1. 当你准备好,生命自会给你机会。
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故事,父亲努力让女儿在摔跤场上取得成功。
这部电影展现了奋斗和坚持的重要性,同时也教给我们一个人生哲学:当你准备好了,生命自会给你机会。
正如电影中的女主角,在她不断地努力下,最终实现了她的目标。
所以,我们需要丰硕的准备和毅力,去等待生命为我们提供的机会。
2. 改变自己,影响别人。
电影《飞越疯人院》中的主人公麦克谷博士在疗养院中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他采用非常规的方法治疗了这些人。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疗养院中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心灵和思想,并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性和价值。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你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你愿意改变自己,就可以影响身边的人。
3. 不要害怕拥有感情。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一个男人如何从剧烈的悲伤中走出来,重新接受与他人的感情。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即使你受过伤害,也不要害怕拥有感情。
当我们从悲伤或者失望中恢复过来时,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能力去理解和支持别人。
4. 承认过去,珍惜当下。
电影《美丽人生》描写了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一个父亲用他的爱和想象力来保护他的儿子免于纳粹集中营的痛苦。
这部电影教我们一个人生哲学:承认过去,珍惜当下。
即使我们身处黑暗的一面,我们也可以发现美和人性的真正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价值超越了现实和时间,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文化和创造的智慧。
5. 逆境中,也要坚持正义。
电影《12怒汉》是一部经典的司法题材电影,讲述了陪审团在辩论阶段中的决策和试探。
这部电影教我们一个人生哲学:逆境中,也要坚持正义。
在陪审员们的头脑风暴和交流中,有些菜来的人保持了自己的立场,维护了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罗拉快跑哲学观后感

罗拉快跑哲学观后感《罗拉快跑》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特导演的德国电影,于1998年上映。
本片以纽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奇幻的故事,女主角罗拉在一场危机中被迫经历着不断重复的时空循环,为了救回自己的男友,她不断奔跑,并探索出不同的可能性。
影片以其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紧凑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引发了观众们的思考。
观看《罗拉快跑》后,我对于时间、命运和自由等哲学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在影片中,罗拉被迫在重复的时间循环中奔跑,每次都要面对相同的情境和选择。
这种情况使她深感时间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到时间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时间的认知。
时间是一个虚幻而复杂的概念,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无尽压力。
影片中的罗拉只有20分钟的时间去解救男友,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如何决策和行动。
在电影中,罗拉的每次奔跑都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反映了命运的多样性。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而这些选择和决策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不同的结果。
有时候,即使我们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结果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命运的多样性让我想到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决策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意识到每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们的未来轨迹。
同时,影片中的罗拉以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勇气不断奔跑,这呼应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精神。
无论是面对逆境还是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勇往直前。
电影中的罗拉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她从未放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人类的坚韧和毅力,我们应该学习从罗拉身上汲取力量,面对挫折时不气馁,而是勇往直前。
除了对时间、命运和毅力的思考外,观看《罗拉快跑》还让我思考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电影中,罗拉在每次循环中与不同的人有过接触,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她的行动产生影响。
这引发了我对于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依赖和互动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阿甘正传》生活的哲学思考

《阿甘正传》生活的哲学思考《阿甘正传》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通过主人公阿甘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就《阿甘正传》中所呈现的生活哲学进行探讨,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一、奋斗与坚持电影中的阿甘是一个智商不高的人,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反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阿甘通过不懈努力完成军队训练,成为一名足够优秀的士兵;他创办的虾米公司也因持之以恒的经营而最终成功。
阿甘的坚持和努力告诉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只要努力,就能最终收获成功。
二、幸福与简单虽然阿甘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却十分满足和快乐。
他没有追求金钱和地位,而是以心灵的平静和自己爱的人为幸福的衡量标准。
在电影中,阿甘对比有亿万身家的朋友道出了这一点。
阿甘告诉我们,无论财富多寡,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外在物质的追求。
三、友情与关爱在阿甘的一生中,友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与雷蒙德成为了一生之交,无私地给予对方关爱和帮助。
同时,阿甘还在部队与珍妮相识,他们的友情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坚固。
通过这些友情的展现,电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友情和关爱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珍惜并付出真心。
四、希望与勇气电影中,阿甘不仅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还给予了其他人希望和勇气。
无论是在越战期间坚信胜利的即将回国的战友,还是在珍妮深陷毒品泥沼时给予她无尽的支持,阿甘都是一个勇敢的精神激励者。
他的力量和勇气激励着他身边的人,也激励着观众。
阿甘的精神意义在于传递希望,告诉我们面对挫折时要坚强,要有勇气迎接生活中的困难。
五、自我发展与成长阿甘在电影中经历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从越战士兵到跑步传奇,以及成为了虾米公司的创始人。
这些经历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成长,也传递给观众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我们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就能不断成长并取得成功。
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常常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思想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元素传达着哲学思想,引发人们对生活、存在、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选取几部知名的影视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并思考这些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黑镜》《黑镜》是一部由查理·布鲁克创作的科幻电视剧,以科技为背景,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乏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探讨。
比如在某些剧集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了人类对于真实与虚拟的无法分辨,引发了对于自我认知、真实世界的探讨。
《发条橙》《发条橙》是一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
影片中通过对主人公亚历克斯的道德沦陷、自由意志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冲突展示了人类的善恶之间的平衡。
作为自由意志与道德伦理的经典之作,影片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观念、自由意志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阿甘正传》《阿甘正传》是一部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阿甘坚韧不拔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了众多象征主义手法,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命运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阿甘通过自己的善良与坚持,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态度、命运与努力的讨论和思考。
《盗梦空间》《盗梦空间》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讲述了梦境入侵的故事。
影片中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展示了人类对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认知。
在梦境中,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幻想与欲望,但也会陷入自己创造的困境中。
影片提出了关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心灵、梦境和真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影视作品中,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对故事情节的探讨,更是对人类生活、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自身生活,认识世界与自我,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中探讨的哲学问题

电影中探讨的哲学问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可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式引发人们对生活、人性、存在等方面的思考。
在电影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伦理、自由意志等方面的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中探讨的哲学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启示。
### 人类存在的意义电影中经常会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哲学命题。
通过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追求和抉择,电影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在囚禁的岁月里通过自学、帮助他人等方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希望和尊严的追求。
这种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讨,让观众在反思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启示,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 道德伦理问题电影中也常常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引发观众对善恶、正义、道德选择等方面的思考。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克里斯·加纳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正直的品格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展现了社会的不公、道德的选择等问题。
这种道德伦理问题的探讨,让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思考自己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
### 自由意志与命运另一个常见的哲学问题是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
电影中常常通过人物的抉择和命运的安排展现这一问题。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在被安排的虚假世界中最终选择了追求真相和自由,这种对自由意志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人生选择和命运安排的思考。
电影通过人物的抉择和命运的安排,让观众思考人生中的偶然与必然,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 生死与永恒生死与永恒是另一个常见的哲学命题。
电影中常常通过生死的轮回、永恒的追求等方式引发观众对生命的珍贵和永恒的思考。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通过乐观、善良的品格影响了周围的人,展现了生命的伟大和永恒的价值。
这种对生死与永恒的探讨,让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分析电影中的思想与哲学观点

分析电影中的思想与哲学观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性格和对话等方式,传达思想和哲学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电影中的思想与哲学观点。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许多电影作品通过塑造角色的言行、抒发情感以及展示社会现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通过反映人性的脆弱和反抗,探讨了希望与自由的价值,传达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制度束缚的批判。
其次,电影也经常涉及到一些哲学上的思考。
比如,《黑客帝国》系列电影涉及的虚拟现实和人类自由意志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于真实与幻象、命运与选择的思考。
另外,《无间道》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边界,引发观众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电影也常常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和隐喻来传达思想和哲学观点。
例如,《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通过对暴力的展现和对消费主义的嘲讽,呼喊着对于现代社会荒诞和空虚的思考。
同样,《发条橙》这部电影通过对青春期反叛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讨论,传递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恶性循环的警示。
此外,电影中的画面语言和音乐也能够渲染出思想和哲学观点。
比如,《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镜头运动和音乐配乐,展现了人类的进化史和对未来文明的幻想,引发了关于意识、存在和宇宙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性格、对话、意象和音乐等多种手段来传达思想和哲学观点。
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两部电影的哲学思考作者:王晓清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3期[摘要]分别由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和《活着》是两部经典之作,《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英雄的幻灭的故事,活着时如夏花般灿烂,死亡亦是如此的美丽而平静,至于《活着》则是导演一种对生命体存有的极度讽刺,福贵的活着却面对的是不断的死亡,这样的活着是生不如死,是一种灵魂的消失与灭亡。
两部电影侧重不同,但寓意深刻值得分析。
[关键词]影视艺术艺术批评存在符号死亡《霸王别姬》是京剧中很重要的戏码之一,中国大陆的导演陈凯歌将李碧华原著小说《霸王别姬》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荣获一九九三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我国唯——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
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改编于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消减了很多。
这部影片同时也是张艺谋至今未获通过的中国禁片。
下面笔者仅从艺术批评角度对两部电影进行分析比较。
一、“存在”和“存有”祁克果是丹麦著名神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最早的先驱。
祁克果认为“存在”只是一个适用于人的概念。
“存在”意味着一个人自己的生活过程,包括自我参与、自由选择以及自我实现三个环节,如果这三个环节不完整的话,那个他就不算是一个完整意义上存在的人,只能说是一个生物人、肉体人。
自我参与是指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生活,这表现为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人生的全过程,而不随波逐流地附从于他人的生活方式。
关于存在的理论,祁克果有一个非常鲜明的比喻,他说生活好比驾驭马车,有的人在打瞌睡,任马拉他,有的则驾驭者马任意驰骋,只是后一种人才是存在着的人,前一种人并不存在,他们的生活与动物并没有什么差别。
自由选择是自我参与过程中面临的选择,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参与生活就是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自我实现是把人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同时也越来越脱离社会的存在的过程。
他认为存在是一个有低级向高级的飞跃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祁克果把存在当做生活辩证法。
生活辩证法始于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活被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不起作用。
在生活辩证法的第二阶段—伦理阶段。
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
由于道德犯罪感促使人再次面临选择:或者沉溺于犯罪感而不能自拔,或者飞跃到宗教阶段,皈依上帝,寻求拯救。
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
因为信仰产生强烈的荒谬感,荒谬始终伴随着信仰的情绪,是检验信仰强度的尺度,荒谬感越强则所检验的信仰越强烈。
电影《活着=》中的福贵就是一个不存在的典型代表,属于是被马拉着的打瞌睡的那一类人,这种人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在福贵的人生中,他并没有选择,被抓去拉大炮是不得已的,只希望单纯的活着回来,而春生则选择了开汽车。
福贵的人生没有目的,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方向。
没有参与,更不用说是实现了,只是单纯的作为动物性的存有,无论是唱皮影戏还是干革命都非他所愿,一切的安排都是被逼迫的,都仅仅是为了单纯感官生物体的生命活着的目的。
当活着仅仅是为了肉体上生命的维持,那是庸碌无为的存有,这样的意义上的活着就不是存在,在生活辩证法中也只限于感性阶段。
在电影中福贵变卖家中的家具时不吆喝而只是木木的站在那里等待,不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冬天冷的时候也只知道躲在柱子后面躲雪避寒,亲爹被他气死他却一点表情都没有,这和一个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他随波逐流,没有自我的认知价值,儿子有庆为了给姐姐报仇和另一个小孩打架,别人说他破坏食堂,福贵就打孩子,说明他胆小怕事就只道认同附和别人。
无论从存在还是辩证法的观点上来看,福贵都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存在的人,而只是作为单纯生命体的存有。
然而《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存在的人,小豆子(程蝶衣小名)的母亲出身于妓院,由于没办法抚养只好送来学戏,小豆子本身并不是自愿来到戏班学戏,但他有机会逃离戏班过另外一种生活。
当他由于不堪忍受学戏的痛苦时和小癞子策划逃跑,逃跑成功,但是小豆子在逃跑的路上发现了了一个京戏舞台,看到了成角儿之后的无限风光和受人尊敬时,为了日后也成为那样的角儿他最终还是选择回来接受体罚,却不讨一句饶命,甚至差一点被打死。
从逃跑到接受体罚他选择了回头,选择了坚持,哪怕是吃再多的苦他还是选择了学戏,终于成就了他人生的目标——名角儿。
然而小癞子却忍受不了学戏的痛苦上吊而死。
成了名角儿的程蝶衣因为选择自己的目标而生活下去,选择了京剧这种艺术追求,献身艺术,自觉参与京剧艺术,以至于达到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状态,不辨雌雄不辨现实生活和戏镜,由沉溺于道德犯罪感而不能自拔的伦理阶段上升到宗教阶段而产生一种荒谬感,为了真正实现艺术的价值选择殉情死亡。
从一而终,为信仰而殉葬,从生活辩证法中的伦理阶段上升到了宗教阶段。
二、天才与艺术叔本华对人做了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他认为在这一层次的人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人不自觉地受意志的支配,生活是对人的折磨和苦难。
第二个层次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叔本华说,个性是天生的,这意味着,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被一只严格决定。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个性越强则欲望越强痛苦就越深刻。
第三个层次是具有天才的人,所谓天才就是他们不受意志的控制,超凡脱俗。
《活着》中的福贵属于第一层次的人,他随波逐流,没有个人主观意识,缺乏个性,是大众化中的一员。
是具有共性的群体中一员。
生活对他来说就是苦难和折磨,他被意志所掌控,他面对很多死亡,这些死亡都不是他能够选择的:而《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则属于从第二层次上升到第三层次的天才,程蝶衣个性突出,正是因为个性显著,所以想要成就艺术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痛苦就越深刻,想要结束痛苦成就人生的目的,他选择了死亡。
程蝶衣是可以称之为天才的人,之所以被称为天才是因为他能够摆脱意志的控制,不拘一格,超凡脱俗。
这主要表现干艺术和哲学。
叔本华有一套关于艺术本质的独特理论,他认为,艺术不是通过感官而是通过心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认识的。
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
艺术的本质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而不是对人和事加以概念化的产物。
所以从此来看,福贵的所从事的皮影戏并不是艺术,而仅仅是为了活着的工具,不具备艺术的本质特征:而程蝶衣为之奉献一生的京剧则是真正的艺术,程蝶衣饰演的虞姬这个艺术形象是意志向心灵的显现,是意志对自身的直观,不再仅仅是一个加以概念化的产物。
叔本华把艺术直观称为“自失”。
自失是直观者与直观境界的融合,人自失于对象之中。
也就是说,他忘记了他的个性忘记了他的意志。
程蝶衣之所以不辨自我是雌雄的原因就不难解释了,这是一种艺术上的高度自失,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程蝶衣饰演的虞姬必须得选择死亡,因为戏名是《霸王别姬》,虞姬必须“从一而终”,这也是他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
三、符号解读影视视觉语言的运用1、关于“符号学”现代语言学是符号学获得理论构架和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据,索绪尔第一次把对符号的研究当作一门新学科提出的。
他在其对现代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符号系统”的学科出现。
并为其做了初始的理论准备。
他的继承者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1899—1956)通过其《语言学理论导论》和《语言论集》两本著述,为后来的结构语义学的建立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即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是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
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
1964年法国学者麦茨发表《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际志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问世。
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其代表理论家及理论著作有法国麦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意大利艾柯的《电影符码的分节》以及意大利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等。
电影符号学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道具的运用道具是电影视觉语言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面中的一些形象不仅仅是它本身,它更代表着更深一层的含义。
这也就是想象的能指和所指理论。
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可以用符号学来进行解释分析,如《霸王别姬》中开头小豆子为了学戏而被母亲切掉了一根手指,从此造就了他身份的迷失,用符号学来解释的话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手指而是作为男性阳具的切除,电影开场为以后埋下伏笔,程蝶衣对宝剑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对英雄对男性的崇拜,宝剑可以看成是可以说男性的阳具,最后程蝶衣选择用剑自杀也是与剑融为一体,身体与剑融为一体。
是作为男性缺失的补偿,程蝶衣终于回归本体《活着》中也有很多有意义的道具运用,比如说是福贵的皮影箱,原来装的是皮影。
象征着福贵被操控的人生,后来被改装小鸡,皮影箱可以比喻成为女性的子宫。
至于救治凤霞的大夫吃的馒头,就可以理解为坟墓,所以凤霞没有被救活也符合符号学上的意义。
四、关于死亡对比《霸王别姬》和《活着》中的人物形象中。
都有关于死亡的情节。
死亡是一种人生态度,死亡是一种伴随着主体意识的必然行为。
但也参杂着许多偶然因素。
但是同样的死亡带来的结果和意义却不一样,下面笔者着重从两部电影人物死亡的先后顺序进行比较:1、戏班的师傅和福贵的爹的死戏班师傅在《霸王别姬》中是第一个死亡的人,这个师傅是—个具有崇拜英雄气节的人物。
徒弟程蝶衣和袁四爷之间的“绯闻”,另外一个徒弟段小楼娶了妓院的女人,选择玩蛐蛐不再登台唱戏,这两个是师傅引以为傲的徒弟,然而却变得堕落。
戏班师傅感叹以前引以为傲的徒弟作为英雄的毁灭,然而看到戏班现在的徒弟没有希望的表现,师傅气绝身亡,其缘为个人的英雄崇拜情节,感慨英雄的幻灭却后继无人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这是一种人格尊严的选择。
而福贵的爹是因为家产被儿子败光看不开而被气死,人为财死,具有戏剧性和偶然性。
2、袁四爷和龙二的死《霸王别姬》中葛优饰演的袁四爷是梨园行的霸王,他很懂戏也很欣赏程蝶衣,他想成为虞姬的霸王,但是程蝶衣心里只有段小楼这个霸王,所以,袁四爷的死是缘于对理想的破灭。
虽然在临死前他还走出潇洒的霸王步,但袁四爷很迷茫因为霸王别姬而姬不在,所以袁四爷的死也是必然的:在《活着》中的龙二由于赌博而得到福贵家的房产是一种偶然,却也正因为这偶然得来的房产而卷入历史风波,因此龙二的死带有偶然性。
3、菊仙的未出世的孩子和凤霞的死菊仙在《霸王别姬》中的身份是一个妓女,虽然出身低贱,却也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心高气傲的女人,她执着地相信英雄的存在,所以当段小楼英雄救美般的帮助了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