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七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文阅读训练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4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王: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④调:协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4.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夙夜忧叹(早晚)B.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C.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作:(2)发: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阅读语段,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 。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兴趣()(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子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三峡》,完成22-25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24.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25.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之不以其道(3)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22·天津)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4.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一、
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
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大意对即可)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
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
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
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
1.A。
(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
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
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
“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
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四、
1 C 2D 3D
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
(意思对即可)
五、
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
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
六、
1唐朝柳宗元
2 C
3 直译、意译均可。
⑴(望过去,溪水)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会出现或一会儿又隐没。
⑵(此身于山顶)使人悠悠然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够知道它的边际;又像飘飘然与造物主遨游于天地间,无穷无尽。
4例:《小石潭记》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如:写潭中鱼的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如:写西山之“怪特”、“特立”,实际上是抒写作者的襟怀和个性。
七、1.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B
3.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B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八、
1、A
2、(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
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4、雄伟听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也对。
九、
1、薄:迫近景:日光
2、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个人的遭遇外物的触发
十、
1、D
2.(1)茂盛的样子(2)就
3.(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4.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十一、
1(1)鱼的影子。
(2)忧伤(的样子)。
2.
(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十二、
1、①小孩子②酣畅、痛快③消失、断绝④以……为宝
2、A
3、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十三、
二、(一)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柳条……寸许
8.廿二日稍和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0.①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
②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