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讲记

伤寒论讲记

伤寒论讲记我学医以来每每邂逅高手笔记,都是爱不释手,一夜读完。

然而高手的笔记往往很难广泛传播,这也是让我深思的。

我开班讲课之初,只是一己私心、私利,为了筹措自己深造学习的学费而已。

真正为人师表后,才发现任重道远,非钱财可以改变我纯真的本性。

所以我把目前悟道的理论都写成了十几篇讲义。

但是效果不好,因为和我学习的学生中医基础不是很好,悟性一般。

曾经也想过公开这些绝学理论,但是想想曾经这些高手,哪位不是声名显赫?但是最后呢?他们的笔记无人问津。

想想火神门张师经常讲的:法不轻传!实属正确也!传的越轻,失传的越快!中医这门绝学如果想传承下去,不是需要多少经费,而是需要大量虔诚的传承人才!卢崇汉老师的《扶阳讲记》是我离开中医药大学后看的最畅快淋漓的书籍。

它不是什么绝学,只是一本绝学传承人的生平传奇讲记。

它像一针强心针,给了我信心。

本来彷徨和犹豫是否转行学学别的养家糊口。

它告诉我,学中医药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创造传奇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是我最不愿意看的一本书。

虽然我没有读过它,但是我预测它是一本讲中医如何难学如何突破困境的书。

所以我没有买它,也不敢看它。

一个中医的知名学者,一个大学教授,吃的五饱六饱的中医药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困惑,真的是需要思考一下了。

刘力红老师乃大富大贵之人,一生中尽遇名师,拜名师无数,这些名师名家高手都是社会奇缺人才,然而刘老师都有福享受呵护,可想刘老师的福报有多大,当然付出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刘老师已经是中医的大家,没有看到他老人家继承了绝学后有多少分享给社会的东西,所以到目前我还没有购买刘老师的一本书。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看刘老师把这些绝学写一本总结。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更是一个屌丝中医,生活在社会底层,行医在早市夜市,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学习扶阳医学十几年,私淑卢崇汉等中医名家十余年,可以说小有所成,治愈疾病无数,救人性命也是常事。

但是时至今日,悟道开悟,大道至简,开悟:中医临床还得回归伤寒论,中医理论还得内经中悟道。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简句:伤寒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姜汤主之(1)、医案:男,45岁。

素有胃痛,时发时止,端午节食粽多只,且饮酒。

醉后午睡,忽大呼胃痛,面赤,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腹痛欲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苦寒清热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各9克,服后半小时,痛渐减,安然入睡。

——《伤寒论方运用法》(2)、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里已虚寒,表尚未解,上热下寒,故身不去而微烦。

栀豉汤之虚烦,系纯以热者,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意。

(3)、医案:某,壮年体健。

秋初患胃脘剧痛,诊断“急性胃炎”,多法予治,三日夜痛不稍止。

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治当清降:栀仁川楝各15炮姜3午后3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消。

3剂——陈松筠医案(4)、医案:某,男,成人。

夏病泄泻,服抗生素,利止腹胀,食则更甚,时作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发热烦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

泄伤脾胃,寒湿积中,故食入则脘腹胀。

舌绛口苦苔微黄,肝胆之热上扰胸膈,故发热烦躁而呕。

方:栀姜各9。

3剂痛减,6剂而愈。

(5)、胡希恕: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6)、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伤寒表证未解,当以解表为先,即使兼有里证,若不急重,也当先表后里,不可妄用攻下。

(7)、倪海厦《人纪》: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

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读《伤寒论》的那些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张仲景老先生面对面交流。

这本书,就像是中医界的一本宝典,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直呼过瘾!开篇便是那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老中医在耳边絮絮叨叨,传授着看病救人的秘诀。

我边读边想,这脉浮,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脉搏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嘛!头项强痛,不就是脑袋和脖子像被什么紧紧拽着,动弹不得,还疼得要命嘛!恶寒,更是直白,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

这一句话,就把太阳病的症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一目了然。

再往后看,张仲景老先生把各种病症都分门别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让人心生向往。

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泡了个暖暖的温泉,让那些因为受了风寒而紧绷绷的肌肉和关节,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麻黄汤呢,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寒气,瞬间就被逼了出来,让人浑身舒畅。

读着读着,我不禁感叹,张仲景老先生真是个神人!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细腻,把每一种病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是侦探在破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开的方子,就像是量身定制的,既能治病,又能调理身体,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读《伤寒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些复杂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慢慢琢磨,或者找些资料来辅助理解。

就像是打游戏遇到了难关,得费点心思才能过关。

但每当我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让人兴奋!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病症的描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非常相似。

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多了冷饮,或者吹了冷风,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这不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脾胃虚寒”嘛!还有,有时候我们熬夜加班,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简句:凡服桂枝吐,其后吐脓血(1)、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钱潢:不知桂枝已随吐出,何曾满著胸中,前人以此条列为桂枝曰禁,岂不谬乎!魏荔彤:湿热家中风,桂枝汤内必佐五苓之治法,或用葛根芩连汤。

【附注】脓血在内,非吐出不愈。

其脓血之化生,非因服桂枝汤使然,曰酒客,曰喘家,明言病因甚久,非朝夕可致,以久蓄之脓血因服汤而吐出,是补助疗能之好现象。

惟随证治病,用原方一成不变不甚相宜耳。

18条(后学按:应为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宜去甘药免呕,19条宜加厚朴杏子(后学按:数字有误),使毒内解,并无禁用之意,若酒客中风见桂枝证而禁用之,随证治之一语,岂非衍文。

(2)、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吐]、[吐脓血]这是误用桂枝汤的变证,如平素湿热过甚,有胃脓疡的趋势者,纵有类似桂枝汤证的证状,也不可使用桂枝汤,若误用之,甘温辛热的刺激口I以促成胃脓疡之发展,从而形成吐脓血之证状。

(3)、倪海厦《人纪》: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 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

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4)、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服桂枝汤本不应吐,若服后见吐,必有原因。

【桂枝汤禁例小结】1)伤寒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证;2)酒客病,湿热内蕴者;3)内热素盛者;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阳气内陷证;5)太阳病误治后的各种坏病;6)时疫温病,阳盛于内,津液先伤,证见口渴舌干,喉痈咽烂等。

(5)、冉注伤寒论:似不可与,却又可与,似属可与,却又不可与,此中分际,毫厘千里。

(6)、成友仁《伤寒论阐释》:舒远驰云:误服表药以耗其阳而动其饮,上逆而吐,亦常有之,若吐脓血者,从未之见。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来跟你们唠唠我对《伤寒论》的笔记总结。

《伤寒论》啊,那可真是中医经典中的瑰宝!就好比是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宝库。

你想想看,里面的条文和方剂,不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治病救人的大门嘛!比如说桂枝汤,那在调理风寒感冒方面真是一绝啊!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着凉了,头疼得厉害,浑身发冷,这不就像被病魔这个小怪兽给抓住了嘛!我赶紧就想到了桂枝汤,熬了喝下去,嘿,没多久就感觉好多了,小怪兽被赶跑啦!
还有麻黄汤,这可是发汗解表的利器呀!就像勇敢的战士,专门对付寒邪这个大坏蛋。

我记得有个朋友感冒后高烧不退,我就建议他试试麻黄汤,结果真的退烧啦!这效果,是不是很神奇呢!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那更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就像是给疾病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清楚地知道病邪在哪,该怎么去对付它。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病邪刚刚来袭呀,我们得赶紧抵御。

阳明病呢,就好像敌人已经攻进来啦,我们得强力反击。

这多有意思,多形象啊!
少阴病呢,就像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虚弱,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

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精神萎靡,手脚发凉,这不就是典型的少阴病状态嘛!我根据《伤寒论》的指导,给他用了一些温阳的方法,慢慢地他就恢复了活力。

哎呀呀,《伤寒论》真的是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默默地指引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

我觉得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去钻研它,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你们说是不是呀!反正我是真的被它深深折服了,它就是中医的一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简句:太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当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便秘等里证。

其治法可根据表里证情的具体情况予以治疗,如表证轻浅里证急重,当先攻里实,里实去表证往往可解;如表里证轻重相当,可予以表里兼治;如果表证重,里证轻,则当先解其表,表解里实往往可去。

本条强调喘而胸满,非喘而腹满,即说明病情偏重在太阳,故称“不可下”,“宜”非“主之”,本条的重点在于说明表里同病,病情偏表时的治法,非专论麻黄汤的适应证,故称“宜麻黄汤”。

【选注】成无已: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

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

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是与麻黄汤发汗喻昌:两经合病,当合用两经之药,何得偏用麻黄?此见仲景析义之精。

盖太阳邪在胸,阳明邪在胃,两邪相合,上攻其肺,故以喘而胸满。

麻黄杏仁治肺气喘逆之专药也,用之恰当,何偏之有。

柯琴:三阳俱受气于胸中,而部位则属阳明。

若喘属太阳,呕属少阳,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如呕多虽有阳阳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亦以未离乎少阳也。

吴人驹:两经合并而受病,不得从表泄,乃至太阳之清气逆于上面为喘,阳明之浊气逆于中而为满,致此之由,皆因表邪实盛之故。

但解其表而里证自平,故不可下。

谓其权不在满,而满非实也。

钱潢:胸满者,太阳表邪未解,将入里而犹未入也。

以阳明病而心下硬满者,尚不可攻,攻之遂利不止者死,况太阳阳明合病乎。

吴谦: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

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

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

以麻黄汤发表通表,喘满自愈矣。

316李彦师:太阳阳明合病,已解见前条,一若喘而腹满者,此为内实,可下也.今喘而胸满,则邪在胸中,肺气不利,以未全入里为实,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以散表邪,宣肺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13.生姜泻心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候: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1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5.蓄水、蓄血证同为有形之邪停于下焦证,其主要区别点是小便通利下否,但应结合病人全身表现认真分辨。

16.调胃承气汤证是表病误治而来,以津伤化燥、里热炽盛为重点,以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腹潢、不大便、舌苔干燥为主证;小承气汤证以津伤化燥、气机阻滞为重点,以腹大满不通、大便硬、舌苔黄厚或腻为主证,或兼潮热、谵语、心烦等,二者同属阳明实证。

17.大承气汤为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适用于阳明腑实重证或阳明痞满燥实坚数证具备者。

18.脾阴不足为脾约,脾约其主证为大便结硬,或数日不行,或便出不畅,饮食小便如常,脾约证为胃强脾弱。

19.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恶热不恶寒之呕,属阳明,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最,故虽有阳明证,是不可攻,攻则正伤邪陷,为患不浅。

20.辨太阳蓄血证在小便利与不利,辨阳明蓄血在大便黑与不黑,难与不难。

21.《金匮要略》日:“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宜。


22三阴兼表病者,俱不当大发汗也。

23.在三阴的阴寒证中,凡是只烦不躁的,都是阳进阴退,没有死证。

24.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少阴之阳已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