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论治胸痹心痛验案五则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第九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第九再继续呢,我们介绍: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第九篇,《金匮》第九篇。
这一篇呢,大家如果能读通,哦,处方能够应用得很好,所有的心脏病都可以治好。
好,这个我常常......我有一次啊,这个病人当场被我臭骂。
他这个病呢,心脏有瓣膜闭锁不全大概有很久了,大概十年了。
那一直在吃控制性的药啊,那到我手上一下就好了。
他那天说:“我很高兴,西医检查出来说我心脏好很多了,我想是我吃了十年的西药。
”当场就被我臭骂,我怎么骂他,你们不晓得我有多霸气。
我说:“我告诉你,全美国没有医生治疗心脏病比我强。
”美国有一个心脏病之父,他一生开过,开胸开一万多人。
他,美国的心脏科医生都知道,尊称他为心脏病之父。
他死掉以后呢,在他的墓碑上面,刻了......了一句话在上面:“世界上,治疗心脏病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开刀。
”这是他写的哦。
诸位可以去查证这个事情。
所以心脏病你开刀根本没有用。
他开了一万多人,他可以讲这个话,他死掉以后才讲。
哦,他叫他太太留在墓志铭上。
你看,因为死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嘛。
哦,他就留下这句话来。
好,诸位可以去查证这个事情。
需不需要开?不要开。
君主之官。
我们治疗心脏病,速度非常的快。
快到什么程度呢?哦,今天就要告诉诸位可以快到什么程度,那真的是立竿见影。
哦,那病人得到心脏的人,吓都把他吓死了。
哦,那对我们经方来说,治心脏病来说最快速的,有时候比感冒还快。
比感冒还快哦,那诸位一定要掌握到这个诀窍,掌握到这个诀窍就好了。
一点都不难哦。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所以诸位首先看,第一个,脉上面看:“脉当取太过与不及”,你这个脉太过了和不及,我们脉呢,一息四至,过和不及的定义是什么?一到十,正中间是五,中医对脉的定义,脉的定义,脉的定义。
当你一息,这个一息不是病人的一息,是医生的一息,哦,你在摸病人的时候,不是看他呼吸哦,那个,刚好那个病人气喘怎么办,对不对?他呼吸很短,哦,你不能那个依据病人的呼吸,要依据你的呼吸,所以一息:你的一呼一吸,病人的脉跳五下,这个做标准。
王振涛教授辨治胸痹心痛典型案例分享(四百五十一)

王振涛教授辨治胸痹心痛典型案例分享(四百五十一)
一般情况:患者孙某,男,18岁,郑州人,2017年2月7日初诊。
主诉:间断胸闷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到郑州中心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胸部DR均未见异常,未治疗。
现仍有胸闷,间断胸痛,咽痛,纳眠可,二便调。
既往体健。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病
证型:气阴两虚清阳不升
治法:益气养阴补气升阳
初诊方药:
2017.02.15复诊:患者症状较前减轻,未诉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以“胸闷”为主要症状,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结合舌脉,辨证“气阴两虚,清阳不升”。
汤剂以升陷汤合生脉散加减。
升陷汤由黄芪、柴胡、升麻、桔梗、知母组成。
该方源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同时汤剂中合用生脉散,保肺清心,益气养阴,红景天益气活血,山萸肉补虚固本。
黄芩清虚热,同时制约上述诸药的燥热之性。
辨证论治为中医的核心,不可一见患者胸痹之症,就妄用活血之品,循证而治,才能功效卓著。
胸痹心痛辨证论治2

胸痹心痛辨证论治2
寒凝心脉证
主症: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次症: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
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
舌脉: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
治法:辛温散寒,振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
药、甘草、枳实、厚朴
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
次症: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倦怠乏力,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更甚
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通脉,鼓动心阳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五味子、丹
参、当归心肾阴虚证
主症:胸闷且痛
次症: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脉: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
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心肾阳虚证
主症: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
次症: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唇甲色淡或青紫
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右归饮:人参、附子、桂枝、炙甘草、熟地、山萸肉、
仙灵脾。
胸痹方药古传秘方治验50则

胸痹方药1、益气通瘀汤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 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 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 12 克、积壳 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 20 克、白芍 15 克、僵蚕、夏枯草 12 克。
2、通冠宣痹汤(冠心病)组成;瓜萎实 15 克、薤白 15 克、半夏 10 克、丹参 30 克、檀香 15 克、砂仁 10 克、红花 15 克、川芎 15 克、赤勺 15 克、细辛 3 克、荜菝10 克、田七 10 克(为末冲)功用;本方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泄浊化痰,降逆和胃之功。
主治:胸痹胸闷,心悸心痛,痛彻胸背,气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浊唾,呕逆烦满,脉缓或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
冠心病。
加减运用:1 心动悸不得眠加枣仁 10 克、柏子仁 10 克。
2惊悸心慌多梦加龙齿、磁石各 30 克。
3胃脘痞胀加化桔 15 克、积实 15 克。
4心律失常,脉结代加太子参 10 克、苦参 10 克。
3、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方见后文,治冠心病。
五条胸痹。
心中痞。
留气结在胸。
胸满。
胁下逆抢心。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薤白(半斤)、桂枝(一两)、厚朴(四两)、栝蒌实(一枚捣)上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枳实、厚朴。
取二升。
内诸药。
煮数沸。
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各三两)上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方解:胸分之阳虚。
而下阴上凑。
故心中痞。
但痞之为病。
常随阳气之起伏以为消长。
经方,治疗全身各种疼痛的思路-胸痹心痛

经方,治疗全身各种疼痛的思路-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多数属于太阴病,里证、寒证,分轻重虚实辨治。
属于上焦阳气不通,阴邪阻滞而“胸背痛”者,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夹有痰饮上逆,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牵引性疼痛者,用栝楼薤白半夏汤。
这是胸痹的两首正治方,理气通阳或理气化痰。
属于轻证,出现“心悬痛”,即心中空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
属于急证,出现“胸痹,缓急”,即阵发性剧痛者,用薏苡附子散。
属于重证,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持续性、牵引性剧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
属于虚寒者,用理中汤、四逆汤或人参四逆汤。
胸痹心痛一部分属于少阳病,可以根据寒热虚实的情况,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加减。
案例11:大柴胡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痛甄某,女,35岁,2008年11月就诊。
两年前患心肌炎,经常胸闷、心口痛,头晕,易疲劳,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月经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处方:栝楼皮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虎杖15克赤芍1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十四剂。
二诊:服上方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注意休息,有不适时可以继续服用按语:胸痹心痛多数是冠心病表现的症状,属于寒证、里证,根据虚实,分别用瓜蒌、薤白制剂,干姜、附子、人参制剂予以治疗。
前者通阳理气,后者温阳补气,这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共识。
因此,本案选择了另外一类胸痹心痛患者的案例予以介绍。
本案是心肌炎后遗症患者,从胸闷、心口痛、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的症状来看,属于少阳病大柴胡汤证,故主方选用大柴胡汤,不用大黄改用虎杖,是因为大黄煎煮的要求高,患者不容易掌握,虎杖既有大黄降火通便的功能,又耐煎煮,尚能够活血化瘀。
张仲景的两首瓜蒌薤白制剂,必须加酒,才能通阳,合用去酒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是取其宽胸理气的作用,加强大柴胡汤调节气机的效果。
因为患者病程较长,日久必虚,头晕、易疲劳,故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即合用生麦散,以照顾虚证的一面。
经方治疗胸痹医案

经⽅治疗胸痹医案
2018.3.23⽇
徐某,⼥,61岁。
⾎压139/96 ⼼率:78
主诉:胸⼝闷痛,⼼慌。
刻诊:⾃觉怕冷,⼝⼲,⾝上出冷汗,吃完饭就饿,饿的快,胸⼝疼作欲死,呼吸短促,⼤便溏,夜尿多,⾆红苔⽩,脉弦细。
辨病:胸痹
处⽅:⼈参汤合⽠蒌薤⽩半夏汤加减
⼈参10g 炙⽢草6g ⼲姜10g
⽩术10g 制附⽚6g ⾁桂10g
⽠蒌10g 薤⽩10g 丹参20g
元胡20g 姜半夏6g ⽯菖蒲15g
三七6g(冲服)
3剂⽔煎服,嘱患者不吃猪⾁等⾟辣,⽣冷⾷物。
2018.3.26⽇
患者⼀⼤早过来找我说,喝完你开的药,第⼀天就舒服了,胸⼝不闷了,也通⽓了,⿇烦在给我开⼏天巩固下。
给患者测⾎压:125/75 ⼼率75,⾎压已经恢复正常,⼜开3付巩固治疗。
处⽅思路:
⾦匮要略9 胸痹⼼痛短⽓篇
5、胸痹,⼼中痞⽓,⽓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枳实薤⽩桂枝汤主之,⼈参汤亦主之。
病案仅供参考,不可套⽅,临床以辩证为主。
有问题请扫描下⽅⼆维码。
名老中医王行宽肝心同治胸痹心痛处方特色

专 其一 点而 不及 其余 。 如 王行 宽教 授用瓜 蒌 治胸痹 , 在 于祛痰 之 外 , 亦 从 肝论治 , 视 其 为 肝 心 同治 第 一 要 药 , 《 重庆堂随笔》 载 “ ( 瓜蒌 ) 舒 肝郁 , 平肝逆, 润肝燥 , 缓 肝 急 之 功 有 独 擅
悟, 制方 严谨 , 每 于临 床皆有 心得 和发 挥 。 心 痛灵 系列 (I、 Ⅱ、 Ⅲ号 ) 系王 老 自创 治 疗 胸 痹 心 痛 的 验 方 。 I号 由人 参 、 J l I 芎、 姜黄 、 白芥 子 、 公 丁 香、 九香 虫 、 熊胆 7味药 物组 成 。人参 为君 , 大补 元气 , 川芎 、 姜黄 、 白芥 子 、 公 丁香 、 九 香虫 , 共 行气 豁痰 、 活 血
心痛 , 不治 心痛 偏 治 肝 ” , 提出心痛应首重“ 治肝 ” , 而
《 石室秘录 ・ 双治法》 则主张心痛宜 “ 心肝双治” , 言:
“ 人 病 心痛 , 不可只治心痛 , 必须兼治肝” 。故 王 老 指 出胸痹 心痛 病机 关键 实 为肝心 失调 , 治 当肝 心 同治 , 拟
基 金项 目: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王行 宽) 传承工作室建设项 目 作 者简介 : 李金洋( 1 9 8 8一)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名老 中医学术 经验传承及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中医 药大 学第 一 附属 医院 首届终 身 教授 。其 医案 诊断
环相 扣 、 丝丝 入理 ; 观其 遣方 用药 , 颇 似调 兵遣将 , 运 筹 帷幄、 信 手拈 来 。每 遇 疑难 顽 症 , 或勤求古训 , 或 自出
机杼 , 皆能相 机 而变 , 构 思妙 方 。 胸痹 心痛 的病 机 以心气 营 亏虚 为本 ; 痰瘀互 结 , 心
胸痹心痛的9个经方

胸痹心痛的9个经方张仲景在《金匮要落》中分辨“胸痹心痛”系胸阳不足、阴邪(主要指痰浊、水饮)上乘、相互搏结而成。
为此组建9个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桔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胸痹病,其治宜宣痹通阳,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
用全瓜蒌30g,宣痹宽胸,祛痰散结为君。
薤白10g辛温通阳,豁痰下气为臣。
白酒半两通阳止痛,轻扬药势为佐使。
药理明确薤白对心血管病药效的活性成分大蒜氨酸、挥发精油等只溶于酒而不溶于水,可见仲景用薤白加酒治胸痹病的科学性。
痰结胸中,痹阻胸阳更甚者,“心痛彻背”、“不得卧”,则加法夏,增强祛痰逐饮之力,便成“瓜蒌薤白半夏汤”。
胸痹延及胃脘,“心中痞气”,“胁下逆抢心”,宜胸胃同治,既已瓜蒌薤白宣胸痹,又加厚朴、枳实调胃气,再入温通的桂枝,便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水饮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气滞的用“橘枳姜汤”;偏寒湿急性作痛的用“薏苡付子散”;寒饮内停“心中痞”,上逆而“心悬痛”的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制附片、赤石脂、蜀椒、干姜)。
胸痹,脾阳亦虚宜补中助阳,用“人参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草),又名“理中汤”;在《伤寒论》中倍草,加枝,名“桂枝人参汤”,主治中焦虚寒而兼外感表寒证;《和剂局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主治脾肾阳虚证;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主治脾虚痞满,痰饮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附子、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回阳散寒之力更大;《明医杂着》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主治脾胃阳虚,痰饮内停证;《症因脉治》加黄连名“连理汤”,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泛酸证;《万病回春》去甘草,加蜀椒、乌梅、茯苓,名“理中安蛔汤”,主治脾胃虚寒,蛔虫腹痛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这是《金匮要略》里面的,从痰浊论治的主方。
80年代提出来从痰论治不是我的发明,不是我的创新,我仅仅是传承,因为张仲景已经指明了瓜蒌薤白白酒汤,一共七个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论治胸痹心痛验案五则
原创毛德西“中医之胸痹心痛,包括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等,《金匮要略》作了专篇论述。
经方药简效宏,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若参之其他名方治之,常能取效如期。
今择数例治验,与同道交流。
”辨部位胸阳痹阻,瓜蒌薤白剂宣痹通阳1《金匮要略》将胸痹病的典型症状罗列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此由胸阳不振,阴邪上乘而致,治宜宣痹通阳,仲景拟瓜蒌薤白剂治之。
使用本方的临床指征为:胸背彻痛,短气,喘息,胸部有闷憋感。
病例:崔某,男,58岁。
近两个月来,常感胸闷胸痛,痛甚则牵涉背部,家属拍打胸背而后舒。
心电图示为:下壁及外侧壁心肌缺血。
舌质略暗,舌苔薄润,脉弦细而缓。
此为胸阳痹阻,血脉不畅。
治宜宣痹通阳为主,佐以活瘀,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全瓜蒌15克,薤白12克,法半夏10克,赤芍10克,郁金10克,秦艽10克,桂枝6克,生姜3克,水煎服。
服6剂,胸闷减轻。
后加冠心苏合香丸1粒包煎,服12剂,闷痛间或发作,且不牵引背部,自述胸部较舒畅。
后因食肉饺闷痛增剧,于上方去秦艽、冠心苏合香丸,加生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炒莱菔子10克,水煎服6剂,闷痛减轻,脉象转为弦滑而缓,上方去鸡内金,加陈皮10克,赤芍改为15克,服12剂,闷痛基本消失。
按:瓜蒌薤白剂的主药是瓜蒌、薤白,瓜蒌辛润,是通络开结之良药。
古人指出瓜蒌能使人心气“内洞”,“内洞”就是畅快。
本例有胸闷痛并欲使人拍打,这是胸阳不得宣通的表现,故选用具有疏通胸中阳气,使气血得以流通的瓜蒌薤白半夏汤,随症增入通络的秦艽、桂枝,活血化瘀的赤芍、郁金等,这样就使瓜蒌薤白的通阳宣痹作用由气分深入到血分,气行则血行,气血一活,痹阻自然消散。
求病本心肾阳虚,真武汤温心肾之阳2胸痹病,虚为本,实为标,虚在阳气,以心肾阳气不足为主。
心阳主通运血脉,肾阳主温化阴精,心阳虚则血脉滞而不流,肾阳虚则阴精凝而不化,均可使血脉痹阻形成胸痹。
临床表现为:胸闷痛,肢冷畏寒,每遇冬季或夜间加重,治宜扶心阳,温肾阳,阳气温煦,血脉自能畅通。
病例:张某,男,53岁。
患者于1994年冬季发生两次心胸剧痛,每次约5~6分钟,并见四肢冷,出冷汗,心慌,心电图提示为:外侧壁心肌缺血,曾用潘生丁、消心痛等治疗,症状缓解。
昨晚再次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4分钟左右,胸部有恐闷感,气短,手足冰凉,夜尿4次,舌体肥大,质胖嫩,舌苔白滑润。
脉沉,小滞。
证属心肾阳虚,血脉痹阻。
治宜扶心、温肾、活血。
方选真武汤加味治之,炮附子6克,茯苓15克,炒白术10克,赤芍10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薤白10克,生姜6克为引,水煎服,
服4剂胸闷减轻,夜尿减少为2次。
手足及舌脉症状同前。
原方加桂枝6克,以促阳气达四末。
水煎服10剂,手足转温,胸闷明显减轻。
仍用上方2日服1剂,如此服至1996年3月,同年10月复诊,述仅发作一次心痛,服冠心苏合丸缓解。
按:据临床观察,胸痹病人寒证多,热证少,多伴四肢不温,常在冬季加重即为验证。
《伤寒论》真武汤扶阳抑阴,温通经脉。
加入生黄芪、丹参、当归、薤白,意在加强益气活血作用,使药力深入血脉。
方中附子用量可随症增损,因人而异,用至30克者要将附子先煮两个小时,一般用量煎煮1个小时即可。
但不可不用,舍此心肾之阳难以复原。
审病情饮阻气滞,苓杏橘枳化饮行气3《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云:“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之轻者,仅有“胸中气塞,短气”候,且时发时止。
后人称饮阻者,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气滞者,橘枳实姜汤主之。
病例:徐某,女,31岁。
近三个月屡发胸闷、气短之苦,几次到医院诊察,均以“心脏神经官能症”告之,予谷维素、维生素、中药安神类药物治之,或有短效。
近月因家务事烦心,胸闷、气短频发,就诊时时张口叹息,并时拍胸部,言“拍拍好受!”心电图无异常。
形体略胖,大便干结,二三日一行;舌体大、苔白滑,脉弦而细。
诊为心肺气不足,饮阻气滞证,予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合用并加味治之。
茯苓15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炒枳实10克,生姜10克,生白术30克,
火麻仁10克,降香10克,水煎服。
服用14剂复诊,自述“胸部畅快,透亮”,叹息减少,大便通畅。
于上方加赤芍15克,续服21剂,基本告愈。
按:胸痹之病,有轻有重,胸中急痛者重也;胸中气塞者轻也。
此条之证治为胸痹之轻证。
《医宗金鉴》云:“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
”间言之,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之饮阻者,橘枳姜汤治胸痹之气塞者。
若饮阻气滞并见者,两方合用之。
因便秘而加用生白术、火麻仁;加降香在于宽胸理气;后加赤芍以化气中之瘀,以防血脉之瘀滞。
对于非器质性胸痹病者,两方合用,随证治之,每获良效。
诊脉象结代同见,炙甘草汤益气复脉4胸痹病,由于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脉,故可见结代脉象。
虽然《金匮要略》胸痹病门中无有结代脉象,但与之羽翼的《伤寒论》却有“心动悸,脉结代”的记载。
笔者常用炙甘草汤治之。
此方对于功能性心律失常常可于短期内见效,即是器质性病变,也能改善症状,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
病例:甘某,女,38岁。
因胸闷、心悸,脉结代两年,加重月余来诊。
面黄少华,语音低微,气不接续,脉有结代(早搏5~10次/分),舌体小,质嫩薄。
查:脉搏62次/分,血压105/60mmHg,心律不齐,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性室性早搏。
此系心气不足,血行不利,致胸中络脉不和形成胸痹。
方用炙甘草汤加
味治之。
处方:炙甘草30克,党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先煎),阿胶10克(烊化),大麻仁10克,桂枝10克,大枣5枚(擘),另加赤芍10克,苦参10克,水煎服。
服药10剂,胸闷、心悸减轻,脉结代减少。
后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入小麦、山萸肉、橘红、石菖蒲等药,服药月余,结代脉偶见。
后改以生脉散为主,服药20余剂,结代脉消失。
按:炙甘草汤为益气复脉之方。
考原方阴药用量大(如生地、麦冬),而阳药(如人参、桂枝)用量反而不及其半,如此怎能使血脉通畅?岳美中先生指出:“阴药非重量,则仓促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换之而激促之,方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
”(《岳美中医案集》)笔者体会,生地用至30克以上,常有腹泻之虞,若先煎30分钟,或加入山楂同煎,则可收心律复而无腹泻的效果。
查体质气阴亏,桂枝汤合生脉饮益气养阴5仲景将胸痹病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四个字,所谓“阳微”,既指阳虚,又指上焦阳位的气阴两亏。
胸痹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体质多有亏损,凡临床上以闷、喘、短气为主症的胸痹病人,若从益气养阴入手,每获良效。
病例:云某,男,48岁。
患者以胸闷、气短,偶有隐痛一年余,加重半个月来诊。
两次查心电图均提示为:T波Ⅱ、Ⅲ、AVF倒置。
曾服苏合香丸、丹参片等药,均未见效。
近半月胸闷加重,劳则汗出心慌,脉弦缓,心率
62次/分,舌质嫩红,苔薄润,脉症合参,诊为心肺气阴两虚证。
拟桂枝汤合生脉加味治之。
组成: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黄精10克,大枣5个,炙甘草15克,生姜3克,水煎服。
以该方为基础方剂,随症加入赤芍、枣仁及少量炮附子,服30余剂,症状消失,心率恢复到68~72次/分。
心电图提示:T 波Ⅱ、Ⅲ、AVF低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按:本例患者无明显实邪,无肢冷及天冷加剧之寒象,又无舌紫脉涩、刺痛之瘀象,也无闷憋压抑、舌苔厚腻之痰象,仅有胸闷、气短、汗出、心慌,故诊为气阴两虚证。
桂枝汤外和营卫,内理气血,加入生脉饮益气养阴,黄精不腻不燥,有润肺宁心作用。
《金匮要略》胸痹篇,无益气养阴方药,但时方之生脉饮,公认为心脏病益气养阴之主方,特别是方中人参、麦冬二味,亦是炙甘草汤之要药,故取之于桂枝汤合用,对冠心病气阴两虚之证,颇为合拍。
作者:毛德西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