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
中国南北饮食差异

中国南北饮食差异中国南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南北饮食差异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北饮食在食材、口味、烹饪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味,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南北饮食的食材特点、口味偏好和烹饪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材特点南北饮食的第一大差异就在于食材的选择。
北方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因而北方人民对于肉类食材的需求更为旺盛。
北方人热衷于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肉类菜品居多。
而南方气候温暖,水域众多,南方人民则更加偏爱海鲜,如鱼虾蟹贝等。
此外,南方还以蔬菜水果为主食,蔬菜种类繁多,口感清爽。
南北方的食材选择不仅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还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二、口味偏好南北饮食口味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北方人偏好咸味,喜欢酸菜、泡菜等发酵类食物,口味重。
而南方人则更偏好甜味,南方菜肴常用糖、蜜制作,口味较为清淡。
南方的菜品多以酸甜可口为特点,喜欢用各种调料和香料烹饪,味道鲜美。
北方菜品则以香辣为主,选料注重鲜、嫩、脆,菜品口感浓重。
南北口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主食上,也表现在小吃和点心等方面。
三、烹饪方式南北方烹饪方式各具特色。
北方烹饪注重火候和时间的掌握,多以炖、煮、炸等方式烹饪。
北方的烩菜、红烧肉等菜品是用煮烂的方式来体现食材的鲜美。
而南方烹饪则更注重对食材原味的保留,烹饪方式多以清蒸、煮汤、爆炒等简单方式为主。
南方烹饪技巧娴熟,擅长火候的掌握和调味的独特性。
南北方在烹饪方式上的差异使得南北菜系各具特色,独具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南北饮食文化差异体现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南北方饮食风格各具特色,各自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发展。
南北饮食差异不仅体现在食材选择、口味偏好和烹饪方式上,更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南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南北饮食文化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分别代表了中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南方饮食以米饭、面食和海鲜为主食,口味偏甜,注重烹调技巧;而北方饮食以面食为主食,口味偏咸,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首先,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方位于亚热带或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适宜水稻和各种蔬果的种植,因此南方的饮食以米饭和蔬菜为基础,口味偏甜,使用糖和油的比例较高。
而北方地区位于温带或寒带地区,气候干燥且寒冷,水稻产量有限,因此北方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口味偏咸,使用食糖和调味品较少,如辣椒等。
其次,历史文化是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历史上南方经历了多个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
南方人崇尚精致、细腻的烹调技巧,追求食材原汁原味的味道,讲究山珍海味、色香味俱佳;而北方一直处在较为苛刻的自然环境下,饮食习惯更为实际,追求饱腹感和营养均衡。
北方有饺子、馄饨等丰富的面食文化,而南方则有粽子、汤圆等独特的米食文化。
另外,农业生产方式也对南北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南方气候湿热,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稻米和各种蔬果,农民以水稻种植为主,因此米饭成为南方的主食。
而北方气候干燥,土地贫瘠,较适宜种植小麦和耐旱的作物,农民以小麦种植为主,所以面食成为北方的主食。
总结起来,南北饮食文化差异主要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南方饮食以米饭和海鲜为主食,口味偏甜,注重烹调技巧;北方饮食以面食为主食,口味偏咸,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
这种差异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饮食偏好习俗:不同地域的独特饮食偏好

饮食偏好习俗:不同地域的独特饮食偏好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各地人民的饮食偏好和习俗也大不相同。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气候、地理和历史背景。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饮食偏好。
1. 北方与南方的差异中国的南北地域差异很大,这也反映在当地人的饮食偏好上。
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人更喜欢吃一些高热量、热的食物来保暖。
而南方则气候较暖和湿润,人们更喜欢吃一些清淡、凉的食物来消暑。
1.1 北方的饮食偏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比如面条、馒头和饺子。
面条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烹饪,比如炒面、拌面和炖面。
面食既有丰富的口感,也能提供足够的能量。
北方人还喜欢吃一些油腻的东西,比如炸酱面、麻辣烫和锅贴。
1.2 南方的饮食偏好南方人则更喜欢米饭和米粉。
米饭是南方人每餐必不可少的主食,他们更倾向于用米饭搭配各种菜肴。
另外,南方人还喜欢吃一些清淡的汤,比如酸辣汤和鱼头汤。
2.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中国的东部与西部地域差异同样很大,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东西部人民的饮食偏好和习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东部地区的气候湿润,产业比较发达,所以东部人民饮食更加多样化。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食材和菜肴。
东部地区以海鲜和蔬菜为主,比如江浙菜和粤菜。
这些菜肴注重色香味俱全,口感丰富。
2.2 西部的饮食偏好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气候干燥,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西部人民的饮食偏好更偏向于简单实用,以谷物和肉类为主。
他们喜欢吃面食和青稞等粗粮,同时也会烹饪一些牦牛肉和羊肉。
3. 岭南与西南的差异中国的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也有着不同的饮食偏好和习俗。
岭南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大多数人都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所以他们喜欢海鲜和蔬菜。
而西南地区则山高水长,地处高原和山区,所以他们偏好于喜欢吃辣和油腻的食物。
3.1 岭南的饮食偏好岭南人民的饮食以广东菜为主,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菜系之一。
广东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的口感,所以他们喜欢用炖、煮、烤等简单的烹饪方式。
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美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中国各地美食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从北方的粗粮主食到南方的米饭文化,从川菜的麻辣味道到粤菜的清淡口味,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北方美食文化北方地区多以面食为主,大米并不是主要的主食。
由于气候寒冷,北方人喜欢食用热量较高的面食,如面条、馒头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饺子了,每年过年吃饺子已经成为北方人的传统习俗。
此外,还有炸酱面、烤鸭等美味。
南方美食文化南方地区则主要以米饭为主食,因为气候湿暖,适合稻米的种植。
南方人喜欢清淡口味,注重鲜味和原汁原味。
例如,广东人喜欢炖汤,潮汕地区有炖品文化,以煲汤见长,而福建人则擅长海鲜烹饪。
西南美食文化西南地区的美食则以川菜、湘菜、云南菜为代表,火锅、麻辣味道是这些地区的特色。
川菜的麻辣味道让人难以忘怀,湖南菜的辣味也颇具特色。
云南菜则有独特的酸辣口味,以及采用食材丰富多样的特点。
东北美食文化东北地区也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如东北菜以大鱼大肉为主食,烧烤文化盛行,清蒸大闸蟹也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此外,东北也有着丰富的小吃文化,如冰糖葫芦、卤肉饭等备受喜爱。
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口味上,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
通过品尝不同地域的美食,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不同口味的美食,更能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美食文化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各地的魅力和个性。
愿我们多了解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差异,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其中的美妙。
【地域文化】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别

【地域文化】南方与北方的饮食文化差别导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俗习惯。
而南北的饮食文化就名列其中。
广为熟知的就是南米北面,还有各具特色的小吃。
这一期小编就从“饮食”一词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 总体差异【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二. 不同调味长期以来,我国北方人形成爱吃咸食的习惯,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重”。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
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
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N以北地区,而在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三. 南北饮食讲究差异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
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
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中国各地饮食口味差异

中国各地饮食口味差异安徽:淮北平原辽阔,土质肥沃,盛产小麦、山芋、玉米、高粱,人民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一般口味重咸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
喜食牛羊肉,其中白牛肉、焦炸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等,地方风味特浓。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该地区人口味偏咸,重油、重色,天津人口味咸中略甜,炒菜时放糖,爱吃葱蒜。
北京人早点一般爱吃稀饭,午、晚餐必须有菜有汤。
口味主要以精致的小吃见长没有什么大菜,而且口味重,高热量是北京地区口味的特色。
重庆、四川:人喜欢麻辣、油重味浓的食品,爱吃火锅,多以牛肉、猪肉为主。
川菜居菜系之首。
食用川菜人居多主食以白米为主。
四川有特色面食:担但面、麻辣烫、四川凉粉等。
人口味太极端,麻、辣、咸是重庆饮食的特色福建:地区人喜咸鲜味、海味,不嗜辣但作为调料也食用一种微辣甜的酱和一种微辣喼汁等,以糟卤出名,主食大米。
东北地区饮食风格: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们以口味咸、辣为主。
山西、内蒙古:一带的人,口味是咸中带酸除了加醋之外,还爱吃香油之类的香料。
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人,口味清淡,喜吃甜食,主食大米,吃面条讲究汤是汤、面是面早点常吃大饼油条、烧卖、糯包等米面制品,多吃泡饭,午晚餐吃米饭和各种炒菜,由于靠近大海,海鲜较多水产品比例较大。
湖南、湖北:一带的人,口味偏爱香辣,苦味,除喜欢吃豆豉,苦瓜、苦荞麦外还喜欢吃腌菜、风干肉食品。
日常还喜欢吃比冰糖葫芦、猪血丸子、油炸臭干子等特色风味。
江西:口味浓、油重、做菜芡稠汁厚、口味咸鲜、香辣餐桌上喜欢、整鸡、鸭、鱼和整块猪前腿肉、喜欢吃淡水鱼、和豆制品。
河南:人口味咸鲜味厚、主食面制品、面条有炸酱面、冷面捞面、汤面等、面食有火烧、馒头、烙摸等。
地方小吃极为丰富、胡辣汤、开封灌汤包子等早餐喜食稀饭和油条。
广东:口味清淡、以鲜为主、不喜咸辣。
调味品常用蚝油、生蚝、老抽等、喜吃海鲜,对早点特别重视、聚友聊天吃早茶。
早点品种花样繁多、而精细。
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

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摘要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这种饮食差异的形成,受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影响。
同时,各地饮食还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习惯;中国地大物搏,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饮食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
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它是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一、中国各地饮食习惯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肴,一般食用量大,通常习惯吃饱吃好。
东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多吃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喜食鱼虾、野味,嗜好肥、腥、膻,重油偏咸,并喜用拌、蘸食法。
大酱和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农闲季节一日两餐,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鱼为佳品菜肴。
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大差异。
“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具有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
主食以面和小米为主,素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
不搞一餐数菜。
一般口味喜咸中带酸,醋是山西人惯用的调料。
苏南人饮食的主要特点是: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普遍喜食新鲜、细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质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饮食习惯大致是: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腻、清淡纯鲜为主,酸辣次之。
北方口味和南方口味:中国风味的不同

北方口味和南方口味:中国风味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北方口味和南方口味。
北方以主食为主,酸甜口味为主流,南方则以米饭为主,咸香口味为主流。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这两种风味的不同之处。
一、饮食文化差异北方的饮食文化重点在于面食和烤肉,以及肉质较重口味为特色。
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寒冷,人们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能量来维持身体的活动和保暖。
一些在南方不太流行的食材,如羊肉、牛肉、驴肉和糌粑(高原上的黍子糕),在北方人的餐桌上却非常常见。
此外,豆制品在北方也较为流行,如豆腐、豆浆、豆皮等。
南方的饮食文化重点是米饭和海鲜,在口味上偏咸、辣、酸、甜。
这与南方气候湿热、雨水充沛有关,人们需要多吸收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来保持身体的新陈代谢。
另外,南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南方人口感较敏锐,故南方人做菜注重口感和香气,讲究细节和入味。
此外,南方的饮食文化也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如广东的粤菜,就融合了粤、客家、泉州等不同地区饮食文的文化。
二、菜系风味差异1、主食北方的主食以面食居多,如包子、馒头、饺子、面条、煎饼、锅贴等。
而南方的主食则是米饭,南方人吃米饭的习惯也非常有意思,一般是先吃米饭再吃菜,和北方人相反,辅尽主食越来越少。
2、调味北方人的味觉较为简单,讲究原汁原味的味道,许多菜品以清汤和素炒蔬菜为主,味型偏酸甜口味。
如酸菜鱼、糖醋排骨、卤煮火炉等。
南方人则常常在烧菜时加入各种配料,并且比较喜欢鲜汤、辣椒、花椒、姜葱等调料,口感丰富,味型偏咸辣口味。
如麻辣小龙虾、红烧肉、水煮鱼等。
3、菜品北方的经典菜系也许是以烤肉为主,如烤串、烧烤、羊肉串等。
且北方菜品制作简单粗犷,如羊肉烩面、麻辣兔头等。
而南方则较为重视色、香、味的综合表现,菜品如糖醋里脊、蜜汁叉烧、沙锅鱼头等不仅美味可口,还色香味俱佳。
三、民俗文化差异北方和南方的民俗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在菜系风味的传承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这种饮食差异的形成,受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影响。
同时,各地饮食还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习惯;
中国地大物搏,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饮食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
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它是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一、中国各地饮食习惯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肴,一般食用量大,通常习惯吃饱吃好。
东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多吃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喜食鱼虾、野味,嗜好肥、腥、膻,重油偏咸,并喜用拌、蘸食法。
大酱和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农闲季节一日两餐,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鱼为佳品菜肴。
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大差异。
“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具有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
主食以面和小米为主,素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
不搞一餐数菜。
一般口味喜咸中带酸,醋是山西人惯用的调料。
苏南人饮食的主要特点是: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普遍喜食新鲜、细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质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饮食习惯大致是: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腻、清淡纯鲜为主,酸辣次之。
主食以米为主,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部分地区且有一日四餐的习惯。
饮食习惯具有本地特色且多样,湖州、嘉兴一带人,喜吃鱼、虾、黄鳝;东阳等地喜食乌龟肉;海盐一带喜食“东坡肉”;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喜食天目笋和虾;温州沿海地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湖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及薯类,极少食用面食。
湖南人普遍嗜辣,且喜食苦味食品。
口味多为辣、苦、酸、咸适中,对川菜、鲁菜也多能接受。
江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和米粉,且甘薯的吃法很多,米的食法也很讲究。
发糕、灯芯糕、煨牛肉月饼等饼糕是江西人最爱吃的主食。
同时喜食各种水产品、鸡、鸭、狗肉和豆制品。
习惯食用味浓油重、稠芡厚汁、鲜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鸡、整鸭、整鱼和整块的猪前腿肉。
广东人的主要饮食习惯:都以大米为主食,面食只作调剂。
“一日三餐,先茶后饭”是广东食俗的一大特色。
喜食杂食,几乎什么都敢吃。
副食不仅食猪肉、牛肉、羊肉、家禽、海鲜,还吃鼠、蛇、虫等。
广东人一般口味喜清鲜,以甜为主,酸辣次之,并讲究吃时菜。
二、中国各地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
当然,“南甜北咸、东辣西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饮食习惯差异的形成是有多种原因的。
从主食结构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生产水稻,因此南方人习惯大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醋”之首。
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另外,福建、广西人爱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鸡可是一道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食物中的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
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
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及东北的东部等地居民多喜辣,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
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
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