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合集下载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睡眠质量:中医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心理状态:中医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增强免疫力:中医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疼痛:中医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病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调护: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心理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和抑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护理方法
饮食护理
2
1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饮食禁忌: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过敏
食物选择:蔬菜、水果、豆类、鱼类、瘦肉等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4
3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沟通,获得情感支持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和
03
01
02
04
起居护理
B
D
A
C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寒冷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久坐、久卧
中医护理效果
改善症状
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演讲人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
目录

胸痹心痛病概述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效果
胸痹心痛病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浊瘀血等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稳定型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的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以血瘀突出。

1.痰阻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剌,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黯,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征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危险因素处理如进行宣教,戒烟,运动,降压,控制血糖,减轻体重等。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目录一、病因病机 (1)2、现代认识 (2)1.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胸痹的辨证施治原则 (2)三、辨证论治 (3)1.胸痹心痛病机特点 (3)2.胸痹心痛证治特点 (3)四、中医药治疗 (3)1.从脏腑论治 (3)2.从络论治 (4)3.从痰瘀论治 (4)4.辨证分型治疗 (4)五、其他治疗 (4)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

简述中医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辨治

简述中医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辨治

简述中医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辨治作者:来源:《老友》2009年第10期中医古籍中无冠心病的名称,但对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内经》及历代中医文献多有描述。

例如:“邪在心,则病心痛。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还记载有“暴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病”“胃心痛”“真心痛”等病症的症候。

“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名称为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正式提出。

《圣济总录?胸痹门》中说:“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显然,胸痹心痛病类似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

其发病机制综合论之,或因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胸阳不振,心脉气滞血瘀;或因心脉自身原因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逼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地说,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2.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主。

3.分型论治(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痰紫暗脉沉涩等):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桃红、红花、柴胡、枳壳、佛手片、郁金、延胡等)。

(2)痰浊雍塞(胸闷为窒而痛或痛引肩背,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等):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半夏、薤白、干姜、佛手、叩仁等)。

(3)阴寒凝滞(胸痛彻背,感寒痛甚,面色苍白,四肢凝冷,舌苔白,脉沉细):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薤白、桂枝、附子、瓜蒌、枳实、佛手片、丹参、桔皮、茯苓、生姜等)。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9讲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9讲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教学难点
1、“阳微阴弦”含义?
2、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别。
3、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
4、“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
5、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
6、薏苡附子散方义。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新进展或补充教学内容
仲景胸痹心痛病机认识与现代临床之间的联系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胸痹(Xiong Bi);心痛(Heart Pain);短气(Shortness of Breath);阳微阴弦(Yang Wei Yin Xuan);瓜蒌薤白白酒汤(Gualou Xiebai Baijiu Tang)
教学内容
1、导言
简述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用脉理来具体阐发胸痹心痛病本虚标实证候特点。胸痹心痛两病均有疼痛症状且可相互影响,合并发生。心痛的主要证治及心痛与胃痛的关系。
第九讲
授课章节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2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熟悉】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了解】胸痹、心痛和短气的概念及其合篇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典型症状及分型论治。
2、栝蒌薤白三方与人参汤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橘枳汤证的鉴别。
2、主要内容
(1)胸痹心痛短气的概念
(2)合篇Hale Waihona Puke 义(3)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4)胸痹主症及轻证、重症、急症的证治
(5)栝蒌薤白三方的异同。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2、饮食不当
饮食不当 心 脾失健运 脾胃受损 脾胃气虚 痰湿 上犯心胸 气机不畅 清阳不展 痰瘀交阻 阻 气血运行不畅 脉 痹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忧思 郁怒 脾虚气结 肝郁气滞 痰 气滞痰浊瘀血交阻 心脉 痹阻
胸痹心痛·病案 胸痹心痛 病案
金某, 金某,男,57岁。 57岁 以胸闷气憋入院, 经心电图确诊为冠心病。 以胸闷气憋入院 , 经心电图确诊为冠心病 。 平素急躁易怒, 心痛每发作之前, 平素急躁易怒 , 心痛每发作之前 , 均见胃脘 随之气上冲, 呕逆欲吐, 心烦, 心悸, 痛 , 随之气上冲 , 呕逆欲吐 , 心烦 , 心悸 , 气短,舌苔干,脉弦滑。 气短,舌苔干,脉弦滑。
胸痹心痛·鉴别诊断
1、胃痛 、 2、胸痛:①发作特点②伴随症状③辅助检查 、胸痛: 发作特点②伴随症状③ 3、胁痛:①发作特点②疼痛性质③辅助检查 、胁痛: 发作特点②疼痛性质③
④伴随症状
胸痹心痛·辩证论治 胸痹心痛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辨疼痛发生的部位 、 2、辨疼痛的性质 、 闷痛: 闷痛:①气滞 ②痰浊 ③心气不足 灼痛: 灼痛:①热邪犯心 ②痰火 ③阴虚火旺 刺痛: 刺痛:瘀血 绞痛: 绞痛:①寒凝心脉 ②阳虚 ③阳虚暴脱 隐痛: 隐痛:①心气不足 ②气阴两虚 3、辨疼痛程度 、 4、辨真心痛 、
发作特点 压 其 其 痛 它 它
发作痛 无压痛 无 无 关 关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年老体衰 2、饮食不当 、 3、情志失调 、 4、寒邪内侵 、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年老体衰 气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断方案(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胸痹心痛病, 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旳一类疾病, 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原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称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围, 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 其中胸痹心痛相称于稳定性心绞痛, 胸痹真心痛相称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 缺氧而引起旳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 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旳临床状态, 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旳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是对应旳心肌严重而持久旳急性缺血所致旳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体现为胸痛, 急性循环功能障碍, 反应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性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构造蛋白旳变化。

一、病名:1.中医病名: 胸痹心痛病2、西医病名: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旳《冠心病中医辨证原则》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原则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 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 自汗, 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和。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 持续不解, 汗出肢冷, 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 心跳加紧, 或心律失常等危象, 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 常因操劳过度, 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 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 心电图动态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病机1.发病心主血脉的功能与人体的经络系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经直行,主气,在里;络横行,主血,表里皆有。

从经脉别出的络脉干线部分为大络,从大络别出的细小分支为孙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为浮络,浮络显露于皮肤的微细脉络为血络,至络末亦有缠络之谓。

络脉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心主血脉即是指在心气的鼓动下,经脉气血通过络脉系统而营养人体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反之经脉、络脉系统失常,亦能影响到心。

大凡情志、劳逸、饮食、感邪、内虚等外有所触,内有所发,致使病邪郁阻心之经脉,深入其络脉,心之脉络受损,气血痹阻可发为本病。

亦可邪客心之络脉,渐损其经脉,心之脉络受损,气血痹阻而发为本病。

日久痰浊、血瘀、气结、热郁、寒凝等病邪蕴结成毒,内生毒邪,损耗脉络,败坏形体,从而使病情不断加深,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并涉及肝、脾、肾三脏。

3.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常为心气、血、阴、阳不足;标实常为痰热、痰浊、毒热、阴寒、瘀血、气滞等病邪郁阻脉络。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寒邪伤及阳气,痰亦耗气伤阳,留瘀日久,气阳痹遏,新血不生,气虚不复,阳亦衰微,心阴不复,阴损及阳。

心肾阳伤,根本不固,心阳既脱,阴阳离决,危在旦夕。

5.病机转化病之早期,多以邪实为主,病之后期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痰浊痹阻胸阳,久郁不解可郁而化热,形成痰热壅阻胸膈,或病延日久,耗气伤阳损阴,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暴寒折阳,阳气受损,病向心肾阳微转化;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水停脉外,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转化为心气血不足;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易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心气血不足,El久伤及阴阳,可致阴阳并损之证;心肾阳微,易为风冷阴寒邪气所伤,致阴寒凝结等等。

总之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常可互相转化或兼夹,临证时必须细审。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见图2—2。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及左肩背、咽喉、牙齿、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分钟而缓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等。

病情严重者可疼痛剧烈,并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有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2.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暴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3.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血沉、抗“0”增高,丙反应蛋白阳性,或抗心肌抗体阳性,或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酶指标升高。

4.心电图中有T波、s—T段改变,或心电图出现典型的心肌梗塞演变规律,心电图中有广泛的Q波出现。

5.心脏超高速CT有冠状动脉钙化,心脏核磁共振有心肌缺血、坏死改变。

二、鉴别诊断1.悬饮悬饮、胸痹心痛均有胸痛。

悬饮之痛,痛在胸胁,痛势持续,常因呼吸、咳嗽、体位改变而增剧,可伴有咳嗽等肺系症状,检查可见病侧肋间隙饱满。

与胸痹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经用药、休息可迅速缓解迥异。

2.胃脘痛胸痹心痛之痛在胸前,呈发作性,常伴有胸闷、气短与胃脘痛不难鉴别。

但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疼痛剧烈而全身状况尚好;且常有饮食损伤,情志不遂史,必要时查心电图有助于鉴别。

3.类心胸痛类心胸痛是指由于颈椎病压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引起的类似心胸痛的病证。

可因转颈等缓解或加重。

心电图多正常,颈椎正侧位X光片可帮助诊断。

4.脾心痛脾心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骤,左上腹或整个上腹部剧烈疼痛,痛如刀割,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多发于青壮年。

与胸痹心痛以心胸、背、肩胛问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别。

必要时心电图和血、尿淀粉酶动态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位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病由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病因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2.辨病性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二、治疗原则胸痹心痛之发病机理,以心之气血阴阳虚损为本,痰、瘀、风冷、毒热等邪气为标,临证每多虚实夹杂。

初病年壮者,实证居多,治以豁痰、散寒、疏瘀、解毒等祛邪为主;久病年高者,虚证居多,治以益气、养阴、生血、温阳为主;虚实夹杂者,须权衡标本,分清孰轻孰重,孰急孰缓,或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或标本兼顾。

三、应急措施1.胸闷气促,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者,可急选下列药物以止痛(1)心脉瘀阻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络者,可选冠心苏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宜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并以参附龙牡汤频频灌服。

经治病情仍无好转者,宜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得延误。

四、分证论治1.阴寒凝结证候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郁遏心阳,胸阳不振,气机阻痹,故见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阳气不能布达于外,则见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阴寒凝结之象。

治法:辛温散寒,温振心阳。

方药运用(1)常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药用薤白、枳实、桂枝、乌头、炮附子、细辛、于姜、赤石脂。

方中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三药合用则通阳散结之力益强,共为君药;臣以乌头、附子、细辛、干姜辛温雄烈,散凝寒而振心阳;赤石脂性温,《本草纲目》谓其有补心血之功,为佐药。

全方重在辛温散寒,温振心阳,散结止痛。

(2)加减兼见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若兼见唇甲青紫,脉小涩者,加川芎、姜黄活血通脉;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之胸痹重证,宜合苏合香丸以开胸止痛,或合用冠心苏合丸治疗。

(3)临证参考据现代药理分析,赤石脂含有丰富的镁离子,能启动钠一钾泵,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

中医认为它能补心血,养心气,可酌情辨证加入,以提高疗效。

2.瘀阻脉络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甚则痛彻背膂,或见心悸不宁,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边有紫斑,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心脉瘀阻,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边有紫斑,脉象沉涩,均为一派瘀血内停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运用(1)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北柴胡、枳壳。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均为活血祛瘀之品,为治病之君药;臣以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2)加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夹痰浊者,加薤白、石菖蒲。

(3)临证参考若痛势剧烈,唇紫脉涩,可用通经逐瘀汤。

若久病入络,一般活血化瘀治疗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龙、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瘀阻。

本证可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3.痰热壅塞证候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口苦,痰多而粘,形体偏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热壅塞心之脉络,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机痹阻,则见气短;痰热内蕴,故见口苦,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所致。

治法清化痰热,宣通脉络。

方药运用(1)常用方黄连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药用全瓜蒌、黄连、半夏、竹茹、胆南星、天竺黄、陈皮、茯苓、枳壳、菖蒲、郁金、薤白。

方中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导痰热下行,黄连清热泄火,二药合用,清化痰热为君;竹茹、枳壳、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半夏、陈皮、茯苓涤痰化浊,共为臣药;菖蒲、郁金化痰宣通,薤白味辛气温体滑,气辛则通,体滑则降,故能宣通心之经脉,宽胸下气,共为佐使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