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安大师的太极十论
继往开来,谨以此文悼念太极金刚王西安老师

刚柔太极少林与太极2024年3月第3期扑选手。
我听于师兄说这是大赛的保留节目,今年是第三届,每年都要请一个业内很有名望的老师出席,上一届是陈小旺老师。
开幕式结束以后,王红谊老师又邀请他来跟我们武协校友座谈,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他。
本以为练武之人,肯定是中气十足,声如洪钟,没想到他却是轻声细语,再加上一口浓浓的河南口音,需要很仔细地才能辨识出他说话的内容,所以即便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当时对谈话内容也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所以只能算凑了个热闹,不过好在当时对话环节我全程录像了。
座谈结束后,王老师邀请他与我们一起合影,我特意找机会跟他单独拍了一张合影,也是我与大师唯一一张合照,现在想来弥足珍贵。
拍照的时候有个细节令我记忆犹新,本来我是站在他左边的,结果握手的时候他一把把我拽到了右边,我当时吃了一惊,老爷子劲力竟然如此浑厚,好歹我也是练家子,竟然被他像拎小鸡一般,现在回想起来是一种福气。
就像上次听丁水德老师说他在拜师之前被老师牛春明老师一个棚劲发出丈外,结果一辈子记忆深刻。
后来我有幸跟王老师及其他各门派的代表性传承一起参与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的编辑和出版,但每次蓝皮书的活动都没有再见到他,包括2020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的世界太极拳蓝皮书在河南焦作的首发仪式这么重要的活动。
不过后来机缘巧合我跟他的得意弟子,王西安拳法研究会会长、阿里巴巴太极禅苑首席顾问阎素杰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同道中人,从她那里我了解了更多关于王老师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是除夕之夜,本该是万家团聚的日子,但是对于王西安老师的家人、门内弟子以及太极拳界的朋友们来说却是一场悼别。
虽然没有机会跟他请教拳法,但相比于很多圈内的很多想见而不得见的朋友而言我又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一面之缘,此刻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以示悼念,大师虽然离去,但他的精神却依然鼓舞我们前行。
(作者简介/刘火财,又称火师傅,著名私人银行家、笃诚书院院长、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
陈家沟“四大金刚”简介

陈家沟“四大金刚”简介(左起:王西安大师、朱天才大师、陈小旺大师、陈正雷大师)陈家沟四大金刚小传一,陈小旺大师陈小旺,太极拳大家,1945年出生,中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传承人之一,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兼国际部主席,陈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技术顾问,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长。
陈小旺是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的嫡孙,父亲是陈照旭也是一代太极高手,由于去世过早,没能来得及向他传授功夫。
陈小旺的一身太极拳功夫都是得自陈照丕和陈照奎两位前辈。
有名师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小旺就在武林中崭露头角,与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并称为陈家沟的“四大金刚”。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部《陈式太极拳》的纪录片中,陈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陈式太极拳的风采。
陈小旺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诉拳姿,把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深厚的功力、劲道和气魄让人叹为观止、奉为经典。
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通过这部电视片,认识陈式太极拳、认识陈小旺的。
与此同时,陈小旺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从1980年到1982年,他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5年参加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他以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获得冠军。
这以后,在多次重大的国际武术太极拳比赛中,陈小旺也多次获得冠军。
他还多次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在与外国的搏击高手交流切磋中,他多次用太极拳功夫折服了前来挑战的外国搏击好手,让世界认识了陈式太极拳的真面目。
有一次陈小旺出访新加坡,一位柔道高手向他发起挑战,陈小旺婉言拒绝,但对方执意要比试,并熟练地将他的关节死死拿住。
在此情形下,陈小旺只得出手反击。
只见他顺势一抖,柔道高手就被甩出几米远。
这位柔道高手又邀其同伴,从两边拿住陈小旺的腕关节。
陈小旺不慌不忙,沉腰转胯,使用太极拳中的解脱之法,就将两人甩趴在地下。
太极薪火相传 张强开山收徒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南充分会揭牌仪式在四川南部县举行

太极薪火相传张强开山收徒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南充分会揭牌仪式在四川南部县举行作者:崔玉田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1期2019年12月25日上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际太极拳大师王西安入室弟子、太极名家张强开山收徒仪式在四川南部县举行。
张龙、杜文英、王芳、梁风珍、何宁、杨春梅、乔继红、蔡春玲、何琼芬、张皖倩、张鑫、张琪、何琳佳、张婷、张华、雷燕、朱亮、龚春光、严飞、周越、李波、梁朗、苟运猛等23位弟子有幸拜到张强门下,成为陈式太极拳王西安拳法第三代传承人。
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王西安,王西安拳法研究会会长阎素杰,央视武林大会太极六大门派总冠军王战军以及当地武协相关负责人等到场祝贺。
收徒仪式开始之前,王西安向张强开山收徒正式授牌,并带领入室弟子张强跪拜武圣关公、跪拜太极拳祖师陈照丕。
在恩师王西安的准许下,张强收徒仪式正式开始。
张强向祖师爷敬香,带领23名准弟子集体向祖师爷行叩拜礼;23位准弟子齐声诵读敬表文,敬拜师帖、敬拜师茶,表达传承决心、恭敬之意。
张强依次给新入门弟子披弟子服、披授绶带、颁发传承书。
整个仪式庄重而神圣。
王西安拳法研究会会长阎素杰为新入门弟子作拜师见证,希望他们师徒教学相长,刻苦练习,将太极拳发扬光大。
拜师礼成后,新入门弟子集体宣誓,愿意为传播王西安拳法奉献终身。
张强是四川省南部县人,师承王西安,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
他从2015年8月起一直坚持练习太极拳,2016年8月至今担任四川省南部县太极追梦队队长兼教练,2018年5月被任命为南部县武术协会第一秘书长,在全国及地方太极拳大赛上荣获奖牌无数。
近些年来,张强本着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原则,遵从师傅教诲,努力认真地习练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
为了将太极拳在四川南充地区更好地推广,张强向总会申请,在南部县设立王西安拳法研究会南充分会,让南充人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可以学习到正宗的陈式太极拳。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太极拳八大劲法

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八大劲法太极拳八大劲法1、��拳论曰:“�蚓⒁搴谓狻H缢�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颍�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劲叫�颉�虻奈恢靡匀说墓亟诨蜣执ξ�佳,这些部位一旦�蜃。
�对方不易化脱。
�蚓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蚓⑹�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蚓�。
�蛭�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蚴址⒕⒌氖焙颍�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蚴直塾胙�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蚓⒕头浅3涫怠�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蚴址⒌难�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蚓�、是各劲之源,有了�蚓⑵渌�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蚓�,这种�蚴职稻⒑偷�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2、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也把横向引化称为捋捋为化解之法。
可为顺敌之势而取之,舍己从人,变被动为主动。
形式上有定步捋和退步捋及转身捋等。
除夕佳节,太极四大金刚: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给您拜年啦

除夕佳节,太极四大金刚: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给您拜年啦太极金刚之一:陈小旺陈小旺先生生于1945年10月,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十九世、十一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陈小旺先生历任河南省体委武术馆(现为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馆长、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高级教练、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书法文学社理事、河南省对外文化交流理事、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并荣任多所国际、国内大学及地区太极拳协会、研究会的名誉会长及技术顾问。
他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氏太极拳》等多部国家级、国际级影视作品及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创编有“陈氏三十八式太拳”“陈氏十九式太极拳”等多套经典太极拳法套路,发表有《论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氏太极拳的发劲》《陈氏太极拳的抖杆》等多篇论文,并著有《世传陈氏太极拳》《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以及陈式太极拳的拳法、器械、推手、录象教学片并以多种语言版在国内外发行。
太极金刚之一:王西安王西安先生是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十九世传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温县太极拳武术馆副馆长兼总教练,河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洛阳师院兼职教师,陈家沟武术院创办者,国家一级裁判。
1983年以来,王西安先生多次赴法国、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讲学授拳,并在国内外创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太极研究和训练中心,将太极拳传播到世界各地,他同时但任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及国内香港、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西、焦作等地的太极拳组织的教练和顾问,名满中外。
他被美国的《美国新闻》誉为“国际太极拳王”;被日本大阪市接纳为“永久荣誉市民”;被法国巴德纳市接纳为“永久荣誉市民”,被西班牙帮布鲁纳市政府授予“突出学术贡献金钥匙”。
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人的问题
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人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十分简单,杨无敌当年打的可不是一般的人,那可都是武林高手,而且都是他出了名以后还不服的。
这就已经说明了问题!杨澄甫是杨露禅的孙子,肯定是学会了这套拳,不敢说是无敌,功夫铁定是不弱,这在武学界也是公认的事情。
民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得黄金时期,著书立说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国家危亡的时期,各大武学家都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写了出来,所以可以推断杨式大架的那三十八招是杨澄甫的毕生心血,保留的东西除了打法(每一招的用法)以外应该不多。
而简化二十四式除了少了十四招以外,应该说继承了杨式大架的精华。
由此可以推断出熟练二十四式的人即使不能成为武林高手,打个街头流氓什么的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应该说是最好的防身术。
可是现在练二十四式的人有几成比例的人能做到呢?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问题就出在了好东西传走样了,一群歪嘴和尚念歪了一本好经。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都在宣扬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使很多习拳者深信不疑。
这其实本来是宗师在讲拳理,他讲了很多很多,但是有人偏偏断章取义,拎出了这么几个字,还大肆宣扬,把太极拳搞成了神话。
接着就是一群人跟着练,没练明白就出去跟人家打,用柔去克人家的刚,结果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大骂太极拳不能实战,纯属骗人。
那么太极拳怎么才能实战呢?这就要深刻理解“阴在阳中取,阳在阴中求”这几个字了。
既然这几个字是我们传统理论的核心内容,那也一定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
太极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刚柔”这两个字,套用到理论里面去就是刚是阳,柔是阴。
阳在阴中求就是刚要在柔中求,也就是说太极拳那缓慢的套路是在练刚猛的力量。
用术语来说就是“催僵化柔,育柔成刚”,太极拳是一门极其刚猛爆裂的拳法。
试想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练一套太极,能不能打赢一个男青年?没有力量与速度,什么招数都是扯蛋!大家明白了吧,太极拳的套路只是练法,要打人不是那么用地!那打人是怎么用的呢?接下来我就告诉大家:)其实拳术都是由古时候战场上的拼杀术演变而来的,据说陈式太极拳就与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有很大关系,其中很多招式名称都是一样的。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
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上)展开全文一一2017教学音频整理2022.1.引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修炼者的灵魂,是修炼太极的纲领,是修炼太极的宗旨。
修炼太极,不能不读王宗岳,也不能不懂王宗岳。
在修炼太极的过程中,逐渐地把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修炼上心入脑,修炼到身心都明白,並能用推手实践表现出来,这是太极人一生的追求。
但是,这个太极拳论对于修炼者来说,学太极之初就读他,很难读懂,我就有这个体验。
因为我比较爱读书,有边学太极边读书的习惯,但是,刚读王宗岳这个太极拳论时,就像读天书一样,什么也不懂,几乎一句话都不明白,在练太极的过程中,经过读明家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很多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论述,解释,再加上拜了师父,经过师父的口传身授,懂得了太极的真正意义,这才慢慢地明白了太极拳论。
明白太极拳论是一点一滴明白的,不是一下子明白的,朱师父在教我们推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太极拳理的讲述,经常说拳理,这样大脑里明白了很多道理,明白了这些太极的道理,反过来再读太极拳论,尤其是读了谢守德的书和汪永泉的书,我就一点儿一点儿地知道了太极拳论的整体论述,各段的论述,各个语句的论述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就理解了,明白了。
在明白的过程中,以推手的实践试着来说王宗岳的每句话应该怎么用,经过反复和拳友们和徒弟们来用王宗岳的语句研究练习推手,这样,逐渐就把拳论达到了比较融会贯通的目的。
比如什么是无极?和拳友们面对面互相调毫无杂念的心理状态,一调这个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反应,也就是我调我的无极心态、对方就站不住或跳起来了,然后我调对方无极心态,我也站不住了。
再比如,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些所有的论述功夫的语句,我都基本能够在推手中说出来,而且产生理想的推手效果。
这样就坚定了我对太极拳论深入研究深刻理解的信心和信念,也坚定了我用太极拳论来研究太极拳,特别是研究太极推手的理念。
近几年,由于我经常注重研究琢磨太极拳论里头的各个功夫论句,在推手中经过研究习练,录下了很多视频。
王西安:不忘初心系太极 大气浩然立天地 太极拳法变古今
封面人物专访大气浩然立天地太极拳法变古今王西安:不忘初心系太极人物名片:王西安,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人,首届全国太极拳推手锦标赛冠军,首届全国太极拳名家邀请赛冠军,第一个应邀出国传拳的陈式太极拳大师。
文/杨松89封面人物专访在当今中国武术界乃至世界武术界,太极拳名家王西安可谓声名远播。
他成长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师承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照丕、陈照奎,自幼随恩师习练太极拳,前后20余年,深受师父赏识,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
看他的演练,就是美的享受,动作舒展大方、形神兼备,令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他的技击技术很好,跌打掷放,迅、猛、灵、脆,威力惊人。
自1972年参加太极拳比赛始,王西安连续夺得冠军。
他为人低调,平易近人,上敬师长,中友同人,下恤后学。
一代名家王西安从不囿于门户之见,胸襟磊落,情系天下。
他为了太极,矢志不渝;为了家乡,呕心沥血;为了传承,不吝体悟,不限门户,悉心真传,可佩可敬。
1983年,他开始走出国门进行太极传学,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中国当代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同时,也彰显了王西安为国为民一代名家的光辉形象。
王西安的故事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道来,只能采撷二三,以飨读者。
故事,总是在回忆中开始……爱拳世上,原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在陈家沟,陈姓村民居多,王西安家可说是独门独户。
个中辛酸,很难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王西安自幼就想强大起来,希望能够内修身心,外御欺侮,从而保护家人。
秘不外传的陈式太极拳,就成了他强身健体的首选目标。
缘分来了。
那年夏天的一个午后,王西安又领着一群孩子在一棵香椿树前玩耍。
这天不同的是,树上一窝刚出生的小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吸引了他们。
作为孩子王,王西安自然奋勇当先,不顾危险,动作迅速敏捷,三五下就攀爬到树上。
树下的孩子关心的是小喜鹊,而此时的王西安却张大了嘴巴,惊喜若狂。
不远处,透过树枝的缝隙,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太极散手48式拳谱
太极散手48式拳谱
1.太极拳散手48式是王茜安大师总结其一生太极拳实战经验,结合多种武术之长而创出的一套太极拳实战和攻击套路。
2.太极散手48式,边打边说口令,2022年1月8日上线,由太极陈香海上传。
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
看丰富优质的视频,上西瓜视频。
3.陈太吉传四十八式散手拳谱第一势预备,第二势关公解绑,第三势后冲,第四势上冲,双掌双震,第五势右冲,第六势左冲,第七势后冲,手肘交叉,第八势上冲,第九势挑肘,第十势穿肘,第十一势双开。
4、升鹤亮翅2左膝跳左鞭左琵琶划挤左招挡打左舍划挤按斜体肘底打后滚手臂转推右琵琶划膝跳白蛇吐信脚拍虎左身打拳独立掌右鞭右云手右鬃高马右蹬双峰双耳抬蹬双手套,双拳挥舞,海底针闪背,右左脚拍击,膝跳,上下踏步,如收云手,右左身拍击,掌心向上踏步,七星独立转身跨虎,荡莲花,弯弓,射虎,移右,挡打右棚,挤挤,按十字双手做好身体自然直立的准备,左脚打开,双手平举,双腿弯曲,下蹲,蹲在鹤上,翅足明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
一、太极拳论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啊“太极”。
太字原为大。
《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
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下有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既屋脊之栋,意为最高、最颠、最上等。
“太”“极”两字合起来,就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太极本无极”,中国古代哲学称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的混沌既为无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致万事万物。
古代哲学把繁杂世界归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进而统一于“一”、“元”、“无”等抽象的本源,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可贵认识。
我们再看一下无极图,古代道家把无极形象为O,表示原始混沌之气。
为了进一步表示阴阳互动,互生互克,动中有静的丰富内涵,道家将浑圆分为阴阳图,画出黑白两条首尾相咬的阴阳鱼。
白色图案中有黑色鱼眼表示动阳之根,黑色图案中有白色鱼眼表示静阴之根,科学地揭示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有这样博大精深的哲学问题。
陈氏第九世陈王庭创编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阴阳变换的原理和太极图的丰富内涵,把哲学认识结合到人生宇宙的把握上来,分虚实,讲阴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强调演练时全身放松,虚灵顶劲,顺乎自然,内外兼修,以达强身健体。
克敌制胜之目的,故把其以阴阳太极之理来解释拳理创造的拳术取名为“太极拳”。
二、太极精论精既精华,是物质范畴内最优秀的部分。
精、气、神三者统一于精,因为精属于物质范畴,是气与神变化、发展的起点。
太极拳对精的重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养精蓄锐,拳之根本。
无论练功、养生、滋阴、壮阳,全为精脉旺盛。
练拳不养精,到头一场空,精脉勃发,练拳先强三分。
人体之精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种。
先天之精从胎中带来,是父母交媾孕化过程中,精卵生机使然。
如果父母静脉旺,又处于最佳的孕化天时、最佳的心理环境,怀孕期间营养又好,胎儿精脉当然好。
先天之精影响人的一生,但又不可忽视后天之精。
人出生后,饮食营养合理,注意身体、心理训练,精脉也会逐步得到调整。
少年、青年功夫不如壮年,重要原因在于精脉不丰、不熟;老年练功不可过度,过度损寿,因为老年精脉已经衰弱。
太极拳以养精为上,技击次之,精脉乃命脉。
舍精求技,如缘木求鱼,到头一场空。
三、太极气论气处于精与神中间的状态,无形无势,可任意流动,是精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方式。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物有对峙,势有回环。
气的运动变化分为阴阳两种性质,对立统一。
气的阴阳划分为:呼气为阳,吸气为阴;上升之气为阳,下沉之气为阴;阳气上升仍为阳,阴气下行即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
阴气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阳气卫护体外使身体表面固密。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会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之侵,阳气更胜,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
只有内气阴阳平衡,才能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通,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生机盎然。
如果阴气与阳气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竭绝。
至于有人所分清气与浊气,也无外乎阴阳二气。
清气为上升之气,为阳气;浊气为下沉之气,为阴气。
吸清排浊,练拳养生。
四、太极神论神由精和气所生,是物质的产物,它本身属精神、意识范畴。
精气虽然存在于五官百骸之中,但神采表现于外。
精气旺盛,神采飞扬;精血衰微,神色黯淡。
练拳之人。
举手投足,无意间流露风流神采,全仗丰盈精气。
所以说,出神入化,须从提精开始,提精方可练神;神明灵巧,要从运气中来,运气自出神灵。
神来自精、气,又高出精和气,正如精神来自物质,但精神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太极拳演练要以提精贯神,神志集中,贯穿始终。
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势,全神贯注,不可有一丝懈怠。
神散则架势松垮,根本无益于精气。
例如在懒扎衣动作中,目光随手而动,不可东张西望。
不仅眼到,手、身、法、步,人身处处皆有精神,要让精神、内力与外形动作结合起来,靠神之能动作用,练好太极拳。
五、太极心论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心灵。
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百骸动,心一静百骸静。
练拳先练心,心平气和,清除一切私心杂念,精、气、神才能协调一致。
心性浮躁,心不安住,心不守身,心不在焉,哪有练好太极拳的道理?心诚则灵。
专心致志,全身心投入其中,一招一式,苦费心机,用心体会太极拳的阴阳攻防变换,内气外形,发奋苦练,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明其理,懂其妙,把握机巧,才能由必然走向自由,达到随心所欲,起止开合恰到好处、恰领其妙的超卓境界。
练拳贵心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非心虚无以受益;交手要心实,心虚胆怯,不战自败,心实壮胆,气势先胜三分。
心实不是呆板,呆板总为人欺。
心灵劲自随活,招式随即变化,进退似有天助。
交人交心,打拳攻心为上。
得失成败,勿忘心是主管。
六、太极意论心中所思叫做意。
太极拳不同于外家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意在拳先,以意催形,形气结合,内外兼修。
初学者动作不熟,演练时总是用力不用意,手脚不灵,上下不合,身体僵直。
只有多练,由招熟到懂劲,内气才开始动荡,才可以意催形,形气结合。
此时,举手投足,招招势势,身未动而意先行,缠绵自然,不偏不倚,刚柔相济。
练拳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由理而发,一个是由气而发。
由理而发,培养先天自然之元气;由气而发,训练猛力。
理占先天之功;但硬手练气如练成,也照样威猛逼人,技击高超。
尽管这样,硬手练气与太极练意两相比较,毕竟逊色,理占先天,先天占后天,一先一后,一高一低,不可同日而语。
演练太极拳还要注意知吾之意,听彼之劲,知己知彼,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退自如,寻机发力,岂有不胜之理!七、太极理论何为理?理既道理,既规律。
世间万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此乃众所周知的道理。
天地间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五花八门,虽纷纷攘攘,然各有所属,各有其源,归根结底统一于一本。
太极拳的理亦是如此。
套路千变万化,神妙莫测,归根结底由一而发,归于“太极”。
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互为一体。
太极拳训练,务必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
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强;一动一静,全体皆然;一虚一实,恰合天然。
上中下,内外相连,以一贯之。
一旦出手,如龙威虎猛,急如闪电;如需静止,寂然归元,一动不动,固如泰山。
练好太极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八、太极情论情者,情形。
理存于中就为性,理发于外为之情。
物有无情,行有行情。
人与人交往有人情,音乐清浊高低有声情。
太极拳的招势变化当然也有自己的情形。
手足运行,身形变换,高低抑扬,都是拳情。
拳情又近乎于拳景,是演练者内功、心情的外在表现。
屈伸往来,如层峦叠嶂;不滞不涩,如清波涌动。
这就是太极情景的美丽图画。
宁静中蕴含生机,淡泊中意在志远;其情从端正处出,其景由松活中来。
拳情要松,不松无以求活;拳情要柔,不柔无以获刚。
松活刚柔,拳情自然舒展。
初练者刻意弹抖,弄巧反而成拙。
因为弹抖固然生动,全由内力迸发,不是外形尽能表达的。
只有暗劲充盈,招势间才有无穷美感,拳情方有难言妙处。
九、太极招论招即招势,是太极拳路中动作的总称。
特别论述招势,因为它贯穿始终,是内气之依托,非招无以练拳。
手、眼、身、法、步,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循法呈形,尽为招势。
一动为招,招招相承。
演练太极拳,要准确掌握动作变化,承前启后,使体内血脉与外形动作一气贯通,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隔阂。
历代拳家名手,对一招一式都有深刻研究,不仅套路尽得要领,还拆势打单,细心琢磨其多种用途,从中悟出精妙,往往一招绝技,名震拳坛。
但招势全从运动规律中来,只能顺乎血脉畅通的法则,不可为招而招,为势造势,徒有其表而无其实,舍本逐末,走上歧途。
从固定的招势中寻找新意,顺乎阴阳变化,变不离宗,便可创造出新招势。
由陈氏太极拳起,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招势各异,但万变归一,全部不离“太极”的至高准则。
只要合乎科学原理,在以后的发展中,相信还有其它好招妙势出现。
十、太极性论性既性质等,指事物的本质与特点。
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属性。
阴与阳是其基本属性。
人分男女,天分昼夜,方位有上下,上为阳,下为阴...... 太极拳就是根据事物的阴阳属性创造而成的。
阳刚与阴柔对立统一,互为转化,生生不息,变幻无穷。
演练太极拳,就要得其要领,不偏不倚。
如若硬则偏刚,如若软则偏柔,都不可取。
古诀中云: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性论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方法主要是沾、连、粘、随四种。
沾就是要紧紧粘住对方;连是要紧挨对方,使其不能脱离;粘指对手想脱离时,紧贴上去;随指随着对方进退来去,因势利导。
在沾、连、粘、随中,不丢不顶,在运动中寻找对方破绽,使对方攻击落空,以柔克刚,将对手制服。
太极性论是太极拳十大理论中最具辩证法的部分。
深刻理解阴阳二性,在演练时灵活运用,知道自己的实践,并时时感悟,总结实践,掌握刚柔相济、极柔极刚,随屈就伸,无过不及的全部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招势之中,既可达到炉火纯青的拳术境界。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升?《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既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绝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拥上头,头中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