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

合集下载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精选7篇)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由此推知,阳明经病的主方白虎汤,其实最重要的是解心热。

在高烧、神志昏迷的时候,后世很多名医都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热。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3篇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3篇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3篇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1000字3篇我们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大学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深奥,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索,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帮助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该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错,非浅尝辄止可见效。

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

在这里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

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

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

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讶。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

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

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

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

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须现攻下,后解表。

第二,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吸收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

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注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密切,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密切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

《伤寒论》读后感范文

《伤寒论》读后感范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它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我在自己的中医学习过程中,也深深被它所吸引,读后产生了很多感想和收获。

《伤寒论》作为一本医学经典,它的思想内容是非常深刻的。

罗列了许多病证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药物配方。

其中的思想体系至今仍然为中医学所遵循和应用。

例如“辨证施治”和“以法治病”等,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强烈的指导性,而且在现代中医学实践中也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接着,读《伤寒论》使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学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和疗效一直备受争议。

然而,《伤寒论》中详细的病案记录、疗效验证以及药方多次的实验验证让我更加确信中医学的独特价值。

尤其是其中的“辩证论治”理论和方法,它在中医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伤寒论》也让我更加重视中医治疗中的个体化。

传统中医学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生活环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的治疗,中医学家们往往采取的是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分析了造成每种疾病的不同因素,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记录为今后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中医学作为个体化的医学学科的重要性。

《伤寒论》也让我看到了优秀的医生精神。

在古代,医生对于生命的珍贵和医学事业的责任感承担着无比的重任。

即使是在物资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但不畏艰辛,而且始终保持着对病人的关爱和负责任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古代医生的品质,往往更重视病人的心理需求,以及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对他们的尽责。

总而言之,读完《伤寒论》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医学的实用价值和独特魅力,这是现代医学难以替代的。

因此我会继续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所学知识用于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读伤寒论心得3篇

读伤寒论心得3篇

读伤寒论心得3篇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伤寒论》读书心得体会1《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

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

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伤寒论心得体会3篇《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是一篇深入解析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的文章。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觉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堪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懈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黑暗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效,不克不及暖和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材一定痛苦悲伤,脉阴阳俱紧,此营黑暗滞,太阳经气盛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力暖和,则病势轻细,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

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

《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

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

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

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

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

《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

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

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

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

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

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

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

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

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

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

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

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

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

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

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伤寒论读书笔记2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

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

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

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广告,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

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

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伤寒论读书笔记3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

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

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

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

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

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

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