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合集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

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1年第17期(总第1080期)粤港澳大中国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探析刘欣宇.孙蔚泉2(1.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系,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统观国家开放型经济战略布局,其中中国香港具有极为重要的枢纽地位,但近年来其行业转型却因内外部因素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文章将通过探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提供参考方向,为新时代中国香港与内地和海外加强定广阔深厚的行业发展基础#[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中国香港;行业转型[DOI]10.13939/ki.zgsc.2021.17.0181引言2019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大作为中国发展路中最为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地联动,不断作、协同发展,与、旧金山和东相的,以大必会迎的发展转#同,凭借大在全产业链、不同领域的,该地区也为具经济潜力和多元化的#中国作为典型的经济社会,其金、服务等行业具备显著的(,2019)#但当全球经济处在深刻变革与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也处在转的段,中国产业方式转、产业向高与源生性经济共生共存,亟须借大战略的互利,采用科技、政策扶持、经济内结构调整等方促进中国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内资的最大化,中国行业良好的商业闭环生态#2中国香港行业转型的原因在中国积极投经济体系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由轻工业化的海岛经济到对外金融服务贸再经济核心圈的三转型,是大建的目,中国经济发展也机遇与挑战,其行业转在必行,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2.1行济协调内地经济在范围的是中国行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中国经济相对内地经济的贸口、资、服务逐渐削弱,随着内地一、二沿海城市和自贸区的经济和基础建趋,内地经济与经济中心的联系显著强化,导致转口贸易需求量迅速分内地产业,对中国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中转站”作用性明显降低,而中国经济、产业、新业态发展也落他发达体。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琼琼 张 谦◆摘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最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契机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前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珠三角地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

从9个城市GDP来看,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实现GDP总额8.69万亿,占广东省GDP比重80.71%,占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比重74.62%,分别提高了1.55和0.75个百分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但突出了制造业的调整,使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从经济规模看,广深两地相当,但在具体产业结构分布上差异明显,存在很大产业结构转型空间和优化可行性。

以2019年为例,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分析得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年末就业人员(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广州1530.591125.89156427.41251.376454.0016923.22深圳1343.881283.37203489.0225.19510495.8416406.06差距(约)187157470622264042517两地人力资源均未开发充分,深圳在人均产值上稍高于广州。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23:8:16遥
. A7%l袁l第后四 R8i阶年g段增 h为t长s1速98度R6e-不1s到 9e98r4年 %v遥金 ed数融.据危显机示时袁袁1前99五4 年年增时长袁 速港度人超 均
GDP 达 2 万美元袁令香港迈入国际发达城市行列遥 前述四个行 业增加值比重为院6:25:9:25遥
第二阶段袁战后德国尧日本和台湾的制造业也纷纷崛起袁香 港面临的国际竞争对手增加袁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袁生产 要素成本上升令到低附加值制造业难以为继遥
第三阶段袁香港顺势将传统加工业转移到珠三角袁利用当地 成本优势以及香港崛起为亚洲第一大航运港的服务优势袁 香港 发展起了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业的跨区域合作优势遥
一尧香港经济发展 60 年来的五个重要阶段
根据香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袁 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 段遥
第一阶段是从野转口型贸易冶经济转向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 型经济遥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中期袁 香港经济发展 迅猛遥制造业尧消费服务业尧交通运输业尧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比 例为院24: 22: 10院15袁其中袁制造业规模最大遥
二尧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逻辑及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
60 多年前袁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以及 野自由港冶政策袁香港航 运业崛起袁 成为世界各国与亚洲经济联系的贸易往来窗口遥 不 过袁只是承担转口运输功能的结构也暴露出香港经济基础较差袁 抗风险能力不强遥
第一阶段袁美苏争霸导致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利 用内地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自身积累的航运优势袁 港加工业迅速 发展提升了制造业竞争优势遥
经营版 20
香港产业结构变迁对内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发
毛丽娟 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100871冤
摘 要院本文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演变历史及案例的分析袁剖析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逻辑遥 从香港产业结构调整落入野逆变迁冶陷阱的角度出发袁指出香港野坚守于原有产业袁故步自封袁不寻觅新产业的机会袁致使原有产 业的竞争力也随之下降袁从而导致经济出现下滑袁区域竞争力下降冶的结论遥 启示内地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尧必须以制造业为本尧而不是野刻舟求剑冶尧给一产尧二产尧三产划定比例袁导致出现实体经济衰败 的后果曰其次袁在产业结构变迁和产业转移中袁内地沿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要警惕野腾笼换鸟尧去制造业冶的行为袁 否则第三产业也只能是无本之木尧无源之水遥 关键词院产业结构曰野逆变迁冶曰野制造业冶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香港产业空心化对贫富问题的影响及对策(一)选题意义众所周知,香港的贫富分化很严重,而且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在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发达经济体贫富差距报告就把香港列在了榜首。

而09年至今,香港的贫富差距仍在拉大。

贫富分化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贫富差距过于严重,则会导致贫者的不满,最终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受到了香港各界的关注,还受到了中国内地甚至世界的关注。

香港产生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经济体制、产业转型、税制等等。

而香港正在经历产业转型,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产业的转型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的流动,因此也影响着大批人口的收入,所以必定对贫富差距问题有影响。

产业空心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香港就业机会萎缩,使大批低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失业,也拉低了低级工作的薪酬水平,所以贫者更贫。

香港的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而产业转型导致的产业空心化也不可避免,那香港该如何应对这一困境,便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希望通过文本中对产业空心化与贫富差距问题思考,香港当局和大众能够有所启发,在产业空心化这一大前提中,在应对贫富差距问题中能实行更有力的措施,缓解贫富差距问题。

不仅仅是香港,全球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美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温州也有产业空心化的倾向。

因此,研究产业空心化加剧贫富差距的对策,对其他经济体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现状香港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并称“纽伦港”。

香港的富裕与繁荣毋庸置疑。

但是,在产业化转型中,隐藏在金钱之下,香港这个富人的天堂,也是穷人的地狱。

香港贫富悬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包含了贫困人口多与贫困人口收入极低两个方面。

香港特区政府在13年9月公布首条官方贫穷线,按住户人数划分,以家庭入息中位数的50%订立贫穷线,例如,一人住户为3600港元,三人住户为1.15万港元。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截至2013年年中,香港人口为718万人,而根据厘定的贫穷线,推算出香港贫困人口131.2万人,占整体人口19.6%;扣除福利补助后仍有101.8万。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

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的司法体系。

近年来,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2019年爆发的反修例示威活动以及2020年的疫情给香港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本报告将分析香港放开后的现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政治状况香港的政治状况是衡量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放开后,香港继续保持了高度自治的制度,并且享有独立的司法体系。

然而,2019年的反修例示威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对香港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示威活动导致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治理效果受到极大挑战,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治分歧加剧。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面临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涉及涉及“一国两制”和国家安全的问题上。

经济状况香港放开后,经济发展保持了稳定增长。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香港一直是全球投资者的首选地之一。

它的金融体系、税务制度和法治环境得到了广泛认同。

然而,示威活动和疫情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旅游、零售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出现波动。

此外,香港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社会状况香港的社会状况是反映其发展的重要方面。

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教育和医疗体系,居民的生活质量较高。

然而,示威活动和疫情对香港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示威活动导致社会对立加剧,暴力事件频发,社会和谐度下降。

此外,疫情也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不安。

香港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减少社会分工和解决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结论香港放开后的现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

政治上,香港需要加强与中央政府的合作与沟通,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上,香港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社会上,香港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减少社会分工,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从地缘经济学看香港结构转型及发展前景

从地缘经济学看香港结构转型及发展前景


环南海经济 圈的战略意义
首 先 , 我从 宏 观 角 度剖 析 环 南 海经 济 圈 的 让
融合对 于 东南亚 各 国 、 中国内地 与香港 的重要 性 。 环南 海经 济 圈位 于 东北亚板 块 与东南 亚板块 的结 合部 , 这 两 大板 块 间 物流 、 金 流 、 是 资 信息 流 以 及

蔡 冠 深
( 港 新 华 集 团 ,香 港 ) 香
北m



学 学
要 :透过 国际化及地缘经济学这两个层面 , 分析 了香港与大珠三 角 泛 珠 三 角 、 三 角 以 长 及 内地其他区域合作 , 以带 动华 南 、 南亚 以至环南海 经济圈 的融合及发 展的必要 性。剖析 了香 东
文 献 标 识 码 :A


6 、 蚶 中 图分 类 号 :F 0 15

会 、 三 ;
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及潮流 , 这要求我们 学 要 以前 所 未有 的精力 , 关注 、 研究 区域 合作 和驱动 版 这种 区域合 作背 后 的历史 、 地理 、 政治 以及经 济 因
人员 流动 的必 经 之地 , 东亚 经 济 结构 中具 有 汇 在
泰 国 、 埔 寨 等 在 内的 , 口约 62 柬 人 .5亿 人 , D G P 经济 总量 1 0 800多亿 美元 , 出 口商 品总值 超 过 进 1 0 美元 的超 大型 的经 济协 作 区域… 。 0 0亿 0
维普资讯
第8 第 6 卷 期 2 0年 l月 0 6 1
Vo. , . 18 No 6
文章 编 号 : 0 8 7 8 2 0 )6 4 3 5 1 0 —3 5 (0 6 0 —0 1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858.9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

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业国家水平。

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79.7%,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阶段中因致力于本港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份额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60%以上的水平。

从1975到1980年香港GDP 实现了2000美元到5000美元以上的飞跃,这主要得力于本港工业化的发展,此间制造业始终居于30%以上的水平。

1980年以后,香港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轻型化和服务经济方向转型,第三产业飞速增长,从1980年的67.1%升至1997年的85.2%,同时伴随着第二产业的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31.8%降至1997年的14.6%,原有制造业大量迁入华南地区,此间香港经济持续强劲增长,1997年人均GDP较1980年增长了6倍多。

1980年到1990年及1990年到1997年的两个阶段中,人均GDP都实现了翻倍,伴随着第三产业份额分别上升7.4%和10.7%。

据世界银行资料,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额到1994年已达到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卢森堡、美国和瑞士。

若说80年代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制造业的兴盛,那么8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则主要得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伴随着服务业国际化和多功能经济中心国际地位的确立,香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活动服务的)已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香港第三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中起列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3年以来,香港的服务业经济以每年实质17%的速度增长,远较世界任何其他地区为快。

从1984年至1994年,香港金融业、保险、地产和商业服务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长;而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以及运输等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1987年广义贸易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食肆和酒店)超越制造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最大行业,而广义金融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1994年及1997年都超过了广义贸易业。

1999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和金融地产业问题的影响广义金融业又落后于广义贸易业,但若将运输仓储通信和广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看作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一直都占据服务业中的主导地位。

而且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商业服务中的作为中介的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营销等行业的快速增长适应了香港经济多功能定位和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

80年代初,香港确立了亚太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日益巩固。

香港是500间银行的基地(其中85间属于世界100间顶级银行之列),世界第八大和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二大外汇市场,和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香港优势》,恩莱特)。

香港是整个亚洲地区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和融资策划中心以及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

很多世界重要的顾问公司、法律咨询和会计公司都以香港作为自身业务的基础。

总而言之,香港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了制造业外移和产业轻型化的特征,而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又促进了香港经济增长和金融、贸易、经济中心多功能世界级中心城市的确立。

表1香港人均GDP及产业结构年份人均GDP(港币)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 - 3.6 16.7 79.71960 - - 4.1 33.9 62.01965 3866 - 2.6 39.7 57.71970 5813 - 2.3 36.0 61.71975 11040 2235 1.6 32.1 66.31980 28086 5644 1.1 31.8 67.11985 50014 6419 0.7 29.6 69.71990 103010 13225 0.34 24.1 74.5 1995178078 23019 0.14 16.0 83.81996 188163 24329 0.13 15.4 84.41997 207194 26762 0.13 14.6 85.21998 195585 25253 0.13 14.93 84.941999 188622 24313 0.1 14.63 85.272000 193299 24811 0.07 14.23 85.72001 188847 24214 0.08 13.4 86.52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产值结构来源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更替理论。

据世界发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实践,在后工业化阶段后,服务业必然占主导地位,2000年世界主要城市纽约服务业比例达96%、伦敦达85.8%,东京达78.1%。

这些城市依靠自身发达的服务业提供着在整个国家GDP中举足轻重的份额,香港在这方面也已体现出相似的趋势和特质。

二、香港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问题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许多人就将香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一蹶不振和增长乏力归因于香港产业结构的极端化和单一化。

香港的增长主要是依赖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制造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离岸形式。

人们认为今天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就在于丧失了制造业优势,单纯倚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在产业结构的轻型化过程中,使整体经济失却了制造业基础的依托,服务业也因此失去可服务的基础对象,产业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并增加了由金融和地产业所引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仍然重视自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衡发展,因此能比香港更快地摆脱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动力。

那么香港产业结构问题究竟在哪呢?首先,根据成熟的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理论,如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库兹涅茨、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所做的实证和标准化研究,再加之国际实践经验的验证,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必然虽波浪型变动,最终将是第三产业占主导优势。

而后,我们再根据香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制造业从统计数据来看,香港的制造业在衰落,经济越来越单纯的依赖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地产业;但许多研究者指出,这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由于统计概念上的混淆造成的。

香港制造商的产量实际上大于香港本身统计数字所显示的状况。

恩莱特等人就指出,尽管制造业的雇佣人数下降,但从1982年至1993年,制造业雇员的人均实质增殖额上升了3.3倍。

制造业的产量由1980年的41亿美元上升至1992年127亿美元。

这些数字还未概括香港厂商已经发展出的规模宏大的生产网络。

1996年,香港本地制造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雇佣了500万工人,在其他地方雇佣的工人也数以万计。

香港借此克服了关键性的资源限制,发展出在香港所不能达到的规模。

香港厂商在成衣、电子产品、玩具和手表方面仍然保持了世界领导地位。

香港商家虽在香港以外完成了生产,但大部分重要的如策划指挥、贸易融资、运输、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仍是在香港进行的,他们将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继续留在香港,而大多只是将低增值和劳动密集的工作程序分散往中国大陆。

香港统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却夸大了香港制造业的衰退,例如,实际的生产程序移离了一个生产设施,则和生产设施相关、原来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工人便会被划分为服务业工人。

这样,虽然香港仍保留了与移出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程序,但由于生产环节的外移而被全部纳入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内。

恩莱特甚至认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并不是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所谓避免效仿香港模式以防制造业会被削弱的担心是多余的。

表280年代以来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份服务业批发零售、进出运输仓库金融保险地产社区、社会楼宇非直接计合计口贸易及酒店业及通讯业及商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权算的金融1980 67.3 21.3 7.4 23.0 12.0 8.9 -5.31983 67.4 20.4 8.2 17.7 15.9 11.1 -5.81985 69.5 22.7 8.1 16.1 16.6 10.4 -4.61987 70.2 24.3 8.6 18.0 14.4 9.9 -4.81990 74.4 25.1 9.5 20.4 14.4 10.5 -5.51993 81.2 27.1 9.5 26.1 15.5 10.6 -7.51994 83.3 26.3 9.6 27.0 15.6 11.9 -7.21995 83.7 26.8 10.0 24.8 16.9 13.0 -7.71996 84.3 26.8 9.8 25.5 17.2 12.7 -7.71997 85.1 25.7 9.126.5 17.4 13.5 -7.11998 84.9 25.0 9.2 24.6 19.3 14.2 -7.41999 85.3 25.2 9.6 23.9 20.9 13.8 -82000 85.7 26.4 10.2 33.7 20.5 12.6 -7.82001 86.5 26.7 10.2 22.5 21.8 13.1 -7.9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2003修订版)其次,关于产业空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