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古建筑观后感

古建筑观后感

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感想一、传统建筑类型我国传统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建各种宫室殿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

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宫城周围达8900米。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

说到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

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

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语。

苏州地理环境极佳,文化氛围浓厚,山明水秀,物质丰裕,为园林的塑造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园林内多以假山,花草树木,亭廊楼阁,水池和漏窗为主要景物,是集绘画、雕刻、山池和园艺于一身的综合体。

我国古代能将天地山水与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体的非园林莫属,所以我国古代园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二、传统建筑特征1、守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古代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展的,有着极久的历史,极稳定的系统。

而西方建筑变幻不断,风格各异,与中国建筑风格成鲜明的对比。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中国古人行为的准则。

尊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西塔里埃森室内
休憩室
餐厅
音乐亭
西塔里埃森室内
在西塔里埃森的室内,人们不时地会遇到很低矮的空间,高 一些的人常常要俯身而过,有时会有人猜测赖特先生个子很 矮,其实他是正常身高的人。当他设计低矮的空间的时候, 常常是他要提示你,请你坐下来,这里是一个坐下来的空间。 建筑室内空间变化莫测,宛如一个个洞穴,比如入口处的赖 特办公室或者藤架走廊与开敞门廊的交叉处称之为大洞穴的 空间,以及那些在造型上有意识地像帐篷式的空间处理,如 设计绘图室和称为花房的主起居空间。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本周内容
知识能力: 掌握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 了解艺术之美需要从哪些方面? 能够独立的欣赏任意建筑之美
面对一个建筑,从哪些方面来欣赏或者 说感受它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量、 空间、结构、细节、气度、群体。
一、体量
什么是体量?
体量一词出自《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指禀性;气量;建筑物的 规模;器度等。
什么样功能的建筑就会要求有什么样 的体量,如果把一个家居的建筑建成宗教 性建筑那样的旷大,那么必然让你失去家 居的安全感和亲和感;反之,则让你无法 感到宗教或者说权力的崇高。
一个水泥森林中的某幢高楼容积虽比某座 大殿容积大很多,可是后者所造成的宏大的 感官直觉必然要超过了前者。
欧洲的石头教堂 显示了人对上帝的崇拜,是人类创造的伟大奇迹
中国建筑
注重尺寸与人的对比,强调水平方向延伸。显示出中国哲学的理性精神与 人文特性。
园林和住宅 注重追求小体量带来的优雅、亲切与平易的风格。
总结:体量大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体 量的适宜才是最重要的,不同性质和特性 的建筑应当有不同规模的体量。
二、空间
营造空间是建筑的根本目的,建筑艺 术也就是在营造建筑空间时所形成的艺术, 建筑空间是建筑艺术的载体,也是建筑艺 术的主角。

中国古建筑的欣赏方法

中国古建筑的欣赏方法

中国古建筑的欣赏方法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记忆。

欣赏中国古建筑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建筑特点以及美学观点,下面介绍欣赏中国古建筑的方法。

一、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中国古建筑在历史上不断演变,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欣赏中国古建筑需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建筑设计的意图和目的。

例如,唐代的建筑强调规制、杜绝奢华,体现了唐代社会的节俭和儒学思想;明清时期的建筑注重装饰细节,体现了贵族生活的虚荣心态和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对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解,能够更好的理解其建筑形式和内涵。

二、注重建筑特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是其美学价值的关键,通过对其建筑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够更好的理解其美学内涵。

例如,中国古建筑对称、比例、布局和造型等方面的要求严格,反映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特点。

同时,还要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材料、技艺、工程和环境特点。

例如,传统建筑所用的木材、土石、青瓦等,都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

三、结合美学观点进行欣赏欣赏中国古建筑要结合美学观点进行分析,从中体现出美好、高尚的人文情感。

例如,在考虑比例和对称的问题时,需要从美学角度去理解,建筑的规整、和谐、优美等都是美的体现。

此外,还要考虑建筑的功能、装饰和艺术手法对美学效果的影响。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游赏的过程是欣赏园林的过程,园林的建筑、设计,以及利用山水木石的色彩、形态和意境来达到美的效果。

四、细节丰富中国古建筑中充满了细节,这些细节体现出建筑的精细、内敛和典雅的特点。

可以从建筑构造、装饰细节、彩绘、雕刻等方面来了解其细节。

例如,在南京夫子庙的清境小学,墙壁上刻有各种生动的图案,栩栩如生;在故宫里,宫墙上的琉璃瓦和青砖金瓦,构成了和谐的色彩组合,充满了视觉冲击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欣赏,可以更好的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五、沉浸式体验除了观看外,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中国古建筑的美好。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后感一、介绍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科技结合的产物,可以展现人类的智慧和文化。

通过读《建筑十书》,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的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哲学思想,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建筑十书概述《建筑十书》是建筑师阿方索·雷耶洛的著作,通过对建筑相关的十本书籍的分析,揭示了建筑的发展脉络和设计理念。

这十本书包括《自然的建筑》、《建筑的秩序》、《美的建筑》、《尺度与比例》、《建筑的语言》、《建筑的空间》、《建筑的时间》、《建筑的记忆》、《建筑的地点》和《建筑的精神》。

三、自然的建筑自然的建筑是指根据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来设计建筑。

这是一种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理念。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自然材料,建筑可以融入环境,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四、建筑的秩序建筑的秩序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它体现了建筑结构和空间的组织方式。

秩序可以通过对称、比例、尺度和纵横关系来实现。

一个有秩序的建筑可以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五、美的建筑美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考虑审美感受。

美的建筑可以给人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享受。

通过形式、材料和色彩的选择,建筑可以成为艺术品,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

六、尺度与比例尺度和比例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尺度是指建筑元素的大小,而比例则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大小关系。

合理的尺度和比例可以使建筑更具立体感和美感。

七、建筑的语言建筑的语言是通过形式和结构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图。

建筑师通过建筑元素的组合、排列和变化来创造出独特的语言。

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八、建筑的空间建筑的空间是指建筑内部和外部的三维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形式变化,建筑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室内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功能性和美感,而室外空间则要考虑与环境的关系。

九、建筑的时间建筑的时间是指建筑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延续。

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精髓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精髓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精髓苏州园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

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要想真正领略苏州园林建筑的精髓,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是当时文人雅士、富商巨贾们为了追求宁静、优雅的生活而营造的私人花园。

这些园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走进园林之前,不妨先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园林主人的生平事迹、文化修养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这样,当我们置身于园林之中时,就能更好地理解园林建筑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进入园林,第一步就是感受整体布局。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曲折幽深、移步换景。

通常会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绕着亭台楼阁、假山回廊等建筑和景观。

这种布局既能营造出开阔的视野,又能通过巧妙的遮挡和引导,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比如拙政园,以水为主体,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水边,形成了一幅优美的水乡画卷。

而留园则通过狭长的通道和多变的空间,营造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觉。

欣赏园林建筑的造型和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精致与北方建筑的大气。

亭台楼阁的造型各异,有的飞檐翘角、轻盈灵动,有的庄重古朴、雄浑大气。

亭子是园林中常见的建筑之一,它的造型多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等。

亭子的顶部通常采用攒尖顶或歇山顶,既美观又能排水。

而楼阁则一般建在高处,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

园林中的建筑结构也十分精巧,采用了木构架结构,梁柱之间的连接不用钉子,而是通过榫卯工艺,使得建筑更加稳固且富有弹性。

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再者,园林中的门窗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门窗的形状、图案和雕刻都极具艺术价值。

有的门窗采用圆形、扇形或梅花形,与周围的景色相互映衬,增添了几分诗意。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力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力

在苏州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力苏州园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水乡的大地上。

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巧的布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要真正领略苏州园林建筑的魅力,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思维去领悟。

首先,我们要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园林建筑不仅仅是居住和休闲的场所,更是主人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在欣赏园林建筑时,我们要思考每一处建筑元素所蕴含的意义,比如亭台楼阁的命名、门窗雕刻的图案、假山池塘的布局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主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苏州园林,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

这种布局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空间的利用和景观的营造。

园林中的建筑通常沿着曲折的小径和溪流分布,形成一种步移景异的效果。

比如拙政园,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环绕四周,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在欣赏时,我们可以沿着小径漫步,感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体会设计者如何巧妙地运用空间和布局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建筑的造型和结构也是一大亮点。

亭台楼阁各具特色,有的飞檐翘角,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小巧玲珑。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歇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每一种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建筑的结构大多采用木构架,通过榫卯连接,既坚固又美观。

在欣赏建筑造型和结构时,我们可以留意建筑的比例和线条,感受它们的和谐与优美。

比如狮子林的假山与亭阁相互映衬,建筑的线条与假山的轮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园林建筑中的门窗也是值得品味的部分。

门窗的形状、图案和雕刻工艺都极为精美。

透过花窗,我们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花窗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通透感。

比如留园的花窗,图案各异,有的是花鸟鱼虫,有的是人物故事,每一扇窗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思创的主营业务之一便是建筑智能化,但我作为一财务人员对建筑真是可谓一窍不通,面对三楼到六楼的公司各类设计师、工程师,从心底只有崇敬之情。

为了让对建筑一无所知的自己摸进建筑学的大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公司举办的第二届读书活动中,我毅然选择了一本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书--《如何欣赏建筑》。

此书是我国台湾着名的建筑学家汉宝德所着,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

书中十七座建筑都是举世之作,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悉尼歌剧院、泰姬玛哈陵,有国人的建筑骄傲-徽式建筑宏村,也有我等普通人未曾所知的建筑,如:哥伦布小镇上的消防站。

一个建筑作品,一篇文章,对所介绍的每一建筑,我深深感受到汉老先生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的情感,用充满人文气质的行文方式迫切地向世人展示各个名家名作。

为了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美感所在,汉老先生不限使用文字,他运用了大量照片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多角度来欣赏建筑之美。

为了让读者深刻的了解建筑的美之所在,他对每一建筑都以故事性的方式介绍其结构或功能,同时对美做了一定的分析,把形式的美感用理性的文学来进行说明。

在汉老先生看来,建筑学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

笔者欣赏结构之美,推崇黄金比例。

在介绍剑桥国王学院教堂时,我从平面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汉老先生强烈迸发出的情感,这座小教堂被笔者誉为“真正是英国中古建筑冠冕上的珍珠”。

从外观上的装饰式曲线,到大量使用的理性直线。

从拱顶的扇面装饰,到“火柴盒”式的建筑主体。

这座历史上最早的骨架玻璃建筑,被笔者描述的如诗如画。

好吧,我浅薄的笔墨根本无法描述十之一二,只好也学学汉老先生的方式,上图!精美的骨架玻璃建筑—国王学院教堂教堂内部的扇形拱形—以扇骨为经,圆弧为纬,构成具有音乐感的设计,而不失力感。

文学与图片的结合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美!用笔者的原话:“如果你有机会到剑桥,千万不要只去剑河划船,一定要到国王学院教堂走走!”十七篇文章,篇篇华美,十七座建筑,座座经典。

参观古建筑的美丽

参观古建筑的美丽

参观古建筑的美丽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人们追溯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现代都市中,参观古建筑成为一种热门的文化活动,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传递了历史与艺术的智慧。

本文将以参观古建筑的美丽为题,探讨古建筑之美,以及参观古建筑的意义。

一、古建筑之美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吸引了大批观赏者。

首先,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有明清宫殿式的建筑,有唐风宋韵的建筑,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等,每种风格都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

其次,古建筑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拥有精雕细琢的门楼、雄伟壮观的殿堂、精美绝伦的彩画、瑰丽多彩的雕塑等元素,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愉悦。

此外,古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利用园林景观、水景等来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使人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二、参观古建筑的意义参观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旅游观光活动,更是一种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传统艺术的方式。

首先,古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通过参观古建筑,人们能够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古建筑是传统艺术的杰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

通过参观古建筑,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艺术的精髓,领略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再次,参观古建筑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人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如何欣赏古建筑参观古建筑需要一定的欣赏技巧,以下是几点参考建议。

首先,要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美丽。

其次,要注意观察古建筑的细节之处,包括建筑结构、装饰元素、彩绘图案等,这些都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再次,要注意观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情况,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也要欣赏自然景观带来的美感。

最后,要尊重古建筑,不乱涂乱写,不破坏文物,保持良好的参观秩序,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建筑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之美
--《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思创的主营业务之一便是建筑智能化,但我作为一财务人员对建筑真是可谓一窍不通,面对三楼到六楼的公司各类设计师、工程师,从心底只有崇敬之情。

为了让对建筑一无所知的自己摸进建筑学的大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公司举办的第二届读书活动中,我毅然选择了一本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书--《如何欣赏建筑》。

此书是我国台湾著名的建筑学家汉宝德所著,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

书中十七座建筑都是举世之作,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悉尼歌剧院、泰姬玛哈陵,有国人的建筑骄傲-徽式建筑宏村,也有我等普通人未曾所知的建筑,如:哥伦布小镇上的消防站。

一个建筑作品,一篇文章,对所介绍的每一建筑,我深深感受到汉老先生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的情感,用充满人文气质的行文方式迫切地向世人展示各个名家名作。

为了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美感所在,汉老先生不限使用文字,他运用了大量照片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多角度来欣赏建筑之美。

为了让读者深刻的了解建筑的美之所在,他对每一建筑都以故事性的方式介绍其结构或功能,同时对美做了一定的分析,把形式的美感用理性的文学来进行说明。

在汉老先生看来,建筑学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

笔者欣赏结构之美,推崇黄金比例。

在介绍剑桥国王学院教堂时,我从平面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汉老先生强烈迸发出的情感,这座小教堂被笔者誉为“真正是英国中古建筑冠冕上的珍珠”。

从外观上的装饰式曲线,到大量使用的理性直线。

从拱顶的扇面装饰,到“火柴盒”式的建筑主体。

这座历史上最早的骨架玻璃建筑,被笔者描述的如诗如画。

好吧,我浅薄的笔墨根本无法描述十之一二,只好也学学汉老先生的方式,上图!
精美的骨架玻璃建筑—国王学院教堂
教堂内部的扇形拱形—以扇骨为经,圆弧为纬,构成具有音乐感的设计,而不失力感。

文学与图片的结合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美!用笔者的原话:“如果你有机会到剑桥,千万不要只去剑河划船,一定要到国王学院教堂走走!”
十七篇文章,篇篇华美,十七座建筑,座座经典。

愿在有生之年能去亲身体验这些著名的建筑作品,以不枉此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