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简介_写作技巧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 - 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生平简介

欢迎阅读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
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
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
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
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鸣。
“信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的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的,请朋友们指出优劣。
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
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末了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这一说,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乐了。
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的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的人。
李清照和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
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
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的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
李清照少女时,词名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
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

李清照生平及创作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祐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
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
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
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
李清照生平

卿瘦 须影 怜自 我临 我春 怜水 卿照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 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的作家,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前 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 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 情调感伤,风格顿变。她兼擅令 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 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 语言清丽,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 “易安体”。
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以新颖的形象抒发情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 珠。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 出词“别是一家”,能诗,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 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后人有《漱玉词》辑 本。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环境 感受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雨
黄花 梧桐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折牵 藕花 爱怜 连并 丝蒂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 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 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舟。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宋代才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才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与诗歌创作风格一、生平简介1.1 出生背景李清照(1084年- 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词人。
她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文学家。
1.2 教育与成长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喜欢读书、写字,并广泛涉猎古今诗文。
1.3 婚姻与家庭李清照16岁时嫁给了追求者中最有才华的俞明宪。
虽然他们之间存在感情纠葛,但也相伴共度了大部分人生。
1.4 故去与影响李清照享年72岁,在其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诗歌创作风格2.1 主题与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爱情、自然、家国等方面。
她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其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色彩。
2.2 唐诗继承与创新李清照受到唐代诗歌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杜牧和李商隐的作品。
她继承了他们对于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诗风。
2.3 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李清照以细腻入微、真实生动的笔触来描绘日常生活中琐碎而平凡的事物。
她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表达出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时代变革等问题的思考。
2.4 写景艺术与意境营造李清照善于运用比喻和修辞手法来塑造鲜明而富有张力的意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她通过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内心共鸣。
总结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的才女词人,她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都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
她将自己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相结合,创作出了优美动人且思想深邃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李清照简介古诗

李清照简介古诗李清照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李清照简介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作品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评价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历史的角度李清照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还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
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实的角度认识李清照的爱国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对于在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时充分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清照个人简历

李清照个人简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么优美的诗句,想了解一下著名词人李清照吗?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个人简历”,欢迎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李清照个人简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事迹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
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李清照生平简介》PPT课件

生平经历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 夫赵明诚 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 学术研究。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 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 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体会感悟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 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 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 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又怎能修生养息,酒难御寒, 伶仃一人,苦不堪言。
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丌仅富亍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亍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丌禁使人感同身受
李 清照
个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 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 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 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更漏子》温庭筠 上片开笔连用七组叠词字来概括悲 切孤苦的心境,奇特而生动。下片继续借眼前景物来倾 诉忧愁,整首诗笼罩在一片凄凉悲苦的氛围当中。以凄 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在词中,无论忽 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忽起的秋风、天上的 大雁、满地的黄花,还是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 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景景含愁,处处成 愁。这种浓重的凄苦氛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的愁苦,强 烈震撼读者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有《漱玉词》。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第一节少露文才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第二节汴京成婚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服,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字之志”。
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
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
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
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
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
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
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
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
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棪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
”(《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
”(《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
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
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
”(《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
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
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
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
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
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
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
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
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第三节屏居青州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
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时,曾对李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
晁补之在故乡缗城(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
《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
“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
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
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
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正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
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第四节从守莱淄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
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
春、夏两季仍在青州。
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
不久即知莱州。
初,李清照未同行。
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
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
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
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
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
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
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
赵明诚改守淄州。
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
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第五节漂泊江南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
”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
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
周(火军)《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
李清照十分不满,屡写诗讽刺,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
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
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
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