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各自表达不同思想和情感,也承载者不同的文化和体现不同的信念。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风貌。

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建筑风格和构造上有所体现,更在建筑的功能、意义和象征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构造、建筑功能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分析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建筑风格上,东方建筑以其注重形式美、注重整体和谐的特点而著称。

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对称、平衡和轻重有致,追求一种动静结合、自然和谐的美感。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檐口、斗拱、雕梁画栋等构件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形式美的特点。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建筑风格更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希腊古典建筑追求完美的比例美,罗马建筑则追求壮丽的气势和实用性,哥特式教堂注重悬挂式建筑结构和立体空间的表现。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表现在它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上的不同。

二、建筑构造中西传统文化也对建筑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使用榫卯和斗拱等传统建筑构造技术,其构造形式注重轻盈、通透、舒展。

古代西方建筑也多采用石头、砖块等材料,构造上所表现的力量感和质感,和中国古代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在对待材料和工艺技术上的不同态度。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几何学原理和宇宙观念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建筑力学和物理学原理的运用。

这说明中西文化传统在建筑构造上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两种文化传统在科学理念和技术智慧上的不同。

三、建筑功能中西文化传统差异也反映在建筑功能和用途上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和环境的融合,其建筑功能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和谐,更注重符合社会礼法和仪式习俗。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天井等空间设计都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形成内外交融的局面。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独立性,建筑空间更注重私密性和个性化。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建筑领域,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设计、结构、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建筑的不同之处,并且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西传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因地域、历史、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从建筑角度来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观念不同。

中西方的哲学观念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取法自然等观念,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个人主义、人类对自然的控制等观念,在西方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2.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在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寺庙、道观、孔庙等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西方,基督教在历史上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教堂、修道院等建筑。

3.审美取向不同。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色调、结构的美感;而西方建筑追求科学、理性、对称、秩序,追求几何形态的优美线条和光影效果。

1.建筑设计2.建筑结构中西方的建筑结构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的运用;而西方建筑多采用石、砖、混凝土等材料,注重梁柱结构和拱形结构的运用。

3.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传统的斗拱、寓意之阁、条枋、雕梁以及青砖、歇山顶、红墙、青瓦等元素为主要特征;而西方建筑以希腊柱式、罗马拱门、哥特式教堂等为主要特征。

启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历史文化传承。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传承,继承和发扬中西传统文化,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

一、历史与文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始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建筑中把园林景观、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

而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建筑风格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理性而忽视情感,因此西方建筑强调技术、简洁而精细的风格,建筑物大部分是实用的,几乎没有饰面的部分。

二、建筑构造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中庸平衡的思想,所以构造和布局上往往采用对称的方式,以取得平衡和协调。

例如古代的宫殿和庙宇,比如紫禁城和故宫等建筑都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采用对称和不对称混合的方式,使建筑物更加美观精简。

三、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细节、富有情感和象征性,常常使用装饰性的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来表达主题和意境。

古代的宫殿、园林、庙宇等建筑都有着特色性的装饰,如宫殿的金饰、壁画和雕刻等;园林的假山、池水和红墙等;庙宇的塔楼和动物雕塑等。

而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式的简洁,建筑物通常采用不受束缚的形式,强调建筑的外在功能和内在结构。

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勃艮第风格建筑强调对称、均衡、富于构图美感,这是西方建筑的一大特色。

经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和美学风格,是不可混合的。

尽管中西方建筑文化风格存在差异,但在当代建筑中,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一、背景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性符号,表现为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透过建筑显现出来。

建筑起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形式的表现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从建筑的单体形象到建筑群的组织,从建筑构成到空间形态,都无不被打上文化体系的标签。

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

二、文化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

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注重主观的意识形态,而西方文化重物,注重的是客观的意识形态;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

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国古典宫室建筑的特点是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且有多层级纵深,形成渊湛、富赡的特点,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摆放。

这里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体系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这里有稳定、中庸、内敛、保守与和谐的内在特质。

园林建筑体现文人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它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间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其每一个发展阶段,特征差别都十分显著,如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

中世纪否定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果,启蒙主义又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蒙昧,重新尊崇人的价值,在巴洛克和洛可可走上华丽、花俏、奢靡的险途之后,古典主义又一次向简洁、典雅的古代传统回归。

就这样,西方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比中国更早地迈向了现代主义。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建筑历史文化的差异
作者信息:
:xxx
班级:xxx
学号:xxx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

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

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

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

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起源古希腊建筑中国建筑
正文: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

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

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

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

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

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

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

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

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

如图:
图一多立克柱式
多立克柱式就是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身体比例,来显示刚劲和力量。

图二爱奥尼柱式
爱奥尼柱式模仿了女子的窈窕。

柱子的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显得十分高挑。

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时尚的卷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犹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

古希腊的建筑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雕塑品。

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

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思考、养德的地
方,应以伦理为重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

群体和谐的思想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也正是中国建筑的独特理念。

因此中国建筑以向水平方向发展为主,极力削弱个体建筑的突出。

这种形式的布局,不是以单体建筑的造型取胜,而是以群体的对称、呼应、错落有序形成整体气势。

中国人有着令人惊讶的对建筑群体的驾驭能力。

中国建筑的群体和谐中,以儒家的“礼”的思想为特色。

“礼”是一种划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区别的标准,因此,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主次表达。

不同级别的建筑有着与自身级别相应的位置、形式、色彩、屋顶样式等等。

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观念。

图三故宫
如故宫,所有的建筑按着一定的礼序排列组合,显示出了磅礴的气势。

中西方建筑历史文化的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

在古希腊建筑中,大型建筑往往依地势而建,并不强调中轴对称和等级思想。

如雅典的建筑卫城中,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布局方式自由活泼,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多于庄严肃穆。

图四雅典卫城山门
而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到城市大小、道路宽度等等,处处凝聚着强烈的等级规。

甚至还有相关法律规定。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

西方人相信神灵,对有一种极度的虔诚。

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

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

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

西方对建筑极为重视,在古建筑中建筑往往代表着时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设计师们使用垂直发展的空间序列和挺拔向上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以及对天国的热切向往和痴迷。

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重视世俗皇权,而是重视自己心灵
中的神,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来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

此外,建筑师往往在建筑里利用光影营造出浓郁的神秘气氛,无论是帕提农神庙,还是万神庙和基督教的教堂,它们的部空间都具有某种神秘的感召力量,讲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引导向缥缈的远方。

图五帕提农神庙
图六万神庙
图七圣索非亚大教堂
而中国的现世意识使中国带着强烈的世俗色彩,在吃斋念佛的背后有着十分功利的世俗目的,信仰成了世俗欲念的冠冕堂皇的遮羞布。

如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它的世俗欲念十分浓厚,它关心的不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而是如何长生不老和升仙之道。

而从外流入中国的佛教,则被中国彻底改造了。

它本身的宣扬的出世思想与中国人的现世性思想产生了矛盾,同时,佛学观念里的无君无父的思想也与中国的伦理意识发生了冲突。

然后,中国就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改造。

一是取舍,二是更新。

而这样子表现在建筑上,可看到很多建筑与一般世俗建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下图的化觉巷清真大寺。

图八化觉巷清真大寺
中西的古代建筑文化还有着一些差异就不再一一阐述了。

就此结论。

资料及图片来源:图片全部来自百度百科;
部分资料来至百度百科,部分来自王娟的《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