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的一生

合集下载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作品远销海内外,影响深远。

据史书记载,李清照属于一个人才辈出的
家族,父亲李复以官至工部侍郎,兄长李清则是南京礼部尚书。

李清照的
一生可谓富有传奇色彩,以下简要总结:
一、早年生活: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在济南,其父亲任职官员,兄
长李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她从小聪明伶俐,喜好文学,爱好书法、音乐等艺术,被誉为“才女”。

二、婚姻生活:李清照于16岁时与放浪不羁的大才子赵明诚相识相恋,两人最终结为夫妻,但因赵明诚早逝,李清照过着孤寂的寡妇生活。

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反而在孤独中寻得更多的灵感。

三、文学成就:李清照以其高超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词
作品。

尤以她的爱情词、婉约词最为著名。

她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爱情、
亲情、友情的深情追求及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在表现情感时融入了美的审
美趣味,追求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

四、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虽坎坷艰难,但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文学的创作。

她在晚年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感人至深的作品,成为中华文学珍贵的遗产。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后人倍受推崇的文学篇章。


凭借才情与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诗人和文学家之一、她对文化的热诚、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都将成
为后人永远珍藏的记忆。

李清照人生经历及词作特点

李清照人生经历及词作特点

李清照人生经历及词作特点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是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

她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书法家。

从小她就被培养成了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精通琴棋书画,诗文词曲无所不通。

她早年曾与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很快两人就离婚了。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她善于通过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爱情、家乡、岁月流转的思考和感悟。

她的词作中透露出的情感非常质朴和真实,打动着读者的心弦。

2.抒发离愁: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表达了她对离愁别绪的抒发。

她经历过离婚、疾病、战乱等艰难的人生境遇,这些经历使得她对离别、别离的感受特别敏感。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词句,表达了内心对家园故土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3.清新唯美:李清照的词作以清新唯美著称。

她的词曲流畅优雅,意境动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渴望。

她善于运用具象的笔法,以及形象生动的描写,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结合在一起。

4.唱和写意: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唱和的手法,即把男女的对话放在词的结构中,使得词曲更加鲜活生动。

她还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几个简洁明了的词句,把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情感真挚、抒发离愁、清新唯美和唱和写意为主要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李清照的一生概括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

李清照的一生概括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

李清照的一生概括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文学家李格非之女。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通晓音律,擅工书画,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

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都是出自李清照。

词的风格往往反应着诗人的心境,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前后风格反差明显,李清照的词前期以闺中之情为主,轻快浪漫;后期词风转向沉郁悲伤。

一个人词风的变化与她的生活变动息息相关。

李清照后期遭遇了什么变动,使自己郁郁寡欢呐?李清照的童年生活十分幸福,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进士,曾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著有《洛阳名园记》等。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是名门闺秀。

父母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氛围。

可以说李清照从小就是按照名媛培养的,也是因为父母的宠溺和见识卓越,李清照养成了温婉但又坚强的性格。

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为人津津乐道。

李清照十八岁才满京城时就嫁给她第一任丈夫赵明城,两人相互欣赏,自由恋爱。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多清新活泼,表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婚后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因两人的家境都很好,不用为生活发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日常生活就是赏花赋诗,各地游玩收藏古玩字画,收集金石。

闲来无事时,泡一壶淡茶,相互考对方的文化功底,夫妻二人过得不要太自在。

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一年,婚后第二年就因为朝廷的新旧朋党之争李清照的父亲就被革职了,李清照不得不搬离京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正月,赵家也因朝廷朋党争斗没落,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集宋代文学艺术之大成。

她擅长经典诗歌创作,把诗词写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她用庄重诗篇,涉及写景、写思、写情、写怀,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诗歌把宋词的风格精髓,发扬光大,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悬殊,经历了众多挫折。

她出身贵族家庭,年少时在育儿方面受到嘉宠而享受生活美好的日子,但当她的父亲去世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陷入极大的困境,于是她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去到落魄的村庄中生活。

在村庄里,李清照温学苦读,受到年长者们的赏识和称赞,并开始出人头地。

但是,在农村的生活中,不幸的是她的妹妹去世,李清照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以此来抚慰自己的痛苦。

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忆江南》享誉中外,在文言文诗歌创作中更是独具一格,以其奇特的境界和技巧,传达出千古不变的经典之美。

九句诗,如彩翎金羽,添彩变换,在一片春光里,焕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意调调,这种文学珍宝,流芳百世。

李清照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勤劳的女性,她在家庭中面对贫穷和病痛,仍然不忘孝顺,把整个家庭的尊严守护好。

在诗歌的创作中,她注重对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一种精致的诗歌意象,反映出普世的心理状态,到今天依然令人津津乐道,令古今中外诗人赞叹不已。

以上就是关于李清照的一生的讨论,当今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社会,李清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她在悲欢离合中,勇于放弃旧信仰,追求新的安身之所,也正是这种毅力,才有了一代传奇。

本文论述了李清照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她在家庭责任和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李清照的精神与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坚定勇敢,从而创造出传奇的一生。

李清照的诗歌,她所代表的精神,将永久流传,历久弥新。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有《漱玉词》流传后世。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仕宦家庭,父母皆“工于词章”,受家庭熏陶,在闺中即有文名。

18岁与才子赵明诚结婚,因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艺术情趣,婚后夫妇感情融洽。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掳走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李清照随宋室南渡,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李清照夫妇苦心收集的古物书籍,大部分毁于战火。

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故,此时国破家亡,夫妇永诀,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不久离异。

她没有子女,从此孤老而终。

由于前后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李清照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等方面有着前后不同的特色。

李清照较为幸福的前半生,使她前期的词大多以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的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语言活泼清新,意境优美动人。

后期的词大多以表现国破家亡,郁郁寡欢的愁苦生活,语言哀婉凄清。

李清照一生总结

李清照一生总结引言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著名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艺术创作上的骄人成就。

本文将以她的一生为线索,对其经历和作品进行总结与分析。

早年生活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谏官。

由于家庭的背景,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她幼年时期,李清照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天赋和热爱。

她对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势头迅猛,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婚姻与旅居李清照于年仅16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

赵明诚经常外出旅游,而李清照则留在家中独自思念。

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她创作了许多悲伤的词曲,成为传世佳作。

随后,由于赵明诚的调任,李清照在南京旅居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她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增进了自己的文学造诣。

人物形象李清照以才女形象为人所熟悉,但她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文学创作。

她亦擅长音乐、绘画,并对诗词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她的词作独具一格,富有情感表达力。

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儿女情长以及时事社会等,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

创作风格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与当时的其他词人有明显的差异。

她在抒情表达上更加细腻而深沉,充满了对生活的痛苦和追求。

她的文字清雅而又充满了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她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影响到了她的词作,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她的词作在词坛上享有盛誉,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多次被选为文学选本的主要内容,流传至今。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也成为后世词人的借鉴。

后世评价李清照的才华和成就被后世所赞誉。

在清代,清人对她的评价更是非常高,将她与另一位女词人曹雪芹并列,并把她们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实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思考,这也是让她的词作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清照诗词鉴赏

3.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大 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 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女性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与 她那“花间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 遗产。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 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 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 ,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 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 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 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 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 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隔了重山万水, 彼此心中未断的牵挂,是这孤单日子里的慰藉。有情有义,却被 分在了天涯两方,是上天的误判,还是命运的错转?仿佛已有许 久,未见他眼底盈盈的笑意,不知他在汴京是否安好,是否能与 她共有此时的圆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无法排遣 ,稍从微蹙的眉间退去,转而又从心底漫起。这一“下”一“上 ”的相互映照,已胜却任何的言语。没有忸怩作态,皆是意兴之 处的笔墨,构思精巧,尽是眷眷情浓。
• 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 淡荡试新衣(少女时期)
• 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 试理并双枝(结婚早期~南 渡之前)
•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 催断梦伤悲(国破南渡)
• 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 瘦却损梨枝(赵明诚之死及 晚年生活)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
• 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济南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 文善诗,才气十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自幼 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诗词文,研习百家经典。

李清照的详细生平和诗词赏析

基本生平经历:李清照是南北宋交替时代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李清照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词作特点:李清照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也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一点,在她的很多词作中,都可以或清晰或含蓄地表达出来。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前后时期词作对比:前期:幼年到宋室南迁一、背景李清照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并且受父亲李格非影响,善于诗词。

那是,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李格非在东京做官,清照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被封建礼教所禁锢,无法太多的接触到社会,但又不是非常的闭塞。

一直到她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并经历了幸福美满却短暂的婚姻生活。

后来夫妻二人分散,饱受相思之苦。

二、作品特点主要是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思夫之苦。

三、典型作品举例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宋词鉴赏之李清照篇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 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 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 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 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 睹难忘。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 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 地死在江南。
三、艺术特色
现照的时得千““派雁春 代现满《前我艳真 一
。坎词代半心凄许凄儿》 人女怀一成爱情。 、
坷 生 涯 、 悲 剧 人 生 、 灾 难 时 代 的 映
至 情 , 连 篇 痴 语 , 自 然 率 真 最 能 体
剪 梅 》 、 《 凤 凰 台 上 忆 吹 箫
》 等 ,
功 的 第 一 人 。 其 前 期 的 恋 情 词 , 如
情 悲 欢 和 亲 历 的 家 国 巨 变 而 获 得 空
幽 怀 , 李 清 照 则 是 以 女 性 本 位 写 自
李 清 照 之 前 , 婉 约 词 人 多 以 男 性 写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 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 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 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 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 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 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 “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 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 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 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 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 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 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 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 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镜头一
醉归途中: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镜头二
误入荷塘: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镜头三
惊飞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 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 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 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 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李煜《乌夜啼》: •
• 范仲淹《御街行》 • 明人俞彦《长相思》 • 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

晚年:流露江南
• 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 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 含有悲凉之意。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领起全篇。写荷花凋谢、
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
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
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
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
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人去席冷”之意境。
• “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李清照
诗词鉴赏
•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 蓄、清丽著称。
少女时代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 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 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 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 有情趣。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 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 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 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 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 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 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 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 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 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 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 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 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 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 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 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 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 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 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 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 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 境来。
• 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 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 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 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 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 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
舟上或楼中,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 --郑文妻孙氏《忆秦娥》, •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 --晏殊《诉衷情》, •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秦观《减字木兰花》,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 “玉楼明月长相忆” • --温庭筠《菩萨蛮》, •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 --冯延巳《三台令》,
一 句,承上启下,词意不 断,言眼前的落花流水 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与上阕
、 两句相拍合的;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 爱情、离别,则给人以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之 感,以及“水流无限似 侬愁”(刘禹锡《竹枝 词》)之恨。
• 两个
喻的人世的
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
以无可奈何之感
二句,在写自己 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 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 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 罗邺《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 忍报年年两地愁”, • 韩偓《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 青春两处愁”。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 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 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 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
•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 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 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 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她强烈的生命 的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 出。
婚后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 夫赵明诚负笈远游, 旋又出任。此时她的 词充满离愁别绪,反 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 活。
的是舟中所望、所思;
•“
”,则又由此生发,构成一
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
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
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
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
• “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
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
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
神态、举动。
•“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
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
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