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总结及
优化
我科2017年度共收治胸痹心痛患者52例,有效50例,有效率96.1%,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现将2017年度我科中医特色优势病种“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疗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并分述如下:
一、分析、总结
本年度我科收治胸痹心痛患者共计52人次。

辨证分型为七型,其中寒凝血瘀证16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30.7%;气滞血瘀证为15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28.8%;气虚血瘀证为5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9.6%;;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6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11.5%;痰阻血瘀证为4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7.9%;气滞血瘀证为3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5.7%;热毒血瘀证3人次,占胸痹心痛总病例数5.7%;中医参与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日为11天。

表一: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疗效分析
二、评估:
在我科收治的患者中,辨证分型以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为主,综合采用中药口服,同时给予我科中医特色诊疗隔物灸治疗,疗效确切,一般疗程在两周左右,配合西药治疗者疗效尤佳,同时对患者进行持续健康宣教,深化患者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患者受益颇深。

三、优化策略:
胸痹心痛患者在采用中西药治疗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下一步应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提高疗效,深入研究与总结、分析,中西药并重治疗胸痹心痛以取得更佳的疗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我科“胸痹心痛”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证 候 分 类 痰 浊 闭 阻 :胸 闷 重 而 心 痛 轻 ,形 体 肥
胖 ,痰 多气 短 ,遇 阴 雨 天 而 易 发 作 或 加 重 , 伴 有 倦 怠 乏 力 ,纳 呆 便 溏 ,口黏 ,恶 心 ,咯 吐 痰 涎 ,苔 白腻 或 白 滑 ,脉 滑 。
瘀 血 痹 阻 :心 胸 疼 痛 剧 烈 ,如 刺 如 绞 , 痛有 定 处 ,甚 则 心 痛 彻 背 ,背 痛 彻 心 ,或 痛 引肩 背 ,伴 有 胸 闷 ,日久 不 愈 ,可 凶暴 怒 而 加重 ,舌质紫 暗 ,或 暗 红 ,有瘀 斑 ,舌下 瘀 筋 ,苔 薄 ,脉 涩 或 结 、代 、促 。
的 部 位 。 动 态 心 电图 :观 察 心 肌 缺 血 发 作 时 段 和 T波 改 变 ,有 助 于 诊 断 、观 察 药 物 治 疗 作 用 及 有 无 心 律 失 常 ;运 动 平 板 : 此 为 心 电 图 负 荷试 验 ,有 助 于 心肌 缺 血 的 诊 断 和评 价治 疗 效 果 ,对 劳 力 性 心 绞痛 有 价 值 。② 心脏 超声 心 动 图 :依 据 节 段 性 心 肌 动 力 学 异 常 改 变 ,也 可 间接 判 断心 肌 缺 血 部 位 及 程 度 ,同 时 可 作 为 心 肌 炎 、心 肌 病 、心 脏瓣 膜 病 等 的 鉴 别 诊 断 。可 检 出 室 壁 运 动异 常 ,心 肌 梗 死 并 室 壁 瘤 、附 附 壁 血 栓 、乳 头 肌 功 能 不 全 所 致 二 尖 瓣 反 流 、 室 间 隔 穿 孔 和 心 包 填 塞 等 。③ 实 验 室 检 查 :如 心肌 酶 、血 脂 血 糖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 、BNP、凝 血 四项 、m 流 变 等 检 查 以 协 助 诊断及判断危险 因素。④其 他检查 :放射 性 核 素 检 查 、冠 造 动 脉 造 影 和 左 室 造 影 、 血管 镜 检 查 有 助 于 诊 断 和鉴 别 诊 断 。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2016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

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1气阴两虚兼血瘀症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重,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夜寐差,便秘,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薄白或少苔,舌下系带紫暗,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一、诊断:中医病名:胸痹心痛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二、诊断依据(一)中医: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1)气虚血瘀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或党参3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0g、桂枝6g、甘草5g。

成药:通心络4片 tid(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加减:人参10g(或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3g成药:生脉饮合复方丹参滴丸(3)痰阻血瘀主症: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瓜蒌30g、薤白10g、半夏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丹参15g。

偏痰热互结,心脉瘀阻者,当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主方以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或冠心Ⅱ号方加减。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4粒,Tid(4)气滞血瘀主症: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赤芍10g、当归15g、柴胡8g、牛膝10g、枳壳10g、地龙8g。

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复方丹参滴丸(5)热毒血瘀型主症: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清热活血汤加减: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6g、毛冬青30g、黄芩10g、连翘15g、大黄6g、瓜蒌30g。

2.胸痹真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痰瘀热痹阻心脉型主症:胸痛胸闷,持续不解,汗出,心悸,气短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清热,通脉止痛方药:通脉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 、瓜蒌20g 、枳实10g 、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毛冬青30g、茯苓15g、元胡10g、山楂10g、黄连6g 连翘15g、砂仁6g。

加减法:无热象者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心肾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冷汗出,舌淡胖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加制附子、桂枝、淫羊藿;心阴虚者见心中烦热,舌红,苔剥,脉细数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见胸闷善太息,心烦易怒加柴胡、香附、栀子;大便不通加大黄、郁李仁。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6g,Tid;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型胸痛胸闷持续不解,胸闷如窒,心痛彻背至肩臂,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脉止痛方药:冠心通脉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毛冬青30g 丹参10g 川芎10g 赤芍10g三七2g、山楂10g、瓜蒌15g、法半夏10g 、薤白10g、砂仁10g、枳壳10g、檀香3g心阴虚者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厚朴;大便不通加大黄、郁李仁。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4粒,Tid(二)辨证使用中成药根据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1.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

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患者。

2.参附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

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阳虚患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

适用于中医证属气虚患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

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5.生脉饮口服液,10ml,tid。

适用于气阴虚患者。

6.麝香保心丸,2粒,tid;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tid;或速效救心丸,5~10粒,tid;或冠心丹参胶囊,3粒,tid。

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7. 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立即口服或舌下含化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2、穴位贴敷:选择膻中、心俞、内关等。

3、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1.临床症状的评价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侯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对未作血运重建的患者,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国情,我国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未能进行“血运重建”。

中医自古以来没有“血运重建”的概念,因此,对该类患者,如何进一步缓解症状、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是中医努力的方向。

2.对已作“血运重建”患者,如何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是中医面临的崭新课题,正如古代医家所云:“古方新病不相宜”,如何发挥中医传统医药的优势,在新时代解决新病种的难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缺乏中医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1.目前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最大的优势主要在于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应从这方面着手。

由于上述中医治疗的作用只是经验性的认识,或只有小样本的研究资料。

因此,我们觉得应当大力发掘和提高,提高大样本的随访调查研究证实中医的上述作用优势。

2.对于血运重建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新问题,我科一直以来研究热毒血瘀病机致病学说,抓住“瘀、(热)毒”两大基本病机,结合国内研究较多的治疗方法予以清热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以期达到抗炎抗栓、稳定斑块、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等效果。

临床初步实践证明,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成为我科研究冠心病防治方法的主要突破方向。

3.我们拟扩大样本,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疗效、再次住院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等硬指标,进一步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实用性。

阐明中医治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信函随访及生活量表等方式对中医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