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笔记绪言 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

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方剂205,用药155味.。

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论发病)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已病防传)词解: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6、厥阳:阳气上逆7、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8、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问答1、治未病(广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和狭义)p2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脉症总纲)2、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用瓜蒌·桂枝汤)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欲作刚痉证治)葛根汤方:桂枝汤+ 麻黄,葛根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目录分析
1
《胡希恕医学 全集》总序
2
导读
3 第一篇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
4
第二篇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5 第三篇百合狐
惑阴阳毒病脉 证治第三
1
第四篇疟病脉 证并治第四
第五篇中风历 2
节病脉证并治 第五
3 第六篇血痹虚
劳病脉证并治 第六
4 第七篇肺痿肺
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治第七
5
第八篇奔豚气 病脉证治第八
精彩摘录
每季最后十八天都是土盛、土旺之时,这个时候虽然肝病实,但因脾旺不受邪,就不用再补脾了 木生火,心为肝之子,今肝虚心火亦必不足,补子能令母实,所以治肝虚还要助其心火,助用焦苦,因为苦 入心; 太阳病必恶寒,不渴;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有渴;温病不恶寒而发热,必渴。 强壮性的祛瘀药中,虚热者用生地黄,虚寒者用当归,两者正可成为对子 可见此痉以水毒充斥为其主要原因 痉病即指周身发作强直性的痉挛而言。此证多热而不恶寒 无热则不痉,柔痉之津液虚竭,刚痉之多湿,亦均有热也。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 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津液枯燥,肌肉不和,为致痉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希恕《金匮要略》学习笔记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经方
脏腑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胡希恕
中医 病
肺 经络
胡希恕 金
先生
笔记病脉Βιβλιοθήκη 痉湿笔记血 痈
短气 毒
气病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

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895.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目录(一)霍乱.***(二)霍乱.***(三)霍乱.***(四)霍乱.***(六)霍乱.***(五)霍乱.***(八)上工治未病.***(七)伤寒论总结.***(九)脏虚治法.***(十)脏虚治法.***(十一)病因分类.***(十二)望诊.***(十三)闻诊.***(十四)望诊.***(十六)不及与太过.***(十五)脉象与四时.***(十七)脉象与表里.***(十八)厥阳.***(十九)生死两途.***(二十)生死两途.***(二一)疾病分类总结.***(二二)表里缓急.***(二三)五藏得恶.***(二四)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总结.***(二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二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三十)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柔痉栝蒌桂枝汤.***(三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刚痉葛根汤.***(三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大承气汤.***(三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中湿.***(三四)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三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三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黄加术汤.***(四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麻杏薏甘汤.***(四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一)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四四)桂枝附子汤.***(四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甘草附子汤治疗痛风.***(四五)白术附子汤方.***(四八)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白虎加人参汤.***(四七)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暍病.***(四九)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热极生寒的突破.***(五零)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瓜蒂散.***(五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二)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二)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地黄汤.***(五三)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知母汤***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三)临证谈四君子汤.***(五四)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百合滑石代赭汤.***(五五)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鸡子汤.***(五六)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百合病之百合洗方.***(五七)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之***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五八)临证谈四君子汤.***(五九)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百合病治疗原则.***(六零)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狐惑病特征_甘草泻心汤.***(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赤小豆当归散.***(六一)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第三_升麻鳖甲汤.***(六二)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六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疟母●鳖甲煎丸.***(六五)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温疟.***(六六)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之辨脉治疟_牝疟.***(六七)文式易筋经第二个动作按硚式.***(六八)四物汤详解.***(六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的先兆.***(七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邪致病.***(七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阳虚受风.***(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防己地黄汤方.***(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风引汤.***(七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侯氏黑散.***(七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_头风摩散.***(七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千金三黄汤.***(七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小续命汤.***(七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术附汤.***(七八)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三方_补阳还五汤.***(七九)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八一)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桂枝芍药知母汤.***(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乌头汤.***(八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_矾石汤.***(八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八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八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零)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血痹_劳症.***(九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四)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天雄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五)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虚劳_小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阴阳观念***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黄耆建中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八)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八味肾气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薯蓣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0)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酸枣仁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方剂补充●炙甘草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大黄蟅虫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三)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_甲状腺方消肿溃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肺气肿***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九)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甘草干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0)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射干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皂荚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厚朴麻黄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泽漆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麦门冬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五)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葶苈大枣泻肺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桔梗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越婢加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八)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_小青龙加石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一九)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0)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奔豚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二)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桂枝加桂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三)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_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栝蒌薤白半夏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五)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栝蒌薤白白酒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 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薏苡附子散***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桂枝生姜枳实汤***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乌头赤石脂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_心脏病的诊断.***(一三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实满和虚满***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三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_心脏病补充.***(一三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虚与实的诊断.***(一三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三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胸中寒实.***(一三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啬啬恶寒.***(一三八)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一三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一四零)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七物汤.***(一四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厚朴三物汤.***(一四一)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附子粳米汤.***(一四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柴胡汤治疗大肠癌.***(一四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_大承气汤.***(一四五)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建中汤.*** (一四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黄附子细辛汤.*** (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赤丸.***(一四七)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_大乌头煎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霍乱 2022-06-09在正式进入之前,倪海厦老师是把伤寒霍乱篇放在金匮来讲,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很清楚,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就多了一个金匮,因为当初的伤寒和金匮,还有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本书,后来到了宋朝,就把它分成了两本书,有些不属于六经辨证把它放在了前面,由于历代的争议比较多,就把霍乱放在金匮里面来了。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10-1.12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10-1.12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1.10-1.1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10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1、“厥阳”——不是跟厥阴相对的,不是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外新出现的某经,而是指“有阳无阴”,也就是只有阳气没有阴气。

1.11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

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注』1、“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这跟后文没有牵扯,似乎是衍文。

2、“入脏”指的是进入体内,“入腑”指的是疾病趋于体表。

3、“唇口青,身冷”,这是阳虚寒气凝滞之象,根据后文“即死”,这应该是太阴病。

4、“身和,汗自出”——疾病趋于体表,因此身体得以痊愈。

1.12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注』1、“入脏”、“入腑”跟上文同义。

2、浸淫疮,也称为黄水疮,患处皮肤流出黄色液体,伴有瘙痒,后文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疮病脉证治》会再次分享。

3、“从口起流向四肢”,此处的“口”是指肚脐,也就是身体中心。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2)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2)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金匮要略》一书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10年)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研究内伤杂病的一部专书,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

一、《金匮要略》书名的涵义及沿革(一)书名的涵义“匮”,俗作“櫃”,《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者为匣”。

可知,“匮”为盛物之器。

“金匮”是"以金为匮",它与“以石为室”之“石室”并称为“金匮石室”。

据《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又《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

所以,“金匮”和“石室”,都是指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或实物的器具和地方,以作为谨慎保存。

古人为了表示某种文献的珍贵和重要,就常以“金匮”或“石室”命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里的“石室金匮”就是代表珍贵和重要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的篇名,在清代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等,都是言其重要或珍贵之意。

“要”,《博雅》:“约也”,即大约,不详之意。

“略”,《博雅》:“不详也”。

“要略”二字,高诱在释《淮南子要略注》时说:“略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

清代医家陈修圆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因此,“要略”是举其要而去其繁,存其精而从其简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所以《金匮要略》一书文多节略,提纲挈领;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方而略于证,或详于证而略于方等。

有人认为《金匮》方证不全,这恰恰是张仲景“启悟之法”的缘故。

从书名涵义的理解,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本书的“大体”,即总的精神实质和大纲、大法;二是要在“大体”的基础之上深入领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只有掌握好这两方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达到灵活运用《金匮要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

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

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

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

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

“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

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

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

”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

”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

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

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

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1清热生津法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

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

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

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3通腑止渴法《金匮要略》云:“跌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博,即为消渴”。

阐述了胃热气盛,逼迫津液偏渗膀肌而形成的中消证。

其以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症。

然本条重论机理,未出治方。

后世医家多谨守本条病机,采用仲景调胃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泻热,生津润燥以止渴。

该方对于以尿频便干为主要表现者每多获效。

4滋阴泄热法《金匮要略》消渴篇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

”此条仲景置于消渴篇之首,其用意自然明了,当为消渴病之纲领。

然因其又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以致后世医家不明仲景之意,多云此消渴乃厥阴病热胜之症,不可与消渴病混为一谈,或言此为错简,或言采《伤寒论》条文凑入。

岂不知厥阴乃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郁生热,则风火相煽,燔烁津液则成消渴。

对此清代名医陈修园早已论及,治当选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以解木火内炽,而方中乌梅、人参更能生津以止渴,故用治消渴,甚为确当,尤适用于糖尿病伴慢性腹泻者。

5活血化瘀法糖尿病为一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中医认为久病多瘀,久病入络。

加之本病以热淫津伤为总因,日久必致气虚不运,津亏而瘀,瘀热阻滞,脉络不通。

《金匮要略》十六篇有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初次提出了瘀血致渴的证治。

之后唐容川《血证论》中明确提出“瘀血致渴及从瘀治渴”的观点。

选《金匮要略》下淤血汤、桃核承气合增液汤等。

有医家提出了用大黄蛰虫丸加味治疗本型消渴,对年老体虚者更为对证。

6化气利水法《金匮要略》不仅论述了消渴的证治,对消渴并发症也有论述。

如第十二篇《消渴小便小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四条曰:“脉浮,小便小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第十三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十三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小利者,猪答汤主乙”。

此三条原文详尽论述了消渴患者感受外邪致水热互结膀肌,气化不行并发小便小利的证治。

7温肾健脾法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肾病型水肿患者,方以瓜蒌瞿麦丸加味。

如《金匮要略》十二篇云:“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文中“若渴”据校勘当为“苦渴”,即苦于口渴不解。

此即仲景将本条未列入水气病而列入消渴病篇讨论之缘由。

消渴之病本为阴虚,日久不解必及于肾,阴损及阳而致肾阳衰微,气化不行,则既不能化津上承以润燥,又不能助膀胱气化以行水,故成上燥下寒之候。

瓜蒌瞿麦丸乃肾气丸之变剂,方中附子、山药、茯苓温肾健脾为主药,瓜蒌根生津润燥以治本,瞿麦利水以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利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

8化瘀通淋法此法适用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

《金匮要略》消渴病篇第十一条曰:“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本条叙证极简,而治疗却三方并列,意在示人消渴所并发之淋证,虽均为日久病及下焦,瘀热、湿邪阻络,气机不利所致,然多有偏重,机理不一。

临证时当谨守病机,随证而治。

若湿热偏胜而致小便小利,尿道涩痛,小腹急痛者,可用蒲灰散加味,化瘀利窍以泄热。

若热胜血瘀所致之血淋,以血尿,小便淋涩不畅,尿道刺痛,少腹胀满为主者,则用滑石白鱼散加味以化瘀止血,凉血利尿。

如以中焦脾虚,下焦湿盛所致小便滴沥小畅,尿后余沥不尽,当用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益肾为宜。

三方临证应用时均可酌加生津止渴之品以收标本同治之效。

9宣痹通络法本法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所谓消渴合并血痹。

消渴日久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血脉失充,脉络空虚,极易遭受外邪入袭,以致营卫失和,血行涩滞,不能濡养肢体肌肉筋脉,故有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此病机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所论血痹之病而如出一辙。

故临证时选用治疗血痹之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通络,益气生津之品治疗本病,每多获效。

《金匮要略》祛湿法治疗风湿病1.祛风寒湿法。

《金匮要略》日:“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蔽,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湿历节由感受风湿之邪引起者,由日久化热伤阴而成,除原文所述症状外,尚应有发热。

治法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匾要略》又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寒湿历节由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而成,故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用乌头汤,方中乌头有毒,故多用制川乌lOg先煎,另外加炙甘草IOg来制约毒性。

2温阳祛风湿法。

《金医要略》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盛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此均为风湿在表兼阳虚的证治。

前者论述风湿在表兼卫表阳虚的证治,后者论述风湿兼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

3利小便祛湿法。

《金匮要略》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痹内湿较盛时“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

五苓散即取利小便祛湿之义。

4微汗祛湿法。

《金匮要略》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汗之病不愈者……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病的治法是“微微似欲出汗”,即微发其汗。

《金匮要略》补肾养血等法治疗风湿病补肾法《金匾要略》曰:“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腰为肾之俯,肾脏阴阳俱虚,腰失所养,故腰痛,治以补肾,八味肾气丸主之。

临床上也可用独活寄生汤或六味地黄汤加减。

补气养血法《金匮要略》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病是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阻滞引起,以肢体麻木不仁,严重者可有轻度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应与痹证鉴别。

但风湿病者患病日久,耗气损血,或禀赋不足,气血两虚,也可见到肢体局部麻木不仁,故黄芪桂枝五物汤亦可主之。

原文又指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表虚证,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阴阳气血皆不足,而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多种疾病,当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疏风散邪,薯蓣丸主之。

临床血痹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效果很好。

若血虚明显,面色萎黄,唇甲淡白者,可加阿胶(烊化)、紫河车以补益精血;女子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鸡血藤、丹参;风气盛者加防风、羌活、川芎。

其他脾胃为后大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损,则药、食皆拒而不纳,故顾护脾胃,不容忽视。

风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久服损脾伤胃之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雷公藤等,又因病势缠绵,气血暗耗,情志不遂,肝郁脾虚,或苦寒攻伐,损伤中阳,或调摄不当,误补多忌,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出现胃院胀痛不适、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甚至大便隐血等消化道症状。

此时,即应以顾护脾胃为主。

临床上患者多为寒热错杂型,故用半夏泻心汤加砂仁、乌贼骨等,往往可达到调和脾胃,改善患者全身状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明显减轻一些抗风湿药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使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治疗。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五行学说,结合实践,发展和丰富了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炳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等6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