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节日看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合集下载

从《喜福会》看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

从《喜福会》看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孝”

从《 喜福会》 看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下的“ 孝"
纪 莹
( 湖北 工程 学 院 新技 术学 院 , 湖北 孝感 4 3 2 0 0 0 )

要: 中西 文化 冲 突与 交 融 下 的 “ 孝” 成 为 华 裔 美 国文 学 作 家作 品 中常 见 的 主题 。谭 恩 美 的 小说 《 喜福会》 从 四个 侧 面反 映 了
及 韩裔 美 国人金 惠经 的《 亚裔 美 国文 学 : 作 品及 社会 背 景介 绍 》 等。 还 有 一批小 说 家汤亭 亭 、 谭 恩美 、 李健 孙、 雷 祖威 、 赵健 秀 、 伍 慧 明等 。汤亭 亭 的成 名 作《 女
远游 , 游必 有方 ” ( 《 论语 ・ 里仁 》 ) 。 孟 子进 一步 发 展孔 子 的“ 孝” . 还把 孝悌 与仁 义礼 智相 结 合 。可 以看 出 。
勇士》 、 谭 恩美 的《 喜 福会 》 、 伍 慧 明的 《 骨》 等。 这 些作
品都从 不 同 的角度 一致 主 张要 以华 裔 美 国人 的身 份 重新 审视 、 诠 释 中国传统 文 化和 经典 文学 作 品 。 从 对 这些 作 品 的分 析 中不难 看 出 中西 文化 确 实存 在 巨 大
中 西 文化 冲 突与 交 融 下 的 “ 孝” : “ 权 威、 服从” 对比“ 民主、 平等” ; “ 彰显 父母 意 志 ” 对比“ 体现个体价值” ; “ 父母 在 , 不远游 , 游 必 有
方” 对比“ 游四方” ; “ 修 身、 齐 家、 治国、 平天下” 对比“ 个人 利 益 至 上 ” 。 美籍 华 人 如 何 在 多元 文 化 杂糅 的 当今 时代 重新 审视 自身 身
德 之本 也 , 教 之所 由生 也 。 ” 孝 是德 行 根 本 , 用 来 治 国, 则“ 社会 和谐 , 国家安 定 ” 。 孔 子认 为 : “ 父母 在 , 不

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从婚礼的风俗习惯看中西文化差异由于地域和历史的不同,西方的文化背景和东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其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的打招呼用语、饮食文化等到思维方式等抽象方面的差异无所不在。

本文着重从中西婚礼文化差异就中西文化作一个比较,从而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传统婚礼却因国家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1.1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

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进行的。

1.2 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

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

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

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1.3 中西婚礼文化的具体差异。

1.3.1 中国传统婚礼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大体上要经过和履行下列法定或约定的程序:第一步叫“纳彩”,俗称“说婚”,即先由媒人往女方家中称述男家求婚之意,询问待字之女的年岁和生肖,然后由男家请术士“合婚”,卜算生肖是否相合,婚姻是否吉利,双方同意了,男方就送一只雁给女方,作为“献纳彩择”之礼。

所以又叫“委禽”。

第二步叫“问名”,俗称“订婚”即双方正式交换庚帖,甚至详细到两到三代及主婚人的姓名、荣衔、里居等。

第三步叫“纳吉”,俗称“小聘”,既男家向宗庙问卜祖先,如果得到吉卜就往女方家,并致送订婚礼品,女方家也致答礼,婚约即告成立。

第四步叫“纳征”,俗称“聘礼”,即于迎娶前几日,男方将议定之聘金,并布帛、衣服、首饰、礼饼等物,如数以盛大仪仗送之女家。

第五步叫“亲迎”,俗称“择吉”即由男方家择定迎娶之吉日,并通知女方家。

第六步叫“亲迎”即在喜结良缘之日,新郎躬率鼓乐、仪仗、花轿,到女家以礼迎娶新娘,并一同归家。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碰撞与交融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礼义,到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的阖家团圆、张灯结彩,展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诗宋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传递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而西方文化则有着独特的魅力。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其民主、科学的精神影响深远。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了艺术和思想的繁荣。

西方的油画、雕塑以其逼真的写实和强烈的表现力令人赞叹;古典音乐的恢弘气势和复杂结构,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当这两种文化相遇,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在饮食方面,西餐的精致与中餐的丰富多样相互借鉴。

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中国的火锅、烤鸭也逐渐走向世界的餐桌。

在艺术领域,西方的现代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

然而,文化的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在价值观上,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有时会产生冲突。

但正是这种冲突,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

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又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礼仪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但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

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

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

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中英文化差异体现有:社会风俗与礼仪。

跟家乡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

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

为了你的安全,过马路时还是要左右看。

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

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一、本文概述《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西方鬼节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鬼节,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更体现了各自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深入比较,揭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期增进对中西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在中国,鬼节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与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紧密相关,体现了敬祖、孝道和家族凝聚力的文化价值。

而在西方,鬼节如万圣节等,则更多地与娱乐、狂欢相联系,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死亡和鬼魂的轻松态度和幽默感。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死亡和鬼魂的不同认知,更彰显了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深刻区别。

通过对中西方鬼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西方鬼节概述鬼节,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复杂情感。

在中西方文化中,鬼节各具特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中国,鬼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为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主要活动包括扫墓、踏青等,旨在纪念先人,祈求家族昌盛。

这一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祖先、重视家族血脉的传统价值观。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通过放河灯、烧纸钱等方式,缅怀先人,同时祈求亡灵安息,不扰人间。

这一节日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相较之下,西方的鬼节以万圣节为代表。

万圣节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庆祝丰收的也用以驱赶邪灵。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各种恐怖装扮,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以此祈求平安。

从中西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 收获 ,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 日,春节的起源可 主义和浪漫色彩 ,营造出一个美好丰富多彩的传说 和传统 。 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中国人羞于表达情 2 、西方传统节 日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 ,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 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 ,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 ,而非
天 ,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 、赠送圣诞贺卡 日是我们 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具特 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 保存 了国家文化 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 中 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 存在着许多差异 ,它们却都代表 了爱与 自由。因此 ,我们能从一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动使得节 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 ,如种植、
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 ,宗教通过人类 吃吃喝喝 。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 日,来 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 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 对上帝或精神的信 仰控 制着他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宗教存 觉得接受西方节 日 在于各行各业。因此 ,节 H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 节 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 ,而 中国传统节 H用的是中国特有的 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 。除此之外 ,西方文 节 ,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 日 二 、庆祝中国传统节 日 西方节 日 的方式 1 、庆祝中国节 日的方式 。春节对每一个 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 中看出这一 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 ,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 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 H。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 。节 日活动 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 当天,人们可以向所 丰富多彩 。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 ,曾经对春节做 了一个很好 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 ,不论他或她来 自 的描述道 ,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 ,对 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 中最大 何方 ,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 特定的文化中成形 。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 ,中国人很难 穿着最好的衣服 ,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 ,等等。这是好运的 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代发展这样一个节 日。由于 天 ,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 大部分中国传统节 H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 ,外 国人很也难接 心地增加一 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 、庆 受这些思想。

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从洋节盛行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2 岁, 5 本科在读学生, 其中男生和女生各有 5 名。 0
2 问卷设计 .
问卷 由四部分组成 。第 一部 分为个 人信 息 。具 体包括
收 稿 日期 :0 5 0 1 2 0 ~1 —2
作者简介: 寇福明(90 ) 男, 17 一 , 山西大同人, 雁北师范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讲师,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博士生, 从事
庆祝情况调 查 , 包括 5个 问题 , 是采 用 “ 僭 ” 也 是 形式 的 问
题。内容主要涉及对中国传统节 日了解的具体途径 、 日 节 所 包括的文化内涵、 看待节日的态度和庆祝节 日 的方式等。第
四部 分为开放 式问题 , 了解调查对象西方文化渗透对 中 主要 国传统节 日的冲击与 以及 中西文化 的融合 , 是否淡化 了自己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1期 20 0 6年 2月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ALO X NZ N F I HOU T AC R E HE SUNI E S TY V R I
Vo. 2 No 1 12 . Fb 06 e .2 0
7 %的人有过感恩 节和母 亲节 的习惯 , 它 的节 日如 万圣节 其
化如何进行融合提出了一些见解。

过的人几乎没有。9 %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 中国传 3 统节 日 如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的节 日 庆祝气氛, 但
他们 依然会 以这样或那样 的方式 庆祝这些 节 日。
从 洋节 盛行看 中西文化 的融合
寇 福 明
( 雁北师范学 院, 山西 大 同 070 ) 300
摘 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 国间的相互联 系日趋 紧密, 跨文化 交际 日益频繁 , 文 化传统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享的资源。文章就如何看待西方文化 的传播以及 中西文化如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日子,是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了解民族文化习俗的舞台。

文化学家和民俗学家都把传统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把节日看作是一种用行动书写的文化文本。

透过传统节日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进而有利于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一、从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一)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岁时节令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令源于古代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

过去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于是传统上十分重视季候的变幻对农业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中国的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

该书记载圣母玛利亚是因圣神的感动而怀孕,就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里产下耶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

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纯洁,端午节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

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

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将从东西方的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

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

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中国的相比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
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奉土地乞求丰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

西方国家,最初多以畜牧业为主,尽管后来农、工、商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大多没有成为立国之本,因此人们对季节气候的重视程度不及中国,他们最注重的是基督教。

同时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时期就带有的宗教色彩,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

(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

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

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菊花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如西方最重视的圣诞节,每年的圣诞前夕,各教派的教堂都要举行礼拜仪式,由教堂的圣诗班为大家演唱颂诗。

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

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在广场,围着拜访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

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

另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反映西方节庆文化精神的节日便是愚人节。

愚人节又称“万愚节”,也是一个著名的西方传统节日。

按照传统,在愚人节里,什么人都可以取笑别人,也可以被别人取笑,甚至有的玩笑简直就是恶作剧。

在复活节期间,伦敦要举行盛大的化装游行;感恩节期间,美国的乡村市镇举办规模庞大的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等。

西方的传统节日习俗都表明了西方的节日文化主要以玩乐为主题。

同时,西方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在这种节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

(三)从中国人过“洋节”及外国人过“中国节”看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

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曾经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

具体看来,中西节日所不约而同地传承负载的文化内涵,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

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以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

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

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些天然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之际,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

“近些年,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兴趣有所淡化,这当然与商家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大肆炒作有关,更与年轻人追求时髦有密切联系。

但从根本来说则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无可厚非。

在中国人尤其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

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文化的迷人之处。

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透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存在着其起源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

而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多彩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增强文化竞争力,保持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能融入国际社会,又稳住阵脚,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