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视频讲座札记02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

郝万⼭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第01讲 —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2讲 —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 —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 —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第05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第06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第07讲 —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第08讲 —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 —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 — 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 — 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 —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1)第13讲 — 桂枝汤的加减应⽤(2)第14讲 — 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 — ⿇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 — 伤寒兼证(1)第17讲 — 伤寒兼证(2)第18讲 —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药量换算第19讲 — 表郁轻证、太阳蓄⽔证(1)第20讲 — 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第21讲 — 太阳蓄⾎证(1)第22讲 — 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第23讲 — 表⾥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 —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 — ⼼阳虚证第26讲 — ⽔⽓病第27讲 — 脾虚证第28讲 — 肾阳虚证第29讲 — 阴阳两虚证第30讲 — 结胸证第31讲 — 结胸证(2)第32讲 — 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 — ⼼下痞证(1)第34讲 — ⼼下痞证(2)第35讲 — 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 — 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 —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结第38讲 — 阳明病概说第39讲 — 阳明病纲要第40讲 — 阳明热证第41讲 — 阳明腑实证(1)第42讲 — 阳明腑实证(2)第43讲 —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 — 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 — 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 — 阳明发黄证、⾎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 — 少阳病概说第48讲 — 少阳病纲要、⼩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第51讲 — 少阳兼证(2)第52讲 — 少阳兼证(3)第53讲 — 热⼊⾎室证、少阳病篇⼩结第54讲 — 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 — 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 —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 — 少阴寒化证(1)第58讲 — 少阴寒化证(2)第59讲 — 少阴寒化证(3)第60讲 — 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 —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少阴咽痛证(1)第62讲 —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 —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第64讲 —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第65讲 — 厥逆证第66讲 — 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 —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第68讲 — 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

郝万山讲伤寒论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节课我们谈了太阳病的提纲,谈了太阳病分类提纲的太阳中风证。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把它作为整个太阳病的提纲,因为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它提示了太阳病主要是表证,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以后只要见到“太阳病”这三个字,它都应该包括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三个临床症状。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对于太阳病来说就可能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我们分析了它的每一个症状的病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我们今天接着讲太阳病的分类的第二个证候-太阳伤寒。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是寒邪伤表阳的证候。
寒是阴邪,它最容易伤阳气,所以寒伤阳气伤得最重,肌表阳气――太阳的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这个症状必然最先出现,而且也最重,所以原文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强调了恶寒这个症状先出现。
那么什么叫“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就是有的病人,“或”就是“有的”,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这是怎么回事儿?这是因为太阳伤寒的发热是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表现为发热。
它不像中风,中风呢,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伤卫阳,很快就引发卫阳出现了一种病理性的亢奋,这就像我们洗热水澡、温水澡,一洗我们身上就暖和了,你要洗冷水澡时候,常常赶紧冲啊,冲完了之后把身上擦了一大遍,过了一会儿才觉得身上暖和。
所以太阳伤寒寒邪伤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表现为发热,因此这个发热出现的时间有的人就早一些,有的人就晚一些。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迟早是要出现发热的。
如果自始至终这个病就不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能够诊断为太阳伤寒,那就要考虑这可能是少阴伤寒。
郝万山百家讲坛讲稿2

郝万山百家讲坛讲稿22、《张仲景》:流芳百世张仲景对中医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不但影响了我国的传统医学,而且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
张仲景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就是现在医学界所说的辨证论治。
郝万山教授刚从中医学院毕业的时候,没有临床经验,看了三个月病,没有一个人说吃了他开的药,病就好了。
这样不行,于是,他就跟院长说:我能不能现在不看病,跟老前辈去抄抄方子?学院领导同意了,让我去向老师学习,跟着他们抄抄方子。
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从五一节开始就喘,到了十一自然就不喘了。
天越热,他越喘,经常是急性发作。
用什么药都不能让他一点也不喘,前前后后喘了3年。
这病你是怎么得的?小伙子说:别提了,三年前,五一节单位组织了一个大型活动,那天我是走得又热又累,又渴又饿。
我觉得自己年轻,就喝了一肚子凉水,又吃了一肚子冷的干粮,结果活动还没有结束,我就开始胸闷,就开始喘。
打那天以后,只要天一热,我就喘。
老师思考了好长时间,给他开了两个药:一个是药焦山栀(zhi),就是栀子,15克。
一个是淡豆豉,就是豆豉,15克。
小伙子拿到这个方子说:老大夫,我在您医院已经看了3年病了,别的大夫都把方子写得满满的,您就给我开这两个药,能行吗?我们老师临床特棒,就是他讲话北方人听不懂,所以他很少讲话,基本上不讲课。
老师说了一句:你试试吧!小伙子无可奈何地把药方拿走了。
过了一个来小时,小伙子用俩手指提着一串药来了,说老大夫,我找您看病也不容易,您就给我开了像茶叶袋那么大的七小包药,能治好我的病吗?人家别的大夫给我开的药,我都用大书包来装。
我们老师还是说:你试试吧!一个星期后,那个小伙子又来了。
我说:我们老师给你开的药,吃了怎么样?不怎么样,该喘还喘。
那再请老师看看?老师看完后,还是开的这两个药: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
小伙子说:老大夫,吃了您上次开的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您还是换个药方吧。
老师还是那句话:你试试吧!小伙子走后,我记得他还来过一次,就再也没见他来过。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着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 ,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 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 年 11 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 40 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 3 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 10 部着作。
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 14 部着作。
郝万山经典讲座

郝万山《伤寒论与临证》专题讲座提纲2011-03 深圳卫生局经典班第一讲研读《伤寒论》的方法——兼谈国医成才之路熟读经典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和当代著名的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通中医经典的,也没有一个不研究《伤寒论》的。
访明师,勤思考,多临证,是读好《伤寒论》的重要途径。
明师指点,常能豁然开朗,事半功倍。
深入思考,才能融会贯通,真正理解。
纸上谈兵,难以深入。
只有联系临床,才能有真切体会。
如何读好用好《伤寒论》一、常读诵记胸中二、训词句明本义三、访明师多思考四、勤临床深体会五、读注家增智慧一、常读诵记胸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百卷。
二、训词句明本义1、训释字词要选用和经典时代相接近的工具书①西汉·杨雄《方言》——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③东汉·刘熙《释名》——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④清·郝懿行《尔雅义疏》⑤魏·张揖《广雅》——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⑥清·阮元编《经籍簒诂》⑦十三经注疏(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本的合刊本)杨雄《方言》释词举例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焣(炒)知——差间知,愈也。
东汉·刘熙《释名》胃,围也。
围受食物也。
脾,裨也。
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肠,畅也。
通畅胃气,去滓秽也。
2、释医理,要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例】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畅达气机,祛风活络,调和营卫。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本草老生:郝万山讲伤寒论读书笔记-1

《郝万山讲伤寒论》读书笔记-1目录读书笔记-序 (2)一、绪论 (2)(一)伤寒论的版本沿革--我们的伤寒论教材是怎么来的? (2)(二)伤寒论--“伤寒”和“论” (3)(三)伤寒论为什么这么牛? (4)(四)六经辨证啥意思? (5)第一章太阳病 (6)概说 (6)第一节太阳病分类与辩证 (7)一、太阳中风 (7)二、太阳伤寒 (9)三、温病和风温 (10)第二节太阳中风与桂枝汤 (11)一.伤寒论原文: (11)二.桂枝汤方剂 (11)三.桂枝汤适应证 (12)四.桂枝汤禁忌证 (13)五.桂枝汤加减 (13)六.桂枝汤小结 (14)第三节太阳伤寒与麻黄汤 (14)一、伤寒论原文 (14)二、太阳伤寒 (15)三、麻黄汤方剂 (15)四.麻黄汤适应证 (16)五、麻黄汤禁忌证 (16)六、伤寒兼证方剂 (16)1.葛根汤 (16)2.葛根加半夏汤 (17)3.大青龙汤 (17)读书笔记-序虽一向喜欢中医药,但是看伤寒论,不免艰涩难懂,几次尝试,都无法坚持,无功而返。
后经过网络听了北京郝万山老师讲的伤寒论课程录音,听了十几节,每节课都听了2-3遍以上,反复玩味。
后入手《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一书,该书是根据郝万山老师讲课音频整理而成,系统性强,深入浅出,对我等功底薄弱的中医爱好者,实在是好书一本,甚至现在都出“增订本”了,书中还植入了郝万山老师讲课音频。
岁月蹉跎,书入手许久,才精读、泛读过半,总感觉还读得肤浅,领悟不够。
于是有立此Flag想法,用读书笔记形式以督促自己持续深入地读完,不给懒惰找借口,只给学习找方法。
也能顺便分享给各位有兴趣者。
对本读书笔记内容的说明:以下内容,有《郝万山讲伤寒论》一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可能会加入其他各家的说法或者本草老生个人的见解。
老生将会在文中说明,以免误传郝万山老师本义。
一、绪论(一)伤寒论的版本沿革--我们的伤寒论教材是怎么来的?《伤寒论》有多个版本沿革,列举其中几版:1.王叔和整理版《伤寒论》和《脉经》:这是仲景作古二三十后,王叔和整理的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 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首先介绍成书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两个方面。
社会背景着重介绍战争、灾害和疫情,如《东汉会要》记载“中原大地,白骨委积,人相食啖”,老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描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样社会背景对医学的发展和研究不仅提出了普遍需求,而且提供了大量临床实践机会和经验教训(包括可收集的其他人的经验和方法)。
学术背景着重介绍在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相关著作,包括基础理论部分的“医经”和经验用方集成的“经方”(经验之方而不是经典之方),诸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医经7 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白氏)旁经》)、经方11 家(包括了伊尹的《汤液经》)。
这样的学术背景为仲景熔汉代以前的“医经”“经方”于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发展中医临床医学创造了基础条件。
按:这个讲述有助于让人客观认识仲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肯定仲景光辉形象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医学发展进程中历史和社会要素的作用。
研究、传承、发展中医药文明,这应该是比较科学和理性的态度。
相反,有些讲座,有些书籍,把仲景当故事讲,把彭子益当故事讲,把郑钦安当故事讲,推动造神,高推“圣绩”,……,反而造成分歧和争议,并不有利于中医学科的普及。
在学术上,对历史人物缺乏客观认识,就不可能对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有完整的认识,想发扬光大之也只能缘木求鱼罢了。
这一段视频,有几个细节尚需关注:⑴“经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际上指经验方剂。
与现在的“经方学派”之经方大不相同。
⑵教授提到“我曾经在一个很偏僻的农村,看一个医生。
这个医生呢他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他的疗效还不错,就是凭一种感觉。
病人来了之后,头疼、身上疼、发烧、没有汗,他就给你写上麻黄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药。
有些药就是当地的一些药,既不见于药典,也不见于中药书。
我说老先生,你为什么开这些药呀?他说我的感觉开这些药它就可以……”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你让他讲理论他说不出来”之外,还可能与“敝帚自珍”“据为奇货”有关。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些“经验方”形成过程不是把病人当“小白鼠”了吗?那么,他是如何防范出现误治甚至医疗事故呢?存在怎样的法律和道德问题?⑶“从今天我们看到的甘肃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来看,那都是西汉早期或者西汉的一些东西”,这两个资料有条件找来读读。
⑷“医经它只不过是基础理论的著作,谈不上临床医学;经方它只不过是经验用方,也谈不上一个医学体系;只有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始,才开始出现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基人是张仲景。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
这就是张仲景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是郝老的观点。
但是,“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是现在人的认识和说法,以此“框”仲景之学,准确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辨证论治这种治疗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张仲景”立得住脚?不知道,待学习。
⑸“建安七子”,王璨,《七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
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催人泪下。
其次讲伤寒论流传。
“《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流传到今天的?这就是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主要版本(问题)”。
之初,东汉末年,“在公元200 年前后(郝师认为),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从自序看应有十六卷,且原本应是竹简本或者木简本(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采用一条一条的表述形式推断)。
之后,西晋王叔和年代,仲景之学到了王叔和(“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证的,是张仲景的学生之一”)手中,可能只剩下残卷,然后王进行整理编次(估计“绳子断了”,次序乱了)。
但根据“他收集的结果”发现“他没有能够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来”,只整理出十卷来(“内容大多数是以伤寒病的辨证论治为中心”,所以王改名《伤寒论》10 卷22 篇。
到了唐代,郝师认为,“在唐代的医官考试制度中,就有十道题是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在唐代流传是非常广泛的”,“唐代《伤寒论》本子流传得很多,但是人们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们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个时候医官考试的时候,你看,现在在日本看到的那个康制本吧,他那个《伤寒论》,那么就是一个摘录,有65 条,那就是《伤寒论》非常重要的条文。
那是唐代人开的,抄的书,那显然是为了应付当时的考试”,“《千金要方》里收入了《伤寒论》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没有收入全”(以《千金要方》里“江南诸师密仲景要方不传”,而孙思邈应该是认为“仲景方”很重要,故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伤寒论》的内容),“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的教研室钱超尘老师前几年把《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的内容一条一条的摘出来,单独地印了一个小册子,把它叫做《唐本伤寒论》(这本书在外面书店有卖)”,再者就是王焘《外台秘要》(简称《外台》)也收录了《伤寒论》的内容(“还有许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因此我们觉得王焘所看到的本子不是来自于王叔和,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如果说《千金》本《伤寒论》是和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10 卷22 篇有关的话,那么王焘《外台秘要》里所收录的《伤寒论》的内容,它也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匮要略》里的内容,它很可能是《伤寒杂病论》的另外一个传本”),“所以在唐代的两著作,一部是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焘的《外台秘要》,都是我们今天校订《伤寒论》的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再之后,宋代,“但是,《伤寒论》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运行的,那应该是在宋代”、“你看以前《脉经》收集的也罢,那是收集在《脉经》里,他不是个单独的本子。
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书这个里面,也不是个单独的本子”,“在宋代成立了校正医书局”,“在宋代的时候,不仅在医学上成立了校正医书局,而且在各个经史子集,各个门类都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宋版书纸张精良、校刊精细、字体漂亮、价值连城”,两个版本,“开始刻的是大字本,纸张也比较贵,造价也比较高,老百姓买不起,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又给皇上打报告,皇上批说你们印成了小字本,卖的时候只收工本费,不要赚钱,这样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校勘刻印的《伤寒论》的时间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 年,到现在是一千年”,“我们在版本史上把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版,宋版《伤寒论》,或者叫做治平本《伤寒论》”,“非常遗憾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宋版也罢,治平版也罢,找不到”,“我去年和前年都上台湾去,特意的向故宫博物院了解有没有宋版《伤寒论》,都没有啦”。
接下去,明代,出了个赵开美。
“到赵开美的时候,这个宋版《伤寒论》已经几乎找不到了,所以赵开美他才刻”,他最先刻的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宋英公的《伤寒类证》和《金匮要略》。
刻完这三本书以后,他看到是宋版的《伤寒论》(小字本),才知道“成无己的注解不是宋版《伤寒论》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内容给删节了”,“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伤寒论》。
他叫什么呢,叫《翻刻宋版伤寒论》”。
“这四部书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给他父亲看,说老爸你看,我把张仲景的这四部书刻好啦,您给取个书名吧,叫个什么书名好呀?他爸爸说叫《仲景全书》吧”,“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赵开美在万历27 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所刻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
但是哪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也没有复印,他是临摹宋版《伤寒论》来刻的,每一页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都摹仿下来。
甚至字的笔画的走向,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正由于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伤寒论》能够流传到今天,才使我们能够大体了解宋版《伤寒论》的原貌。
所以这样的话,赵开美也是《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位医家”,“今天在世的,保存着的,我们知道的赵开美所刻的《仲景全书》还有几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图书馆有一部……后来,范行准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书》,他也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了。
那么……中医研究院就有两部了……还有一部是在沈阳,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广州还是什么地方”。
在接下去就是现代。
“1982 年,国务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领导小组,由方颖副总理做领导小组组长,所以对中国的各个行业的古代的书籍都进行了整理,医书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整理《伤寒论》的任务就交给了我们学校。
那个时候任应秋在世,刘渡舟也在世。
没想到这个工作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任应秋老师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
那么主要由刘渡舟老师来主持这件事情,当然我也来参加了。
后来呢,又把钱超尘老师也吸收进来。
所以我对这个版本进行了系列的考证,我为什么有机会能够看北京图书馆的书,又能够拷贝下来,又能够去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来看这部书呢,那么就是为了完成我们这一项《伤寒论》的整理研究这项工作。
我们就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汉语、校勘、注释,在1991年出版了《伤寒论校注》”,“如果说我们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的话,我们现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刘渡舟老师主编的《伤寒论校注》。
现在我们的五版教材,因为他们看不到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原貌,那么用什么底本呢,是现在国家认可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代《伤寒论》的最好的底本,它是1991 年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
所以如果再过500 年,赵开美的《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大家已经看不到的话,哪个时候会说刘本”。
按:“故事”听到这里,着实令人不胜唏嘘!书之传世,尚且艰难如斯。
求道传道之难,可见矣。
无论在学术上存在怎样的分歧和争议(高下、对错),谨献上心香一柱以纪念之。
另,郝师讲座中关于唐代医官考试制度(《唐汇要见八十二医术》,“从医学界选拔人才,和选拔官吏一样,都要进行考试,自今以后,至公元759 年,各试医经方术,测十道,要考医学理论,要考方术,有十道题。
《本草》二道,就是考中药了,有两道题。
这个《脉经》二道就是考诊断了,有两道题。
《素问》十道,就是考《黄帝内经》了,有十道题。
张仲景《伤寒论》十道。
你看《伤寒论》和《内经》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题。
诸杂经方医二道,后世的一些杂方有两道题。
那么上述这些,显然《伤寒论》占了很重要的比例”)、山东小学老师从剪鞋样的大妈手里抢救《永乐大典》抄本、清代陆心源(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称号称‘皕宋楼’,自称藏了200 部宋版书的儿子把书卖给了日本人(全在日本的一个寺院的藏经楼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金匮玉函经》的正谬(“一共有八卷,如果光看这个书名,很容易把它误认为是《金匮要略》里的内容,事实上它的内容和《伤寒论》是一样的,它的内容和《伤寒论》同体而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