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毕业论文选题(语文).doc
学科语文选题

学科语文选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学科语文选题的建议:
1. 经典文学作品分析: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小说、散文等,进行文本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
2. 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探究不同的语文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表达教学等,分析其有效性和适用范围。
3. 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研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策略,如词汇记忆策略、阅读理解策略、写作构思策略等。
4.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探讨语文课程的设计原则、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评价。
5. 跨文化语文教育: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
6.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多媒体技术如课件、电子书、视频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7. 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分析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语文教育在培养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8.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路径,提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建议。
这些选题只是提供一些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化和调整。
同时,建议你在选题过程中考虑实际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确保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学类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唐部分1.论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2.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美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4.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5.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结构艺术7.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8.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9.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10.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11.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12.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13.试论《李娃传》的情节艺术14.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15.从《枕中记》看沈既济入世出世的矛盾思想16.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宋元部分1.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2.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4.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5.李贺瑰丽冷艳诗境浅论6.试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7.王维“诗中有画”特色浅谈8.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9.秦观“情韵兼胜”的婉约风格论略10.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貌浅论11.略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12.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3.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4.辛弃疾的“以文为词”15.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16.清照词婉约清新的艺术特色浅论17.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18.《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19.汉卿悲剧艺术魅力探胜20.《赵氏孤儿》悲剧艺术浅论明清部分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及其人格内涵2.从官渡之战看曹操用人3.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4.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5.《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6.从义军领袖到王朝忠臣看宋江的忠义观7.《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8.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9.《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及其现代意义10.孙悟空与贾宝玉的“石头精神”探源11.《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复杂性格研究12.《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研究13.《金瓶梅》女性与家庭关系微探14.《金瓶梅》女性群像描写特点及其悲剧意义15.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特点16.《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17.《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形式的探析1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女性观的矛盾性19.《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20.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形象之比较21.论贾宝玉的女儿观22.潇湘翠竹与黛玉形象之观照23.论《红楼梦》中黛玉、妙玉悲剧性格的共同性24.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25.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26.论纳兰性德的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二、现代文学1.周作人散文的成就2.新月诗派的艺术探索及历史地位3.论闻一多的诗4.闻一多与新格律诗化运动5.徐志摩诗的审美个性6.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7.《伤逝》中的人物及其艺术特征8.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9.叶圣陶小说的美学风格10.郁达夫小说的抒情风格11.论《女神》的艺术个性12.艾青的诗歌风格与地位13.《家》的艺术个性14.《家》的文学成就15.《骆驼祥子》的“北京味儿”16.虎妞论17.繁漪形象论18.《日出》的艺术新探索19.论陈白露形象20.《狂人日记》与果戈里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21.张爱玲与上海文化22.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三、当代文学1.民俗学视角下的迟子建文学世界2.论朱苏进小说的意义3.跨艺术视角下的朱自清散文艺术4.《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特色5.武侠小说中的“逆袭”叙事模式6.郭敬明小说的正面解读7.论韩少功的小说创作8.现实主义史诗——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9.“丑”字始终难戡破——余华小说的力量与苍白10.《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较四、外国文学1.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2.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8.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9.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10.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11.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12.于连形象的当代性13.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14.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15.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16.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7.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21.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22.《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23.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24.《荒原》的“死亡情结”25.简爱和黛玉的爱情观之比较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可以和莫言的《蛙》作比较)27.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教师的素质研究·教师的素质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4)教育管理·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班主任素质的研究·班主任素质的研究·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校本管理”的研究·“校本管理”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5)比较教育·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注:凡选用中学语文教学论方向题目者,请将教师资格证复印件与论文同时寄交。
一、现代汉语1、论熟语词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6、论全句的修饰语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10、词的兼类和活用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21、结构紧缩和结构杂合22、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23、复句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24、汉字改革的历史和未来25、语法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6、谈谈概念与词语的关系27、各种语句所表达的思维方式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语句进行研究)28、各种修辞方式中的逻辑问题(可选一种或几种修辞方式研究)29、语篇衔接手段分析(可综合论述,也可选一种文体联系具体实例论述)30、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31、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32、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33、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34、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35、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36、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37、“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38、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39、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40、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41、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42、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43、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44、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45、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46、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47、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48、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49、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50、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51、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52、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53、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54、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55、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56、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57、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58、语言文字生活中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问题59、汉字部件的笔画的定量定形问题60、现代汉语与书法艺术61、广告语言艺术62、日常交际语言艺术63、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64、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65、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66、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67、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68、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69、句子成分常规位置的变化及其条件70、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71、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72、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73、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74、利用汉语拼音使儿童提前进入阅读写作的研究75、中学语法教学的方法76、现代生活中的双语言双方言问题77、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自动融合替换研究7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79、汉字改革问题80、英语和汉语(专有名称中)音节近似翻译和用字规范问题81、汉语拼音符号中名称读音的调查分析82、语素的再分类83、比喻的典型性问题84、日常生活中问话与答话的规律85、广告语言中不合语法的现象86、××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87、××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88、××话的特殊词汇(如“双峰话的特殊词汇”)89、××话的量词研究(如“韶山话的量词研究”)90、××话的代词研究(如“益阳话的代词研究”)91、××话的疑问句研究(如“长沙话的疑问句研究”))92、××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如“如阳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93、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94、连词连接作用研究95、两个点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如“叹号与问号连用的条件和作用”)96、从××话看湖湘文化(如“从娄底话看湖湘文化” 97、倒过来说的效果(如“一个草包”与“草包一个”,效果有何不同)二、古代汉语1、××方言中的古音遗留2、××方言中的古语词3、××方言词汇本字考4、××方言与××方言语音比较研究5、××方言与普通话×类语音比较研究6、××方言中古×种语音的发展演变7、××方言虚词的来源8、××方言词汇研究9、××方言×种句型的历史来源10、中古××音在××方言中的演变11、《说文解字》方言研究12、《广韵》所引方言词汇13、汉代的六书理论14、《说文解字》的构形理论15、《说文解字》与书同文16、历代文字工具书研究17、论转注与假借18、部首论19、《玉篇》部首研究20、俗汉字研究21、《说文》古文与汉字简化22、形声字的多形多声与省声23、六书与正字法24、汉字的构造与识字教学25、学习《说文解字》的心得26、××书词汇结构研究27、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演变的内因28、上古汉语双音词研究29、连绵词研究30、古汉语实词虚化现象31、古代传注著作中的词语训释32、中古汉语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消亡33、敦煌变文俗语词研究34、古汉语同源词研究35、假借义与引申义36、中学古文教材中词语训释商榷37、成语探源38、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39、《儒林外史》方俗语汇释40、《西游记》语辞考41、《三国演义》语辞考42、二程语录俗语辞考释43、××书的副词研究44、××书的介词研究45、××书的连词研究46、××书的助词研究47、《马氏文通》之前的语法研究48、词类话用研究49、××书的××句式研究50、杨树达《词诠》研究51、古汉语语法与古文献释读52、古诗词语句的特殊语序53、倒装与省略研究54、论古代汉语的系动词55、论古代汉语的数量词56、语气词在判断句中的作用57、《尚书》中的代词研究58、《尚书》的“厥”、“其”研究59、《尚书》的叹词综议60、论《尚书》的省略61、《水浒传》“得”字研究62、《水浒传》被动句研究63、《百喻经》中的被动句64、古汉语中的几种述宾关系65、《诗经》特殊语序研究66、《诗经》的音节句读与语法句读67、论“所以”68、古今小说语法新探69、诸家《广韵》反切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之比较70、读《古代汉语》(教材)献疑71、中学文言文的注释问题72、××书(如《尚书·周记》)的修辞艺术三、文艺理论1、关于“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2、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论述3、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美学观4、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思想6、列宁的文艺思想研究7、论“劳动创造了美”8、鲁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贡献9、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10、论文学的社会效果11、艺术典型研究12、文学的意境与意象研究13、文学风格、流派研究14、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15、文学的语言特征研究16、论文学的审美性17、论文学的主体性18、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19、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20、关于文艺的商品性和社会效益21、市场经济与文艺的发展22、科技与文艺关系研究23、关于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的研究24、反映论与文艺25、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突破(可选一个或几个侧面进行研究)26、关于新时期文艺论争的若干思考27、论艺术真实28、《乐记》文艺思想初探29、刘勰的文艺思想研究30、钟嵘的诗歌美学观念研究、31、论白居易的文学思想32、论金圣叹的文学思想33、论叶燮《原诗》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34、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35、柏拉图的文艺观与他的政治观的关系36、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欧洲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37、狄德罗美学思想研究38、莱辛“诗”“画”比较理论的意义 39、论黑格尔的自然美理论40、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与其哲学观的关系4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42、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观念43、悲剧和喜剧的美学特征44、论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特点(可分别选一种审美形态进行论述)45、论山水园林的美46、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47、审美心理研究48、书法美学研究49、音乐、舞蹈的审美特征研究50、社会主义时期民间文学范围界限探讨51、湖南地方民歌研究52、湖南民间小戏研究53、试论新民间故事54、文学的消费和文学的传播研究四、中国当代文学1、试论新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发展轨迹2、从当前小说创作看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合流趋势3、论通俗文学的崛起及其发展势态4、论寻根文学的审美特征5、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性6、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7、市场经济大潮与九十年代文学8、关于世纪之交文学的思考9、试论政治对“文革”前“十七年”文学的影响10、论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11、贺敬之、郭小川诗歌创作之比较12、论闻捷《天山牧歌》的抒情特色13、论建国头 27 年大陆诗歌创作的局限14、艾青诗歌论15、论“归来诗歌”的创作特征16、“朦胧诗”兴衰探源17、论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的贡献18、简论舒婷爱情诗的艺术特色19、论顾城诗歌的创作特色20、舒婷、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论21、舒婷、北岛诗歌创作比较论22、论“新生代”诗歌的平民化倾向23、试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嬗变24、重评新中国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25、论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演变26、论当代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贡献及其局限27、论高晓声的小说创作28、《创业史》、《山乡巨变》比较谈29、再论《芙蓉镇》30、论路遥的小说创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均可)31、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32、关于《绿化树》的思考33、论张洁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34、论《曾国藩》35、论寻根小说的美学追求36、论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37、论池莉的“烦恼三部曲”38、论《古船》39、论《白鹿原》的言论意蕴40、白嘉轩论41、论《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42、王蒙意识流小说得失谈43、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列44、论余华的小说艺术45、论“晚生代”作家的创作追求46、汪曾祺、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谈47、论张承志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48、论新时期湖南文学49、论九十年代女性小说50、王安忆(铁凝、陈染、林白、残雪等)小说创作论51、贾平凹农村题材小说创作论52、贾平凹中篇小说论53、论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54、莫言小说创作的价值及其缺陷55、论《红高梁》56、论杨朔散文的得与失57、论秦牧散文58、论刘白羽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59、论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创作之异同60、论新中国散文创作的历史演变61、贾平凹散文论62、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63、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64、也谈“小女人散文”65、杨朔“散文模式”再评价66、论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67、论贾鲁生报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68、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69、钱钢报告文学特色论70、论近年报告文学的发展演变71、从《陈毅市长》(或《陈毅出山》)看新时期戏剧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创造72、论荒诞川剧《潘金莲》73、论话剧《狗儿爷涅槃》74、影视艺术与商业化75、对“王朔电影”的反思76、论新时期电影创作中的爱情描写77、论张艺谋电影创作特色78、论金庸的武侠小说79、琼瑶言情小说论80、论琼瑶笔下的女性形象81、三毛的散文世界82、论余光中的诗文创作83、海峡两岸言情小说之比较84、海峡两岸女性小说之比较85、论台湾乡土小说五、中国现代文学1、重评“鸳鸯蝴蝶派”2、重评“《现代评论》派”3、周作人对“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4、“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诗的特征5、论郭沫若《女神》的“崇高美”6、论郭沫若后来对《女神》的修改7、论汪静之的爱情诗8、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灵”9、论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10、闻一多与郭沫若诗歌的比较11、闻一多的诗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12、对鲁迅小说批判国民性主题的再认识13、鲁迅小说与中国知识分子14、鲁迅《故事新编》“油滑”小议15、鲁迅《野草》与西方象征主义16、鲁迅前后期杂文创作之比较17、论二十年代“乡土小说”及其发展18、冰心与庐隐之比较19、叶绍钧与张天翼讽刺小说的比较20、佛教与许地山21、论废名的抒情小说22、“自我抒情小说”的特色与发展23、浅论“五四”时期的“言志派”散文24、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25、丁西林的喜剧与西方喜剧26、重评“自由人”、“第三种人”27、丁玲的“女性”题材小说的特点及其变化28、评“社会剖析小说”29、艾芜与沙汀艺术风格的比较30、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表现与批判31、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32、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33、沈从文的讽刺小说《34、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35、论巴金封建家族系列小说36、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37、论李吉力人的《死水微澜》38、评何其芳的《画梦录》39、何其芳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40、戴望舒与西方现代派诗歌41、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42、重评曹禺的《原野》43、曹禺剧作的结构特色44、曹禺剧作的语言艺术45、论《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46、艾青诗歌与西方象征派诗47、艾青诗歌创作的发展48、艾青“诗论”的贡献49、“九叶诗人”对新的贡献50、解放区文学之我见51、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之比较52、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53、张爱玲小说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学54、张爱玲小说创作与现代主义55、徐讠于 风萧萧》的艺术特色 56、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研究57、茅盾小说的性心理描写58、重评吴荪甫59、茅盾小说的结构艺术六、古代文学1、论《左传》的叙事方法2、论《左传》的民本思想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4、论《左传》的人物描写5、论《左传》的外交辞令6、《战国策》的语言艺术7、论《战国策》的寓言8、《左传》与《战国策》语言艺术之比较9、《论语》的语言特色10、《论语》中的人物形象11、论《孟子》的论辩艺术12、《孟子》的民本思想13、论《庄子》的人格理想14、《庄子》的语言艺术15、论《庄子》的寓言艺术16、论《庄子》的社会理想17、孟子、荀子人性论之异同18、荀、韩社会历史观比较19、论《荀子》的修辞艺术20、荀子的政治思想21、论先秦儒家的人格理想2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评析23、先秦诸子散文论说模式之演变24、论《诗经》中“大小雅”的语言风格25、论《诗经·国风》的抒情模式26、论楚辞的意象构筑方式]27、楚辞与《诗经》比兴之比较28、《庄》《骚》比较29、《庄》《骚》神话、历史传说运用之比较30、《史记》中的“论赞”艺术31、《史记》的叙事模式及其影响32、《史记》、《汉书》思想倾向之比较33、《史》、《汉》语言比较34、论汉乐府民歌对建安诗歌的影响35、论南北朝乐府之异同36、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7、论曹植诗歌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38、论曹植的辞赋创作39、论王粲的诗、赋创作40、论陶渊明诗文中的自我形象41、陶诗的语言艺术42、论南朝山水诗的艺术特色43、论“永明体”44、论庾信的骈文(或辞赋)创作45、论初唐四杰的七言诗歌行(或五言律诗)创作46、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47、盛唐山水诗同南朝山水诗之比较48、论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49、李白与庄子50、论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51、论杜甫的七言律诗(或五言古体诗)52、唐代禅宗的修行方式与“禅诗”53、高、岑边赛诗之比较54、论柳宗元的讽刺散文55、韩、柳散文语言比较56、韩愈散文对先秦两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57、白居易《长恨歌》对后世的影响58、论白居易的“杂律”(或“闲适”诗)59、论刘禹锡的咏史诗60、论刘禹锡的民歌创作61、李商隐、杜牧爱情诗之比较62、李商隐、杜牧七绝之比较63、论李益的边塞诗64、论中唐的山水田园诗65、“郊寒岛瘦”辩66、论“元和体”67、论“长吉体”68、论唐传奇的叙事模式69、论晚唐的小品文70、司空图《诗品》评议71、论唐人律诗、绝句对词体形式的影响72、论花间词7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74、论欧阳修散文的审美倾向75、论东坡诗中的“理趣”76、论半山体77、论王安石的散文78、论黄庭坚诗的语言特色79、论秦观词的审美价值80、论李清照词的主体特质81、论陆游对李白诗风的继承和发展82、论诚斋体83、论辛词对苏词的继承和发展(或苏辛词比较)84、论宋代的爱情诗85、论范成大的田园诗86、论姜夔词的艺术特色87、元好问诗探析88、马致远散曲的隐逸思想89、小山散曲的“雅化”特征90、元散曲的避世——玩世思想91、关汉卿杂剧的女性形象92、元杂剧的情节结构模式93、元杂剧的悲剧精神94、元杂剧婚恋模式的文化意蕴95、《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美学特征96、《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97、《水浒传》的忠义思想98、李逵性格特征的文化意蕴99、《西游记》的讽刺艺术100、《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美学风格101、《西游记》取经团体的对立互补102、《金瓶梅》的语言艺术103、《三言》的情爱观104、《琵琶记》的“风化”观念105、《三国》《水浒》的女性形象塑造106、明代诗文复古流派论107、张岱小品文的情趣美108、汤显祖传奇创作的人性思考109、《笠翁十种曲》的荒诞之趣110、《聊斋志异》的“痴人”形象111、《儒林外史》的文化反思112、纳兰性德词113、晚清小说的漫画化手法114、曹雪芹的悲剧观115、《红楼梦》真假互补的叙事特征116、《红楼梦》的对比思维117、《红楼梦》的心理描写118、“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119、《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①黛玉与妙玉②宝钗与黛玉③尤二姐与尤三姐④袭人与晴雯⑤元、迎、探、惜⑥宝玉与黛玉120、《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比较研究121、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七、外国文学1、论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2、论荷马史诗中的古代英雄形象3、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4、论美狄亚的“爱”和“恨”5、《神曲》的划时代性6、论堂吉诃德形象的二重性7、论《十日谈》的反封建意义8、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新女性形象9、夏洛克形象分析10、福斯塔夫形象的美学价值11、论奥瑟罗悲剧的成因和实质12、李尔王形象初探13、论麦克白的悲剧性14、论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廷宕15、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化”16、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思——论莎士比亚的悲剧17、欧洲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合融——莎士比亚创作思想探究18、爱情描写的不同内涵——《罗米欧与朱丽叶》与《熙德》比较19、论答尔丢失形象及其塑造20、从《伪君子》看古典主义创作得失21、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论《阴谋与爱情》22、时代的烦恼——论维特形象的典型意义23、“浮士德精神”再议24、论《浮士德》的辩证思想25、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论卢梭的《忏悔录》26、论拜论诗歌中的讽刺27、论《唐璜》的讽刺艺术28、论雨果创作中的人道主义29、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30、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31、《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浅议32、论《悲惨世界》的思想价值及局限33、雨果对革命的矛盾态度——评《九三年》34、金钱对人性的毁灭——论葛朗台形象35、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世界的矛盾36、拉斯蒂涅形象论析37、论《高老头》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38、论《高老头》中的“父爱”39、论于连40、《红与黑》是一部爱情小说吗?41、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艺术风格42、论乔治·桑的田园小说43、论简·爱44、论希斯克厉夫的复仇45、论《傲慢与偏见》的中庸思想46、狄更斯创作中的“怪人”形象47、《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评析48、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49、《羊脂球》艺术探幽50、论左拉创作中的自然主义51、论普希金抒情诗的魅力52、论叶甫盖尼·奥涅全形象的典型意义53、论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54、从《饮差大臣》看果戈理的讽刺艺术55、《死魂灵》主题与果戈理的创作思想56、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大雷雨》中卡捷琳娜形象探究57、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宗教倾向58、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结构59、安娜悲剧说明了什么60、从安娜形象塑造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61、转型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论《安娜·卡列尼娜》62、《复活》中的“复活”刍议63、聂赫留朵夫形象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64、从《复活》看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65、论玛丝洛娃形象66、论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67、巴威尔形象塑造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68、无产阶级新人的成长历程——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69、论保尔的人生观70、保尔·柯察金形象的认识意义71、论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72、《一个人的遭遇》对苏联文学的开拓73、论索科洛夫形象74、从《一日长于百年》看艾特玛托夫的“全球思维”75、论《断头台》的悲剧意识76、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77、“现代人的困惑”——论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78、《变形记》艺术探幽79、海明威创作的艺术风格80、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子”形象81、论《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82、海明威的个性与创作83、论劳伦斯创作的性爱观84、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85、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86、《源氏物语》主题再议87、人生理想的探索与追求——论《古檀迦利》88、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虚实对应的美学观89、论中国和希腊神话的异同90、俄国文学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91、娜拉与子君——《玩偶之家》与《伤逝》比较92、安娜与蘩漪悲剧比较93、不同民族的吝啬鬼——葛朗强、普柳什金、严贡生形象比较94、不同时代的个人奋斗者——于连与高加林形象比较95、郝思嘉与王熙凤96、异曲同工的挽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八、中学语文教学论1、中学语文学科性质之我见2、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3、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4、试谈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内涵5、试论正确确定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目的6、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思考7、关于阅读教学过程的思考8、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思考9、关于听说教学过程的思考10、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结构与课型11、中学语文教学原则探微12、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问题13、听说读写训练关系浅探14、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关系浅探15、对语文学习课内课外相配合的认识16、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浅识17、略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18、我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认识19、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20、钻研语文教材心得谈21、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22、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3、试论语文教育中文化知识教育24、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培养25、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智力开发26、试论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27、试论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28、谈谈语文课堂氛围(课堂调控)29、从一堂课的教学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30、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艺术比较研究(或某一语文特级教师的专门研究)31、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收束艺术32、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机智33、浅议单元教学(或自读课文教学)34、试谈比较教学(或诵读教学)35、鲁迅作品教学谈36、语感与语文教学37、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教学的思考38、关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的思考39、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40、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师范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师范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欣赏者的再创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欣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中国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累与生活积累关系谈31、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及其意义?D?D艺术积累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创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网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网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网络艺术面面观42、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网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广西师范学院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民间文学)

广西师院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论传统节日习俗的变异与重建2。
论过伟教授对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贡献3. 论壮族诗人韦其麟对壮族文学发展的贡献4。
故乡民间文学传承现状与抢救对策5。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6. 民间歌师、歌手及传承人研究7。
论当代社会民间文学衰落原因及保护对策8. 地方民间歌手(故事家)演唱(讲述)活动研究9. 从南宁国际民歌节看南宁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10。
乡村学校语文教育现状调查11。
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影响12. 伏波将军传说其及信仰研究13. 壮族嘹歌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14。
乡村民间口头文学传承生态调查15、南宁昆伦关传说研究16、南宁城市社区民间文学及民俗调查17、壮族民间布洛陀神话及信仰研究18、南宁地方传说的收集整理与开发研究19、南宁陈东村师公文化调查与开发研究20、壮族民间花婆传说及信仰研究21、壮族民间娅王传说及信仰研究22、壮族民间姆洛甲神话及信仰研究23、现代社会民间口头文学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24、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与对策25、论高等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26、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制度化建设27、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对策2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29、刘三姐歌谣研究30、广西采茶戏研究31、桂东南牛歌戏研究32、桂东瑶族蝴蝶歌研究33、瑶族密洛陀古歌传承研究34、瑶族盘王节传说研究35、京族哈节传说研究36、仫佬族依饭节传说研究37、壮族蚂拐节传说及信仰研究38、壮族英雄侬志高传说研究39、广西左江崖壁画传说研究40、太平天国起义传说研究41、刘三姐传说新论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提供2010。
11.15。
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

36、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 37、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8、浅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数学 39、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0、浅谈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41、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方法 42、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与生活有机整合 4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4、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5、浅谈小学数学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46、浅谈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47、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48、浅谈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 49、浅谈中小学数学试卷分析 50、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课堂 51、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5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3、谈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4、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55、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从理论到课堂 56、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57、优化数学课堂之我见 58、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9、怎样设计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步骤 60、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61、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的反思及策略 62、对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 63、关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 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三: 64、经济全球化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5、论当代大学生与诚信 66、论武则天的对外政策 67、论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及教育 68、论学校人际关系的协调 69、浅谈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策略 70、浅谈动漫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71、浅谈康熙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72、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74、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5、浅谈农村小学辍学原因及对策 76、浅谈农村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77、浅谈农村中小学辍学的原因以及对策
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
在师范类院校师范生和相关专业较多,一般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地理科学、科学教育、社会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等专业。下面是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一: 1、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2、浅谈农村小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对策 3、浅谈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 4、浅谈素质教育 5、浅谈小学男生性格女性化的成因 6、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7、浅谈小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8、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措施 9、浅谈小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10、浅谈性格的养成及培养 11、浅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12、浅谈中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3、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14、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15、谈个性的形成和培养 16、谈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谈谈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措施 18、小学生厌学原因的心理分析 19、小学生一日生活调查 20、小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21、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初探 22、中小学课堂作业负担的调查 23、谈性格(或能力)的形成的培养 24、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5、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 2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读书 28、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9、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0、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1、客家方言中的名词词缀 师范生毕业论文题目二: 32、平江方言词语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3、平江方言及其字、词的特性 34、浅谈教师语言 35、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论文选题题目

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6.《国语》成书探源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8.楚辞与屈原研究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10.孔子作《春秋》考论11.《孟子》探微12.庄、老比较研究13.《庄子》新探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15.《史》《汉》比较论16.《汉乐府》新探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28. 蒲松龄的鬼怪情结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37.《桃花扇》人物论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52.试论元杂剧(关汉卿)的悲剧意识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58.论清代小说中的“侠义”形象59.论李贽“童心说”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60.才学小说的生成意识及文化意义61.也谈公安派(唐宋派、桐城派)文学主张的得与失62.三言二拍作品研究(可选择单篇)63.《镜花缘》思想、艺术问题研究64.乡邦文学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1.鲁迅小说主题研究2.鲁迅小说的“黑暗意识”3.鲁迅小说的“人间苦”4.鲁迅小说里的知识者与梦5.鲁迅小说里的还乡6.鲁迅的叙事艺术(小说、散文、杂文各选一种或一个角度)7.作为现代知识者鲁迅的独立人格研究8.鲁迅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建构——鲁迅思想主题、方法的来源之一9.黑暗的阴影:鲁迅历史记忆和现实体验的特点10.从《伤逝》看“五四”启蒙与个人幸福11.知识者的心灵栖居——读《在酒楼上》12.《朝花夕拾》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3.《两地书》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4.鲁迅日记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5.鲁迅书信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6.对《女神》评论的研究(可缩小范围,如对闻一多《女神》的评论研究)17.自我的悖论——《女神》中“自我”的叙事18.郭沫若早期诗剧与少年中国的乌托邦激情19.郭沫若历史剧的想象与抗战的现实建构20. 艺术与革命——作为诗人与政治活动家的郭沫若多重人格建构21.茅盾小说的身体叙事22.《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叙事规范23.《子夜》的意识形态叙事研究24.茅盾的“作家”论研究:25.茅盾“作家论”的写作研究26.茅盾“作家论”写作模式与建国后文艺评论写作的关系研究27.茅盾的书评与鲁迅的书评写作比较研究28.茅盾“作家论”与沈从文“作家论”比较研究29.茅盾的书评与胡风书评写作的比较研究30.茅盾的作家作品评论与李健吾作家作品评论的比较研究31.青年批评家与文艺领导——“身份”对茅盾文学批评写作的规约32.郁达夫小说对“力比多”的处理33.现代诗的歧途——胡适《尝试集》《谈新诗》对现代诗歌的影响34.《家》的写作模式与接受心理的互动——作为畅销书的巴金《家》研究35.信仰、献身、革命——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无政府主义激情36.从《憩园》看巴金对“家”文化态度的变化37.从“否定”到“调整”—--从《家》到《憩园》的转变看巴金对“家”文化的调整38.老舍《二马》中的中西文化参差和对照39.北京人眼中的伦敦人与伦敦人眼中的北京人——老舍《二马》中的文化参差和对照40.《骆驼祥子》隐喻的世界图景和人性模式41.民族战争的坚守与超越——老舍《四世同堂》对战争的两层理解42.《断魂枪》《老字号》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43.湘西地方民俗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喻指44.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与自身创作的关系研究45.沈从文小说中的精神分析学——以《八骏图》为例46.沈从文桃花源记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7.桃花源里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8.《从文自传》研究49.《湘西》《湘西散记》研究50.沈从文早期小说研究51.沈从文文体建构研究52.压抑的代价:女人变魔鬼——《金锁记》的精神分析53.“真心”崩溃:母亲变“魔鬼”——对《金锁记》中七巧对待儿女方式的心理探析54.“倾城”原来为“真心”——《倾城之恋》的创作心理动因探析55.张爱玲《流言》研究56.《围城》的结构、隐喻隐含的世界图式和人的宿命57.“再别康桥”:徐志摩对西方学院文化的诗意建构58.藏克家《老马》形象蕴含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哲学意味59.曹禺对巴金《家》戏剧改编的心理动因60.土改小说的模式——以《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61.鲁艺学生的文艺批评——以贾芝、金灿然等对何其芳的批评为例62.英雄是怎样被塑造的——论当代文学体制对英雄形象塑造的规范和引导63.两个“小林”的故事:——对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与《一地鸡毛》的两种文化生态考察64.对于新中国“诞生”的文学考察——以《红岩》为中心65.“英雄”是怎样诞生的——对于雷锋故事的考察66.“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中的英雄67.“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爱情叙事68.“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招贴画中的政治叙事69.“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成长无烦恼: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70. “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中的家庭关系71. 阶级斗争:1950-1970年代小说对现实的想象72.真实与虚构——王安忆《小鲍庄》的历史叙事73.“大雁塔”与“黄河”的祛魅——韩东等后朦胧诗人反英雄主义书写74.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文学研究75.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小说研究76.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诗歌研究77.网络视频的文学史记忆和方法研究78.网络视屏的历史记忆和方法研究79.博物馆里的“政治”——对博物馆内容、形式陈列的考察(落实到具体博物馆)80.主题公园里的文学想象(落实到具体主题公园)81.中学生的文学想象来源研究——建国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陈述82.建国后中学课本中的历史叙事83.“成长小说”与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84.“诗化散文”与政治话语85.“英雄”的成长路径——建国至“文革”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塑造86.寻根者的文化纠结87.当下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取向88.《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89.“爱情”因何消亡——建国至“文革”小说中爱情描写性质研究90.私语空间——陈染小说与女性主义91.“朦胧诗”中的死亡主题92.杨炼诗歌中的大海意象93.第三代诗歌中的戏仿和反讽94.草原和雪域——海子和昌耀诗歌的抒情背景95.柏桦、张枣诗歌中的古老中国96.欧阳江河诗歌中的时间观念97.西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倾向98.于坚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叙事99.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对于多多、王家新的创作影响100.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江南——以杨键、庞培、潘维为例101.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102.“朦胧诗”及诗人研究103.杨朔的散文研究104.60年代与90年代长篇小说的比较研究105.对90年代小说“个人化”的研究106.论90年代大陆文坛的“通俗文学热”107.略论90年代中国文学的得失108.汪曾祺小说研究109.张贤亮小说研究110.刘震云小说研究111.王安忆作品研究112.池莉小说研究113.余华小说研究114.莫言小说研究115.海岩小说的叙事模式116.《马桥词典》研究117. 论新历史主义对于新历史小说的主要影响118. 论马原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119. 论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崛起的缘由120. 论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与不足台港文学1.探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3.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4.佛、道思想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5.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6.金庸笔下“侠”的形象7.探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琼瑶、亦舒、李碧华言情小说比较9.从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看台港女子的爱情观10.台湾诗人的乡愁——浅析纪弦、余光中的“乡愁”诗外国文学1.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2.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研究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征4.论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物5.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6.论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7.论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兼与鲁迅小说比较)8.拜伦与普希金比较研究9.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10.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1.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2.《呼啸山庄》主题研究1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14.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1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16.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17.论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18.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9.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20.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21.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22.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23.论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24.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25.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26.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27.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8.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2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30.《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31.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32.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3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3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36.论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37.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38.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39.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婚姻意识40.《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与真实性语文教学论1.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3.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4.论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7.元认知与语文写作教学8.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9.对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苏教版与人教版中学(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探究12.论语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13.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4.“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研究1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6.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7.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18.小学语文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以往听说训练的比较研究19.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探20.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策略研究21.新课程中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优化探索22.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23.以发展思维为前提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概论1.当代商业社会中文学消费问题的思考2.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3.“语不惊人死不休”——试论形式探求的积极意义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反思5.谈福斯特“扁”和“圆‘的人物6.“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7.从创作过程看形象思维的作用8.从人性看文学的“共同美”9.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10.母题的文化心理蕴涵现代汉语1.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位学原理2.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3.家乡话的声母辨正4.家乡话的韵母辨正5.家乡话的声调辨正6.家乡话的入声辨正7.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8.城市普通话使用状况调查9.现代形声字的表音问题10.现代形声字的表义问题11.汉字部件分析中的一些问题12.某一特定范围汉字使用情况调查如:大学生(或大学教师)的规范用字,城市社会用字……13.论合成词构成方式的辨别方法14.论现代汉语的特殊构词方式15.词和短语划分中的两难情况考察16.论等义词的运用与规范17.《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一些问题18.现代汉语某一方面新词语的用法调查如:教育类,经济类,科技类等19.现代汉语字母式借词的使用和规范20.词性判定中的疑难现象分析21.多义性与兼类词的构成22.某个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23.近义词语的辨异比较分析如:正—在—正在,每—各,一切—所有—任何……24.形容词词语作谓语(或作状语)的考察25.某种特殊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表义特点如:无定主语句,周遍主语句,“他打球打得很好”……26.某种分析方法的规则及运用问题如:替换法,扩展法,层次分析法……27.某种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如:补语,谓词性宾语……28.某种格式中的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如:双宾句中的动词,存现句中的动词……29.某种句子语气类型的构成和表达特点30.某方言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的考察31.某国家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分析32.某种对话类型的语法特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和病人,警察与犯人……33.误解现象与话语交际原则?34.人称代词活用现象的语用学分析35.某一同义表达形式的修辞语用分析如:“爱人”及其同类语,“死”及其同类语,某产品(商品)广告语(或说明语)比较……36.多语家庭的语言生活调查?37.xx方言土语与地方文化38.现代汉语xx方言熟语的文化特色或修辞特色(与外国成语或谚语比较)39.某方言的禁忌语与吉利语研究40.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41.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42.论熟语词43.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44.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45.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46.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47.论全句的修饰语48.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49.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50.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51.词的兼类和活用52.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53.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54.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55.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56.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古代汉语1.《诗经》用韵的几个特点2.《楚辞》用韵的几个特点3. 《战国策·赵策》与《史记》相关部分语法比较研究4.各家对《广韵》反切上字分类述评5.从《广韵》到《中原音韵》看汉语声母系统的变化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假述评7.“六书”说的适用范围8.“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9.“三书说”述评10.试论词的言语义11. 今文《尚书·商书》与《<史记》相关部分词汇比较研究12.略论《说文解字》中的声训13.王念孙对语源学的贡献14.论词典释义的系统性15.论多义词内部的小系统16.“道”词义引申系统图17.“于”字用法的历史演变18.古今汉语中“所”字的词性问题19.“是”字句研究20.“被”字句研究21.魏晋南北朝文献中“他”字的新用法文献学1.关于汉字构造学说的综述2.释“×”(单字形音义综考)3.专书虚词研究4.《史记》三家注注音研究5.《史记》三家注训诂条例6.《汉语大字典》某部引《史记》考校7.今古文经学研究综述8.孔子与六经关系研究综述9.司马迁生卒年研究综述10.《史记》的成书、流传、亡佚、续补研究综述11.《列子》真伪研究综述12.中国简帛图书的形制与内容概述13.乡贤人物考述14.文学名著(著名作家创作)研究综述汉语修辞学1.变式句的句法、修辞功能浅析2.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3.某一位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比如鲁迅、张爱玲、贾平凹等)4.论语言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5.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6.视点选择在语言表达活动中的作用7.论交际的矛盾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关系8.外语词语和句式在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中的作用9.禁忌语和委婉语浅析10.汉语中的同形异义现象(即多义现象)浅析11.汉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即同义现象)浅析12.论汉语语音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某某作品的语音修辞特色浅析)13.论比拟、移就的区别14.论婉曲、暗示、象征的区别15.借代格简析说明:1.上列各题基本为选题方向,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根据个人兴趣及特长选择,并在有关导师指导下最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范生毕业论文选题(语文)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
2019-02-11
1、论《史记》的悲剧人物
2、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3、谈陶渊明诗文中的飞鸟形象
4、谢灵运与孟浩然山水诗比较
5、论王维诗歌的禅境
6、论李贺的诗歌创作
7、论易安词的感伤美
8、稼轩词艺术特色探微
9、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谈唐宋词中"水"的意象群
11、论唐宋词的悲剧意识和欢娱功能
、谈唐宋词中的城市意象
13、论唐宋词的女性意识
14、谈元散曲的思想特色
15、论儒家文化对《水浒传》价值观的影响
16、《三国演义》典型人物论
17、论《红楼梦》的爱情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