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论《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作者:姬仙姑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2期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一个有热情和远大理想追求的青年,在苦苦挣扎努力地走出一条迥异于父辈的人生道路,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潜意识的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教育,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受摧折和痛苦。
虽竭力拼搏,却因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自己对人生定位的失误及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使他最终以悲剧告终。
他的经历代表了当代许多农村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实的无情以及青年人贫寒的出身等使他们走向城市的道路非常艰难。
关键词:人生;农村青年;奋斗之路;艰难一、高加林的形象分析《人生》中男主人公高加林是路遥在错综复杂的城乡交叉地带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他有着农民朴素传统的品格和美德,在城市、非城市、农村、非农村所构成的庞大的“城乡立交桥”中演绎着他的悲喜人生并因其在城市诱惑和乡村固守之间的矛盾徘徊而颇具典型性,也有不甘于现状而渴望得到社会更广阔的大舞台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野心。
1.事业上的奋斗者他在当学生时的刻苦以及他在卖馍时因为嫌丢人而躲在图书馆看书足以看出他是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但最能表现他的事业心的还是在他当了记者之后的那次洪灾报道,是最让读者感动的。
2.爱情上的背叛者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是在他理想破灭,心灰意冷的时候开始的,是他一时冲动的结果。
爱使他对土地也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爱是治疗苦闷、孤独的良方。
他从巧珍那里享受到了温柔和体贴,百依百顺和无私奉献,高加林眷恋上了她,而他却没有付出多少。
他们的爱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而是在他落难时需要的一种安慰、一种依靠的情感。
他对巧珍的爱又不是非常纯洁的,他们为了让村子里的水井干净些,决定两人骑车去城里买漂白粉的时候,他骄傲的想:“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马和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羔羊一般,温顺的跟在他的身边。
路遥《人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人生》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是《人生》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追求的年轻人,渴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的性格特点是坚定、执着、勇敢、自信,但也有一些缺点,如自我、偏执、急躁等。
作者通过对高加林的成长历程和性格描写,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高加林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即使面临困难和挫折,他也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种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意识,是高加林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
除了坚定的意志和自我意识,高加林也有一些自私和自负的倾向。
在对待爱情和生活上,他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时会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时,他也有些偏执和急躁,容易在情绪的影响下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
在高加林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挣扎,也犯下了许多错误和过失。
但最终,他通过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爱情。
这种成长和变化的历程,是高加林人物形象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二、农村姑娘刘巧珍刘巧珍是《人生》中的一位农村姑娘,她是一个温柔、善良、聪明的女孩,对高加林的爱和关心展现出了她的纯真和善良。
她的家庭背景较为特殊,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和高加林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
在和高加林相识后,刘巧珍对他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他。
她对自己的爱情非常坚定,即使面对高加林的冷漠和拒绝,她也从不放弃,一直默默地关心和支持着他。
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纯真和感动,展现了一种真挚而坚定的情感。
除了爱情故事,刘巧珍也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
她是一个善良而单纯的女孩,但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她也展现出了坚强和勇敢的一面。
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有担当的人,这种成长和变化也是刘巧珍人物形象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三、城市姑娘黄亚萍黄亚萍是《人生》中的一位城市姑娘,她是一个理性、聪明、有追求的女孩,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追求。
挣扎徘徊——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挣扎徘徊——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路遥的著作《平凡的世界》,以鸿篇巨制和满满的正能量而闻名,告诉人们苦难是财富,努力拼搏就会有收获。
孙少安和孙少平又是深得上天垂爱的理想人物,孙少安收获了田润叶和贺秀莲的爱,孙少平收获了田晓霞的深情,且不说这是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小说有理想的成分在里边。
但其实,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相比,他的《人生》更早使路遥扬名文坛,也能够严格反映生活现实生活。
虽然《人生》不论是篇幅、还是谋篇布局,都逊于《平凡的世界》,但是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塑造的高加林形象也更贴近于生活,对这一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让很多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从高加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高加林是可以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的人物形象。
一、挣扎徘徊于乡村和城市之间高加林是八十年代初的农村青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每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带来个人命运天翻地覆的变化。
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到村子里,在村小学教书。
当时的村小学的代课教师收入没有多少,但是属于体面的生存方式。
处在这样一个位子,一方面使他能够逃避农村生产劳动的体力之苦,另一方面又能够解读书的需要,于他而言,非常自得。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高加林也就会继续教书生涯,最后还可能转正为正式教师。
但是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三星很快把路堵死,抢夺了高加林的饭碗。
高加林将像祖辈一样去面对黄土地和镢头了。
如果高加林是和父辈一样的在土里刨食的农民,他会坦然接受在乡下劳作终生的安排。
但他高加林是县里毕业的高中生,他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世界太大了,他知道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知道美苏争霸,他知道除了陕北的黄土地还有另外广阔的天地,所以他向往城市生活,想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生存之道。
正当高加林的前途一片黑暗的时候,凭借叔叔的官位,他人生迎来了转机。
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到县里工作了,当上了县里的记者。
高中时候的文化积累让他成为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能写文章、能摄影、能打篮球,而且得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的青睐。
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方法: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篇1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塑造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仍然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的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坚定信念的青年形象。
他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憎恨;他既可爱,又可悲。
在他身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品质:自尊,自卑,脆弱,勇敢,朴实,虚荣,坚毅,浮躁等。
在他身上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人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当代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
高加林这个形象,内涵丰富,又具有较大普遍性,他是一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性格矛盾又统一的活生生的人。
他的生活遭际和思想面貌,在八十年代青年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既不像过去那些先进的新农村青年那样,脚踏实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奉献力量,也不是热衷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或者为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庸碌之小辈。
在高加林身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交织着时代变革新引起的追求和矛盾。
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
学校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的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
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想有所作为;他又是那么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的儿子,理想同现实间存在太大的距离。
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
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的土地和亲人,但他十几年拼命苦读,就是为了不向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深知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内心深处也从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
但他却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但却违背了现实。
毕竟他不应该蔑视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终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败者。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82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
高加林这一角色,既是路遥笔下对于时代变革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冲突下人性的探索与描绘。
本文通过对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旨在探讨他在社会转型期的挣扎与选择,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复杂人性与道德困境。
二、高加林的基本背景与性格特点高加林,路遥的《人生》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复杂人物。
他出生于陕北高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背景简单而朴素,这塑造了他性格中坚韧、务实的一面。
他深知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也亲身体验过农活的艰辛,因此,他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高加林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农民。
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渴望能够摆脱土地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这种渴望在他心中不断地激荡,形成了他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根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够逃离农村,追求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高加林的性格中还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挫折,从未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这种精神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坚持到底。
高加林还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他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这种思考力和洞察力使他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分析利弊,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高加林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的性格中既有坚韧和务实的一面,又有渴望和追求的一面。
这种复杂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
三、高加林的人生选择与冲突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物。
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中高加林的一生就如柳青说的一样,他经历了许多选择的岔道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在良知与诱惑之间……这种种艰难的选择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
一、与命运抗争,为理想而奋斗。
高加林来自农村,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即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
当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挤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来和他“拼”个高低,当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使他住进了县委大院时,他却坦然地依靠了权势,与高明楼的矛盾迎刃而解。
他上街卖蒸馍躲躲闪闪,生怕碰见熟人,成了这个世界最无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机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纯洁、无私的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滋润着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闪光,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的孤独奋斗者。
作为农村新人,高加林表现出对现代人生活图景的巨大热情。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在需要他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汗水,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负气,但后来却是真心的投入了。
如《人生》中写到:“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手变得坚硬多了。
他并且学会了犁地和难度较大的锄地分苗……。
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斟词酌句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
”但是,这些并不表明我们的主人公就心甘情愿做一个与老一辈农民一样的庄稼人。
他已不满足于仅仅靠双手做土地的主人.他盼望汽车,火车,飞机来到家乡,盼望现代物质文明所能提供的一切。
浅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浅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杨田宇摘要:路遥小说《人生》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在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青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小说语言真实朴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向我們展示了当代知识青年的觉醒,也深刻的揭示了旧的体制下城乡交叉地带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关键词:人生;人物形象;爱情;社会因素;现实意义引言小说《人生》的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1973 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这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路遥年轻时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他最熟悉的生活就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机和机遇的城市生活,不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路遥深刻的思考并阐述了这一现象。
《人生》由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
因此,将研究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作为研究依据,对我们当代青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学习意义,将作品的背景与人物放在同一空间里,更好地体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对社会时代命运的深刻见解,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一、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多元化的人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偏远山村的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上保留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相传的淳朴、勤劳、肯干的品质,也融入了现代化气息的年轻人的诗意、理想和追求,更折射出了知识青年的茫然、彷徨、无助的现状。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真实可感、性格复杂的青年,我认为对他的评价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下面就我阅读小说后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高加林是一个充满活力、思想上进、才华横溢、积极向上的青年。
积极向上体现在高加林在读书时的刻苦勤奋,爱好广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那种心情;毕业后当民办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写诗文,并继续学习,以及希望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的那种激情。
在失去工作以后,高加林也只是一时的颓废。
高加林不会因为生活的失意就一蹶不振,他仍然积极向上努力寻找出路,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值得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令狐采学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塑造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仍然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的还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坚定信念的青年形象。
他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憎恨;他既可爱,又可悲。
在他身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品质:自尊,自卑,脆弱,勇敢,朴实,虚荣,坚毅,浮躁等。
在他身上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人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当代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
高加林这个形象,内涵丰富,又具有较大普遍性,他是一个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性格矛盾又统一的活生生的人。
他的生活遭际和思想面貌,在八十年代青年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物,他既不像过去那些先进的新农村青年那样,脚踏实地的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奉献力量,也不是热衷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或者为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庸碌之小辈。
在高加林身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交织着时代变革新引起的追求和矛盾。
[1]P540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
学校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的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
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想有所作为;他又是那么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的儿子,理想同现实间存在太大的距离。
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子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
他深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的土地和亲人,但他十几年拼命苦读,就是为了不向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深知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内心深处也从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
但他却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编织着美丽的梦想,但却违背了现实。
毕竟他不应该蔑视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终成为一个孤独的失败者。
当然小说中高加林生活之路并没有走完,他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艰苦的跋涉者,他的思想仍处在急剧的变动中,而不是一个走完人生之路失败者。
日后,他经过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他是可以成为推动生活前进的一种力量的。
[2]P2通过阅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高加林具有如下性格特征:(一)自尊与自卑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
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愿望。
从小又受父母的娇生惯养,父母用辛勤汗水换钱供他上学。
他身上的泥土味已冲刷得差不多了。
因而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
在他被撤了教师职务后,表现极为强烈,他想只要高加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更强。
去县城掏粪时与克南妈争吵后,眼里噙着了泪花,望着悄然寂静的城市,心里暗暗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的年轻人那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3]P32此时反映出高加林如此强烈的自尊。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连高明楼这样的“大能人”也不能不感到一种威慑,不能不感到“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
高加林是优秀的,自信心可使他进取,但也可扭曲他的灵魂。
于是我们在他自信的背后,发现了一种隐藏更深的自卑感。
在他第一次去卖馍,却因为是熟人,而不愿去做那笔生意。
当遇到老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时,对他们所说的话非常敏感。
即使他们是很真诚的,但在他看来,是在他面前夸耀自己的优越性。
高加林的自尊心太强了。
因此精神处于一种藐视的状态,说话时不时的讽刺、挖苦。
最终老同学不欢而散。
在卖馍的过程中,他后悔不该来。
感到自己象一个真正的乡巴老。
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看他,他低着头,什么也不敢看,连叫卖也不敢。
心里难受得象无数个虫子在咬。
在城里掏粪时,紧张防备周围,鬼鬼祟祟象做贼一样,恐怕被熟人看见丢面子。
每当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凉衬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身影时,他的心就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苦涩的味儿顿涌心头。
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难受极了。
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会认为那是堕落和消极的表现。
他的自卑是强烈的。
高加林之所以有这样的自卑感,与他的思想意思是分不开的。
他一心想离开这贫瘠的土地。
他不愿象他父亲一样当一辈子土地的奴隶。
害怕的贫困、愚昧。
他始终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负“。
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在当教师时,不断发表文章,刻苦钻研。
并且得到了认可—他是一个很受尊敬的教师。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有抱负、有上进心的青年,周围的人没有去承认他,发展他,而是让社会的不良之风,深深伤害他,使他回到了黄土地上。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我们社会的肌体是健全的,假如社会主义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那么高加林周围的环境力量就有可能不段完善他的性格,而他本人或许能够避免他的悲剧命运。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青年。
由于社会尚不是由他们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就显得过于狭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
而当他们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这一影响就更不能低估。
在以高加林为典型意义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却又紧密胶合在一起。
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的悲剧性的危机。
(二)脆弱与勇敢高加林是自信的。
而当现实扼制了他的“欲望”,他又变得灰溜溜的,一蹶不振。
他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本身化为现实的真正动力。
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貌似强者的外衣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脆弱的、不稳定的自我。
高加林的脆弱性在他两次大的人生转折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当高加林被挤掉教师职务,第一次复归到土地上当农民时,他感到理想破灭。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无法冷静下来。
三年的教书生涯,美好的梦想顷刻间就变成了泡沫。
他的脸痛苦的抽搐着,一只手很很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流下来。
他不思茶饭,用毁灭性的劳动来折磨自己。
或许他的拼命劳动只是希望用极度的疲劳来消弥骚动的“欲望”。
当他走后门当了县委通讯干事,而事情败漏,他又一次被谴回农村时,又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他不知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
想到破灭的不仅是那远走高飞的幻想,也是与黄亚萍那并不牢靠的“爱情”。
又想到自己以后贫穷的农民生活,他痛不欲生,想叫叫不出,想喊喊不出。
他甚至想到死。
然而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反而恨起了自己:他两只手疯狂地揪着自己的胸脯,外衣上的纽扣“崩崩”地颗颗飞掉……。
在波涛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这样地失败了。
当他孤魂般走在大马河川道上时,山坡上传来的是孩子们辛辣而直率的信天游歌声:“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这利剑般闪射着冷峻真理光辉的古老歌谣,虽然从孩子们口里唱出,但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他感到惊心动魄。
只有在这时,他才如梦初醒,有了五内俱焚的痛悔。
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与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青年。
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
表现出极度的脆弱。
但只要受到别人的安慰,鼓励,他会作深刻的自我反省,对生活产生希望。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正因为如此,他还会振作起来,前途还是美好的。
[4]P542尽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现的很脆弱。
但在顺境时,他往往表现的很勇敢,积极进取,具有一种冒险精神。
高加林痛苦于农村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春风吹到这闭塞的地方。
因此,在他当上农民以后,与因循守旧的古老生活方式发生了反抗力。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与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挑战:他鼓励巧珍刷牙;闹了一场“卫生革命”;藐视农村“明媒正娶”的传统道德,和巧珍大胆公开彼此的爱情,公开地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骑着一个车子去逛县城。
可见,高加林是以一种勇敢、挑战的姿态,冲击着农村的平静,和古朴的生活方式。
憧憬着现代文明的生活。
在到南马河公社采访时,他的勇敢精神表现的也很明显。
南马河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
高加林没有骑车子,黄昏才出发。
没走几里,天就黑了。
此时他并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动作敏捷。
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到了南马河,脚上流着血,但没有休息。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高加林这种勇敢精神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关。
首先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
当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一种责任感让他冲在了前面。
再者,高加林是一个要强、好胜、狂热、有自尊心的人。
这一次采访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表现机会……。
当他听到那篇没被改动的第一篇报道时,一种幸福顿涌心头,忍不住轻轻地高吹起了口哨。
[5]P542(三) 朴实与虚伪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他具备天下农民所特有品质—朴实。
如小说上所描绘的那样:在劳动时,他手磨起了水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着。
在县城掏粪时,哪个厕所要是没粪,他立刻失望丧气,哪个厕所粪多,就高兴想笑,像是发现了金子。
在失去教师职业后,他抽的烟由纸烟变为旱烟,表现出他生活的节约。
他憨厚、老实,当他第一次和巧珍在大马路上并肩行走时,心呼呼直跳,感到很难为情。
也是这种朴实,才使巧珍和他走近。
也正是这种朴实,使他主动上地里给父亲帮忙;给母亲拉风箱。
并且还养了兔子,想搞点副业。
他忙忙碌碌,俨然象个过光景的庄稼汉。
也更是这种朴实,使他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这黄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6]P90高加林还拥有农民儿子质朴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虽然他在精神上承受压抑和痛苦,但看到在劳动中的母亲满头的白发;瘸腿的父亲一轻一重地出山……。
想到庄稼人的吃苦精神,眼里流出了泪水。
在作品下篇,我们看到,当他和黄亚萍在一起时,猛然想到巧珍,心如刀绞,情绪的热情忽至冰点。
内心深处,是一种深深的愧疚与谴责。
我们知道,高加林有极强的自尊心。
他不甘不如人。
始终渴望到大城市去,渴望施展“抱负”,其目的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这在高加林思想上显然是相当模糊的。
于是,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其虚荣心得到了极度膨胀:当巧珍要把狗皮褥子拿到县城给他时,他有点严厉地说:“我不冷!你千万别拿来,人家笑话哩!”[7]P35在县通讯处的那些日子里,他不断陶醉在事业的成功中。
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着骄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甚至和同志们说话都言词尖刻,才气外露,得意之情溢于表。
但他有时也会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他有更大、更高的抱负和想法。
不能满足于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
甚至在省城的大街上,看到公园里一队对挽胳膊走路的青年男女,也幻想着自己令人神往的富于彩色的大城市生活。
高加林的内心是虚荣的,他的所谓个人抱负和个人前程,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萦绕关注的东西。
正是这个日夜困绕着他内心的幽灵,指使着他走错一步,再走错一步。
人生的道路是复杂的,社会的矛盾也是错综的,然而决定一个人性格面貌的,毕竟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
[8]P32当他和黄亚萍旧情复萌,重新恋爱,以及在这种爱情矛盾的厉害权衡中,“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成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