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

《长城谣》教案【优秀7篇】《长城》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片断】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

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

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

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

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

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

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

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

中班语言活动:长城谣(2篇)

中班语言活动:长城谣(2篇)

中班语言活动:长城谣活动名称:长城谣(语言)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活动准备: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一、说说长城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

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二、欣赏童谣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2、提问:“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三、童谣对唱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长城长城长长筑起一道城墙长城长城高高山上一道脊梁多么高?顶天高,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中华民族好儿郎。

中班语言活动:长城谣(2)长城谣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座奇迹般的建筑,它耸立在山巅之上,如一条巨龙蜿蜒而行。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传说,古代的帝王为了保护祖国的疆土,决定修建一座万里长城。

于是,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修建长城的队伍中。

长城的修建从太行山脉开始,一直延伸到辽东的海滨。

它穿越了山川、河流,经历了无数次的起伏和蜿蜒,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修筑长城需要原料和劳力,但在那个年代,原料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劳力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动员起来的。

因此,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闯过了无数的险关,熬过了无数的困境。

而最令人佩服的,莫过于民众为了修建长城而付出的辛勤努力。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渔民、农民、工匠等等。

当他们听说要修建长城的时候,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来到工地上,为长城添砖加瓦。

有的人挥舞着铁锹和铲子,辛勤地挖土,修筑基础。

有的人背起石块,一块块地往上搬运,铺成一道道牢固的墙体。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就像蚂蚁搬家一样,默默无闻,但却让长城逐渐变得坚不可摧。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长城谣》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培养民族自豪感;(2)学会关爱自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及其作品《长城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长城故事或传说;(2)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关爱自然。

6. 小结作业(2)布置作业:背诵《长城谣》,写一篇关于长城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长城谣》的流利程度、语音语调准确性;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思想、情感表达等;3. 学生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4. 学生作文中关于长城的描写和表达,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八、课程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以“长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华;2. 开展“我心中的长城”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情感;3. 邀请历史老师进行一次关于长城历史文化的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的认识。

长城谣教案[001]

长城谣教案[001]

长城谣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学习唱一首与长城相关的谣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长城谣》的歌词和曲调。

三、教学准备1.《长城谣》歌曲的录音。

2.图片或幻灯片展示长城的图片。

3.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长城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习歌曲《长城谣》1.教师播放《长城谣》的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初步了解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2.教师将歌词展示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歌词,讲解其中生词和词语的含义。

3.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唱。

重点讲解每一段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4.教师逐句解读歌词,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

5.教师与学生一起反复练习歌曲,直至熟练。

3. 听评欣赏教师再次播放《长城谣》的录音,让学生闭目静听,体会歌曲的美妙之处。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4. 制作活动教师提供一些乐器,如小型打击乐器、口琴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或分组自编伴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配合歌曲演奏伴奏。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编写相关的文章或诗歌,表达对长城的敬意和赞美。

2.学生可以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自己对长城的印象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音乐课,学生不仅学习了长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还学会了欣赏和表达音乐。

通过唱《长城谣》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长城,并且通过编写文章、诗歌或绘画,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

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歌曲长城谣音乐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约10分钟)(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约30分钟)(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长城谣》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反思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席慕蓉;背景:描绘了长城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主题:长城作为民族象征,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长城为题材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5.2 文化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报告,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案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长城谣》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收集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背景信息。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

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谣》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长城谣》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2. 集体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长城谣》的歌曲及相关图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视频介绍《长城谣》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新课教学:教唱《长城谣》,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3. 练习:分组练习合唱部分,注意协调性和音准的准确性。

4. 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音乐审美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作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结合长城主题,创作新的歌曲。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表现长城的美,如绘画、舞蹈等。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长城谣》,并尝试教唱。

2. 家长协助孩子练习歌曲,加强音乐素养的培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合唱协调性、乐理知识掌握等。

2. 课后作业:歌曲演唱、创作作品等。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其他与长城相关的音乐作品,如《长城长》、《万里长城》等。

2. 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特点,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合唱水平。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教案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席慕容《长城谣》2.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中长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诗歌的象征手法;(2)探讨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3.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创新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感悟;(3)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了解史实,引导出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长城谣》是流行于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首优秀作品,刘雪庵曲、潘孑农词,作于1937年,原是潘孑农所编电影剧本《关山万里》中的主题歌,后因“八·一三”上海爆发战争,影片未拍成,但此曲却风行全国)。
说明:
欣赏视频资料,是为了增加学生对日军侵华战争这一历史的了解,为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更好地理解第二段歌词所表现的“抗战救国”的思想内涵。
(5)全体高唱“相约华虹”(下课)
:【教学流程图】
长城谣教案
第二单元纵情歌唱
听——长城谣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欣赏乐曲《长城谣》。《长城谣》是一首诞生于抗日年代的爱国歌曲,这首乐曲情绪苍凉悲壮、旋律质朴自然、节奏平稳有序,深切表达了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图片、视频等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同时受到感染。通过、歌曲视唱的过程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体会当时人们的抗战激情,激励现在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二,出示歌词:
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语。
(1)提问:根据2段歌词不同情绪:
第一段歌词适合由男生还是女生来朗诵?
第二段歌词适合由男生还是女生来朗诵?
(2)再次配乐朗读歌词。(钢琴)
男女同学各一理解是为了深入作品的深刻内涵。以歌词为线索,步步引导学生体验歌曲包含的深厚情感和较深邃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诵则适时地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了途径。
进行歌谱歌词视唱是为了抓住音乐本质的东西展开体验,从音乐本身着手
开展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歌曲的旋律特征和思想内容。
五,不忘国耻,牢记历史。
(1)你出生在那个年代会这样吗?(参加儿童团等)
(2)为什么会受屈辱?(落后要挨打)。
(3)今天如何保卫长城?(努力学习,成材报国)
(4)成材报国,放飞理想在那首歌里出现过?(相约华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教学难点:视唱、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一、听赏《长城谣》
1、听赏乐曲,介绍长城。请学生思考长城象征什么?
2、观看董文华版MIV《长城谣》,提问:歌曲把我们带到什么年代?
3、结合歌词,出示相关内容图片:
三、再次聆听歌曲《长城谣》(学生演唱)
复习以前所讲到过的几种唱歌形式
提问:;合唱,齐唱,轮唱,中旋律和声部的关系。
说明:
重温复习内容是为了了解同学们所学东西的掌握程度,以达到对这方面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和巩固
四,视唱歌谱歌词,
(1)出示歌谱(先有个别基础较好的同学视唱)
(2)把词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说明: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长城谣》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质朴自然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体会人们同仇敌忾、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
2、了解歌曲时代背景,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3、运用视唱、歌曲旋律及朗读歌词,在参与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体会乐曲的情绪以及表达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