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素材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突破思路本节教材先讲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及危害,然后以洪水为例从三个方面讲述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认识洪水和洪灾,洪灾的形成原因,洪灾的防治措施。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

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的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合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

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

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这部分土地在防洪规划中称为“分蓄洪区”,在服从分蓄洪要求的前提下,仍可以合理地加以利用。

相关链接__中国防洪减灾的新策略中国内地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这种气候特点导致了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

几千年来,洪水灾害一直是威胁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洪患得到了初步控制,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万座,总库容5200亿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27万千米;开辟蓄滞洪区近百处,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又进入洪水多发期,虽然洪灾面积减少,但是由于受灾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损失仍很严重。

在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防洪减灾将提出更高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防洪减灾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而调整防洪减灾策略尤为重要。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来江河防洪的策略,主流是依靠各种工程措施对洪水进行约束和疏导,其主导思想是与洪水斗争并战而胜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希冀完全消除洪水灾害是难以做到的。

高一地理洪涝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洪涝灾害知识点

高一地理洪涝灾害知识点洪涝灾害是指因降雨量过多或河道堵塞等原因而引发的水灾。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洪涝灾害的相关知识,包括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

首先,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多种。

降雨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当降雨过多,超过地表和地下水的容纳能力时,水就会积聚和涨水。

另外,雷雨暴雨和台风等天气现象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其次,地质条件也对洪涝灾害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地势低洼,河道狭窄或河床抬高,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洪涝灾害有所影响。

例如,过度开发土地、建设水库等都会改变水文地质条件,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大量的水会对农作物和土地造成严重的损害。

农田被淹没,农作物无法生长,这对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造成了重大影响。

其次,洪涝灾害还会导致道路和桥梁的破坏,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物资运输。

洪水进入居民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引发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减轻和预防洪涝灾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

人们可以建设水库和调节闸门来调节洪水的流量,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第二,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地区的高密度建设和密集的人口活动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因此,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和建设雨水花园可以帮助排出大量的雨水。

第三,保护湿地和河道。

湿地和河道是自然界的天然水库和调节器。

通过保护湿地和河道,可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和影响。

第四,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气象卫星、水文站等监测设备,可以提早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等知识。

希望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对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减轻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损害。

洪灾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洪灾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

洪灾的成因及其影响分析洪灾是指由于降水量异常增多或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地面大面积积水并造成灾害的自然现象。

洪灾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引发洪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量增加和雨水分布不均,降水量大、频率高,使得河流水位上升、地表积水增加,从而容易造成洪灾。

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水系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河流、湖泊、山区等地形特点会影响水流速度和水量,一旦降雨过大,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引发洪灾。

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洪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过度开发、违法建设、乱占乱改河道等行为使得自然水系失去了正常的排水功能,一旦遭遇暴雨,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甚至洪灾。

洪灾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一、破坏建筑设施洪水具有剧烈的冲击力,可以破坏混凝土建筑,冲毁道路桥梁。

洪灾还容易造成电力中断、交通瘫痪、通讯中断等一系列影响,给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失。

二、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洪水泛滥会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三、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洪灾带来的洪水会淹没住房、商铺,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中的淤泥、垃圾还会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综上所述,洪灾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

应当加强对洪灾的防范意识,加大防洪抢险力度,减少洪灾对人民生活和财产安全的危害。

愿人们能够意识到洪灾的危害性,共同努力,减少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潮湿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修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才能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才能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才能下降。

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二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间隔,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

假设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那么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潜水与地表水的互相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断定。

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进步供水才能;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进步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难点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地理复习指导栏目!。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

高一地理长江洪水知识点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

由于长江流经华夏大地的长距离和广阔流域,常年降水丰富,地形起伏大的特点,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中的长江洪水知识点进行探讨,包括洪水形成原因、影响与应对措施。

一、洪水形成原因1.区域性降雨: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使其容易受到来自海洋和周边陆地的水汽供给,形成区域性连续降雨。

当出现大范围强降雨时,往往会造成河道内的水位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洪水。

2.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长江流域降水模式发生变化,出现降水集中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增加。

降雨的不均匀性会增加河道水位波动,进而引起洪水。

3.山地地形和水土流失:长江流域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当大范围的土地被破坏,植被覆盖减少时,容易导致降水径流增大,进而引发洪水。

二、洪水的影响1.生命财产的损失:长江洪水常常引发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损害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生态环境的破坏:洪水会冲垮河岸,摧毁河道生态系统,破坏陆地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植被减少等问题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长期恢复。

3.经济发展的阻碍:洪水灾害对长江流域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经济领域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洪水应对措施1. 提前预警机制:长江流域地区应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洪水情况,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做好应对准备。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长江及其支流进行堤防加固、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等,以减轻洪水的洪峰冲击和洪水威力,保护沿岸居民和农田不受洪水侵袭。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加强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减轻洪水造成的伤害。

4. 河道治理和管理:加强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治理和管理,航道疏浚、河道规划和水文监测的持续改进等,以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总结:长江洪水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不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失。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还能增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使得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比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等。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被侵占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

它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和通信;还可能引发疫病的传播,威胁人们的健康。

那如何防御洪涝灾害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

对于河流流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比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提高防洪能力。

在城市中,要完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灾害。

造成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气候方面,某些地区常年降水稀少,容易发生干旱。

而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过度开垦等行为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干旱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使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防御干旱灾害,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水利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等。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那里温度高、水汽充足。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容易形成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极强。

狂风能吹倒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风暴潮则会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

地理洪水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洪水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洪水知识点总结高中洪水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洪水是指一定时间内,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位上升,超过预定的防洪标准并引起地表及地下水体内水位上升的自然现象。

洪水灾害广泛分布在全球范围,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灾害类型。

下面将对地理洪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洪水的成因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引起洪水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炎热、潮湿和多雨将增加洪水的发生可能性。

降雨的频繁和剧烈,会导致降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流增多,湖泊、河流和水库水位上涨,从而引发洪水。

2.地形因素地形因素是导致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形对降雨的接受能力有直接影响。

地势低洼的地区,因地面水体依赖下降,涵洞管道容易被植物的根系堵塞,河道污泥淤积,排水河、梁、溪也容易产生决口,导致洪水。

3.人为因素人类的开发活动是引起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流失森林、破坏湿地,规划扰乱河道,都使洪水发生的风险增大。

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规划土地、建设排水系统,也会破坏地表自然的排水系统,导致雨水不能迅速排除,从而增加洪水的发生。

二、洪水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它会导致房屋、道路等建筑设施受损、停电、中断交通等。

洪水还会导致农田、森林、牧场、渔场等农业资源受损,从而影响农民的生计。

此外,洪水还会带来疾病、食品短缺、淡水资源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洪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洪水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从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此外,洪水还会破坏河岸、滨海地区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消灭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损害。

三、洪水的防治1.加强洪水预警体系建设预警体系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洪水进行监测、预测和预警,及时地对洪水发生进行预警救援,减少人员伤亡。

洪水预警体系主要包括监测仪器设备、遥感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华北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5.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知识点: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
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