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看不见的爱》教案北京版
龙湖区第二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看不见的爱》教案 北京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看

二、通读全文,感悟“鸟的天堂"
1、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读得投入动情的学生。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谈“鸟的天堂”给ຫໍສະໝຸດ 留下了什么印象,根据谈话内容随机点评。
三、指导精读,感受“鸟的天堂”之美
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感受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三)总结全文。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开放性小结。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长辈的关爱,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他们的爱,选择一下,写下来。(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等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让他们更加爱他.)
《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优美段略
2、学习生字、新词
3、理解“大榕树”与“鸟”的联系
4、写“鸟的天堂”导游解说词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大榕树、百鸟图之美
三、教学难点:理解“大榕树”与“鸟”的联系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天堂"二字: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天堂”一词的理解。
(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信心。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
小结:文中没有直接写母爱,而是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不寻常的爱.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切、伟大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设计意图:在讨论的过程中,读懂课文的内容,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走近母亲,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理解母爱。)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教案:《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包括“恬静、默契、黯然、倾听”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句子的理解: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如“妈妈的爱,就像那春天的阳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伴随着你。
”3. 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句子的理解。
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例句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4. 句子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5. 文章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展示课文的结构和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课文的要点进行梳理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请写一段话,描述你对自己的母亲的感情。
3. 请从课外找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作业答案:1. 妈妈的爱,就像那春天的阳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伴随着你。
2.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她每天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然后送我上学。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看不见的爱_北京版

教学内容20*看不见的爱学习目标1、感受母亲对小男孩的无声的爱与小男孩的执着、聪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1.感受母亲对小男孩的无声的爱和小男孩预测学生问题概括主要内容问题解决策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活动(形式、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内容)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看到过奥运射击场上,选手们精准的射击动作,他们高超的射击技术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但是,他们瞄准的前提是他们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的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却能在10米外打中一个玻璃瓶,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生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体会作者感情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可怜:小男孩看不见,是个盲童。
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水平差: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执着:(1)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2)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3)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4)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5)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
聪明: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转点,然后慢慢移回来。
母亲(1)那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支持)指名读课文孩子可怜:小男孩看不见,是个盲童。
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水平差: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
执着:(1)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2)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0、看不见的爱_北京课改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0、看不见的爱_北京课改版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来源:]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鼓舞盲小孩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强的爱,明白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初步感知:1、板书课题:30 看不见的爱(齐读)[来源:ZXXK]2、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第一我们来讨论一下你是如何样明白得课题《看不见的爱》的,把你的明白得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老师听听你们是如何样明白得的。
3、随机板书:母亲男孩二、重点研读,深入感悟:1、师:老师听了大伙儿对课题的明白得,发觉你们差不多慢慢走进那位母亲的内心世界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位母亲的明白得来轻声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课文写了这对母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读通课文,想想母亲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出示: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小孩能像一般小孩一样玩打弹弓,耐心地同伴和鼓舞小孩。
最后,小孩终于打中了目标。
3、师:关于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来说,这只只是是件专门一般的事,但关于这位母亲来说,她的付出就显得不那么一般了,大伙儿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是一份如何样的母爱吗?板书:不同平常4、师:这位母亲的爱是不同平常的,让我们默读课文,找出表现这份不同平常的爱的语句,把它划下来,再读一读。
(1)交流。
(2)师:在我和这位母亲的交谈中,母亲只有几句淡淡的话语和一些十分安静的表情,你是如何体会到“不同平常”的?出示:对话部分4-13节指名读句明白得,谈感受。
(每谈一句,读好一句。
)随机板书:和别的小孩一样关键是做了没有健康、欢乐地成长5、指导朗读对话部分:(1)同桌配合读对话(2)指名分角色读(3)全班分角色读。
6、除了对话部分,我们还找到了两处重点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爱》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4页至第36页,讲述了一位母亲如何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并感受到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爱。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故事情节;2. 学会生字词,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3. 领悟文章中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看不见的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掌握文章的重点句子;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学会关爱他人;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感恩之心,懂得珍惜身边的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悟文章中所传递的看不见的爱;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掌握文章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爱有哪些表现形式,进而引出本课主题;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找出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尝试感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语言表达看不见的爱;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学到的方法表达对家人、朋友、老师的爱;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重点生字词:感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3.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4. 教学流程图: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看不见的爱;2. 答案:略。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设计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爱》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爱》这篇课文。
该课文主要讲述生活中一些不易察觉爱,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身边爱。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汇讲解、句子分析以及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温馨家”,课文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母亲对子女无私关爱进行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并体会文中母爱伟大。
3. 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文中母亲无私关爱。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主题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大意,标注出生词和不懂句子。
3. 词汇讲解:对课文中生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掌握用法。
4. 句子分析:对课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典型例句,讲解句子结构、语法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修改练习中句子,巩固所学。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母亲无私关爱,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看不见爱》2. 主要内容:母亲无私关爱、关爱他人、感恩3. 重点句子: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生词,并写出每个词词义。
(2)分析课文中一个句子,包括句子结构、语法知识。
(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短文。
2. 答案:(1)略(2)例句:妈妈爱就像阳光,温暖着我心。
句子结构:主谓宾语法知识:比喻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母爱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眼睛的奥秘》,具体章节为《看不见的爱》。
内容主要围绕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展开,通过揭示眼睛背后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眼睛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爱护眼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认识到眼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自主探究眼睛的奥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眼睛的敬畏之情,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眼睛、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眼睛模型、放大镜、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进而引入课题《看不见的爱》。
2.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教师巡回指导。
3. 第二环节: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4. 第三环节:实践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眼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分享感人故事。
5.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
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眼球视网膜视神经2. 视觉原理光线晶状体视网膜3. 眼睛的象征意义看不见的爱智慧之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
(2)谈谈你对“眼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答案:(1)眼睛的构造包括眼球、视网膜和视神经等部分。
视觉原理是光线经过眼球内部的晶状体聚焦,形成物像在视网膜上,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2)眼睛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智慧、光明和爱。
2024年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精彩教案设计

2024年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看不见的爱》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北京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爱的主题》中的《看不见的爱》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盲人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感人亲情,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力量。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盲人母亲的爱的伟大;学习生词、短语和修辞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生词、短语,思考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掌握生词、短语。
4.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盲人,体验盲人母亲的爱。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看不见的爱》2. 生词、短语:沿、抚摸、晶莹、涌出、重叠、屏障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开展亲情主题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看不见的爱》教案北京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
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激情涌动着的爱的暖流。
它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
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
学情分析:
亲情是可贵的,它似一股温泉滋润着每个人,使人健康、幸福地生活着。
《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又将深深吸引每个学生。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深沉、执着、坚韧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课前预习识记课文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理解“安详”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通过找出母亲对孩子不同寻常的爱的有关语句,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母亲执着、坚韧的爱。
能力目标: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悟“看不见的爱”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沉、执着、坚韧的爱。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题“看不见的爱”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性常规活动。
说说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
(设计意图:读跟“歌颂母亲”有关的诗句,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帮助。
)
二、开放性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看不见的爱》,它诉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
的爱”?
(设计意图:设疑激起学生课文的兴趣。
)
三、互动生成展开。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交流你理解的新词。
想一想: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交流、检测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
最后,孩子终于打中的目标。
(二)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过渡:课题为什么叫“看不见的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读课文,找找你认为母亲对男孩爱的语句,并谈谈体会;
交流:“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
(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
从“顿”、“轻轻”这两个词可以知道。
)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
(母亲希望盲孩和别的孩子一样。
)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作了没有。
”
(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
)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深。
她的动作是那样轻,她的神情是那样从容,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头,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信心。
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
)
小结:文中没有直接写母爱,而是从母亲的神态、动作中,我们能体会到母亲不寻常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切、伟大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
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设计意图:在讨论的过程中,读懂课文的内容,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走近母亲,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理解母爱。
)
2.有感情朗读作者和母亲的对话。
过渡:这位母亲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打中目标吗?
从文中找出作者和母亲的对话。
自渎。
男女分角色读。
齐读。
交流。
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只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功夫深,铁杵磨城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交流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亲深沉的爱。
3.出示最后一节,展开你的想象,后来怎样?
出示填空: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
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感受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
(三)总结全文。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开放性小结。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长辈的关爱,回想一下,你从哪些细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他们的爱,选择一下,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等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让他们更加爱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