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合集下载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对于身法的说明,也是太极拳中最重要的身法。其他有关纠正身法的注意事项,均是由此细化而出。“顶劲提起”与“松劲下沉”(气沉丹田)形成了对拉拔长的掤劲,与“不偏不倚”的态势结合,给“轻灵沉静”的太极拳,奠定了通向“身法自然”的基础。劲力升华后“蓄于无形、发于瞬间”的“忽隐忽现”也就正是得益于此基础的。根据我教学中的实践总结,身法问题是遏制习练者进步的最大症结。
【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解:这里的“高、深、长、促”并不是对某些招法的解释,是对太极拳“度”的一种阐述。无论“仰、俯、进、退”,皆需有度。也就是通常说的“存心要精”。种“度”如果放在技击当中,可以解释为“即便技艺过人,也不能够轻浮傲慢,越是深入越是要谨慎”。掌握技法后心态就成为了重要的制胜关键。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概皆由此而及也】
解:对于劲力的掌握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仅应用自如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察觉对方的变化。“听劲”就是感知对手的力量。起先搭手听劲,由于长时间的练习,甚至可以感受出极为细微的变化。用“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来形容身体听劲的灵敏度,即便放上羽毛或落上蝇虫的细微重量都能感知得到。通过以上听劲的掌握,逐渐会将听劲转变为一种敏锐、精准的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察势”。这样在技击中就会因察势在先而胸有成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使对手无法判断出我的行动,而对手的行动却早已尽收眼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英雄所向无敌”怎能不是因此而及呢?
【粘既是走,走既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解:“粘、走”与“阴、阳”都是为了说明变化,不仅是局限于自身劲力的变化,也是自己与对手之间态势的变化。只有活用了这种变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称之为懂劲。(接下文为一整段)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

王宗岳《太极拳论》试析作者:陈钢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02期【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此段是全文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太极拳术的根源理论。

说明了太极拳是运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阴阳学说与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动规律而形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武术拳种。

凭借太极哲理为拳术之基础原理和理论指导,从而表明了太极拳术的以武载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要想彻底掌握太极拳,必须深切理解太极的本义才行。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太极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即“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

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

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上段的叙述,我们可以理解太极拳以“太极”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极”以论其理。

先明其理,而后其拳自通,以太极的生化之理映射于拳术运动时成阴阳平衡,动静循环,相连不断,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极拳拳经拳论 武当张三丰著 山右 王宗岳 解

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太極拳經拳論彙集武當張三豐著山右王宗岳解整理: 趙幼彬(由張三豐祖師所著,王宗岳先師精解的太極拳經,因長期傳抄而身首分離,謬誤百出。

對其作者亦産生莫大混亂與篡改。

經筆者認真考證,還其原貌。

雖不盡善,乃求本追根之始也。

六首歌訣爲“經",歌訣釋文爲“論"。

經無論則不明,論無經則不通。

經論對應,始成一體,本篇以乾隆抄本爲主要依據,參閱諸本。

限於篇幅,校勘說明從略。

)【本文从网上找到,版本为word版,但因字库等原因,出现乱码等现象;据网上多处查询王宗岳拳论,比word版本多“动静之机”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句,现补上。

并将其转为pdf格式,避免乱码。

“【】”中的斜体字均为本次添加。

张立新2014/11/11。

】歌訣一順項貫頂兩膀鬆,虛靈頂勁,氣沈丹田。

兩背鬆,然後窒。

【注:窒:音zhi 4,【1】阻塞不通;【2】又《廣雅》窒,滿也(康熙字典)。

此取2义。

】束脅下氣把襠撐,提頂吊襠,心中力量。

【注:脅,胁。

】威音開勁兩捶爭,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

五指抓地上彎弓,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

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

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舉步輕羨神內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教斷續一氣研,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自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即市腿市腰,總須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咕命得機得勢。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

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意上寓下後天還,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辟如將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

斯其根自斷,損壞之速乃無疑。

歌訣三拿住丹田練內功,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精解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21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其实真正决定实战搏击胜负的还是力量和速度,尤其是那种下手不容情的性命相搏。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太极拳修炼的耄耋有可能御众或战胜青壮,但必须是在双方搭手的状态下;即使是这样,也只能借劲将对方发出或摔倒。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

太极拳论(全文365字,堪称经典)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于《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张三丰太极拳论

张三丰太极拳论
张三丰祖师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虚实,处处总此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总须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耳。——此为三丰祖师所传太极拳论。
习密传太极拳还须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腰坐胯,提顶吊裆;心中力量,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松而不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已意先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发动如弓发矢;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颈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详,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六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注:王宗岳系是明朝中期,中原太极拳家。

该论文是当今太极拳界一致公认的太极拳经典论。

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有,内容多有出入,唯有此版为原版。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甩全书”一文附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
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

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

採、挒、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张三丰系是明朝初年,道教武当派著名道教人士。

也是太极拳家,太极拳创编者。

本人史考,至今无从查证。

唯留下此一篇拳论,为后世公认。

在上世纪后期,此拳论被人为删改、腰斩、张冠李戴,使之论文不完整。

至今在许多书籍中还被误编。

本文引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附文。

经论证后才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