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同名7483)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最全知识点总结2020年04月03日· 来自专栏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版本【一】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重点

金匮要略重点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3、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5、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8、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9、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0、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3、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4、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15、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中医】金匮要略重点整理金匮要略重点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1.治未病(已病防传)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14.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百合孤或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名百合病①★ 概念: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俱受其累。
百脉---泛指全身血脉一宗---宗于心肺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润养心肺,滋阴清热方药:百合地黄汤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4.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6.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7.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狐病10.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开,卧起不安,蚀於喉为,蚀於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於上部则声暍,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 11.蚀於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於肛则,雄黄熏之。
酿脓证治13。
病者脓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阴阳毒病14.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

《金匮要略》要点整理金匮名词解释:1.客气邪风:外至为客,不正为邪。
从外而来的的反常气候侵犯人体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此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未至而至”指(雨水)时令未到而(温热)气候已到,是气候太过(阳旺)。
3.五邪中人:指病因,即风、寒、湿、雾、饮食5种病邪侵入人体。
4.治未病:广义的治未病指未病防病;既病早治;已病防传。
狭义治未病是指治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
5.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有调脾、健脾之说。
总意是通过调补脾脏可以抵抗肝邪的侵袭。
6.下利清谷:下利,痢疾与泻泄的统称。
清谷,完谷不化。
下利清谷,指泻下粪便清稀夹有未消化的食物。
此因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运化失司所致。
7.清便自调:“清”同“圊”,这里做动词用,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8.中暍:即伤暑。
是夏日感受暑热之邪,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9.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即同归心肺所主为一宗。
此亦是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
10.声喝:即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腐蚀咽喉所致,治以甘草泻心汤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11.太过不及:指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12.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剧痛,如刀切之状为切痛。
是中焦虚寒并停水饮的腹满证的症状之一。
13.肝著:著,音、义同着,本义为附着、依附。
此引申为留滞之意。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以胸胁痞闷不舒,胀痛或刺痛为主症。
14.肾着:着,又做著,意为留滞附着。
此指寒湿痹着于腰部,腰为肾之外府,故称肾着。
以腰部及腰以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遇阴雨加重,多伴腹重下坠为主要临床表现。
15.胸胁支满:即胸办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
为痰饮病的主要症状,水饮之邪,侵犯肺肝,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而致胸胁支满。
金匮知识点:1.《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著名医家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悉备的诊治杂病的专著。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一、绪言(掌握学科特点)本科特点: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方法(即脏腑经络辨证)二、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病因“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切脉(熟悉)如何理解:“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答:寸脉属阳主表,浮则说明病在表,是正气抗邪于表之征,脉多浮而有力,尺脉属阴主里,浮则说明病在里,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此条论述了脉象主病随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治则(重点掌握)①“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表里同病,里急当先救里,表急当先救表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新旧病急当先治其新病③“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证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杂病应审因论治4、预防(熟悉):①未病先防;②邪轻病浅,及早治疗;③注意房室,饮食,起居等三、痉湿偈病脉证治第二1、湿病的主证: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2、湿病的治法:风湿在表,当发其汗;风湿在里,但利其小便。
原文:“若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3、湿病的证治:(1)表实证①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为宜”(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②风湿汗出当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当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2)风湿表虚证——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中还见于风水表虚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方药组成:防己,炒甘草,白术,黄芪】四、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①病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与心肺有关。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
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
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
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
其特点: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金匮要略》重点归纳

1、原著前 22 篇,计原文 398 条,共载方剂 155 味。
P22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P163 P23①治未病的脏腑。
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②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④治未病应以整体观为指导,从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除治已病之脏外,并调未病之脏,防止疾病发展与蔓延。
⑤治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并通过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4 (1)利小便;(2)发汗(微“微似欲汗出” )。
P34(1)利小便(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2)发汗(腰“以上肿,当发汗” );(3)攻下逐水。
P194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2)治法:①温化;②发汗;③利小便;④逐水。
P1755、即申时,指下午 3~5 时,也有认为是指傍晚左右。
P366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2)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心肺阴虚内热)。
P457因大黄?虫丸润以滋干,攻中寓补,峻剂丸服,意在缓攻,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作用。
缓“中补虚”是张仲景治疗虚劳干血的重要治法,虚劳伴瘀,理应祛瘀,因祛瘀方能生新,然虚劳干血已属久病,故只能缓攻瘀血,并扶助正气,这样才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P888 P90①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在治疗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②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治疗的重点是补脾肾,建中气,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③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④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
9分型:①邪实壅滞—葶苈大枣泻肺汤 P95②瘀热蕴肺—《千金》苇茎汤③血腐脓溃—桔梗汤(2)分期:①表证期—银翘散+鱼腥草、黄芩 P97②酿脓期—苇茎汤+鱼腥草、黄芩、黄连③溃脓期—苇茎汤合桔梗汤10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

金匮要略重点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XXX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XXX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XXX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XXX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元真:元气或真气厥阳:阳气上逆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
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仲景之三因致病:以客气邪风为主因;以病变位置分内、外因;区别于陈无择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二:①痉病:因外感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
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无汗葛根汤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2柔痉:汗出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②湿病: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
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
基本治法:发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利小便。
2寒湿在表:身烦疼麻黄加术汤辛温散寒,微汗祛湿3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风湿有化热倾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4风湿兼气虚:身重,脉浮,汗出,恶风益气固表,祛风化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表阳虚,风重于湿助阳解表,以散风湿白术附子汤表阳虚,湿重于风通阳利水化湿甘草附子汤表里阳虚温阳补中,散风除湿三:①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
病初:百合地黄汤误汗后:百合知母汤误下后:滑石代赭石汤误吐后:百合鸡子汤口渴仍不解:栝蒌牡蛎散变发热:百合滑石散②狐惑病可治疗寒热错杂。
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③阴阳毒:阳毒热毒壅盛于血分,面红,升麻鳖甲汤阴毒疫毒侵犯血脉,面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以防损其阳气疟母鳖甲煎丸方四:①中风:脉微而数区别于痹证脉涩②历节:疼痛遍历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1风湿历节病机: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2寒湿历节:乌头汤病机:寒湿痹阻治则: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五:①血痹:麻木不仁重证:寸口、关上脉微,尺中脉小紧黄芪桂枝五物汤治则:助阳合营,益气祛风②虚劳病: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虚劳失精证:脉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则:调和阴阳,潜阳固涩2虚劳里急证:小建中汤3虚劳腰痛:八味肾气丸(一气贯阴阳)4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治则:邪正兼顾而偏重于扶正,寓祛邪于扶正之中5虚劳不寐:酸枣仁汤治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6虚劳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蛰虫丸治则:祛瘀生新六:①肺痿: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寸口脉数,咳唾涎沫虚热肺痿:上气,咽喉不利。
麦门冬汤治则:滋阴清热,止火逆降肺气虚寒肺痿:上虚不能制下甘草干姜汤治则:温肺复气,温阳散寒②肺痈苇茎汤③咳嗽上气1.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2.饮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脉浮大3.寒饮夹热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病位偏上,表)小青龙加石膏汤(心下有水)七:①胸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1主证:栝蒌薤白白酒汤治则:通阳宣痹2重证:不得卧,心痛彻背栝蒌薤白半夏汤治则:通阳宣痹,消痰逐饮3虚实异治:偏于实者:治则: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枳实薤白桂枝汤偏于虚者:治则:当以扶正为急,治以补气助阳人参汤4轻证:胸中气塞,短气饮邪偏盛:治则:宣肺化饮茯苓杏仁甘草汤气滞偏重:治则:行气散结橘枳姜汤5急证:治则:温阳通痹止痛以缓急薏苡附子散②心痛: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治则:温阳逐寒,止痛救逆八:腹满: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硬,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虚寒证:土虚木贼寒气充斥中焦趺阳脉微弦脾虚寒盛证,治宜温阳建中,祛寒止痛,方用大建中汤。
2实热证里实兼表寒证:表里双解,行气除满,疏表散寒,厚朴七物汤里实兼少阳证:和解攻里,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大柴胡汤;3寒实证:脉象紧弦而数,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积九:五脏病1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主症胸胁胀满,局部喜叩击,常欲饮热行气活血、通络散结旋覆花汤。
2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散寒化湿,甘姜苓术汤。
十:痰饮篇名之“痰饮”属广义,包括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类。
1饮停心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温药的代表方剂治则:温阳化饮,健脾利水2饮及脾肾:脾阳不运者,治在中焦——苓桂术甘汤肾阳不化者,治在下焦——肾气丸3下焦饮逆:脐下有水,吐涎沫而颠眩。
五苓散治则:温化下焦,通利水道,使水饮从小便而去4饮逆致呕:心下有水,先渴后呕。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则:降逆止呕,引水下行支饮:胸膈咳逆倚息(咳、肿、眩、悸、满)支饮呕吐:呕家支饮不渴小半夏汤治则:散寒化饮,降逆止呕膈间有水,呕吐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则:蠲饮降逆,宁心镇悸十一:①消渴:上消脉证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清热益气,生津止渴下消脉证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助阳滋阴②小便不利1上燥下寒水停:小便不利,有水气,渴栝楼瞿麦丸。
治则:润燥生津,温阳利水2湿热夹瘀,脾肾亏虚:蒲灰散(凉血化瘀,泄热利湿);十二:水气病:因水停而导致浮肿证候的疾病。
(无形)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治法的体现。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瘦。
病人腹水,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①风水:脉浮,恶风,骨节疼痛。
病机: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表中之表、1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治则:益气固表,利水除湿2风水夹热:脉浮,汗出,无大热。
治则:发汗利水,兼清郁热②皮水:脉浮,不恶风,肢体浮肿,按之没指,腹如故。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表中之里1皮水夹热:脉沉,身面肿,小便不利。
越婢加术汤治则:发汗散水除湿,兼清郁热2皮水表实:有郁热:越婢加术汤3气虚阳郁:四肢肿,聂聂动,小便不利防己茯苓汤治则:益气通阳,化气利水,表里分消③正水:脉沉迟,腹满而喘。
少阴肾水脉沉麻黄附子汤治则:温经助阳发汗④黄汗:气虚湿盛阳郁:桂枝加黄芪汤治则:调和营卫,益气除湿⑤气分:脾虚气滞:心下坚,大如盘。
枳术汤十三:黄疸:谷疸:食谷即眩、心烦不安、腹满、小便不利。
茵陈蒿汤酒疸:心中懊蜡而热,栀子大黄汤黄疸:1热盛里实: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大黄硝石汤2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于热)纳呆。
苔白腻,脉浮缓利湿大黄硝石汤(黄疸热盛里实)腹满便硬,小便短赤通腑泄热栀子大黄汤(酒疸,热重于湿)心中懊恼,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泄热除烦茵陈蒿汤(谷疸,湿热并重)寒热不食,食谷即眩清利湿热十四:①惊悸: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治疗:惊宜镇惊安神,悸宜补虚定悸。
1火邪致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温通心阳,镇惊安神2水饮致悸:半夏麻黄丸蠲饮通阳,降逆定悸。
以丸剂小量,缓缓图之。
②吐衄下血1虚寒吐血:柏叶汤温中止血(少佐寒凉之品,防止火性上炎)2热盛吐衄清热泻火而止血。
3虚寒便血:先便后血,舌淡脉细——病由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而血渗于下所致。
方用黄土汤治则:温脾摄血4湿热便血:先血后便,苔黄腻脉数——湿热壅于大肠,灼伤阴络,迫血外溢所致。
赤小豆当归散治则: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十五:①呕吐寒证呕吐:1肝胃虚寒:呕而胸满,或干呕、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温寒降逆2虚寒胃反:胃反呕吐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热证呕吐:1热郁少阳:呕而发热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2胃肠实热: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泻热通便寒热错杂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寒饮:1寒饮呕吐: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②哕:1胃寒气逆干呕,手足厥橘皮汤2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
)十六:肠痈脓未成的大黄牡丹汤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汗出恶寒。
脉多迟紧攻下通腑,荡热逐瘀,消肿排脓脓已成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清热解毒,排脓解毒,散结消肿十七:妇人妊娠癥病:桂枝茯苓丸腹痛:1.阳虚寒盛附子汤2.肝脾失调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朮)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芎归胶艾汤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十八:妇人产后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生姜羊肉汤2.气血郁滞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3.淤血内结下瘀血汤产后中风:1阳虚中风竹叶汤2虚热烦呕竹皮大丸方十九:妇人杂病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崩漏虚寒夹淤温经汤(吴茉萸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