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撰,被誉为“医学圣典”,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书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对这部医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医学知识所震撼。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医学理论融会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其次,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强调的治疗原则所感动。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重要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疗应该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辨证施治,因病施治,因人施治。
这些治疗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治疗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治疗原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临床经验所启发。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这些临床经验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临床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临床经验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医学经典,它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医学经典,从中受益,为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金匮要略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篇4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大受启发,此书方简药轻,而用之颇精,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方书,它既反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学的实际情况,也介绍了不少中医临床学理论知识,被誉为“方书之祖”。
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归age》中就有“欲传学者,必须穷尽《金匮》”的精僻论述。
《金匮要略》是中医典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以脏腑经络为纲,病证为目,历代整理、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如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序中指出:“仲景明脏腑之理,通虚实之变,辨病之寒热,定病之逆顺,立法处方,作用如神。
”由于《金匮要略》学术价值极高,所以医家视为瑰宝,代代相传,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第14条的旋覆花汤和第15条的半夏厚朴汤,两方均以半夏为君,但一为治疗“妇人脏躁”,一为治疗“梅核气”,虽然都是治疗情志病的,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方名各异,药物组成和用法亦异。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郁结,气郁痰结证,其症状为“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机为“肝郁乘脾,肝脾气滞”,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以代赭石镇坠下行,与厚朴、半夏相配,行气解郁,降逆化痰,肝郁得解,脾气不滞,则逆气平,痰涎化,而脏躁愈。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证,其症状为“梅核气”,即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其病机为“痰气结于咽喉”,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消痰散结,直达病所,以紫苏梗行气解郁,芳香化湿,味苦燥湿,性降泄热,可使肝气条达,郁结得解,痰涎化,咽喉畅,则梅核气愈。
两方歌括为:“笑法半夏厚朴瓜,香苏梗广砂仁使。
醋煎百部与生姜,痰解咽苏病愈矣。
”读来不禁使人叹服。
金匮心得体会2000

在(:金匮心得体会2000)《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四、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清代医家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饮鹤山人,江苏长州(吴县)人,精通医术,善习诗文,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书,文辞精简古朴,蕴意深刻。
尤在泾自幼习医,治病皆法张仲景,屡获良效。
其对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究细研,“凡十易寒暑而后成”,著《金匮要略心典》,文精简扼要,语句通畅,易于领会,切合临床,得到后世学习《金匮要略》者的认可和称赞。
笔者在通读《金匮要略心典》后,体会到尤在泾在法张仲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渗透于《金匮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张仲景之法,畅己之意
尤在泾自序:“《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
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
”徐大椿曰:“尤君在泾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学此艺,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
”由此可见,尤在泾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诊治疾病上,均以张仲景之法为宗。
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外盛者,其阳必内有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
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蒸。
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
”即是对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所示之意进行阐述。
他从湿家为病的表现挖掘张仲景之意,说明湿郁阳闭为湿病之机,并对比发黄之象,以使张仲景之原文更加明了,明确阳黄与阴黄的区别。
又如尤在泾对白虎加人参汤的注释体现了其对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原则的赞同,并从字词中探究机制,体现张仲景本意,“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
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
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
加人参汤以清热生阴,为中暑而无湿者之法也。
”尤在泾对张仲景用方之精确体会深刻,可从书中尽见。
在对历节的论述上,曰:“按,后《水气篇》中云:‘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合观两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
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
”对历节和黄汗之异同进行了比较,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鉴别比较,探讨疾病证因
1.对比归纳
尤在泾善于通过比类、对比的方式,对病因病机及证的不同进行归纳总结,使《金匮要略》原文明了易懂。
如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指
出:“邪哭者,悲伤哭泣,
1
如邪所凭,此其标有稠痰浊火之殊,而其本则皆心虚而气血少也。
于是寤寐恐怖,精神不守,魂魄不居,为颠为狂,势有必至者矣。
经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颠。
此云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盖必正气虚而后邪气入。
经言其为病之故,此言其致病之原也。
”此段论述引用《内经》原文,通过邪入阴阳的不同,与《金匮要略》中所提出的心虚血少,神不内守的癫、狂从病因和病机上分别言之,从不同的角度谈癫狂之别,明晰简洁,细加体会,即可知尤在泾医学知识的广博,能将所读之书融会贯通,得其所要。
2.以脉言证
《金匮要略》中以脉论证较多,尤在泾从脉辨析,言证之不同,谓:“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此段是从脉而论胸痹、心痛之部位、成因,他在注释时曰“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
”说明了胸痹、心痛脉象的意义,点明
了胸痹、心痛的机制,后又曰“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
痹者,闭也。
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进一步说明了胸痹、心痛的形成原因;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曰:“弦紧脉皆阴也。
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
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
”说明了弦紧脉之区别,从得之的内外及其表现征象的不同加以概之。
3.注重辨证论治
(1)抓辨证要点,阐用药机制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有附方九痛丸,治9种心痛。
曰:“按,九痛者,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也。
而并以一药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
”此注释仅以“积冷结气”4个字即点明了9种心痛的关键所在,说明处方用药的针对性;对《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中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的主治,他首先提出:“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
”从病位的不同点明了治法之别:“大青龙发汗去水,小青龙则兼内饮而治之者耳。
”后又曰:“徐氏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
倘饮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也。
”从药物的性、味上言明两方机制及辨证要点。
(2)方药主治体现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其中以阴阳为首要。
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辨证的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注释:“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邪在表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知其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正,故以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知其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犹治,则皮中之湿,自可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发其表,以危久弱之阳矣。
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
白术之苦燥,而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此段中以桂枝附子汤益阳驱阴,白术附子汤行气燥
湿逐水,说明桂枝附子汤对于阳弱阴盛,邪气内持的“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适用,白术附子汤对“大便坚,小便自利”,以卫阳弱里气不虚即表虚里和之证适用。
(3)重组方功用,把握经方主旨
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柴胡桂姜汤的分析中:“是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黄芩为佐,清其半里之热;桂枝、干姜,所以通肌表之痹;栝楼根、牡蛎,除留热,消瘀血;甘草和诸药调阴阳也。
”从药味组方的意义上讲,此方具散风寒湿邪,通荣卫阴阳之功,以发散上行之药为主,辅以清里、化瘀之药,通络驱邪。
尤在泾重点突出方意,药物升、降、浮、沉的不同,体现了所治疾病的病机。
再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引用“徐氏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敛其浮越也,”表明本方以桂枝汤为主调和阴阳,龙骨、牡蛎收敛固涩为方之主旨。
从尤在泾对《金匮要略》的方药注释中来看,他对经方的把握准确,又可灵活变通为用。
对药物的使用上有“五脏病有所得而愈者,谓得其所宣之气之味之处,是以安脏气而却病气也”,使药物的性味归经以一言而总括。
(4)不拘于古人,取古纠古
尤在泾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对经典内容正确的予以继承、发扬;错误的则根据事实进行纠正,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自序中:“而其间深文奥义,有通之而无可通者,则阙之;其系传写之误,则拟正之,其或类后人续入者,则删汰之。
断自脏腑经络以下,终于妇人杂病,凡二十二篇,厘为上中下三卷,仍宋林亿之旧也。
”尤在泾对“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欲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这%.句,提出质疑,“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
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
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不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指出可能为后世之人错添注脚,编书者未审而收。
在《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对“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除了陈述个人观点,复引高鼓峰云:“心下有水饮,格其心火不能下行,而但上冲头目也。
”认为其理亦可通解张仲景之意。
三、总结
尤在泾为一大医家,他博古通今,晓谙世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涉猎内、外、妇等多个学科,为饱学之士。
《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要略》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仅使字简意深的《金匮要略》注释得通俗易懂,且将其中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展现于后人,发展医学理论,不忘勘除谬误,深究《金匮要略》内中精华,注重辨证论治,以整体观的思想为指导,以求天人合一,此外他还重视疾病的标本缓急、标本虚实及疾病治疗大法的运用,如因势利导,攻补兼行等。
《金匮要略心典》内容精深,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