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搭支架6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搭支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搭支架苏教版教学目的进程与方法:●可以提出消费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效果,并设法解释;●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
迷信知识:●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结构在消费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看法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重点:知道不同外形的结构动摇性不同。
难点:搭建接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具预备:教员预备:1个立方体、图钉、剪刀、课件、单行本、垫圈、钩码、长短不同的塑料管、回形针、铁架台先生预备:直尺、铅笔、橡皮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提问:你们看法图中的修建吗?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先生回答。
3、提问:关于它的结构,你们有什么效果吗?4、先生提出效果。
二、探求支架的动摇性。
1、什么外形的支架最动摇。
⑴说话:各组同窗相互协作搭出各种不同外形的支架,比拟哪种外形的支架最动摇。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衔接方法呢?⑵先生回答。
⑶教员补充引见衔接方法:一字衔接法、十字衔接法、七字衔接法等。
⑷先生入手搭支架。
⑸说话:你们可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拟哪种外形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动摇?⑹先生汇报研讨效果。
⑺提问: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动摇吗?⑻先生活动。
⑼小结:三角形的动摇性比拟好。
2、提问:如今,你们知道艾菲尔铁塔一百多年来直立不倒的微妙了吗?你们还见过哪些修建也运用了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三、搭高塔。
1、说话:艾菲尔铁塔挺拔直立、十分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观赏,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2、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任务呢?3、先生设计、并全班展现。
教学反思«搭支架»是苏教版迷信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内容,经过本课的教学,让先生看法到罕见的支架的外形和运用,以及三角形支架最结实的特点等知识点。
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预备充足,为先生开拓视野提供了预备课前备课时,预备了一定数量的纸折的支架,并且在课堂上展现,课堂上现场制造支架,讲清楚要求,做出来的支架一定要紧凑、不松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搭支架》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搭支架》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搭支架》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支架为导入,引导学生探究支架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搭建支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他们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支架的原理和作用,学会搭建简单的支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支架的原理和作用,搭建支架的方法。
2.教学难点:支架的搭建技巧,如何在搭建过程中保证支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支架图片,引发学生对支架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支架原理: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支架的构成和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搭建支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搭建的支架,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支架搭建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七. 说板书设计1.支架的原理2.支架的作用3.搭建支架的方法4.支架的稳定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是否能够主动思考、提问。
2.学生操作技能: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如支架搭建的准确性、速度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搭支架|苏教版0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提高在生活中应用三角形构架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定性不同。
【教学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吸管、大头针、胶带、剪子【教学过程】:(上课,同学问好)一.图片导入:1.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看大屏幕。
2.师:看完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这些高高的建筑物屹立不倒。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搭支架。
板书课题:2.搭支架4.师:齐读课题二.学习新知:1.师:在生活中你见到过支架吗在哪见到过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3.师:书中也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支架,请大家把书翻到19页,来看一下19页上面的第一个问题,谁来读一下题的要求(大屏幕展示)4.师:下面同学们想一下这两个问题。
想好以后小组内交流5.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6.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书上为我们展示了三种含有支架的图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7.师:看完这些图片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是支架8.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支架的概念齐读9.师:生活中你见到的支架都是什么形状的呢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板书)师:在哪里见到过呢10.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你猜一猜哪种形状最稳固呢生:三角形师:到底是不是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呢我们一起来操作一下,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形状的支架,请每个小组用力往两边拉拽,研究哪种支架不易变形、最稳固。
师:大家猜的对不对呀生:对,三角形最稳固(板书:最稳固)11.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知道哪种形状的支架用料最少吗生:三角形(板书:用料最少)12.师小结:说得很好,三角形的支架最稳固而且用料最少。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五下《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学目标: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发现支架的结构不同,变形的程度也不同。
2、知道三角形结构最不易变形,并学会加固不稳固的支架。
3、通过搭建稳固的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是最不容易变形的,最牢固,最结实。
教学难点:正确的搭建立体支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三角形结构的照片。
2、学生准备:长短不同的纸棒、线(胶带)、剪刀。
教学过程:一、回顾搭立体支架活动。
1、讲述:上两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建立体支架的比赛,在搭建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或发现,你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呢?你能来谈谈吗?2、学生交流。
3、过渡:(引用学生的话),我们再用纸棒来搭一些不同形状的支架,研究它们的牢固程度是否一样,好吗?二、搭支架比一比。
1、在这些支架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形状的最稳固?2、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上几种形状的支架,组内用摇晃拉扯的方式等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注意点:小组内的材料要一致,这样比较的结果有说服力。
)4、全班交流,说说各种形状支架的变形程度。
5、师生小结:三角形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三、加固支架试一试。
1、谈话:虽然三角形支架最稳固,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支架不能做成三角形,有没有办法可以增加这些支架的稳固性呢?2、以四边形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让四边形的支架稳固。
请你们试一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为什么这么做呢?(三角形的支架不容易变形,通过加固,让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
)3、五边形、六边形呢?说一说你怎么加固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
老师:对,他们都是将图形变成了很多的三角形。
提问:我发现最不容易变形的支架是:三、生活中的三角形支架1、认识艾菲尔铁塔(教师先出示艾菲尔铁塔的图片,再出示文字介绍)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学生回答。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 搭支架|苏教版

搭支架一、教材分析《搭支架》一课原本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指导学生使用吸管和胶带搭建支架。
基于我校STEM食品主题单元的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和即将颁布的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笔者对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材料等进行了一些更改,选择食品意大利面和棉花糖作为依托,并且在学生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
更加突出“工程技术”理念,着力于让儿童学会“工程设计”。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三角形最稳固的科学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如何将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充满兴趣。
通过建立学习的脚手架,让学生基于真实的为学校风向标建立标志性建筑物的任务,设计工程图纸,优化方案,搭建模型,交流展示,再优化方案的过程,亲身经历真实的工程实践,深入体会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科学知识三角形最稳固和形状与承受力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科学探究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而,学习新的工程理念对孩子来说,既是新的研究,又是新的挑战。
因而,本课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降低陌生感,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食品作为工程设计与建模的材料。
三、教学目标1、计算搭建支架的成本,实现成本最优化。
2、知道三角形最稳固。
3、根据设计方案图,动手尝试搭建支架,并且通过测试提出优化的方案。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设计方案,动手尝试搭建支架。
难点:通过测试,提出优化的方案。
五、教学准备师:棉花糖、意大利面、直尺、PPT生:支架设计图、湿巾纸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吗是的,上节课我们仅仅完成了第一步:建筑物的设计2、提问:咱们班8个小组的同学纷纷出谋划策,设计图各有特色。
哪一组愿意上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下面的同学听,你会给他们提供什么建议呢把你们组的设计图拿上来,两幅设计图,你们更加赞同哪一幅为什么你们也赞同们吗为什么是的,在建筑中三角形最稳固(板书)。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搭支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搭支架》教学设计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学校张剑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生产生活中与结构有关系的问题,并设法解释;●初步学会搭支架的方法。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难点: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个立方体、图钉、剪刀、课件、单行本、垫圈、钩码、长短不同的塑料管、回形针、铁架台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橡皮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提问:你们认识图中的建筑吗?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
3、提问:关于它的结构,你们有什么问题吗?4、学生提出问题。
二、探究支架的稳固性。
1、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⑴谈话:各组同学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⑵学生回答。
⑶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一字连接法、十字连接法、七字连接法等。
⑷学生动手搭支架。
⑸谈话:你们可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⑹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⑺提问: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⑻学生活动。
⑼小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2、提问:现在,你们知道艾菲尔铁塔一百多年来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吗?你们还见过哪些建筑也使用了这种结构?为什么采用这种结构?三、搭高塔。
1、谈话: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各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2、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3、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4、谈话:高塔草图完成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连接方法进行搭高塔。
下节课我们就按照这个步骤来搭高塔,并测试高塔的性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搭平面支架的活动,知道了三角形的支架稳固性好,并且进行了搭高塔的设计工作,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完成高塔的搭建,比较哪些小组搭的高塔既坚固又美观。
五年级下册科学《搭支架》教案(共五则范文)

五年级下册科学《搭支架》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搭支架》教案《搭支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2 搭支架8-苏教版小小设计师——做架子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基于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第2单元的《形状与结构》的内容,以及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再结合我校开设3D打印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尝试。
二、学情分析上课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进行了BYOD(自带设备)的数字化学习试点,学生使用平板学习已经常态化。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搭支架》教学设计

反馈: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二、设计搭建高塔
1、引入:同学们,让我们来试着搭建一座既高又稳、承受力大的高塔。
2、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画出设计草图
2.选择制作材料和连接物,确定合适、牢固的连接方法
3.测量塔的高度和它的稳定性。
(2)分小组比较谁的高塔最稳固。
组
稳固性
预测
实验
组一
组二
组三
组四
(3)师问: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三、支架的应用
1、引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早就将三角形的特性广泛地应用了,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反馈:起重臂、高压线塔、艾菲尔铁塔、石油井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课题
2.2搭支架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1、认识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固的支架。
2、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
认识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固的支架。
难点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支架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这些物体在结构上都利用了三角形。
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授新课
一、认识支架
1、谈话:像灯架、折叠凳、人字梯这样,起到支撑作用的构架,我们称之为支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总结:结构合理、三角形使用较多、连接点结实、重物的着力点分布均匀的支架坚固且承重力强。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践动手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在时间的把控上要注意,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制作,对制作的思考切到位。
板书设计:
搭支架
(2)学生分析: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互相合作、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观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搭建高塔
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
谈话:下面我们往高塔上加重物,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并做好记录。
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坚固,而有些组的高塔却比较差呢?
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谈话:谈谈你们在搭高塔时的感受。
了解支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讲述:一根小小的纸棒,经过我们精心搭建,变成了稳固的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的稳定性,同事还涉及到了结构学、建筑学、美学的知识。其实,建筑学家也在运用上述知识建造桥梁、电视塔等,我们一起来行商一下好吗?
(出示课件)学生看资源光盘或课件,分析、总结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教师补充:这些建筑物除了运用三角形结构稳定的原理之外,还运用了物体上轻下重、上窄下宽使物体重心下移从而更稳定的原理。
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搭建高塔。
学生展示本组的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设计
学校:新桥实验小学
班级:五年级
人数:
日期:月日
学科:科学
课题:搭支架
教时:第2课时
执教:姜美玲
1、教学目标: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2、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内容分析:《搭支架》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前一课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支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支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谈话:各组进行搭高塔比赛,你们认为应该比什么?
小结:美观、架,你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反对没有创意的模仿。设计支架式,除了要坚固,还要考虑到能够放住承重物。
教师巡视、帮助
测试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
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塔的稳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