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6f94da6bd97f192379e92d.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建筑之美于力学之美.doc1

建筑之美于力学之美前言历史是一个时间,它走了以后,化成了一个空间,建筑存在于这历史的时空中。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满清政府的垮台,同样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结束。
另一方面,它结束了以礼教、礼治维护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
但建筑之美的审视不能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失,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其中的美。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进行探讨。
一、明清故宫——紫禁城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其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轴线,成对称结构。
1.对称之美对称的构图手法给人的感觉是有秩序、庄严肃穆,呈现一种安静平和的美。
中轴线的强调成为取得有序的简便而有效的方式。
宫中的尊卑、家中的长幼,在中轴线的“择中”定位后礼制秩序井然。
平面、立面均是对称的,围合的要素也是对称的。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和谐构图之美。
2.功能布局之美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
外朝在前部,是举行典礼、处理朝政、颁布政令、召见大臣、进讲经筵的场所,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三大殿的左辅右弼。
内廷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区域,分中、东、西三路。
中路沿主轴线布置正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称“后三宫”,其后为御花园。
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西六宫作为嫔妃住所。
东六宫前方建奉先殿、斋宫。
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
紫禁城的大门为午门,它是坐北朝南的大型建筑。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它的布局是符合“家天下”的封建思想。
“先天八卦”北为坤卦,坤为地,南为乾卦,乾为天。
南北朝向乃“天地定位”顺应天道。
可见紫禁城的布局除了在功能使用上需要以外,其封建思想是如何的浓重,这也是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也是有这种文化的影响才会产生如今的雄伟建筑。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1.引言1.1 概述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众多物理科学原理。
本文将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进行探讨和解析。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包含了力学、光学、音学、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对这些原理的运用和应用,古代建筑师成功地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
在古建筑中,力学原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结构搭配,古代建筑师能够有效地承载和分散建筑的重力,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古代建筑师还善于利用杠杆原理、平衡原理等力学原理,以便更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中的难题。
光学原理也是古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许多古代建筑都注重采光,并运用了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特性来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
例如,天坛中的祈年殿就使用了光线的折射原理,通过适当的构造和布局,使阳光能够透过宫殿的窗户和天井,使整个建筑内部光线明亮而柔和。
音学原理在古建筑中也有着独特的应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古代建筑师能够利用声音的传播和共鸣原理来营造出特殊的音效。
例如,泰姬陵中的回声大厅就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和共鸣效应,使得在一处发出的声音能够在整个大厅中回荡,产生出宏亮而清晰的回声效果。
热学原理在古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的建筑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古代建筑师能够调节室内的温度,使建筑内部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舒适的温度。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夹层构造和中庭设计,就能够有效地隔热和保温,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价值。
这些原理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意,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物理科学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古代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来设计和建造更加科学和环保的现代建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进行概述,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力与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_刘玉惠

(作者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75
MAIN CONTENTS 英 文 要 目
06 Kingkey 100 High Tech Create “Peak of Shenzhen” At 10 o’clock of April 23, 2011, in the shouts of joy, Shenzhen Kingkey 100 building located at Caiwuwei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uccessfully capped. The project refreshs the height record of Shenzhen Shun Hing Square and becomes the new “peak of Shenzhen”. As a “new aristocrat” in the building field, Kingkey 100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or even admiration from people outside the industry since its commencement, news about Kingkey 100 are usually can be seen in newspapers, televisions and on the internet. As a typical “high, huge, complicated” project, Kingkey 100 assembles a mass of new techniques, new materials and new equipments, the general contractor,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reated a model in the industr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而丰富建筑遗产的国家之一,其传统建筑以独特的拱券结构而闻名于世。
拱券结构是一种融合了力学原理与美学理念的建筑构造方式,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的特点、应用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一、拱券结构的特点拱券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构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稳定性:拱券结构通过将石块、砖块等材料按一定方式排列并通过压力相互支撑,形成弧形曲线的构造。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备了优秀的承重性能,能够有效地抵抗外力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2. 均衡性:拱券结构中的拱和券相互作用,实现了力的平衡,使得各个构造单元能够共同分担荷载。
这种均衡性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力的分布更加平衡,减小了结构变形和损坏的可能性。
3. 美学性:拱券结构在实现稳定性和均衡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建筑的美学效果。
弧形曲线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流畅、优雅的外观,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受。
这种美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二、拱券结构的应用拱券结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现了中国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带状拱桥:带状拱桥是一种以带状拱券作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桥梁。
这种桥梁结构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拱券将桥面与桥墩相联系,形成了稳定而均衡的桥梁结构。
代表性的带状拱桥有杭州的断桥和广州的五羊石桥。
2. 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建筑群和庭院为主,采用多种多样的拱券结构形式。
比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利用拱券结构实现了整体建筑的稳定和美观。
3. 木构建筑中的斗栱结构:斗栱是古代中国建筑中一种将栱木安置在屋面檐口之上,形成柱子和栱木相互支撑的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中的拱券设计,使得建筑的屋顶能够稳定地承载重力,同时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典型的斗栱建筑有成都武侯祠的典型四合院和西安大雁塔的飞檐斗栱。
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中国传统建筑中拱券结构的成功应用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启示。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结构特点。
其中,古建筑的力学应用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古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古建筑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艺术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一、力学应用之美——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古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
飞檐是古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不仅仅具有美观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为整座建筑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飞檐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采用悬挑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受力状态的平衡,使得建筑在面对外力时更加稳固,反应更加迅速。
图1古建筑中的飞檐此外,古建筑中还有许多采用悬挑结构的装饰元素,如屋檐、雕花、吊扇、雨棚等等。
它们不仅是对建筑艺术的精雕细琢,更是对力学应用的完美体现。
拱结构是古建筑中常见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它以石料为材料,将多个石块按照一定的形状排列,形成一个弧形结构。
拱形结构在建筑中不仅可以用来支撑大厅、走廊等建筑结构,还可以用来构筑教堂、驿站、宫殿等多种建筑物。
图2典型的古建筑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的美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石材的性质,将自身重量通过受力在各自力点上的相互支撑,转化为压力对外力的反抗。
拱形结构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建筑具有更稳定的结构,更是为古建筑增添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艺术性。
斗拱结构是古建筑中典型的建筑结构,它以花岗石或大理石为材料,通过多个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形结构,将建筑物支撑起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琉璃瓦,在琉璃瓦下方,往往会有一个由多个小圆拱和半圆拱构成的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建筑。
斗拱结构除了有着非常好的力学应用特点之外,更是在美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它的结构形式优美,透出高贵、稳重之感,也为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飞檐平衡是古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学应用,它指的是建筑物悬挑的部分在所受外力作用下,通过重心调整达到平衡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梁思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明确:特征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美学和哲学的精髓。
力学应用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大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中的智慧和技艺。
下面将以1000字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木结构,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承载了整个建筑的重量。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力学原理,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措施,使木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建筑的稳定和耐久。
中国古建筑采用的主要力学原理是悬臂支撑原理。
悬臂是指使木结构能够远离支撑点,形成悬而不坠的状况。
这个原理应用于中国古建筑中的屋顶构造。
屋顶由一系列檐口能力较强的木柱支撑,而檐口则是用较强的悬臂原理形成的。
悬臂的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和台风。
在中国古建筑中,悬臂支撑原理的应用不仅存在于屋顶结构,还存在于其他建筑部分,如梁、柱等。
梁柱结构中的斗拱就采用了悬臂支撑原理。
斗拱是指建筑中梁与柱之间的结构,通过斗拱的应用,可使梁柱的承载力得到增强,建筑结构更加稳固。
除了悬臂支撑原理,中国古建筑中还应用了其他力学原理,如榫卯结构原理、拉力均衡原理等。
榫卯结构是指木材之间采用凸出和凹槽的连接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在榫卯结构中,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等其他连接件,通过木材的形状和连接方式,实现了结构的稳定。
拉力均衡原理是指通过调节悬臂的长度,使建筑物在外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拉力均衡原理在中国古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悬挑屋顶的结构设计中。
悬挑屋顶是指屋顶的一部分远离支撑点,通过拉力均衡原理,使悬挑部分能够承载自身的重量,并保持平衡。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体现在通过巧妙的力学原理设计出稳固而美观的建筑结构。
这种应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力学应用之美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世界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举世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他们差不多都极力称赞中国建筑结构和构造上的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和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实用就是美”的理论大体上是相吻合的。
同意这种主张的建筑师们自然就不会忽略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先例。
木结构本身
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呢?有人说这是基于古代对建筑设计问题的一种见解,有人说是由于有标准制式的规定。
其实,主因是在于木结构的本身,因为在构造上,木材是不宜于置于完全密封的状态下的。
假如,我们将木料埋入泥土或者砖石之中,或者用其他的构造将它们遮盖和包藏起来,结果其中的木材就十分容易腐烂。
任何一种木构件朽坏,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房屋的稳固和安全。
因此,为了使木构件能够有更长的寿命,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们处于经常通风的境地中,结果,任何一部分的构件就必须毫无遮掩地直接暴露出来。
这个原则并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只要通过实践,很容易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力学和美学统一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结构设计都会符合美学上的要求,由于解决力学问题而来的构件并不是看起来一定是美观的。
一些建筑师常常会把不大好看的地方用别的东西遮盖起来,或者为了好看而添加一些虚假的构造。
但是,在木结构的构架上,这是不能采取的办法,因为材料的性能不宜于作任何的遮掩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所有的结构和构造在力学和美学上完全统一起来。
古建构件的形制
结构和装饰的配合——祈年殿藻井
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几乎所有中国建筑构件的形制都是经过美学的加工的。
它们一方面不失其原本的功能形状,同时又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装饰趣味。
这种要求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
中国建筑中的每一种构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长远历史,它们的形状、它们的构造方式都经过数以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验。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构件都是倾向于将来自力学要求的几何图形的功能形状改变成为一系列柔顺的曲线,也许是想借此改变由规则整齐的构造而带来的呆板感觉,直线的主体和一系列曲线的构件就此而形成有趣的对比。
这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反的意念交替地出现—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柱
以框架中的主要垂直杆件柱而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保持木材圆形的断面和力学上的功能形状,虽然偶然也有使用方柱、八角柱、梅花柱、雕龙柱等这只不过是个别时代的特例。
但是,为了使这构件看起来更为柔顺一些,梭柱的形式就产生了,就是柱身逐渐往上收小,柱头则成为覆盆形。
梭柱
《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就是:“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
如拱券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
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柱身的纵断面由直线而变成一条柔顺的曲线,而这种改变又完全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无损,而且可以使节点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
水平杆件
至于水平杆件的梁、额枋等,它们的断面转角地方很少是尖锐的方角的多半都处理成小圆角。
在另一方面,在梁制之中发展出一种弓形的“月梁”,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一种梁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梁除了在制作上耗费工料之外,它本身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力学功能上的形状。
月梁
相信,这是由拱券承重概念而带来的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与村木合并而演变成的形状。
无论如何,它在构图中又成为一条活泼的曲线。
在结构意义上,支承梁架叠梁(橡栿)的托木本来需要的只是一根垂直的短杆,为了它的稳定或者两侧可添加三角形的夹角但是,在中国建筑上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富装饰趣味形状的构件——驼峰。
驼峰的形状是由一些有趣的曲线构成的,但是它却不失其原来的
功能形状。
“叉手”本来是一种对角的斜}撑,其后又发展成为柔和线条的人字拱。
总之,因为构件要完全显露出来,在制作时就不得不作很好的表面处理和形状上的艺术加工。
斗拱
斗拱的构成、形状和意义都很能代表整个中国建筑的设计方法以及表达整个结构原则的精神。
它是由柱头上面扩宽的构造“栌”以及栌上的横木“枅”发展起来的。
栌成了后来的斗,枅就变成了“曲枅”而至拱,斗拱由斗和拱两个部分重复又重复,再加上了斜杆“昴”而组成。
它同时在前后左右伸展,成为一组“三维”的空间力系组织,在力学上不但减少了梁柱接合部分的剪应力而且使较大面积的构造得到更多的支点,增加水平方向杆件抵受弯距的能力荷重通过这一个空间的力系而集中传达到柱头上。
无论如何,斗拱的形状是种结构上的需要而来的形状,但是,斗和拱都被加工成为一种在美学上十分成功的体形——一组优美的空间结构。
在古代的建筑者心目中,斗拱大概是被认为最成功、最得意之作,在形状上它的权衡是经过一番研究而确立的。
因此,它在制式上比任何构件规定得更为详尽;恐怕它在制作上失去了权衡,它的艺术意义就会消失,甚至会成为一堆难以入目的混乱的物体。
因为它在形状上的效果愈来愈受到重视,很多人都醉心于它们在装饰上所产生的作用。
明清之后,斗拱在力学和构造上的意义便逐渐降低,进而变为装饰性意味来得更强的东西。
这是一种开始脱离力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的发展倾向。
雀替
由拱形的替木演变而来的“雀替”最后也成为了在视觉效果上很重要和很突出的构件,它像翅膀一样附在柱头的两侧,力学上的作用就是用以加强额枋的剪应力和减少跨距。
本来,它是一种真真正正的力学上的功能形状,由于在外形上稍加改变,它以生动的曲线构成的轮廓便成为了极富装饰趣味的图案了。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构造上任何突出的部分,如昂嘴、耍头(梁头)等无不做出一些艺术上的加工而使之成为带有优美的曲线形状。
构造和装饰配合得如此无间,对于不大明白构造关系的一般人来说,感觉上所有的构件都成为了系列富丽而有趣的装饰。
木材性能
由力学上的几何图形转变成为美学上的柔顺的曲线,除了归因于艺术思潮之外,木材性能的本身也是一种决定的因素。
因为木材本身容易加工、改变以至雕琢成任何图案也不是太难于完成的工作,因此所有的构件都能普遍地做出装饰性处理,而且并不仅限于在个别的建筑物上才能实现。
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历史上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部分建筑还流行在所有的构件上遍施雕镂以做装饰的。
所谓“雕楹玉碉,绣桶云楣”,“雕栾镂粢,青锁丹楹”,“龙楹螭木角,山岜云墙”等都是描写构件上布满木雕的图画装饰。
《楚辞》中的“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以及《汉武故事》中的“椽首皆作龙首,衔铃,流苏悬之”等句就说明了当时房屋构件雕成各种装饰图案的情况。
在构件上雕刻是会伤害它的力学功能的,过分地强烈装饰作用对构件本来的意义就会减弱,这种“淫巧”的风气不断受到批评和制止,相信,宋《营造法式》的颁布刊行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可是,这种流风还是断断续续地延续,不过,在结构构件上已不多见,精细的木雕艺术转而在隔扇、屏风以及室内装修的“罩”上来表现。
故宫隔扇
在理论上,古代制止过分和多余的建筑装饰是出于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不是基于美学与力学应该相结合的认识。
而事实就是这样,在结构构件因材料的性能必须使之暴露以及提倡节约的风气下,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就此便达到了客观上的功能与形状密切地构成一体的效果。
其实,现代建筑的机能主义是现代机械化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繁琐的装饰和非几何图形的形状是机械化生产所难于制作出来的式样,不规则的形状也难于作科学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
无论如何,由于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中国古典建筑始终是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
不过,它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忠实的形状的同时在美学上也是一种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