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合集下载

论文连载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之一

论文连载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之一

论文连载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之一本期导读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论语》之于儒家,《老子》之于道家。

太极拳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拳架的外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推手的风格有多么大的不同,在理论上都必定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对于我们每一位太极学子来说,这篇短文是必须透彻理解和踏实践行的,是我们太极修炼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作者简介胥孔林,1968年生于四川西充县。

1994年正式拜入著名太极拳家林墨根先生门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2000年获四川省太极推手冠军,是杨氏太极拳第六代授业传人,中国武术六段,四川省武术协会太极推手研究会副会长。

胥孔林老师长年从事太极拳推手教学,热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006年起多次受邀在四川龙江国学书院、东莞慧韬书院、太极集团等机构和企业举办太极文化讲座,2017年9月应美国西雅图峻瑞太极健身养生协会邀请赴美国交流讲学。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拳论精解原文:太极者。

本无极而生,动静之机。

阴阳之母也。

这是太极拳的本体,也是道之本体。

无极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而太极则相当于内丹学中的玄关,玄关一开,则知天地人的本来面目。

我老师辉璞先生的注释是:“既是统一体无极分成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太极。

亦即太极。

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

”似乎也有道理。

王宗岳先生在这里说的是虚实变换的阴阳之母,并非是丹道学中的无极而太极。

不过1992年,我在黄山得到高人的指点:修炼太极者,也必须懂得吕洞宾所说的“两个天地,四个阴阳”,只有人身的小阴阳与宇宙的大阴阳相互交换、相互融合,才能修炼成天人合一的上乘功夫。

而如何使同类阴阳融合,则是太极内功的不传之秘。

只有摄取虚空中的真阳,才能获得养生御敌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学说值得我们思考:所有物质都是等待释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经释放了的物质。

人的肉体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等待释放的能量”。

储存并提升这种能量才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

2021年1月3日,与我相交八年的谭长科师叔在睡梦中驾鹤西去了,在此之前并无病症显现。

能在当代社会中健康的生活,并可以无疾而终则是常人梦寐以求的,谭师叔应该是修炼太极拳的成就者。

记得是2002年,闫志高师爷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家师常春先生把我介绍给谭师叔时说:我岁数大了,不能来小河沿了,你就带着张方玩吧。

于是谭师叔领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包括后来的吴本萍师傅。

谭长科师叔还让我抄录了他珍藏的拳谱,使我受益匪浅。

原文: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一句透射出了文人武学的局限性,所以辉璞先师的解释是:太极拳之巧妙,全以拳理来战胜对方,而不在于手快力大。

其实真正决定实战搏击胜负的还是力量和速度,尤其是那种下手不容情的性命相搏。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长期太极拳修炼的耄耋有可能御众或战胜青壮,但必须是在双方搭手的状态下;即使是这样,也只能借劲将对方发出或摔倒。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

王宗岳太极拳论释义太极拳谱一大抄《太极拳谱一大抄之一》所有太极拳谱,最早出自武禹襄。

李亦畬抄本之王岳四篇,应该是武禹襄研究过的那么,武禹襄的几篇,如何写作来的?一、如果我是武禹襄,如何解太极拳论呢?二、又如果我是王岳,如何创写太极拳论呢?答案只有一个:承传。

换句话说,即是「抄」「作」。

武禹襄会参考甚么拳谱呢?以下为武禹襄的简介:()永年人,出身官绅人家。

当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武氏兄弟爱其术,从杨学习十三势大架,得其梗概。

后武禹襄兄长于年中进士,任河南舞阳知县。

武禹襄赴兄长任所,顺道过温县陈家沟,拟求益于陈长兴。

经长兴老介绍,遂从赵堡镇陈青萍学小架,学拳月余,备悉理法要义。

又于舞阳盐店得王岳得乾隆(-)年间人《太极拳论》更有,以练拳着有《要言》;又衍为《十三势行工心解》。

并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八要》。

其着作简单精要,无一虚浮。

后人称其拳术为武氏太极拳。

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畬。

李亦畲传郝。

这样说,太极拳应出自武禹襄,而不是杨露禅。

我们练武禹襄的心法,而打杨、陈、吴家的拳。

《太极拳谱一大抄之二》武禹襄可能参考过的拳谱,我逐一翻查。

也发现些道理。

这些古拳谱多有系统,前文后理,解说拳义。

我把似曾相识的,如后。

一、《武编选》明代唐顺之()作。

据说唐顺之为戚继光过枪法。

如何分?「拳有势者,所以变化也。

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谓之势。

」太极拳论没有说攻守,指说「走」、「黏」。

没有指出「墙户」重点,所以太极拳,便没有势可言。

如何知虚实「惊法者虚,取法者实。

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在存乎人。

」虚实,是指两下。

太极没有练「惊」。

如何着熟「欲精、欲多用、欲熟、欲騪(搜,索也)、欲狼。

两精则多者胜,两多则熟者胜,两熟者騪与狼者胜。

」騪,指找新径。

狼,指真实、狠。

太极只练着熟,还差很远。

雷同之拳势名称「高探马、指裆势、一条鞭势、七星势、骑虎势、地龙势、拗步势、玉女穿针等。

」太极势其实并没有甚么特色。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机,动静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随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观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此论句句切实,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步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其中,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对王宗岳太极拳论进行逐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1. “人有八门五步,八门者,两手两肘两肩两膝也,五步者,进退顾盼定矣。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基本要素,即八门和五步。

八门指的是人体的八个关节,包括两手、两肘、两肩和两膝。

这些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步则指的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包括进步、退步、顾步、盼步和定步。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2. “以心行气,以气驭身,以身应手,以手随心。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内在修炼和外在表现。

太极拳注重心、气、身、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心指的是意念和意识,行气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的流动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调和。

气驭身表示通过调节气的运行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身应手强调了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手随心则强调了动作的自然和流畅。

3. “先后相随,动静相应,刚柔相济,阴阳相互。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原则。

先后相随表示动作的连贯和流畅,动作之间没有间隙。

动静相应表示动作的变化和节奏与身体的动静相应。

刚柔相济表示太极拳的动作既有刚劲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灵活的一面。

阴阳相互则强调了太极拳的阴阳哲学,即动作中的阴阳转化和平衡。

4. “虚灵顶劲,松沉腰胯,分清虚实,神气贯通。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身体要领和内在状态。

虚灵顶劲表示头顶要放松,保持头颈部的竖直。

松沉腰胯表示腰部和胯部要放松下沉,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灵活性。

分清虚实表示要区分动作中的虚实变化,以达到技击的效果。

神气贯通则表示要通过修炼和调节气的运行,使身体和精神达到统一和协调。

5. “意守丹田,气沉丹田,神聚丹田,气沉丹田。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部位——丹田。

丹田位于腹部的下方,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能量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
原文: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说明:
细读郝和先生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会发现,市面上的许多版本总是存在由
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增减删改,正如拳论中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
可不详辨焉!”对于这篇字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拳论来讲,一字之差,同样足以谬
之千里,这正是今天的学者们不可不详辩的!因此根据郝和先生珍藏本的照片校
对了《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使之一字不差的呈现出来,为的是把第一手的解
释权留给读者自己。

简单标注了一些多音、多义、通假字和词,同时也根据原文
语义的延续和语气的起伏重点了标点。

由于学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
评指正。

——走走慢校阅手打
郝和珍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原照(4张)
注解:
1:郝和本无“动静之机”四字。

之所以保留的原因,一是很多版本都有,然而最主要的是此为通家所留,与原义相辅相成,留之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太极本义。

2:粘:读作nián时,词性是形容词,形声字,本义是具有粘性。

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 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

此论中粘字应作动词讲读:zhān。

3:拼音:zhù/ zhuó “著”在此读:zhuó,它是“着”的本字。

意思是“附着”“附加”。

拳论中其义应做今天的“招”字讲方能明通。

4:注意,郝和本此处为“领”而非“灵”。

5:学力:①. 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

前蜀贯休《览皎然渠南乡集》诗:“学力不相敌,清还彷佛同。

” 宋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 宋陈亮《又祭吕东莱文》:“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学力精赡,笃志於诗。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有多大学力福命,敢说这等狂的满话。

”巴金《家》二五:“我们学堂上也招收有同等学力的学生。

” ②. 学习的精力。

宋王令《寄洪与权》诗:“贫知身责重,病觉学力怠。

” ③. 谓努力学习。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


6:拼音píng 枰:指下各种棋用的棋盘。

7:凖:同准字,本义:平,不倾斜。

8:沈:shěn/chén 同沉。

附:郝为真先生简介: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

师从武式太极拳名家李亦畲,传承: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郝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