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plus/search.php?kwtype=0&keyword=%D0%B4%D7%F7%B2%CE%BF%BC">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通用5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专题推荐: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

大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

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取微汗法。

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

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证;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

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

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

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

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

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

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

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

笔者认为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

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多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

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

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

《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金匮要略》所确立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理论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其所采用的脏腑经络以及八纲辨证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最基本和重要的辨证方法,其所确定的治未病、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及脏腑补泻的基本治则,仍是现今中医内科的基本治则,其方药组成理论更为后世之楷模。

4.与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比较
现今中医内科学是经过千年历代中医学家的不断充实、完善,理论上不断创新,方法上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形成的。

较之《金匮要略》的内科学有较大的进步,这一点不容置疑,在此不赘述。

但通过比较较之《金匮要略》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病概念的淡化与西化
《金匮要略》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病证结合,重点在辨病上。

现今中医内科学也通过脏腑分病证治,但其病的概念淡化、形式化。

辨病对辨证论治没有多少约束力,病概念淡化的另一个标志是用西医的病直接应用。

用西医的理论认识的病,遵循西医病的过程,而用西医理论认识的病,中医病的过程性就模糊了,失去了过程的中医的“病”就只有“证”可利用,没有了其完整性而本质的规律。

(2)症的泛化与忽视
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是中医学用来诊断疾病,辨证施治的依据。

《金匿要略》以脉症为核心组成了诊治疾病的体系,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发现,先进
的科学仪器用于临床,这为中医的证更小、更深、更具体提供了可能。

如化验指标,X光,TC,MR等所收集的“证”进入到中医诊治体系中。

这是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医学不能回避,但这些“证”,中医并不能拿来就用,必须用中医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类,这就是中医症的泛化。

同时临床上存在着过于依赖这些症的现象,相比之下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忽视,尤其切脉的忽视,现临床医生已很难从脉上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使中医脉症结合诊病成为形式,忽视了中医传统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很多信息,也失去了许多中医辨病辨证的客观依据,从而影响了中医辨病辨证的质量。

(3)治疗的规范化、粗糙化
中医治疗的规范化,可重复性历来是中医治疗追求的目标,也是西医学常常攻击中医的地方。

从《金匮要略》方来看,其方己经重复了千年,方药有固定的组成、严格的制作、灵活的加减明确的适应证以及详细的使用、副作用、调护方法等,有是证便用其方,效果肯定,可重复性不言而喻。

只是现在的方不对中医概念的病证,可重复性当然不高。

可重复性,规范化首先应该在中医概念病证的平台上才有意义,因此提高中医病证的诊断和认识水平,是提高中医规范化、可重复性的前提和充分条件,也是唯一出路。

在西医逐步向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向发展的同时,中医治疗却趋向简单化、粗糙化、单一化。

《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往往综合各种方法,根据病的需要,或针或药,药又有不同制剂、不同制作、不同服法,而现今中医,针和药分家,药和医分家,药
制作的统一化、机械化,在这背景下,治疗不可避免的趋向粗糙化。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为历代中医学推崇,是中医必读之书。

《金匮要略》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内科杂病的学术思想仍是当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和基石。

其发展也是在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今后《中医内科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和突破,也必将从研究和发掘《金匿要略》等中医经典中汲取营养和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