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传世经典,记载了丰富的中医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应用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习《金匮要略》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明白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症状的表面现象。
这一理论对于我后续中医学习的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明白了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用方剂的组方和应用方法,对于临床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习《金匮要略》让我认识到中医注重预防和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许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明白了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实践中,我开始更加注重饮食搭配和作息规律,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学习《金匮要略》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将治疗与调节结合起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较为机械化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更贴近于人的本质和内在需求。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和意义,也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学习《金匮要略》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加深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
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医文献,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大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
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取微汗法。
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
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证;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
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
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
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
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
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
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
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
笔者认为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
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金匮要略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篇4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大受启发,此书方简药轻,而用之颇精,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方书,它既反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学的实际情况,也介绍了不少中医临床学理论知识,被誉为“方书之祖”。
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归age》中就有“欲传学者,必须穷尽《金匮》”的精僻论述。
《金匮要略》是中医典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以脏腑经络为纲,病证为目,历代整理、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如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序中指出:“仲景明脏腑之理,通虚实之变,辨病之寒热,定病之逆顺,立法处方,作用如神。
”由于《金匮要略》学术价值极高,所以医家视为瑰宝,代代相传,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第14条的旋覆花汤和第15条的半夏厚朴汤,两方均以半夏为君,但一为治疗“妇人脏躁”,一为治疗“梅核气”,虽然都是治疗情志病的,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方名各异,药物组成和用法亦异。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郁结,气郁痰结证,其症状为“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机为“肝郁乘脾,肝脾气滞”,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以代赭石镇坠下行,与厚朴、半夏相配,行气解郁,降逆化痰,肝郁得解,脾气不滞,则逆气平,痰涎化,而脏躁愈。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证,其症状为“梅核气”,即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其病机为“痰气结于咽喉”,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消痰散结,直达病所,以紫苏梗行气解郁,芳香化湿,味苦燥湿,性降泄热,可使肝气条达,郁结得解,痰涎化,咽喉畅,则梅核气愈。
两方歌括为:“笑法半夏厚朴瓜,香苏梗广砂仁使。
醋煎百部与生姜,痰解咽苏病愈矣。
”读来不禁使人叹服。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遍以上,10说看个jt要多看几遍才行,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中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比如,太阳病要汗解,桂枝汤和麻黄汤,帮你把汗排出来;瓜蒂散证,愠愠不得吐,它帮你吐出来,等等。
.2.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身体恢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
举例说明,会好理解一些。
比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远一点点,地球就会很冷,可能就会变成冰河世纪,生物无法生存;近一点点,地球就会变得炙热,生物也无法生存。
就是刚刚好,才会有我们现在美丽的地球。
依附于人身体生存的细菌,如果被药全部杀死了,或补的太多了,都会使人体生病;同样需要有一个平衡。
早些年,吃的都没啥油水,大多得营养不良的病;现在,营养丰富了,得的大多是富贵病,都没平衡。
年轻时,只知道使用身体,不知道保养身体,老了必然一身病;身体不用不行,但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
人的体温也是这样,高了低了,都不行。
发烧了,要通过出汗把热量带出去,保持体温;出汗出多了,伤了津液,那就要健胃以生津,就像桂枝汤,解热的同时也健胃,目的就是使身体恢复平衡。
人体内水多了,停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引起不同的病症,把多余的水去掉了,变成不多也不少,病就好了。
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恐惧过度就会伤肾,思虑过多就会伤脾;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或使你的.心情恢复平衡,不过悲不过喜,病也会好的或不容易生病。
啰里啰唆写这些,可能有些不是很合适,但意思我想应该能表达出来了。
篇二: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09级中医1班宋修发(200802020122)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题记初次接触《金匮要略》,那是刚进入中医学院上中基的课上,那时仅仅是听老师提起而已。
当时觉得名字很独特,并无更多的感谢。
直到今年,期待已久的金匮课姗姗来迟。
请允许我先谈谈自己一段经历。
高考过后,记得我小舅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中医学”,当时他说,中医的人不止会阴阳、八卦、算命、还会跳神的!出于长辈我也只是笑笑就过了。
刚进入中医学院,我们接触的专业课时《中医基础理论》,当时我们学习阴阳学说,下课后,我想起小舅的话,不知道中医是不是像他说的一样,神乎其神的。
浅浅学习,当然不能下结论。
眨眼工会,三年级开始了,我们开始正式进入《金匮要略》的学习,半个学期的功夫下来,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中“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
仲景就是仲景!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用药精、准四、.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五、辩证论治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老师大学是知识的的殿堂,不过我发现大学也是很多老师离不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离不之前两年的学习,的殿堂,PPT开.开PPT的,说是照本宣科不好听,不过真的很少听见PPT以外,老师自己的思维,很让我很苦恼。
但是,我在这里要感谢王老师,王老师就是一个上课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还有他经典的独到见解的人。
不止引导我们去入手经典的理解,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编者的思维局限,更是告诉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方法论指导。
使我改变了对大学老师的看法。
结语:感想颇多,由于时间关系,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就把这些感想留下来,最美好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尝的,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篇三:《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两本是仲景所著,中医四大经典中,。
”医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